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7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纪念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创办20周年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运林 李克东 徐福荫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共5页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自 1983年创办以来 ,经过 2 0年的艰苦努力 ,已把该专业从一个新办的本科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学士、硕士...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自 1983年创办以来 ,经过 2 0年的艰苦努力 ,已把该专业从一个新办的本科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回顾本专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经验 ,对推进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电化教育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与创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发展40年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运林 李克东 +2 位作者 徐福荫 张学波 柯清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11,共7页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与信息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教育数字化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砥砺奋进40载,该专...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与信息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教育数字化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砥砺奋进40载,该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文章梳理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40年坚守本质与追求创新的发展历程,展望教育大变革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学大发展、大变革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学 学科建设 交叉学科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30年——纪念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30周年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运林 李克东 +4 位作者 南国农 徐福荫 胡钦太 许骏 黄慕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16,23,共13页
文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学科专业30年以来在学科和学科专业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祈望30年后,由学科协同产生的信息化教育科学,能使得该学科与学科专业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协同 创新 电化教育 学科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纪念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30周年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运林 李克东 徐福荫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6,共6页
美国传播学鼻祖宣伟伯(Wilbur Schramm,施拉姆本人用的中文名)1982年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传播理论"不是在美国,而是首先在中国公开发表,之后又通过余也鲁教授多方面支持与帮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 美国传播学鼻祖宣伟伯(Wilbur Schramm,施拉姆本人用的中文名)1982年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传播理论"不是在美国,而是首先在中国公开发表,之后又通过余也鲁教授多方面支持与帮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近年,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传播理论还在可持续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教育传播 宣伟伯 余也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日新集”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秀芳 吴向东 李晓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72,共3页
Blog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网络沟通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Blog网络教学平台——"日新集"为例,在探讨Blog教学环境构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 Blog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网络沟通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Blog网络教学平台——"日新集"为例,在探讨Blog教学环境构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效果,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对Blog支持下的小学网络教学实践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G 网络教学环境 教学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信息化校地帮扶实践设计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西藏林芝地区为例
6
作者 黄慕雄 张秀梅 +1 位作者 张学波 潘全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4-60,101,共8页
近几年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特别重视"教育扶贫"与"教育信息化"以及二者的结合。教育部2018年确定了新一周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创新平台的建设,由多所高校为代表的七家单位对口支援"三区三州"深度贫... 近几年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特别重视"教育扶贫"与"教育信息化"以及二者的结合。教育部2018年确定了新一周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创新平台的建设,由多所高校为代表的七家单位对口支援"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该研究即以华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西藏林芝地区为例,以创新当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机制为目标,将实践与研究紧密整合在一起,协同互促,系统扎实地推进当地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采用设计研究方法,从精准的需求分析开始,确立了帮扶指导理念,规划了实施路径,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通过多次迭代循环,不断贴合当地实际情况与需求,构建出了一套适用于"三区三州"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理念层、方法层和实践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创新平台 教育帮扶 设计研究 三区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福荫 黄慕雄 +2 位作者 胡小勇 张学波 吴鹏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8-142,共5页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实施策略探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唐加军 舒波 +1 位作者 雷代勇 徐晓东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87,共6页
近年来,有关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模式的研究逐渐呈上升趋势,但一些研究并未指出其问题的关键。要建立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模式,首先要把握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切的解决对策,这样... 近年来,有关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模式的研究逐渐呈上升趋势,但一些研究并未指出其问题的关键。要建立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模式,首先要把握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切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药到病除。该文首先对高等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了文献综述,从现存问题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接着对当前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培养策略与模式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开展"做中学",以达到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之目的,并探讨了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养模式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 被引量:51
9
作者 柯清超 陈蕾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5-39,共5页
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在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发展观念上,由微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阶段进入系统性... 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在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发展观念上,由微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阶段进入系统性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发展阶段,从教育观念、课程教学、学校结构、政策等角度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在技术应用上,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推动教育资源与教育大数据的汇聚与整合;在资源建设上,由重视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建设转向重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建设;在教学模式上,技术推动学校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深度融合 学习终端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小勇 刘雪旎 +2 位作者 陈丽诗 刘颜帆 刘晓红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共10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播场域、强化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评价异化和深化替代效应等助推基础教育内卷;其次,剖析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特征,包括指向全面发展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优质均衡与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人机协同与终身性的育人方式、素养导向与公平的教育评价、开放灵活的空间环境以及安全智能的服务管理,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破解教育内卷和促进教育提新质的策略建议,以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育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 教育内卷 新质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晓东 穆肃 余丽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根据“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开发一种可用于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或教材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 :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目标技能 ;根据这一技能的特征设计主题故事 ,并以故事为主线策划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应用目标... 根据“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开发一种可用于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或教材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 :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目标技能 ;根据这一技能的特征设计主题故事 ,并以故事为主线策划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应用目标技能解决问题并完成课题 ,从而达到掌握目标技能或使目标技能熟练化之目的。这里的目标技能总体概括可表述为 :“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技能”。这一学习的特点是在反复运用中获取“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技能”的 ,因为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技能是在“知识”加“类似认识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S 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 目标技能 教材开发 学习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晓东 穆肃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54,共4页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主要包括:总体上,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等教育中由专业化向一般化发展;课程结构采用小、中、高的系统性体系;课程教学形态随着学年增加由综合型向独立学科型发展;教育内容以培养信息技术灵活...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主要包括:总体上,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等教育中由专业化向一般化发展;课程结构采用小、中、高的系统性体系;课程教学形态随着学年增加由综合型向独立学科型发展;教育内容以培养信息技术灵活运用能力为中心展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所开发的基于网络远距离校际协作学习课程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和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结合起来统一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开发 网络教育开发 教育内容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三次转折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9
