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舒迎花 王建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279-282,共4页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农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干课程农产品贸易学的教学体系开展了多维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期为培养...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农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干课程农产品贸易学的教学体系开展了多维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产品贸易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期为培养农学基础扎实、农业政策清晰、国际贸易与实务素质高、农业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农产品贸易学 教学改革 课堂展示 课程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以“农业生态学”为例 被引量:49
2
作者 舒迎花 王建武 章家恩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围绕涉农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从“学生价值观、专业素养、行业产业发展、国家需求到全球视野”5个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并建库,采用多元教学方... 围绕涉农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从“学生价值观、专业素养、行业产业发展、国家需求到全球视野”5个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并建库,采用多元教学方式精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施双主体和PBL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运行“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思政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含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实现在有限时间内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青枯病发生与生态防控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晨宁 杜甜甜 +4 位作者 诸卫平 梁小敏 舒迎花 王建武 冯远娇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88,共9页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危害严重,会造成作物大量死亡。常规的化学防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防治效果不明显。而生态防控作为一种环保、高效、安全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危害严重,会造成作物大量死亡。常规的化学防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防治效果不明显。而生态防控作为一种环保、高效、安全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系统地概述了青枯病病原菌概况和分类情况以及青枯病致病因子、发生和流行情况,综述了青枯病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青枯病发生机制和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青枯菌 致病因子 发生条件 生态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吕箫 冯远娇 +1 位作者 王晓宜 王建武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235-240,共6页
随着Bt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人们对Bt作物释放后潜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Bt作物释放的Bt蛋白可以主要通过秸秆还田方式进入土壤进而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Bt作物秸秆还田释放的Bt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 随着Bt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人们对Bt作物释放后潜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Bt作物释放的Bt蛋白可以主要通过秸秆还田方式进入土壤进而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Bt作物秸秆还田释放的Bt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①Bt作物秸秆还田释放的Bt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②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③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的影响;④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⑤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从而为Bt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作物 秸秆还田 土壤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大豆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勇 杨可攀 +3 位作者 段富媛 刘培 王志国 王建武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探讨减氮和甜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5年春-2018年秋,共8季)对比了三种施氮水平:不施氮(N0,0 kg·hm^(-2))、减量施氮(N1,300 kg·hm^(-2))、常规施氮(N2,360 kg·hm^(-2)),两... 为了探讨减氮和甜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5年春-2018年秋,共8季)对比了三种施氮水平:不施氮(N0,0 kg·hm^(-2))、减量施氮(N1,300 kg·hm^(-2))、常规施氮(N2,360 kg·hm^(-2)),两种间作模式: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以及不施肥单作大豆(SB)对大豆结瘤数、根瘤干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根瘤数、根瘤干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随着年季变化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春季大豆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显著高于秋季,但秋季固氮效率和固氮量显著高于春季。2)施氮水平与种植模式极显著影响大豆固氮效率和固氮量,不施肥处理大豆固氮效率为S2B4(69.87%)>S2B3(60.64%)、SB(56.3%),但生物固氮量为SB(142.31 kg·hm^(-2))>S2B4(109.50 kg·hm^(-2))>S2B3(86.12 kg·hm^(-2))。3)间作甜玉米显著提高了大豆的固氮效率且随大豆种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S2B4-N0、N1及N2的固氮效率分别比S2B3-N0、N1及N2高9.47%、3.41%、1.83%,但是,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间作模式之间均无差异。4)减氮和间作甜玉米可显著提高大豆固氮率和固氮量的稳定性。总之,减氮和间作甜玉米均能促进大豆结瘤、提高生物固氮量及固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大豆间作 根瘤数量 固氮效率 生物固氮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集植物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雪凝 章家恩 +3 位作者 向慧敏 王家新 蓝妮 秦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96-203,共8页
