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浩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69,共4页
课程教学设计既有共同的方法论原则,每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又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方法论原则,文章主要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身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课程教学设计既有共同的方法论原则,每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又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方法论原则,文章主要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身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原则,主要突出了理论与实践、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个别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三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分析了"三统一"原则的各自内涵、理论依据以及实现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设计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艾滋病歧视与依恋类型及死亡焦虑和移情的关系
2
作者 李虎 姜敏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0-465,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艾滋病歧视与依恋类型、死亡焦虑、移情的关系。方法:选取18~25岁大学生5375名,使用Zelaya艾滋病歧视量表(ZADS)、关系问卷(RQ)、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CT-DAS)、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分别评估艾滋病歧视态度、依恋类型(... 目的:探究大学生艾滋病歧视与依恋类型、死亡焦虑、移情的关系。方法:选取18~25岁大学生5375名,使用Zelaya艾滋病歧视量表(ZADS)、关系问卷(RQ)、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CT-DAS)、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分别评估艾滋病歧视态度、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以及害怕型)、死亡焦虑、移情水平。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生[OR(95%CI):2.64(1.62~4.30)]、害怕型依恋得分[OR(95%CI):1.16(1.01~1.34)]、CT-DAS得分[OR(95%CI):1.04(1.01~1.06)]是艾滋病歧视的危险因素,移情得分是艾滋病歧视的保护因素[OR(95%CI):0.94(0.90~0.97)]。结论:男生、害怕型依恋得分高、死亡焦虑高、移情能力低的大学生发生艾滋病歧视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 艾滋病 歧视 死亡焦虑 移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金龙 杨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从理论维度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由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整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对当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做了精准判断,... 从理论维度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由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整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对当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做了精准判断,并认为时代具有相对性、变化性和层次性。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时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察时代、把握时代的理论方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通过实践活动引领时代潮流,促进时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观: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审思——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丽娟 何友鹏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26,共7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依据,但理念最大的生命力在于超越自身的观念形态而转化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体系。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审视五大发展理念对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形态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依据,但理念最大的生命力在于超越自身的观念形态而转化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体系。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审视五大发展理念对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形态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本质构成性、社会历史发生性、价值引领超越性三个方面对五大发展理念具有理论本源性的规范意义和奠基作用。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的“发生—构造—超越”审思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以“坚定目标,细化问题;深挖重点,科学规划;多方协同,狠抓落实;全面监督,及时反馈与调整”等体系化逻辑步骤和行动框架进行一种可能的提升或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五大发展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超越性特征和历史优势
5
作者 郑丽娟 何友鹏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5,共1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根基,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个根基,不断巩固夯实中国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根基,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个根基,不断巩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验和发展智慧的制度凝结,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性、整体的目标合理性、鲜明的人民主体性、切实的希望可得性、科学的系统自洽性等诸多层面的超越性特征。这种超越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持续发挥巨大政治制度能量,越来越显示出其“全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凝聚最大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自我纠错的勇气和魄力,渐进改革的智慧和使命担当”“立足世界历史的格局,怀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的系统性力量和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呈现鲜明的样态异质性和道路差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属性的政治保证,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之根、优势之源、制度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超越性特征 历史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与叙事逻辑
6
作者 吴育林 程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2,共6页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轨迹,勾勒它的逻辑脉络,可以更好地揭示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理论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思想 历史生成 叙事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沟”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可 潘利红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4-128,共5页
"知识沟"理论在信息代时代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主要是由互联网接入、使用差异造成的。新媒体技术是拉大"知识沟"现象的主要变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其价值观的形成、认同深深烙上新... "知识沟"理论在信息代时代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主要是由互联网接入、使用差异造成的。新媒体技术是拉大"知识沟"现象的主要变量。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其价值观的形成、认同深深烙上新媒体的痕迹。由于新媒体信息繁杂,各种文化交织,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多元价值观,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沟 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30,共6页
选取中国2013—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多种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可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且该... 选取中国2013—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多种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可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且该检验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收入来源异质性。相比于农业收入增长,新质生产力对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促进效应更显著;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农民收入增长;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新质生产力变化而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据此,提出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差异化农民收入增长策略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双链”深度融合的建议,以期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农民收入增长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11
9
作者 钟强 刘月秀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85,共4页
高校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探索促进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小组工作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的创业意愿,增强创业教... 高校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探索促进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小组工作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的创业意愿,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农村基层 创业意愿 创业教育 小组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与再探:扩大城乡有效需求视角下的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10
作者 钟晓雄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在于农村内生性动力和金融供给制度缺失,闲置资金和沉没资产未能进入国内大循环,城乡有效需求释放受到限制。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对策是整合农村“人力、资金、资源资产”要素,从“三产融合”到“农、工... 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在于农村内生性动力和金融供给制度缺失,闲置资金和沉没资产未能进入国内大循环,城乡有效需求释放受到限制。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对策是整合农村“人力、资金、资源资产”要素,从“三产融合”到“农、工、文、旅、教”的跨领域融合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逻辑次序是:第一,通过农民组织化激发人的能动性;第二,激活农村闲置资金;第三,激活农村沉没资产;第四,寻求产业间跨领域、多领域的协调与融合;最终实现扩大城乡有效需求,打通国内大循环瓶颈,走向真正持久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 路径 城乡有效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的需求、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58
