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下乡与新中农争地的社会后果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杜园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催生出一批以耕种从亲朋好友间低价流转的地为生的在村新中农。夫妻俩以劳动力最大限度为界,通过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获得体面的村庄生活(新中农)。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背景下,这批在村种地农民变成村... 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催生出一批以耕种从亲朋好友间低价流转的地为生的在村新中农。夫妻俩以劳动力最大限度为界,通过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获得体面的村庄生活(新中农)。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背景下,这批在村种地农民变成村庄的中坚力量,成为村庄治理中的主体。然而,以政府主导、为吸引资本下乡所进行的土地流转正在摧毁这批中坚力量,还让外出务工村民长期处于失地状态。文章认为,农业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业耕种条件,并守住耕地,保护好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而非支持资本下乡打败新中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新中农 中农塌陷 资本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以广东农村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麻国庆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199,共8页
岭南山地、珠江三角洲平原、河流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区构成了广东生态的四种类型,同时它们又与广府、潮汕、客家、&民以及瑶、壮、畲等民族文化交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东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正在受到侵... 岭南山地、珠江三角洲平原、河流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区构成了广东生态的四种类型,同时它们又与广府、潮汕、客家、&民以及瑶、壮、畲等民族文化交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东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正在受到侵袭,各族群也在改变自身文化体系,以适应此过程。生态问题还与扶贫及广东城乡均衡发展密不可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文化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生态文明 广东农村 文化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央苏区的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
3
作者 赵英 吴重庆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0,共13页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撕破脸皮并发动革命,缺少革命的文化资源。通过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农村熟人社会运行规律,恰当地处理了熟人社会里的阶级关系,在与宗族势力、人情关系的博弈过程中,探索出契合乡土中国内在机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在深入基层社会时跨越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家政权内卷化”陷阱,最终在缺少革命文化资源的农村成功发动革命并实现了良好的基层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中央苏区 社会动员 基层治理 土地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效劳动何以助推后发工业化?——集体化时期乡村的劳动积累分析
4
作者 陈奕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共19页
马克思的两部门扩大再生产模型揭示,工业化的本质在于重工业资本的显著扩大。历史上,先发工业国通过大量掠夺外部资源的方式壮大自身的重工业资本,然而后发国家无法重走这条道路。新中国走基于内部积累的非扩张性工业化道路,结合精耕细... 马克思的两部门扩大再生产模型揭示,工业化的本质在于重工业资本的显著扩大。历史上,先发工业国通过大量掠夺外部资源的方式壮大自身的重工业资本,然而后发国家无法重走这条道路。新中国走基于内部积累的非扩张性工业化道路,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增加乡村劳动积累,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人民生存条件,支撑起重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发展、重工业建设和人口条件改善为改革开放后自主融入全球分工、加速工业化和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基础条件。客观认识乡村劳动积累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集体化时期乡村的制度安排,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工业化 劳动积累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县域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城乡关系演变与县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42
5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47,共13页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城乡关系 要素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中的危机与危机中的农村(笔谈)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重庆 鲁西奇 +1 位作者 熊春文 狄金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6,共12页
“小难避于城,大难避于乡”。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严峻公共危机背景下,这句俗谚仿佛灵光乍现,将乡村以及乡村社会之于中国文明存续的丰富意义,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一方面,乡村的社会组织与文化传统有效地缓解了这次冲击的剧烈程... “小难避于城,大难避于乡”。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严峻公共危机背景下,这句俗谚仿佛灵光乍现,将乡村以及乡村社会之于中国文明存续的丰富意义,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一方面,乡村的社会组织与文化传统有效地缓解了这次冲击的剧烈程度,但同时乡村所遭遇的脆弱与困难,或许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危机的延续。疫情不常有,而危机却常在。纵观历史与当下,乡村之于中国整体,不是可有可无,不是简单地供给税赋、食物及孕育乡土情怀之地,它亦可能是中国应对内外危机时的一个重要的“阻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情怀 阻尼器 中国应对 剧烈程度 农村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思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张慧鹏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批评延安知识分子中存在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进行自我改造。毛泽东的讲话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人民观。在新民主主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批评延安知识分子中存在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进行自我改造。毛泽东的讲话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人民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为基础,建构了“人民”这一政治概念。毛泽东的“人民”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而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变化的概念,带有统一战线的意涵。