全世界每年因病虫害导致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大量化学农药,然而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受损,从而导致病虫害爆发日益严重。种植诱... 全世界每年因病虫害导致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大量化学农药,然而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受损,从而导致病虫害爆发日益严重。种植诱集植物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控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诱集植物吸引虫害和降低病害,从而减少病虫害对主栽作物的危害,达到保护主栽作物的目的,最终减少农业上化学农药的使用。根据诱集植物自身特性,将其分为五种主导作用类型:传统诱集植物、致死型诱集植物、基因工程型诱集植物、生物辅助控制型诱集植物、化学信息素辅助作用型诱集植物等,根据种植和利用方式,将其分为:围种诱集、间种诱集、连作诱集、与其它方式结合等。尽管关于诱集植物的研究已有近160年历史,但有关高效诱集植物的筛选、诱集植物与主栽作物的优化配置模式与配套种植技术、诱集植物对靶标病虫害的作用机理、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风险评估等仍不清楚,且诱集植物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如(1)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环境污染修复功能及相关技术;(2)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景观生态与休闲旅游功能及相关技术;(3)开发利用诱集植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与固持提升功能(如固氮、固碳、固土功能等)、生物质能源功能、节能减排功能及相关技术;(4)开发应用诱集植物及其废弃物的经济产品功能及其可持续生产技术。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诱集植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应用,旨在为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集植物 病虫害综合治理(IPM) 农业生态系统 种植方式 生物质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空间差异研究
7
作者 马志辉 冀弘艺 +4 位作者 李荣华 侯文韬 方长旬 章家恩 王瑞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4-471,共8页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探讨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华南地区的空间差异,运用GC-MS分析了华南地区23个不同地理种群230个薇甘菊植株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探讨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华南地区的空间差异,运用GC-MS分析了华南地区23个不同地理种群230个薇甘菊植株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地理种群的气候环境因素对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不同地理种群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利用GC-MS从薇甘菊叶片中鉴定了42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β-荜澄茄油烯(24.63%)、β-石竹烯(16.81%)、大香叶烯D(10.47%)、α-古芸烯(9.95%)和α-姜烯(9.77%);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和温度可显著影响薇甘菊叶片中5种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薇甘菊叶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薇甘菊的入侵机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植物次生代谢 生物入侵 非生物环境 地理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杜甜甜 张晨宁 +3 位作者 诸卫平 舒迎花 王建武 冯远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2,共8页
传统的化学合成杀菌剂容易对环境及生态造成影响,而植物源杀菌剂则具备良好的生态兼容性。中药材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无论是用无机溶剂还是有机溶剂提取又或者是植物精油,都会表现出对目标以外的生物毒副作用小、不会造成环境污... 传统的化学合成杀菌剂容易对环境及生态造成影响,而植物源杀菌剂则具备良好的生态兼容性。中药材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无论是用无机溶剂还是有机溶剂提取又或者是植物精油,都会表现出对目标以外的生物毒副作用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中药材提取物中蕴含庞大的抑菌活性成分。但是以中药材提取物作为植物源农药在实际生产中却是相对较少的。论文介绍了中药材提取物对于植物病原菌的抑制实例、中药材提取物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实例,分析中药材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归纳中药材提取物的抑菌机制,以从不同角度来了解植物源杀菌剂。期望能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发展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促进植物源杀菌剂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达到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保护生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提取物 病原菌 活性成分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夜蛾科昆虫—蠋蝽的传递特征及其影响
9
作者 吴凯旋 陈瑾 +1 位作者 黄诗敏 舒迎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60,共10页
