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慕课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MOOC+线上见面课”课程教学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初志战 巫光宏 +3 位作者 王声斌 吴骏 朱国辉 郭海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64-1570,共7页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钉钉课堂、腾迅课堂、雨课堂、微信交流平台等线上课程直播,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步学习。线上教学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年的推广,单纯的线上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混合式教学成为发展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在2019年初开始与智慧树平台合作,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慕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采用了“MOOC+线上见面课”的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单纯依靠MOOC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习,但“MOOC+线上见面课”则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今后“MOOC+线下课”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MOOC+ 线上见面课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快速创制籼粳杂种亲和材料 被引量:1
2
作者 黎珠玉 蒋永捷 +6 位作者 冯耀明 梅林 李顺媚 郑琳 陈乐天 刘耀光 谢勇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4,共8页
[目的]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精准创制籼粳人工亲和系材料,打破籼粳杂种不育,为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范例。[方法]本研究以优质籼稻‘黄华占’(HHZ)和优质粳稻‘中嘉8号’(ZJ8)为测试底盘,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检测HHZ和ZJ... [目的]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快速精准创制籼粳人工亲和系材料,打破籼粳杂种不育,为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范例。[方法]本研究以优质籼稻‘黄华占’(HHZ)和优质粳稻‘中嘉8号’(ZJ8)为测试底盘,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检测HHZ和ZJ8中影响籼粳杂种不育的主效座位基因型,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对影响HHZ与ZJ8杂种F1育性的主效座位进行基因敲除,从而快速精准创建具有高结实率的HHZ与ZJ8籼粳杂种F1。[结果]HHZ与ZJ8杂种F1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但其小穗育性为半不育。根据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不育已有认知,通过分子检测,发现该杂交组合存在一个已克隆的杂种不育主效座位S5。为此,本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敲除S5座位籼稻的杀手基因ORF5+和粳稻的帮凶基因ORF4+,与野生型相比,这些编辑材料的重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变化。但这些编辑材料分别与野生型ZJ8和HHZ杂交获得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能够完全恢复到全可育。[结论]利用分子检测和基因编辑能实现籼粳杂交育种的理性设计,快速培育出籼粳亲和型材料,最大程度地保留籼粳稻遗传多样性,为突破籼粳杂种不育和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检测 基因编辑 杂种不育 杂种亲和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嫁接技术促进麻疯树再生不定芽的生长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颖 杨跃生 +2 位作者 童欣 陈晓阳 刘振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18-2124,共7页
该研究以麻疯树种子实生苗的小芽和芽条为接穗,以带有胚根的实生苗下胚轴为砧木进行无菌微嫁接,试图建立新的有效微嫁接方法,解决农杆菌介导的麻疯树遗传转化体系中再生的转化不定芽难以顺利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问题。结果表明:(1)抗生素... 该研究以麻疯树种子实生苗的小芽和芽条为接穗,以带有胚根的实生苗下胚轴为砧木进行无菌微嫁接,试图建立新的有效微嫁接方法,解决农杆菌介导的麻疯树遗传转化体系中再生的转化不定芽难以顺利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问题。结果表明:(1)抗生素对嫁接苗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进行微嫁接所用砧木的苗龄以5d为宜。(3)进行微嫁接时适宜采用的砧木类型为带有部分胚根的下胚轴。(4)嫁接苗在0.3mg/L IBA+2mg/L谷氨酰胺+1/2MS培养基上的生长效果最好。(5)嫁接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可达76.40%。(6)以小芽或芽条为接穗的嫁接苗均可正常生长。该研究建立的麻疯树微嫁接体系,为解决麻疯树转化不定芽或芽条生长发育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微嫁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吸收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机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赞唐 赵丹妮 +6 位作者 潘烨鑫 罗启哲 敬雪皎 孙洁婷 向垒 莫测辉 侯学文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9-990,共12页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典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极高稳定性等理化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在生产、使用...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典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因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极高稳定性等理化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在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通常因其释放到环境中而造成污染。