毛泽东始终肯定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性,将其作为人民的一部分,但也始终强调工农才是人民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把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党内整风的重要内容。梳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中小资产阶级问题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毛泽东的人民观,也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小资产阶级 阶级性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政权建设的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林辉煌 陶丽娟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践和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在纵向上实现了执法权下放,横向上实现了执法权综合化,从而打破了乡镇条块分割的局面。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一部分,乡镇综...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践和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在纵向上实现了执法权下放,横向上实现了执法权综合化,从而打破了乡镇条块分割的局面。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一部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本质上是国家新一轮基层政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自上而下的权力渗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权力下放 强镇扩权 基层政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乡建情怀遭遇经济规律:对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6,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直是主流趋势,但也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逆流而上,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成为乡建青年。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而是有着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直是主流趋势,但也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逆流而上,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成为乡建青年。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而是有着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支撑。他们反思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后果,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在农村探索出另类发展模式。乡建青年的理想情怀令人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往往忽略经济规律而屡屡受挫。从唯物史观来看,分工深化和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思市场化造成的生产社会化不能走向美化前现代的个体小生产。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也不应该走向否定工业化和城镇化本身。乡村振兴不是要反城镇化,而是要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建青年 现代化 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33
10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4,163,共13页
小农长期被污名化,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仍将长期存在。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兼业小农,而是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各类资本主体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小农... 小农长期被污名化,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仍将长期存在。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兼业小农,而是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各类资本主体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小农户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从属和依附于资本,有关农业产业政策也排挤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功能,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之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现代农业产业 组织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被引量:231
11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8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主体性 乡村振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进村背景下的村庄权力结构再造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杜园园 李祖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41 137,137,共9页
项目下乡背景下,为吸引项目进村,村庄以提高项目承载力为核心进行了各种努力。通过对广西A村的调查发现,村庄为加强干部团结,提供治理能力,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了两级再造,即将经济精英吸纳为村委干部,将灰黑势力发展为村民小组长,并将... 项目下乡背景下,为吸引项目进村,村庄以提高项目承载力为核心进行了各种努力。通过对广西A村的调查发现,村庄为加强干部团结,提供治理能力,对村庄权力结构进行了两级再造,即将经济精英吸纳为村委干部,将灰黑势力发展为村民小组长,并将其改造成一种依附关系。权力的两级构造带来了治理资源和手段的两级分化。村庄治理呈现依靠传统治理资源进行试探性治理,依靠私人资源进行应急性治理,依靠象征暴力资源进行常规治理的治理秩序。然而,这种治理模式过度依赖私人资源,造成村庄治理去公共性的严重后果。项目越推进,村民越对村庄政治生活绝望。村级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笔者认为,村级治理权力结构的再造,应嵌入到村庄自身的社会网络中。将多数普通村民组织起来参与村庄治理,才是提高村庄项目承载力的合理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进村 村庄权力再造 私人治理 去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 被引量:29
13
作者 吴重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7,共9页
“同乡同业”是指同一区域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之外从事相同行业或属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活动。“同乡同业”的出现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有关。“同乡同业”作为社... “同乡同业”是指同一区域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之外从事相同行业或属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活动。“同乡同业”的出现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有关。“同乡同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互嵌互动。本文以莆田沿海、平原、山区的区域差异为例,说明经济与社会能否相互嵌入,取决于一定规模人群在适当时机选择适当行业的经济活动能否借助传统社会网络。不过,随着资本在经济领域的不断扩张,今天的“同乡同业”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技术化与标准化、品牌化、垄断化,高可替代性与“打工化”,产业链缩短,价值链社会分层等特点,正逐渐趋向“低端全国化”。研究“同乡同业”是落实“区域研究”、丰富中国研究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乡同业 社会经济 非正规经济 低端全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与城市环形扩张过程中的生态与游耕——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志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0-206,共7页