13
作者 蔡建中 丁新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0-16,共7页
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是世界著名的虚拟大学,与美国著名工科院校合作开展远程工程硕士教育已有20多年历史。但是,近年来NTU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转折,NTU成立了一个赢利性的、非学历教育的远程教育公司,由原来的一所非赢利性大学... 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是世界著名的虚拟大学,与美国著名工科院校合作开展远程工程硕士教育已有20多年历史。但是,近年来NTU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转折,NTU成立了一个赢利性的、非学历教育的远程教育公司,由原来的一所非赢利性大学,分裂为两个实体;第二次转折,NTU被一家更有经济实力的远程教育公司兼并,转变成为该公司的一所附属在线大学(公司);第三次转折,由单独运营的附属大学(公司)转向大公司中另一远程教育大学下属的一个专门学院。本文分析了这三次转折的原因,并提出这三次转折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技术大学 三次转折 远程教育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放大学视角剖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宏 袁松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50-58,共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需探讨的核心问题。远程教育是整合技术的独特教育形式,因此从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大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认识和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需探讨的核心问题。远程教育是整合技术的独特教育形式,因此从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大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认识和框架,有助于把握其未来发展。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或目的,是要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促进教育机构规模、成本、质量三者之间均衡发展;融合的产物表现为产品层面的教学软件和质量层面的对产品的系统设计;融合的效果体现为教学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领域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框架,表现为平台功能系统和技术团队的定位与管理两个方面。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泛在学习,首要表现是移动学习,其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推进路线和政策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只有三者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大学 技术与教育 深度融合 发展框架 泛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被引量:106
15
作者 郑云翔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6-132,共7页
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非常符... 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非常符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该文在文献梳理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四个支撑作用,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三种典型方式,希望能有效推动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同行专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生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徐福荫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8-32,共5页
人类已经步入 2 1世纪的信息时代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也正在进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并研究探索其规律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 人类已经步入 2 1世纪的信息时代 ,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也正在进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并研究探索其规律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专业体系 ,是摆在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提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适应学科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 ,并构建能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新课程体系 ,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技术与教育学技术学科专业、国内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等方面 ,研究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进程 教育技术学 专业建设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中数字化何以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被引量:5
17
作者 柯清超 黄灿 +1 位作者 米桥伟 李伏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教育发展既体现出规模宏大、发展迅猛、制度优越的相对优势,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需在全面教育公平、高水平育人质量、卓越创新能力...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教育发展既体现出规模宏大、发展迅猛、制度优越的相对优势,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需在全面教育公平、高水平育人质量、卓越创新能力与一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塑造新的优势。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通过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关切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创新四大核心任务的实现。而且数字技术也能充分发挥其放大效应、叠加效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未来我国应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加大供给侧投入,重点聚焦国家智慧教育大平台、教育专用大模型和教育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应用,以大平台提升教育服务供给适配性,以大模型支撑规模化因材施教,以大数据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以深化数字教育合作构建国际竞争力,由此全面塑造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数字化 教育新优势 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治理 国际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繁华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延伸移动数据方式,构建信息互动与协同教育资源整合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延伸移动数据方式,构建信息互动与协同教育资源整合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平台(网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协同教育 家校互联系统 平台(网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学生标准及其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倩苇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1-15,共5页
国家教育技术学生标准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与美国联邦教师培训和评鉴委员会、联邦教育部等教育组织和机构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能有效使用技术的学生而联合制定的指导性标准。它还提供了与标准类别相联系的K-12教育四个年级段... 国家教育技术学生标准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与美国联邦教师培训和评鉴委员会、联邦教育部等教育组织和机构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能有效使用技术的学生而联合制定的指导性标准。它还提供了与标准类别相联系的K-12教育四个年级段的有技术素养学生的行为表现指标,以及帮助教师将技术的使用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个案。这些对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国家教育技术学生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培训 中小学 评价标难 实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Jim Slotta教授访谈 被引量:30
20
作者 赵建华 朱广艳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从甲骨文、竹简到泥字、雕版印刷再到影视教学和当下的互联网学习,无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甚至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数量、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等等,均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 从甲骨文、竹简到泥字、雕版印刷再到影视教学和当下的互联网学习,无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甚至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数量、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等等,均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时无刻、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情境,我们的课程、课堂和学校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对于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的探讨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都显得尤为重要。JimSlotta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UT)安大略教育研究所(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in Education,OISE)教授、认知科学家。他于2006年获得"加拿大教育与技术领域研究席位",并于同年获得"全球教育技术奖"。Slotta教授当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何实现技术增强学习环境中"智能课堂(Smart Classrooms)"的新模型。他采用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如对等网络(P2P Networks)、多用户虚拟环境、探究软件和手机系统等,为复杂的课程结构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模式提供支持。为了向教育者提供开放的资源和内容材料,以Slotta教授为首发起和组织了一个由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国际团体,其目标是为虚拟学习环境的开源程序设计通用的技术框架、交换工具和材料。Slotta教授发表的作品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技术支持教与学环境下的机会、模式、技术、挑战和局限等。在Jim Slotta教授2008年10月对华南师大进行二次访问之际,我们就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虚拟学习环境 WI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