土壤是PFASs的重要汇,由于土壤中的PFASs在被植物吸收、转运及积累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中富集并产生危害,并且PFASs在环境中具有高持久性,因此其在土壤-作物系统造成的污染风险和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目前对植物吸收积累PFASs的机制和效应的认识尚不系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果表明PFASs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及基因表达会产生影响,反过来植物通过对PFASs的吸收、转运与富集也会对其环境化学行为产生影响。该文简要介绍了PFASs的理化性质、用途及危害,并且从植物影响PFASs在土壤中的分布、植物从土壤中吸收PFASs并在植物中转运积累、不同植物种类及作物品种对PFASs吸收积累的差异、PFASs对植物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响应PFASs胁迫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吸收积累PFASs的机制和效应。该文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植物如何影响PFASs的环境化学行为,并为PFASs污染土壤的治理和利用提供基于植物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多氟化合物 环境化学行为 植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高通量分析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永振 李构思 +4 位作者 王晓宇 韩靖鸾 苏菁 朱小源 陈乐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2-1748,共7页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由稻温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两种主要水稻病害,也是制约中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为了从DNA水平探索造成水稻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和高抗品种‘...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由稻温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两种主要水稻病害,也是制约中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为了从DNA水平探索造成水稻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和高抗品种‘特特普’(Tetep,TTP)间抗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该研究对其已知的3个抗稻瘟病基因和3个抗白叶枯基因所在DNA区段分别进行PCR扩增,将等量混合的PCR产物再与基因组重测序样品按Ct值差值(ΔCt)~10的比例混合,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一次性测序和比较分析,并对有差异的基因区域进行常规传统测序验证,以确定这2个品种中抗性基因(R基因)的数目和结构与品种抗病或感病表型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二代测序能够快速并准确地寻找到2个不同水稻品种中多个特定基因的序列差异,且差异位点与常规测序结果相符.从LTH和TTP这2种抗性不同水稻品种在多个抗性基因的DNA水平差异来看,有差异的抗性基因位点在高抗品种TTP中大都与原始抗性基因序列相同,而对应的普感品种LTH的抗性基因往往多表现为氨基酸突变,这些序列差异很可能就是导致TTP与LTH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抗性基因 稻瘟病 白叶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果姜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6
作者 胡明丽 彭佩佩 +3 位作者 宁熙平 王文广 白玫 吴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908,共10页
光果姜[Zingiber montanum(J.Koenig)Link ex A.Dietr]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殷红的锥形花序,极具观赏价值,其花序轴较短且柔软易断,可通过杂交手段进行品种改良。此外,姜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光果姜生殖... 光果姜[Zingiber montanum(J.Koenig)Link ex A.Dietr]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殷红的锥形花序,极具观赏价值,其花序轴较短且柔软易断,可通过杂交手段进行品种改良。此外,姜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光果姜生殖生物学研究相对缺乏。为了促进杂交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为姜科植物系统进化提供新的证据,该研究以石蜡切片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结合整体压片法和半薄切片法,观察了姜科姜属植物光果姜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旨在深入了解光果姜的生殖生物学解剖学特征,为姜科植物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光果姜花药包含2室,花药壁的形成方式属于基本型,具有变形绒毡层;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类型为连续型,四分体包含左右对称型,直线型和T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③胚珠的类型为倒生胚珠,具有双珠被和厚珠心,雌配子体发育类型为蓼型;④揭示了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对应关系,二者成熟时间同步,但雄蕊进入减数分裂时期比雌蕊早。首次发现光果姜花药壁中的绒毡层类型为变形绒毡层,这与前人报道的其他姜科植物的特征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姜科植物繁育工作及其系统分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姜 大小孢子发生 雌雄配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乙醇酸/甘油酸转运体OsPLGG1对光呼吸支路强化功能的研究
7
作者 崔丽丽 蔡秋华 +6 位作者 邱洁瑜 高蓉蓉 赵永超 王颖姮 彭新湘 朱国辉 张建福 《福建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1-1119,共9页