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催生了"代耕农业圈"的现象。这种代耕圈围绕城市与工业区分布,大量的代耕菜农游耕于其中。在代耕农业圈中,劳动力、土地、水源、河流、天气等生态要素都受到了来自工业或城市力... 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催生了"代耕农业圈"的现象。这种代耕圈围绕城市与工业区分布,大量的代耕菜农游耕于其中。在代耕农业圈中,劳动力、土地、水源、河流、天气等生态要素都受到了来自工业或城市力量的支配,代耕农要受到资本、权力以及地方势力的挤压。来自于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案例均表明,生存于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中的代耕菜农,所从事的耕作已经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耕作,而是受现代化进程所支配的、不可逆的耕作;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配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生产,是一种耗竭地力的"变态"式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耕 生态 代耕农业圈 代耕菜农 "化"学进程 珠三角 北京郊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道路上的夹层:城乡结合部“村改居”社区考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海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4,共11页
城乡结合部的"村改居"社区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就地城镇化社区形态,城镇化对当地不同的生活主体在权利体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结果发现:青年群体、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 城乡结合部的"村改居"社区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就地城镇化社区形态,城镇化对当地不同的生活主体在权利体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结果发现:青年群体、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生产方式在可选择的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村改居"后社区制度实践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当地居民的市民身份权利体验存在较大落差;"村改居"社区的物理空间与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或断裂或延续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村改居”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中的摆动模式——以粤北方洞瑶族村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海狮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3-209,共7页
生态移民被视为保护生态脆弱区环境和提高原住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不断被各级政府复制。基于粤北山区一个瑶族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民生产生活并未脱离原住地,而是出现两边摆的情况。这种摆动模式应被视为瑶民的生存策略,也是瑶民对... 生态移民被视为保护生态脆弱区环境和提高原住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不断被各级政府复制。基于粤北山区一个瑶族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民生产生活并未脱离原住地,而是出现两边摆的情况。这种摆动模式应被视为瑶民的生存策略,也是瑶民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文章重点分析了摆动策略得以产生和维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基础。文章最后基于摆动模式研究,对生态移民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瑶族 粤北 摆动 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偿VS无偿:耕地转入户的异质性及其资源配置涵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奕山 钟甫宁 纪月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6,159,共14页
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发生于亲友之间并且不收取实物或货币租金的无偿耕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8县农户调查数据,文章实证分析无偿耕地转入户与有偿转入户的系统特征差异。研究发现:相比无偿转入户,有偿转入户的自评经营能力更高,更可能持有农... 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发生于亲友之间并且不收取实物或货币租金的无偿耕地流转。基于江苏省18县农户调查数据,文章实证分析无偿耕地转入户与有偿转入户的系统特征差异。研究发现:相比无偿转入户,有偿转入户的自评经营能力更高,更可能持有农机和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资源禀赋状况也较好。这意味着有偿流转有利于耕地流向更有效率的农户;无偿流转则相对有利于耕地流向资源禀赋状况较差的农户。建设正式耕地流转市场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可能会挤出弱势群体无偿转入耕地的机会,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45,共16页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农民组织化 主体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前中国小农问题——兼评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之争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慧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59,共9页
小农户的大量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围绕小农户的前途命运,学界存在激烈争论。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派,主张用市场机制消灭小农户,发展规模化农业。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派,则强调维持小农家庭经... 小农户的大量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围绕小农户的前途命运,学界存在激烈争论。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派,主张用市场机制消灭小农户,发展规模化农业。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派,则强调维持小农家庭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的争论进行回应,论证在生产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必然走向消亡,但小农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着眼长远,我们要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改造传统小农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小农经济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传统、文化自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项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鲁雯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2,共8页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为他人对“原生态”“本真性”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避免以他者想象...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为他人对“原生态”“本真性”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历史传统 文化自觉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