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及其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段吉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从西方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但文化研究如何表征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在从经验到理论的生成中展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价值,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范式,这是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在理...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从西方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但文化研究如何表征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在从经验到理论的生成中展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价值,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范式,这是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反思的问题。文化研究在理论起源上具有经验性特征,在面对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等问题时形成了基于经验视角的方法论;文化研究同时具有情感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传统,在文化分析中体现为一种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方式,这些理论与方法构成了文化研究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同样具有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对象性问题,这内在地决定了它的研究重心是经验而非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国语境 经验 情感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的突围与话语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理论话语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段吉方 沈文秀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3,共9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大众化 文艺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的历史批判:托尼·本尼特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转型
4
作者 余燕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托尼·本尼特穿梭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其理论超越了批评审美化的抽象误区。在发掘巴赫金诗学遗产和吸纳新历史主义等理论资源之后,他将文学文本纳入历史唯物化的过程当中并创构了实践性的体裁社会学... 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托尼·本尼特穿梭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其理论超越了批评审美化的抽象误区。在发掘巴赫金诗学遗产和吸纳新历史主义等理论资源之后,他将文学文本纳入历史唯物化的过程当中并创构了实践性的体裁社会学。本尼特的体裁社会学通过文本历史化的治理实践重塑一种全新的历史诗学,其坚持践行制度的文学历史学避免了后学时代以非本质、不固定和无所指为特点的思潮对左派力量的持续削弱,使其能够成为激活所指并借回溯历史而形成把握政治的理论代表。这不仅扭转了晚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形而上学问题,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视域中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本尼特 文本形而上学 文化治理 文学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理论、路径与任务 被引量:7
5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守人民立场,在现实主义批评精神的坚守与再造中,实现文艺评论“守正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习近平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论述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 守正创新 人民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的理论缺席与在场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吉方 陈王青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8,共8页
强制阐释成为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讨论焦点在于阐释对象界定的模糊,阐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造成阐释方式的偏离,这种偏离在某些方面既超出了阐释学基本理论的规范,同时更背离了阐释理论的应用方式和实现途径。张江《再论强制阐释》... 强制阐释成为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讨论焦点在于阐释对象界定的模糊,阐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造成阐释方式的偏离,这种偏离在某些方面既超出了阐释学基本理论的规范,同时更背离了阐释理论的应用方式和实现途径。张江《再论强制阐释》对强制阐释问题的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批判,既剖析了强制阐释背离阐释学传统中的理论表征是为强制阐释在理论上的“缺席”,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强制阐释的理论“在场”的一面。强制阐释的理论“缺席”与“在场”说明了其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这种必要性与价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或是和阐释学基本问题直接对应上的,而且是阐释什么、如何阐释等具体阐释学基本问题研究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论 阐释对象 文本 阐释心理 自我确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语境与文本重读——推动与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段吉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旨在突出和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理论家文学与批评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批评实践影响,是一种从经典文本出发渉入文学批评全过程,进而回溯到作为方法论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观念。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旨在突出和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理论家文学与批评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批评实践影响,是一种从经典文本出发渉入文学批评全过程,进而回溯到作为方法论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无意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范式,而是经典研读、批评阐发和方法应用的应有之义。推进与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语境,在艰深专能的理论探究中,通过系统整理、文本分类及个案研究等综合研究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典文本研究上精耕细作,展现马克思主义原典文本的理论价值及其当代意义,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值得尝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本学研究 文本重读 语境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华与反升华:齐泽克的艺术本体论探微