【目的】在已构建GOC(乙醇酸氧化酶OsGLO、草酸氧化酶OsOXO和过氧化物酶OsCAT)光呼吸支路的工程水稻中,敲除乙醇酸转运体编码基因OsPLGG1a或OsPLGG1b,以优化光呼吸支路的改造,提高水稻光合效率。【方法】以GOC工程水稻为背景材料,通过CR... 【目的】在已构建GOC(乙醇酸氧化酶OsGLO、草酸氧化酶OsOXO和过氧化物酶OsCAT)光呼吸支路的工程水稻中,敲除乙醇酸转运体编码基因OsPLGG1a或OsPLGG1b,以优化光呼吸支路的改造,提高水稻光合效率。【方法】以GOC工程水稻为背景材料,通过CRISPR-Cas9技术分别敲除OsPLGG1a或OsPLGG1b基因,通过抗性筛选和测序鉴定osplgg1a-GOC和osplgg1b-GOC纯合敲除株系,并测定光合速率。【结果】获得敲除OsPLGG1a或OsPLGG1b的GOC代谢支路的纯合株系(osplgg1a-GOC和osplgg1b-GOC)。osplgg1a-GOC植株与ZH11背景中OsPLGG1a敲除突变体表型相似,均表现出黄化矮小生长抑制的表型;osplgg1b-GOC植株相比GOC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提高,说明OsPLGG1b突变有利于叶绿体中滞留乙醇酸,增加GOC支路的代谢通量,进一步提高叶绿体中的CO_(2)浓度。【结论】相对于GOC水稻,osplgg1b-GOC部分株系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暗示敲除OsPLGG1b可用于光呼吸代谢支路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酸/甘油酸转运体 水稻 光呼吸 GOC代谢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顺媚 郑紫涵 +3 位作者 刘锐英 郭鸿泽 郑琳 谢勇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24-136,共13页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或不育的现象,其对于物种形成和维系物种稳定起重要作用,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稻属种间和亚种间存在广泛的生殖隔离现象,是研究生殖隔离的理想...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或不育的现象,其对于物种形成和维系物种稳定起重要作用,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稻属种间和亚种间存在广泛的生殖隔离现象,是研究生殖隔离的理想模型。同时,稻属种间和亚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超强的远缘杂种优势,但由于远缘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现象,限制了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稻属生殖隔离的基因克隆和分子遗传基础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不仅有助于对稻属进化生物学的理论认知,也极大地推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目前,超过60个稻属生殖隔离基因座位被鉴定,15个生殖隔离基因座位的相关基因被克隆。科学家们阐明了5种稻属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模型,包括单座位杀手-靶标互作模型、单座位杀手-保护者互作模型、单座位孢子体互作模型、双座位重复隐性致死模型和双座位孢子体互作模型,提出了培育广亲和系、亚种间搭桥渗入系、基因编辑创制亲和系等多种克服稻属生殖隔离的策略和方法。该综述基于水稻模型,总结了稻属生殖隔离的类型、分子遗传基础、克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稻属生殖隔离领域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植物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和作物远缘杂交育种提供思路和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合子前生殖隔离 合子后生殖隔离 杂种不育 杂种衰败 分子遗传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se Z^(S1)加工Ub_(L40)mRNA控制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海 周明 +2 位作者 杨远柱 曹晓风 庄楚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4-1274,共1页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的供需变得越来越不平衡,增加粮食产量已成为解决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之一。杂交水稻可以比常规水...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的供需变得越来越不平衡,增加粮食产量已成为解决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之一。杂交水稻可以比常规水稻提高20%-30%的产量,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水稻 温敏雄性核不育 RNASE MRNA 粮食作物 加工 控制 粮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niurosaurus indet.的有效性及中国睑虎属(Squamata:Sauria:Eublepharidae)种间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洁 庆宁 +4 位作者 易祖盛 王英勇 江晓汕 卢文华 James Lazell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8,共7页
了解我国睑虎属Goniurosaurus(Squamata:Sauria:Eublepharidae)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广东新纪录的睑虎属未定种Goniurosaurus indet.的有效性,对睑虎属10个种的线粒体DNA基因片段比较和遗传变异分析.获得12S rRNA(385 bp)和16S rRNA(477 ... 了解我国睑虎属Goniurosaurus(Squamata:Sauria:Eublepharidae)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广东新纪录的睑虎属未定种Goniurosaurus indet.的有效性,对睑虎属10个种的线粒体DNA基因片段比较和遗传变异分析.获得12S rRNA(385 bp)和16S rRNA(477 bp)总长度为862 bp的联合序列,共有核苷酸变异位点388个,简约信息位点269个.选取大壁虎Gekko gecko为外类群,采用贝叶斯演绎法(BI)、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对两个基因联合序列的分析均显示相同结果,即广东睑虎属未定种Goniurosaurus indet.与英德睑虎G.yingdeensis以及凭祥睑虎G.luii与蛛纹睑虎G.araneus两两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分布区相邻的Goniurosaurus indet.与G.yingdeensis之间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0.044-0.046)相似于分类地位已经明确的G.luii与G.araneus种间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0.051).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认为Goniurosaurus indet.和G.yingdeensis之间已发生显著的遗传差异,前者可能为睑虎属新种.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海南睑虎G.hainanensis与睑虎属其它物种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系统发育地位最为特殊.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具4条背部横纹是祖征,具5条背部横纹为衍征.该文首次提出宽阔的河流可能是造成睑虎种群分化和新种形成的重要地理屏障.这一"河流隔离"观点对全球睑虎属物种的亲缘地理分布格局的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虎属 线粒体DNA 地理亲缘关系 河流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角果开裂区结构分化对果实开裂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婷 暨淑仪 吴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3-569,共7页
