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逻辑、时代要求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建平 曾姝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并领导教师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经过百年奋斗,我国教师教育在目标定位、层次结构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教师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当代使命。面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并领导教师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经过百年奋斗,我国教师教育在目标定位、层次结构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教师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当代使命。面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应不断提升新时代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回应新时代中国式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应当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经验,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教师教育“立交桥”,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完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城乡教师一体化模式,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感知、职业认同与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遵从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建平 张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0,共10页
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遵从意愿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成效。为探析政策感知、职业认同是否及如何影响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本研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比分析1487份教师调查问卷数据。研究发现:教师整体上对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处于中... 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遵从意愿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成效。为探析政策感知、职业认同是否及如何影响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本研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比分析1487份教师调查问卷数据。研究发现:教师整体上对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政策感知、职业认同对政策遵从呈多通道的差异化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政策感知方面,政策了解和认可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遵从交流轮岗政策;职业认同方面,工作回报、角色价值和工作成就感对政策遵从有正相关性,而工作保障和工作氛围则对政策遵从有负相关性。深入分析后认为: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氛围可能强化了教师对稳定性的期望,减少了对人事变革的接受度,进而对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感知 职业认同 政策遵从 交流轮岗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适切性”:师范类专业认证何以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的转变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红 罗小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40,205,共11页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对教师教育课程起着统领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国以往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是"知识本位"的质量观,虽有助于师范生夯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功底,但较少考虑师范生...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对教师教育课程起着统领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国以往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是"知识本位"的质量观,虽有助于师范生夯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功底,但较少考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的需求。师范类专业认证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向"目的适切性"发展。在这一质量观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实践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梳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从"知识本位"向"目的适切性"转变的潜在趋势及其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 目的适切性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质量观的演变、问题及策略
4
作者 王红 闫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43,207,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合需要性质量观、合发展性质量观的不同阶段,其演进在质量目标、关注焦点、思维方式等层面呈现出从合格到卓越、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特点。教师教育质量观在演进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合需要性质量观、合发展性质量观的不同阶段,其演进在质量目标、关注焦点、思维方式等层面呈现出从合格到卓越、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特点。教师教育质量观在演进过程中表征出一些问题,一是师范性观念弱化,陷入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二是本土性观念不强,难以彰显中国特色;三是靶向性观念不足,无法精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对于教师教育质量观在演进过程中表征出的问题,需要变革教师教育观念,回归教师教育本体,重新审视与思考教师教育的师范性要求;转换认识,辩证理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澄清教师教育的存在价值,切实构建指向基础教育服务贡献的教师教育质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质量观 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师的常态化教学画像测诊技术接受度研究
5
作者 蒋林浩 李晓兰 胡钦太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6,共9页
文章基于技术接受与统一模型、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理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对常态化教学画像测诊技术的使用意愿及其实际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习惯、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和实际使用行... 文章基于技术接受与统一模型、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理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对常态化教学画像测诊技术的使用意愿及其实际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习惯、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和实际使用行为,享乐动机可以通过使用意愿间接作用于实际使用行为;(2)绩效期望、使用意愿直接正向影响实际使用行为,努力期望、促进条件直接负向影响实际使用行为;(3)课时工作量对习惯作用于使用意愿具有调节效应。研究建议:打破信息茧房,建立高校、企业、中小学三位一体的长效反馈机制;警惕技术异化,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情感培育;跨越技术藩篱,加强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态化教学 教师教育 智能测诊 教育数字化 技术接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高质量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童汝根 林丽思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3,共8页
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目前存在教师来源渠道受限,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充足;教师教育层次失衡,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衔接不到位;治理体系结构不健全,治理主体单一化;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探讨国际职... 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目前存在教师来源渠道受限,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充足;教师教育层次失衡,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衔接不到位;治理体系结构不健全,治理主体单一化;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探讨国际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举措的基础上,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创建多渠道、灵活的职教教师供给体系;建设一体化、开放化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健全多元化、数字化的职教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建立公平的、可持续的职教教师教育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师教育体系 高质量 多中心治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测评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雨思 左璜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已有研究证明,发展教师的社会与情感素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而测评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是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关键点。