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的逻辑、内涵和路径
1
作者 施澜 任家佳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0-26,共7页
弘扬与传承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利于打造一支立德树人、自信自强、技能精湛的职教师资队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具有深刻的政策话语逻辑、社会文化逻辑和历史发展... 弘扬与传承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利于打造一支立德树人、自信自强、技能精湛的职教师资队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具有深刻的政策话语逻辑、社会文化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心有大我、钟情职教,坚定报国之志;言为士则、立德树人,兼怀仁爱之心;敬业乐群、因材施教、结合学用之道;胸怀天下、自立立人,服务社会之意。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准职教师资师德师风建设,赋能职业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导航准职教师资择业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职业师范教育 职教师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21名职教硕士的扎根理论分析
2
作者 谢勇旗 饶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32-38,共7页
专业认同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扎根理论对H省两所高校的21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构建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显示,职教硕士的心理期望值、读研内外环境、就业认知与情感、... 专业认同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扎根理论对H省两所高校的21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构建职教硕士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显示,职教硕士的心理期望值、读研内外环境、就业认知与情感、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直接影响专业认同;职教硕士读研外部环境和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还通过就业认知与情感间接影响专业认同。提升职教硕士专业认同,职教硕士自身要形塑身份认同意识自觉、自觉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职教硕士培养单位要提升综合育人实力、加强对职教硕士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指导;国家和社会要强化职教硕士就业保障制度、营造积极的社会认同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 专业认同 扎根理论 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epSeek的智能评分:效度、信度与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陈曦 胡中锋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7,共6页
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报告为研究资料,选用DeepSeek作为智能评分工具,对其在文本评分中的效度、信度与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与专家评分结果的对比,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分位数比较等量化研究方法,分析了DeepSeek在评... 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报告为研究资料,选用DeepSeek作为智能评分工具,对其在文本评分中的效度、信度与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与专家评分结果的对比,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分位数比较等量化研究方法,分析了DeepSeek在评分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DeepSeek评分与专家评分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0.848),评分差异较小,且对优秀作品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9%。信度分析显示,DeepSeek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重测信度达到0.893。可行性分析表明,DeepSeek在评分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评分任务,显著降低教育评价的成本,同时确保评分的公正性。然而,DeepSeek在处理复杂文本和特殊情况时仍存在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算法、提升用户体验,以推动智能评分在教育评价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评分 DeepSeek 教学创新大赛 教育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广东省795名县域中职教师的调查
4
作者 李娅玲 李若梅 +1 位作者 钟唯 陈冬冬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5-41,共7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广东省795名县域中职教师为样本,调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差异。结果显示: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整体一般,不同教龄、职称...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广东省795名县域中职教师为样本,调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差异。结果显示: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整体一般,不同教龄、职称和教学类型的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应从提升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意识、健全县域中职学校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县域中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构建跨域共生的中职教师数字教研共同体等方面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县域中职教师 数字素养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资历框架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5
作者 刘志文 黄傲明 刘珍秀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16,共11页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资历框架成为推动教育合作与资格互认的重要工具。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已达17个,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洲资历框架、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以及东盟资历参照框架。通过梳理典型区域资...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资历框架成为推动教育合作与资格互认的重要工具。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实施的区域资历框架已达17个,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欧洲资历框架、南部非洲共同体资历框架以及东盟资历参照框架。通过梳理典型区域资历框架发现,区域资历框架的要素包括作为基本结构和核心的框架内容体系,推动框架目标实现的配套支撑体系,以及确保框架构建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三方面。区域资历框架的实施可以推动区域内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资格互认与人员流动,加速区域教育一体化进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体系;注重国际接轨,启动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对接工作;实现中国引领,建设“一带一路”区域资历框架;立足中国实践,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资历框架 国家资历框架 资格互认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正 马宏伟 +3 位作者 戴青云 谢笑珍 张育广 吴世勇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共12页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 围绕新工科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李正在题为《新工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的文章中提出三条路径: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革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为产业提供适配性人力支撑;二是推动产业需求侧牵引,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功能,实现知识价值高效转化;三是强化教育-产业双链耦合,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协作网络,与产业共创区域创新生态。马宏伟在题为《全面深化新工科改革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地方高校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结构。他还提出了持续优化顶层战略谋划、进一步完善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激发多主体深度参与等深化新工科改革的思考,以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支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戴青云在题为《重构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文章中指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重构学科专业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根技术与产业需求;优化中高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目标衔接与能力进阶;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破解“两张皮”难题;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综合改革,为新工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谢笑珍在题为《新工科何以赋能产业技术变革》的文章中,阐释了新工科建设与产业技术变革这两大异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共性诉求和内在逻辑一致性。新工科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界及国家/区域发展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一致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开发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可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融合机制,设计以学科逻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及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与跨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等组织机构,校企业人员双向聘用的兼容机制,实现“四链”融合发展。这一过程需国家系统化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中的关键是学术治理制度变革,建构与此适配的学术治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的产教融合发展。张育广在《以新工科之“新”育产业发展之“智”》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以其学科交叉、实践导向、动态适应的特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激活产业创新原动力;产教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实战人才;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构建产业生态韧性网。新工科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赋能”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吴世勇在题为《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的文章中指出,新工科教育需从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能力塑造三维重构,以培养韧性人才。当前新工科教育面临学科交叉行政化、产教协同表面化、课程体系理科化等问题。面向未来,应构建以AI为核心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强价值、知识、能力韧性培养。通过系统性重构,新工科教育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产业双链耦合 区域创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韧性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和EBKRP算法的新安江流域有效土壤厚度反演
7
作者 王尚晓 张晓东 +6 位作者 张明 牛晓楠 周墨 唐志敏 张洁 宗乐丽 徐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目的]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有效土壤厚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植被生长、土壤保持和粮食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新安江流域为研究区,将野外调查数据、地形、岩性和气候等成土因素结合起来,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回... [目的]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有效土壤厚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植被生长、土壤保持和粮食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新安江流域为研究区,将野外调查数据、地形、岩性和气候等成土因素结合起来,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回归预测(EBKRP)和随机森林(RF)算法,得到有效土壤厚度反演结果,并分析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区域平均有效土壤厚度为0.2~0.3 m,城镇建设集中和人类活动密集的盆地和平原区土壤厚度较高,丘陵山地区则较低。(2)从MAE(平均绝对误差)、R^(2)(判定系数)和RMSE(均方根误差)3项精度评价指标来看,RF算法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EBKRP算法,而且更能显示出土壤厚度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厚度数字制图的效果。(3)有效土壤厚度的估算受地形和气候变量的影响较大,它们分别占变量重要性的46.77%和18.78%。[结论] RF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对区域有效土壤厚度的反演,克服了土壤厚度空间异质性的特点,相较于有限采样的模型更精确,分辨率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土壤厚度 随机森林(RF) 土壤数字制图 经验贝叶斯克里金回归预测(EBKRP) 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