运用半薄切片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开裂程度的两个油菜品种中双9号和中双11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开裂区"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规律,探讨两品种油菜果实不同开裂程度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油菜果实在发育过程中,逐渐... 运用半薄切片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开裂程度的两个油菜品种中双9号和中双11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开裂区"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规律,探讨两品种油菜果实不同开裂程度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油菜果实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分化出由胎座框木化细胞、离区细胞、果瓣边缘木化细胞、紧靠果实内果皮的木化层enb细胞共同组成的开裂区;易开裂的中双9号果实发育进程总体上比不易开裂中双11的早,前者在15DAF(开花后第15天)时就已经能分辨出离区,且胎座框细胞、果瓣边缘细胞、enb层细胞的壁都已经木化加厚,而后者在25DAF才表现出这些特征;中双9号的离区在25DAF完全形成,而中双11的离区在30DAF完全形成;中双9号离区部分细胞间在30DAF开始出现分离,而中双11离区部分细胞间在35DAF开始出现分离。另外,中双9号开裂区胎座框木化细胞间出现较多的裂缝有利于果实的开裂。这些结构和发育特征对于深入研究果实开裂的分子调控和抗角果开裂品种的选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角果 开裂区 分化 果实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花青素苷转运相关基因NtAN9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超军 李嘉敏 +2 位作者 陈君宇 张润钊 祝钦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7-1342,共6页
为研究花青素苷的转运,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花中分离了1个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命名为NtAN9(GenBank登录号KX356542)。NtAN9包含一个6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9个氨基酸残基,属于phi型GST。... 为研究花青素苷的转运,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花中分离了1个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命名为NtAN9(GenBank登录号KX356542)。NtAN9包含一个6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9个氨基酸残基,属于phi型GST。NtAN9基因组结构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NtAN9与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青素苷转运相关的GST基因PhAN9具有88%的一致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tAN9与花青素苷转运相关的GST基因聚为一支,是PhAN9的直系同源基因。定量PCR分析表明,NtAN9基因在含有花青素苷的四个花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开花前的第Ⅲ期(2cm<花芽<4cm)表达丰度达到最高,而在不含花青素苷的根、茎和叶中不表达。由此推测,分离得到的NtAN9可能具有类似PhAN9的功能,与烟草花青素苷的转运与积累相关。NtAN9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烟草花青素苷的转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花青素苷转运 谷胱甘肽转移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呼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孝芬 李波娣 +2 位作者 李敏姬 张智胜 彭新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2-790,共9页
光呼吸是指植物绿色组织依赖光能吸收O_(2)并释放CO_(2)的过程,它被认为是一个浪费能量的过程。正常生长的C_(3)植物光呼吸可损耗光合产物的25%~30%,在干旱、高温、高光等逆境胁迫下,该损耗可高达50%,因此,显著提高C_(3)植物的生产力可... 光呼吸是指植物绿色组织依赖光能吸收O_(2)并释放CO_(2)的过程,它被认为是一个浪费能量的过程。正常生长的C_(3)植物光呼吸可损耗光合产物的25%~30%,在干旱、高温、高光等逆境胁迫下,该损耗可高达50%,因此,显著提高C_(3)植物的生产力可通过减少光呼吸通量来实现。尽管光呼吸对植物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明显,但它对植物一些必要生理活动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参与光保护、H_(2)O_(2)信号发生、氮代谢、光氧化和抗逆反应等。该文对光呼吸的改造优化需要把握好平衡点与适配度。基于Rubisco改造、CO_(2)浓缩机制(CCM)和光呼吸支路创建的光呼吸改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了解调控光呼吸提高植物光能转化效率方面的最新进展,可望为光呼吸代谢的分子调控及改良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呼吸 RUBISCO CO_(2)浓缩机制 光呼吸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修饰调控植物育性与生殖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构思 张雅玲 +2 位作者 马坤 谢勇尧 陈乐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7,共12页
植物育性与生殖发育不仅与植物繁衍后代息息相关,也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遗传基础。探究作物生殖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是植物发育研究的重要科学内容,也是农作物杂交育种的重要需求。蛋白质修饰是重要的翻译后调控方式,广泛参与植物... 植物育性与生殖发育不仅与植物繁衍后代息息相关,也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遗传基础。探究作物生殖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是植物发育研究的重要科学内容,也是农作物杂交育种的重要需求。蛋白质修饰是重要的翻译后调控方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近年来,植物育性调控和生殖发育的分子网络调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尚未系统总结蛋白质修饰在该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此,本文总结了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和糖基化等多种蛋白修饰类型在植物育性调控和生殖发育阶段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育性调控 生殖发育 蛋白修饰 磷酸化 泛素化 SUMO化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