对已有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的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的内涵结构,目前存在三种取向:学习取... 已有研究证明,发展教师的社会与情感素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而测评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是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关键点。对已有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的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的内涵结构,目前存在三种取向:学习取向、行动取向、情绪取向。基于三种不同取向,也形成了相应的测评工具,总体以问卷和量表为主。测评方法通常以量化研究进行,通过自我报告测量获取数据。展望未来,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的测评研究可朝着构建本土化的测评理论框架、推进测评工具的整合化、优化和创新测评方法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社会与情感素养 学习取向 行动取向 情绪取向 测评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红 罗小丹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难探索提出的新时代国家命题,指向中国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高质量教师教育作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事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难探索提出的新时代国家命题,指向中国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高质量教师教育作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事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步伐。教师教育改革要抓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从整体性建设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出发,系统谋划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进而强力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思辨,而应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为抓手,在充分挖掘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的同时,发挥标准的监督导向作用,以指引和倒逼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资配给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路径选择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红 罗小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6,共12页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与引流。长期以来,政府出台的师资配给政策举措在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当前由于乡村师资供给“主渠道”不清晰,乡村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仍难以稳定。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将政府主导的师资配给作为乡村师资主要来源渠道。通过师资配给优化乡村教师队伍,要“以省为主”前瞻规划乡村师资配给计划,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责主业,赋予乡镇中心学校分配乡村师资的权力以及优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配给制度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育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工程教育深度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蒋林浩 张艳鹿 杨光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5,共8页
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所具备的虚实映射、现实场景复刻等功能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具象表达的有力载体。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构筑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展开的载体基础、多向度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所具备的虚实映射、现实场景复刻等功能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具象表达的有力载体。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的融合构筑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展开的载体基础、多向度实现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全方位重塑面向工程实践应用的工程能力和思维等是数字孪生在工程教育深度学习中得以推进的主要路径。该文在剖析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融合的工程教育深度学习包含开辟知识传递路径、建构立体化高效课堂、创建验证情境、重构师生角色及关系、支持实现持续改进的多维评价等维度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与仿真推演融合的三阶段五环节工程教育深度学习模式,以期为工程教育深度学习的有效展开、提升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仿真推演 工程教育 深度学习 模式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教师培训研究的趋势、议题与方法——基于国内外教师培训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倩 陈芷宁 修旗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10,共13页
近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变革,但其学理研究远远落后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国外对教师培训研究有着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与相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研究趋势、热点议题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对... 近十年来,我国教师培训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变革,但其学理研究远远落后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国外对教师培训研究有着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与相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研究趋势、热点议题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选定条件下的国内外教师培训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提升我国教师培训研究层次、推动其与国际教师培训话语体系接轨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教师培训的学术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议题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学者更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下的教师培训相关研究,国外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探索;国内教师培训的研究方法较单一,国外在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高阶化程度。基于此,提出三点建议:提高教师培训学术价值的重视度、重视基于项目及其成效的研究、发展多样化的实证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比较研究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破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成效、困境与对策
12
作者 王红 陈寒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66,共8页
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双向互动性和整体性特征,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因资源分布不均、战略契合欠佳、体制... 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双向互动性和整体性特征,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因资源分布不均、战略契合欠佳、体制机制壁垒、文化认同差异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依然存在发展协同不足、服务区域能力不够、合作要素流通不畅、合作理解和认同度欠佳等问题。对标“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的建设目标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现状,应以区域均衡发展为基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以文化培育为推手,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度、广度、融合度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合作 突破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对数字化教学素养的影响——组织支持感和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谢志勇 王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206,共13页
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是数字化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路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时代机遇。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 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是数字化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路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时代机遇。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关系中的作用。在中国19个省85个市收集12488名中小学教师的数据,分析发现:其一,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积极显著影响数字化教学素养;其二,组织支持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其三,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其四,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通过组织支持感—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链对数字化教学素养产生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数字化教学素养 持续专业发展 组织支持感 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家型师资培育锻造“大国良师”——基于专业资本的审思与重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馨薇 李欣窈 闫乃睿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9,共5页
