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佳阳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且来源丰富的可再生绿色高分子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应用化学、物理和酶催化三种方法对壳聚糖的改性。同时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生物调节剂、农药、化肥和果蔬保鲜剂等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且来源丰富的可再生绿色高分子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应用化学、物理和酶催化三种方法对壳聚糖的改性。同时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生物调节剂、农药、化肥和果蔬保鲜剂等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改性 植物调节剂 农药 果蔬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抗菌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佳阳 陈实 乐学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无毒无害、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一定的抗菌性。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菌膜的制备方法、物理性能、抗菌性及在食品保鲜和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无毒无害、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一定的抗菌性。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菌膜的制备方法、物理性能、抗菌性及在食品保鲜和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膜 衍生物 膜性能 抗菌活性 应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剂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熊亚红 冯梦龙 +4 位作者 傅麒臻 冯宇翔 陈祖强 周建平 吴浩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4362-4364,共3页
为了降低粤北大宝山矿区周边种植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毒害作用,以不同条件下土壤中有效态铜、锌、锰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依次采用单次-单因子法筛选出有效的改良剂原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研究了改良剂的最佳配方,并进行了作物种植试... 为了降低粤北大宝山矿区周边种植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毒害作用,以不同条件下土壤中有效态铜、锌、锰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依次采用单次-单因子法筛选出有效的改良剂原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研究了改良剂的最佳配方,并进行了作物种植试验,得到最适改良剂配方为0.30%熟石灰粉、0.20%花生壳粉、0.20%草木灰、0.02%Na2EDTA,玉米和油菜在改良土壤中的多项生长指标均较原土壤中的提高30%以上,表明该改良剂能有效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作用,并且改良土壤以适于玉米和油菜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改良剂 正交试验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涂膜保鲜砂糖橘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傅夏兵 陈佳阳 +1 位作者 罗永祥 乐学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99-102,共4页
研究了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GH)对柑橘绿霉菌和柑橘青霉菌的抑菌能力,并通过涂膜的方法处理砂糖橘,测定了贮藏过程中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维生素C(Vc)含量及总酸含量(TA)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壳聚糖(CTS)比较,CGH对柑橘绿... 研究了壳聚糖双胍盐酸盐(CGH)对柑橘绿霉菌和柑橘青霉菌的抑菌能力,并通过涂膜的方法处理砂糖橘,测定了贮藏过程中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维生素C(Vc)含量及总酸含量(TA)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壳聚糖(CTS)比较,CGH对柑橘绿霉菌和柑橘青霉菌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当CGH浓度为0.4 mg/mL和5.0mg/mL时,可分别完全抑制柑橘青霉菌和柑橘绿霉菌的生长;质量浓度为2%的CGH涂膜处理的砂糖橘在28(±2)℃下存放27 d后,失重率仅为2.25%,TSS为13.7%,Vc含量为每100 g砂糖橘鲜重含有15.01 mg、可滴定酸含量为0.85%。与对照相比,CGH涂膜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双胍盐酸盐 砂糖橘 保鲜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抗菌微粒的合成及抗菌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先森 宣晓雅 +1 位作者 温青 王正辉 《胶体与聚合物》 2014年第2期90-92,共3页
利用自制的马来酸十二醇酯钠盐(SDMA)为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和阳离子化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正电荷的有机抗菌微粒(OAPs)。分别测试了SDMA的临界胶束浓度及OAPs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 利用自制的马来酸十二醇酯钠盐(SDMA)为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和阳离子化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正电荷的有机抗菌微粒(OAPs)。分别测试了SDMA的临界胶束浓度及OAPs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光谱表征了OAPs化学结构;研究了OA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复杂微生物的抗菌性。结果表明:SDMA是性能优良的可聚合的O/W型乳化剂;OAPs的粒径、粒径分布以及抗菌性能与GMA的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乳化剂 有机微粒 阳离子化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叶叶绿体色素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6
作者 纪平雄 薛伟亮 骆玉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80-82,99,共4页
研究乙醇、溶剂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最佳条件,进一步用薄层层析法及紫外光谱分离、鉴定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4种叶绿体色素。结果表明,... 研究乙醇、溶剂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竹叶叶绿体色素的最佳条件,进一步用薄层层析法及紫外光谱分离、鉴定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4种叶绿体色素。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剂,竹叶叶绿体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溶剂80%、溶剂用量为15∶1(V/V)、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h,4种叶绿体色素的含量分别为占竹叶的0.37%、0.12%、0.083%和0.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叶绿体色素 分离与鉴定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甲基苯并咪唑-铜(Ⅱ)-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抗菌活性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盼 吴海雷 +2 位作者 王璐 陈实 周晓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82-1488,共7页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2(NAA)2Cl2].H2O(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2(NAA)2Cl2].H2O(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Vc存在下,通过.OH氧化机理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2个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和切割pBR322DNA的强弱均为:配合物2>配合物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甲基苯并咪唑 抗菌活性 DNA 铜(Ⅱ)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佳阳 任祥祥 +1 位作者 古琴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和[Cu(IP)(L-Tyr)(H2O)]ClO4·H2O(4)(TATP=1,4,8,9-四氮三联苯,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Val=L-缬氨酸,L-Tyr=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作用模式为经典插入作用,且在维生素C存在下配合物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切割作用,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铜(Ⅱ)配合物 多吡啶 L-Α-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洋 刘嘉怡 +2 位作者 周华俊 程建华 杨卓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165,170,共5页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壳聚糖季铵盐(HACC)、阿拉伯胶(G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广藿香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缓释性、抗菌性进行了研...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壳聚糖季铵盐(HACC)、阿拉伯胶(G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广藿香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缓释性、抗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球形规则、分散性好,湿囊的平均粒径为10.8μm,微胶囊化提高了广藿香油的热稳定性。在相对湿度24%,37℃密封环境中储藏20 d,微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广藿香油 壳聚糖 壳聚糖季铵盐 缓释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