11
作者 崔慧霞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共3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数字经济正在兴起,引起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农稳社稷,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这种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土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数字经济正在兴起,引起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农稳社稷,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这种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数字技术激发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数字经济将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经济 乡村振兴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唯经济决定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正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5,共7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决定作用的理论,有人却恣意地理解为"经济唯物主义",即认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唯一决定因素的所谓"唯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唯物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最终的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经济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捏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因素 唯经济决定论 最终的决定作用 经济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的主导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浩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3,共7页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已有诸多论文和专著论述,其实,从两种社会制度的主导逻辑来讲,就是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区别,所以对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运作的特征、法则和缺陷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与...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已有诸多论文和专著论述,其实,从两种社会制度的主导逻辑来讲,就是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区别,所以对资本逻辑和社会逻辑的运作的特征、法则和缺陷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主导逻辑的社会逻辑包括:平等的逻辑、公正的逻辑与解放的逻辑,这里主要分析了各自的内涵与特征,最后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逻辑的实质是人民逻辑,并论述了作为人民逻辑的平等逻辑、公正逻辑与解放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社会逻辑 人民逻辑 制度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党建融合数字党建:新时代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威威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7,共12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技治主义”渗透、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技治主义”渗透、组织机构消解、数字能力不足等新挑战。数字党建的出现,正是对新时代新需要的呼应,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嵌入、耦合等方式实现传统党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探索与实践。然而技术属性的数字党建只是一种工具与手段,无法替代传统党建,党建高质量发展正在从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党建创新式发展过渡到传统党建与数字党建融合式发展。传统党建与数字党建不同属性主体的运行机制存在同构性,两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传统党建与数字党建融合发展,技术维度上构建党建高质量发展平台支撑体系、数据权属体系、数字安全体系;治理维度上构建组织管理新体系、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营造全域数字生态、从单向度到立体全景式建立宣传服务新链接;人才维度上建立数字素养考评机制、数字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机制、人才成长全周期培育机制。传统党建与数字党建的融合创新党建范式和党建理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水平、提升党建与数字时代发展的适配性,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融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领域,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党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党建 数字党建 数字技术 党建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联合”的团结框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
作者 李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4,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民族成员彼此承认的价值取向和休戚与共的关系构成。“合作—联合”的团结框架以承载系统功能基础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的基础架构。聚焦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指向、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民族成员彼此承认的价值取向和休戚与共的关系构成。“合作—联合”的团结框架以承载系统功能基础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的基础架构。聚焦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指向、文化内涵和利益诠释集成的价值之轴构成了团结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刻写。共同性立意语境、一致性表意语境、责任关系释意语境构成了团结语境中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团结核心理念的自觉内化和外化构成了团结场域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联合 团结框架 唯物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视域下党建引领乡村协商治理的意义、困境和优化路径
16
作者 张慧 《乡村论丛》 2024年第4期94-100,共7页
协商治理蕴含的平等、民主等理念与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发展性需要具有内在一致性。党建引领是自上而下对乡村协商治理的实际赋能,是提升乡村协商治理效能的基础;也是自下而上对农村群众的实际赋权,... 协商治理蕴含的平等、民主等理念与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发展性需要具有内在一致性。党建引领是自上而下对乡村协商治理的实际赋能,是提升乡村协商治理效能的基础;也是自下而上对农村群众的实际赋权,是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关键。但目前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核心领导作用不足,农民群众在协商治理中的主体性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组织载体,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难以转化为乡村协商治理效能。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从巩固政治韧性、走深走实群众路线中彰显党建引领优势,同时依托“1+R+N”的组织结构提升党建引领水平,形成农村协商治理合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党建引领 乡村协商治理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政治认同——基于三种群体利益实现的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丽荣 李若衡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5,共8页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认知和评价。基于利益分化与获得,可将我国人民分为既得利益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中既有基于信仰形成的价值认同,也有基于利益获得与维护形成的"赞同"却"不认同"的政治态度;中间阶层其政治情感表现在认同中有挣扎、在肯定中有迷茫、在否定中有期待,还有一小部分中间阶层政治情感走向极端;弱势利益群体因为社会支持不够、参政能力和参政渠道有限等问题,其政治认同总体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利益分化 利益认同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钟强 刘月秀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09-112,共4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定位不准确、理念不科学、系统不完善、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互联网+"思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预测性、战略性和穿透性,高校应推动"互联网+"思维嵌入创新创业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定位不准确、理念不科学、系统不完善、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互联网+"思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预测性、战略性和穿透性,高校应推动"互联网+"思维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新理念,打造共享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边界清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信政府何以可能——行政伦理之于政府公信力的功能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土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2,共5页
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信任系统,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受到各国政府极大关注。但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局限于管理学和政治学,强调政治功用,忽视行政伦理在政府公信力培育中的价值。事实上,政府公信力也属政治伦理范畴,行政伦... 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信任系统,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受到各国政府极大关注。但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局限于管理学和政治学,强调政治功用,忽视行政伦理在政府公信力培育中的价值。事实上,政府公信力也属政治伦理范畴,行政伦理对于优化政府理念、行为和绩效,提振政府公信力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和驱动作用。一方面,行政伦理通过对政府的评介功能、导向功能、示范功能和规范价值,构筑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行政伦理又在助推责任政府建设,促进公共政策透明化,抑制行政腐败和构筑政治文明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功效,不断增进政府信誉,巩固政府合法性,提振着政府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信政府 政府公信力 行政伦理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政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慧霞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39,共3页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新形势下,农业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求。促进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新形势下,农业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求。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形成农业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布局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