“教育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个人发展的最高荣誉,也是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最高理想。指向专业资本提升的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克服了现行教师教育理念简化教师工作、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弊病,进一步聚焦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互动及实践反思,... “教育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个人发展的最高荣誉,也是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最高理想。指向专业资本提升的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克服了现行教师教育理念简化教师工作、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弊病,进一步聚焦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互动及实践反思,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机理。专业资本视角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其一,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构建长效积累的发展路径;其二,夯实教师人际关系网络,营造互惠共享的教育生态;其三,培养教师循证实践意识,助力教师实施科学精准决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型教师 教育家精神 专业资本 专业学习共同体 循证实践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负担由单向减负到系统治理的路径研究
15
作者 张彩怡 陈婕茹 童汝根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0-54,共5页
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分析近十年来教师负担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教师负担及减负研究的视角、对象较为单一且缺乏比较研究,最新研究主要集中于减负政策、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管理模式、监测治理等方... 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分析近十年来教师负担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教师负担及减负研究的视角、对象较为单一且缺乏比较研究,最新研究主要集中于减负政策、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管理模式、监测治理等方面。从教师负担的表征、原因出发,探寻由单向减负到系统治理的减负路径,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共同发力,以评促减,真正落实教师减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减负 教师负担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师德建设专业化诊断及实践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辰梅 詹谨蔚 刘华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德建设呈现箩筐泛化型、任务替代型、间接渗透型以及专业驱动型等差异化类型,在专业化谱系上体现了师德建设从盲目被动走向自觉和专业。在价值层面上,师德建设体现为“对教师”和“为教师”两种不同取向,前者将教师客体化,以“做工作”的思路实施自上而下的纪律监管性师德建设;后者则将教师视为师德建设主体,以“做教育”的情怀实施自下而上的关怀支持型师德建设。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改进,需要确立支持型师德建设取向,增强校本化特色并在持续走向专业化的同时,探索生态型师德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师德建设 学校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外实践活动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17
作者 冯嵩 张倩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共4页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大量课外、校外空余时间被释放出来,家长有些无所适从,引发了诸如高端私教、隐蔽培训班等阻碍政策实施的现象。经过精妙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可成为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链接点,能让家长从中窥见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得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而降低家长焦虑。然而,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重游轻学、内容与校内课程相脱节、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等问题,应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拓展校内课程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外实践的主人,充分发挥其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降低家长焦虑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 家长焦虑 校家社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国际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左璜 魏国武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3,共9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全球素养"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视域中的热点议题。从国际视角来看,学者们基于文化背景和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提出了全球公民取向、学生发展指导者取向和综合取向的教师全球素养,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教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全球素养"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视域中的热点议题。从国际视角来看,学者们基于文化背景和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提出了全球公民取向、学生发展指导者取向和综合取向的教师全球素养,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教师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处理特定情境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教师全球素养结构方面,研究者建构了基于胜任力、领导力和知识学三种不同视角的结构模型,其中,胜任力模型强调教师解决生活与工作实践中问题的品质,领导力模型关注教师与他人及其文化和谐相处的品质,知识学模型观照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三者均为发展教师的全球素养提供了理论框架。与之对应,也衍生出学习为本、领导为本和研究为本的三大发展路径。为应对全球化教育的挑战,我国应立足于中国语境,厘清教师全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设置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全球素养发展路径,开发相应的全球素养培训项目;倡导建设全球领导型学校,统整学校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全球素养 发展路径 全球教育 教师教育 国际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与耕耘:靳希斌先生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实践及其贡献
19
作者 李桂荣 高金岭 王红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7,96,共6页
靳希斌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他参与筹建研究会,是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学科思想建设方面,他提出教育经济学中国化,并从马... 靳希斌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他参与筹建研究会,是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学科思想建设方面,他提出教育经济学中国化,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经济学范式和教育实践取向三方面建构中国教育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他率先开课讲学,编著系列教材,致力于构筑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他立身学术前沿,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教育经济学理论疆域;在学位点与专业建设方面,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教育经济学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先生丰富的学科建设实践是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史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实践能力进阶培养的创新探索 被引量:13
20
作者 谢志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24,共6页
为更好地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实践能力,赣南师范大学构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实践能力进阶培养模式,即采用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围绕同一教学案例,依次经过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三个培养阶段,每个阶段经历备课... 为更好地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实践能力,赣南师范大学构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实践能力进阶培养模式,即采用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围绕同一教学案例,依次经过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三个培养阶段,每个阶段经历备课与研课、授课、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四个环节,采用案例筛选、环境匹配、方法运用、教师选择、考核评价五项保障措施,逐级迭代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全日制 实践能力 培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