土壤镉(Cd)污染不仅危害植物,还会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本研究使用含不同Cd浓度(0、4.06 mg/kg和40.6 mg/kg)的人工饲料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发育至蛹,... 土壤镉(Cd)污染不仅危害植物,还会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进而影响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本研究使用含不同Cd浓度(0、4.06 mg/kg和40.6 mg/kg)的人工饲料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发育至蛹,以蛹饲养其捕食性天敌蠋蝽Arma chinensis,研究了Cd在夜蛾科昆虫—蠋蝽的传递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草地贪夜蛾对Cd的摄取量、排泄量和积累量,蠋蝽对Cd的摄取量和积累量均与人工饲料中Cd浓度呈剂量反应,即随着饲料中Cd浓度增加而增加。饲料—夜蛾科昆虫Cd的生物浓缩系数(BCF)大于1,这表明夜蛾科昆虫会生物放大Cd,而夜蛾科昆虫蛹—蠋蝽Cd的生物放大系数(BMF)小于1,这表示发生了Cd生物稀释作用。4.06 mg/kg Cd胁迫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幼虫相对生长率(RGR),而对斜纹夜蛾RGR没有影响,这与体内Cd积累量和BCF显著相关;40.6 mg/kg Cd胁迫显著改变夜蛾科昆虫的食物利用,抑制幼虫生长发育,降低取食斜纹夜蛾蛹的蠋蝽体重,但Cd胁迫对蠋蝽存活没有影响。因此,尽管Cd在植食性昆虫—捕食者没有生物放大作用,但仍然存在生物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传递 CD胁迫 草地贪夜蛾 斜纹夜蛾 蠋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园养鸡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向慧敏 章家恩 +2 位作者 李宏哲 叶延琼 赵本良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果园养鸡是果园立体农业的重要生态模式之一,其一方面可提高果园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利用鸡的活动减少果园的病虫草害,并利用鸡粪作为有机肥,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果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选取华南... 果园养鸡是果园立体农业的重要生态模式之一,其一方面可提高果园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利用鸡的活动减少果园的病虫草害,并利用鸡粪作为有机肥,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果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选取华南地区典型的荔枝园养鸡立体农业生态模式为对象,研究了华南地区荔枝园养鸡模式的配套技术及其效益。结果表明,荔枝园养鸡可明显地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成本,同时该种模式中所增加的鸡收入,促使整个立体模式经济收益增加,与传统荔枝园的单一种植相比,荔枝园养鸡年利润可达到95355元·hm^(–2),约是普通荔枝园经济收益48900元·hm^(–2)的2倍。因此,果园养鸡是一种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园 养鸡 配套技术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涛 冯远娇 王建武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间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有益微生物产生的影响,从数量、多样性和菌属丰度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提... 间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有益微生物产生的影响,从数量、多样性和菌属丰度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加强多种禾本科‖豆科间作系统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高通量测序、稳定同位素探针和组学技术等)研究微生物种群在间作系统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禾本科‖豆科间作产生优势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豆科间作 分子生物技术 土壤微生物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稻田养萍诱集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靖 章家恩 +1 位作者 张春霞 项瑶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8-14,共7页
利用自制的"T形槽"进行实验室试验,研究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浮萍(Lemna minor)和不同日龄水稻(Oryza sativa)的偏好选择,结果发现,无论水稻日龄是15 d,还是23 d和30 d,均有60%以上的福寿螺选择取食浮萍,且与福... 利用自制的"T形槽"进行实验室试验,研究了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浮萍(Lemna minor)和不同日龄水稻(Oryza sativa)的偏好选择,结果发现,无论水稻日龄是15 d,还是23 d和30 d,均有60%以上的福寿螺选择取食浮萍,且与福寿螺个体大小和选择取食的时间没有明显关联。在模拟稻田生境中,引入浮萍3 d后,水稻受福寿螺的啃食危害明显减少,水稻存活率高出对照组10%以上,且30日龄水稻秧苗的存活率明显高于15日龄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大小福寿螺与浮萍摄入量的关系。这一结果可为浮萍的合理投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利用稻田放养浮萍诱集福寿螺取食,可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浮萍 生物防治 诱集植物 生防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研发利用现状及应用入侵植物修复的前景综述 被引量:34
13
作者 黄明煜 章家恩 +1 位作者 全国明 郭靖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3期194-203,共10页
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技术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综述了当前已筛选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植物种类、研发现状及其应用模式,总结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围绕入侵植物生长繁殖快... 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技术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综述了当前已筛选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植物种类、研发现状及其应用模式,总结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围绕入侵植物生长繁殖快、生物量大、抗逆性强及其对某些重金属的超富集特性,分析探讨了入侵植物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并提出对入侵植物修复的后续处理利用思路,旨为综合利用入侵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可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入侵植物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4
作者 黑泽文 向慧敏 +1 位作者 章家恩 梁开明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3期218-224,共7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利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种有效的植物修复方法,它不仅...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利用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种有效的植物修复方法,它不仅可以利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优势来抵抗重金属胁迫,而且其固氮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收集整理了我国现已发现的具有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潜力的豆科植物,并对根瘤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理以及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利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根瘤菌 重金属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SIP鉴定甘蔗//大豆间作土壤^(15)N-DNA富集位置的氮循环功能基因qPCR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苟永刚 余玲玲 +1 位作者 许霞 王建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为筛选有效鉴定甘蔗//大豆间作系统的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中超高速离心后15N-DNA富集位置的指示功能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6个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在不同浮力密度离心液DNA中的相对丰度分布,通过对氮素循... 