8
作者 段吉方 刘宇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6,178,共11页
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齐泽克从升华与反升华的角度展开艺术本体问题研究,他将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现象进行互释,认为艺术是占据了神圣之“物”的空无位置的物品,艺术的本质外在于艺术自身。尤其在现代艺术中,艺术不再遵... 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齐泽克从升华与反升华的角度展开艺术本体问题研究,他将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现象进行互释,认为艺术是占据了神圣之“物”的空无位置的物品,艺术的本质外在于艺术自身。尤其在现代艺术中,艺术不再遵循过去的升华模式,而体现出一种“反升华”的倾向。在艺术本体问题上,齐泽克拓展了拉康理论的思想深度,同时将拉康理论与黑格尔思想、批判理论等相结合,不断打开精神分析与当代艺术问题的阐释与对话潜能,并揭示了现代主义艺术在打破“后意识形态幻象”方面的革命潜能及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艺术本体论 升华 反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成艺术与后人类技术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段吉方 阎恺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4,共11页
随着AI生成技术的发展,AI文艺作品已经大量出现在网络世界,并且在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奖。AI生成的作品已经做到了同人类艺术品同台竞技、难以分辨的程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从诞生时就是技艺不分、密切联系的,AI生成技术正是通过与... 随着AI生成技术的发展,AI文艺作品已经大量出现在网络世界,并且在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奖。AI生成的作品已经做到了同人类艺术品同台竞技、难以分辨的程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从诞生时就是技艺不分、密切联系的,AI生成技术正是通过与艺术同源的工艺技术的路径,不断模仿人类作品的风格特点,实现了效果上的相近。也正是AI技术的发展,使得分析新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后人类主义的美学应运而生,探索新技术之下人类艺术的存在意义,以及艺术实践性、反思性,为新的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后人类美学探索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技术 生成式AI 风格 AI绘画 后人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发动与思想的进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吉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63,196,共13页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讨论和论辩;形成了传播的“三大主线”,即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一项重要的传播标志,即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发生一种持续的影响,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研究的结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是一种辉煌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文本研究 五四文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如何作为方法——反思当代西方文论的知识论维度与方法论立场 被引量:3
11
作者 段吉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7-164,178,共9页
当代西方文论诞生在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当代西方文论反思研究首先应该基于历史文化语境的知识论维度的考察,即考察当代西方文论在知识话语层面上的特性,其次要深入到方法论层面上,辨析当代西方文论旅行的有效性... 当代西方文论诞生在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当代西方文论反思研究首先应该基于历史文化语境的知识论维度的考察,即考察当代西方文论在知识话语层面上的特性,其次要深入到方法论层面上,辨析当代西方文论旅行的有效性及其弊端。在当代西方文论反思研究中,探究“西方”如何作为方法问题既是理论反思研究的目标,也是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问题。当我们建立起有效的反思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的时候,理论话语的反思研究就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策略,这种策略的意义体现在有效把握中西文论研究的不同语境以及理论范式上的特征,从而起到跨越中西文论阐释间隔及其理论模式间的理解应用差异的作用。中国文论建构需要在“作为‘方法’的西方”与“‘西方’作为方法”所提供的路径上,在参照借鉴的过程中走向理论建构和体系建设,最终锤炼出中国文论建构的学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文论 知识论 方法 反思研究 中国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吉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7,共10页
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阿尔都塞、马舍雷、伊格尔顿等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思想框架内提出了"症候阅读""沉默""审美意... 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阿尔都塞、马舍雷、伊格尔顿等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思想框架内提出了"症候阅读""沉默""审美意识形态批评"等重要理论观念,从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的关系中拓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丰富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内蕴,促使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在文本批评中落地生根,走向更为具体的文学研究。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的艺术生产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一段重要的问题史,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中的批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艺术生产 问题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维森实用主义文论的三副面孔
13
作者 张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实用主义的戴维森主要通过新实用主义者阐发而来。然而,戴维森在文论中的实用主义面向更为复杂,主要呈现为三副面孔:新实用主义者戴维森、意图主义者戴维森和彻底诠释者戴维森。戴维森的不规则语言论成为新实用主义者的语言哲学基础,以... 实用主义的戴维森主要通过新实用主义者阐发而来。然而,戴维森在文论中的实用主义面向更为复杂,主要呈现为三副面孔:新实用主义者戴维森、意图主义者戴维森和彻底诠释者戴维森。戴维森的不规则语言论成为新实用主义者的语言哲学基础,以此辩护文学语言等非惯常语言在语言交流中的原初地位。但是,戴维森本人的意图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多元诠释论发生张力,前者指责后者违背了戴维森一直坚持的反约定原则,由此主张以“第一意图”来充实戴维森文论的实用主义面向。为调和上述两种路径,我们在兼顾他前后期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实用主义的隐喻论。它实质是基于彻底诠释立场发展出的修辞理论,是将隐喻放在戴维森文本内部实用主义化的成果,由此更好地实现了文本忠实和实用主义立场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森 实用主义 语言 意义 彻底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