为筛选有效鉴定甘蔗//大豆间作系统的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中超高速离心后15N-DNA富集位置的指示功能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6个氮素循环功能基因在不同浮力密度离心液DNA中的相对丰度分布,通过对氮素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作图分析,nifH和amoA基因在甘蔗//大豆间作和大豆单作种植模式中15N标记组与对照组基因丰度峰发生偏移,chiA基因丰度峰仅在大豆单作种植模式下存在偏移,而nirS、nirK、nosZ等3个基因的丰度峰值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均不发生偏移。结果表明nifH和amoA基因可作为指示基因,能够有效鉴定甘蔗//大豆间作系统中DNA-SIP技术15N-DNA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 荧光定量PCR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与本地生物的互作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春霞 郭靖 +1 位作者 章家恩 储少媛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226-235,共10页
福寿螺作为一种恶性的水生入侵动物,通常进入新生境后,种群迅速增长,大量取食本地植物,与本地物种形成竞争,进而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全方位影响。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福寿螺在入侵地与所处生境中本地生物(植物、动物... 福寿螺作为一种恶性的水生入侵动物,通常进入新生境后,种群迅速增长,大量取食本地植物,与本地物种形成竞争,进而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全方位影响。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福寿螺在入侵地与所处生境中本地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关效应,旨在为福寿螺的生态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本地生物 入侵地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河源市和惠州市农田景观格局的季节差异和分布特征研究
17
作者 廖惠敏 舒迎花 王建武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30-37,共8页
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良田,发挥好农田的多种功能,是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关系的基础。摸清农田的景观现状,可为景观尺度下的生态良田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以广东省河源市陂头镇和惠州市泰美镇典型农田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区... 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良田,发挥好农田的多种功能,是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关系的基础。摸清农田的景观现状,可为景观尺度下的生态良田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以广东省河源市陂头镇和惠州市泰美镇典型农田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区域遥感影像观测,调查分析了农田景观要素的现状与分布特征,分析了当地农作物利用格局与季节差异及常见杂草种类,并借鉴层次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指标对农田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陂头镇和泰美镇各农田景观中的景观要素形态、比例差距较大,分布凌乱;2)作物类型种类丰富,以蔬菜(冬季)和水稻(夏季)为主;3)农田及边界常见杂草有60种,含7种恶性杂草;4)景观评价仅为中等、一般水平,存在景观格局凌乱和细碎化程度偏高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陂头镇和泰美镇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功能植物的配置,农田景观建设,提升农田景观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农田景观 生态良田建设 景观格局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喂养方法评估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田多种植物的适应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惠敏 郭烨姗 +4 位作者 黄子岸 王佩越 叶雨涵 舒迎花 王建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96-2506,共11页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采集植物新鲜叶片饲喂植食性昆虫幼虫是研究的通用方法,而此方法受气候、地理位置、植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以玉米(Zeamays)为参照,选取玉米农田及其周边的6种作物和杂草为试验材料,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unguiculata)、番薯(Ipomoea batatas)、艾草(Artemisia argyi)、油麦菜(Lactuca sativ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统一采集、磨成粉末,按1%比例掺入人工饲料中,分别用这些饲料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观测其存活(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长(幼虫增重、蛹重、相对生长率)、发育历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食物利用情况(相对消耗率、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消化转化率)等,探究草地贪夜蛾取食这7种植物后的生物学特性。为验证植物叶片粉末饲料喂养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采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分别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结果显示大豆、豇豆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植物;而番薯、艾草、油麦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若将其运用于玉米间作系统中,可减轻草地贪夜蛾的为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植物粉末饲料和新鲜叶片喂养的效应一致,且前者限制条件少、操作简便,可较好地评估农田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植物互作 害虫生态防控 生长发育 草地贪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