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性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的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卢蓝蓝 陈佳虹 +5 位作者 刘英菊 肖治理 张炽坚 Sergei A Eremin 孙远明 雷红涛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9-574,共6页
手性药物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对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分子光谱分析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手性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对... 手性药物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对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对映选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分子光谱分析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手性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对接模拟等方法在手性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对映选择性相互作用表征方法中的应用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药物 生物大分子 对映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湿官能团对高分子调湿材料吸湿和放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鑫 李慧玲 +2 位作者 冯伟洪 卢其明 夏启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以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合成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湿度控制材料,通过间歇式吸附/脱附进行吸湿动力学实验和恒温脱附实验;采用TG-DTA和FTIR表征改性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 以甲基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合成具有不同官能团的湿度控制材料,通过间歇式吸附/脱附进行吸湿动力学实验和恒温脱附实验;采用TG-DTA和FTIR表征改性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CaCl2改性可以明显提高高分子复合调湿材料的吸湿性能,其吸湿量随单体所含亲水基团的极性的增强而增加;含强极性的离子基团(—COOH和—SO 3-)高分子调湿材料的吸湿能力明显大于含非离子基团(—CONH2,—OH及—COOCH3)材料的吸湿能力,尤其是CaCl2改性聚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磺酸钠材料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最大湿容量可高达2 g/g,而含非离子性基团(—CONH2,—OH及—COOCH3)弱极性基团的复合材料则比较容易脱附,CaCl2改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在80℃于20 min内可以脱附80%吸附水,且所有材料在30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官能团 调湿材料 吸放湿性能 高吸水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丁唯嘉 张穗强 +2 位作者 龚兵 李春远 王秀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到10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 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到104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内生真菌中有77.9%对包括小麦赤霉、大豆疫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中至少1种植物病原菌显示抑制活性,42.3%和11.5%的菌株对上述植物病原菌中的至少1种分别达到了中度抗菌和强烈抗菌。高效液相测试显示苦槛蓝提取物与5种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苦槛蓝内生真菌提取物的谱图差异显著,表明这些内生真菌产生了不同于原植物代谢产物的新的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内生真菌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ZnO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小白菜中4种残留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威 张兵 廖宗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2-45,共4页
利用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小白菜中残留的4种常用有机磷类农药(乙酰甲胺磷、乐果、马拉硫磷、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纳米材料处理的小白菜,4种有机磷农药的1 h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40%,5 h后可达80%以上。... 利用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小白菜中残留的4种常用有机磷类农药(乙酰甲胺磷、乐果、马拉硫磷、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纳米材料处理的小白菜,4种有机磷农药的1 h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40%,5 h后可达80%以上。在相同的处理方法下,残留水胺硫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小白菜中农药残留的去除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当初始浓度从5 mg/L增大到40 mg/L时,初始浓度对乐果的残留量影响最大,其1 h去除率为原来的79%;另外还探讨了在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作用下,小白菜中残留农药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过程,当农药初始浓度为5 mg/L时,反应速率常数与农药残留量的关系为ln(C0/Ct)=kt+B,为表观一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纳米材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叶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纪平雄 区志豪 +2 位作者 蔡英花 钟楚茵 林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23-325,330,共4页
以竹叶为原料,石油醚与95%乙醇复合溶剂为提取溶剂提取叶绿素,叶绿素提取液直接经过皂化、酸化、铜代、净化和成盐等步骤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对影响产品得率和质量指标的提取、铜代两个关键工艺过程,利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 以竹叶为原料,石油醚与95%乙醇复合溶剂为提取溶剂提取叶绿素,叶绿素提取液直接经过皂化、酸化、铜代、净化和成盐等步骤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对影响产品得率和质量指标的提取、铜代两个关键工艺过程,利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竹叶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复合溶剂中95%乙醇体积分数为15%、液固比8:1(v:w)、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h;铜代过程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加铜量为理论值的2倍、反应温度60℃、pH2.5。叶绿素铜钠盐得率0.38%,检验结果主要指标符合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叶绿素 叶绿素铜钠盐 制备工艺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邻苯二胺/镍氢氧化物修饰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有芹 乐文志 +2 位作者 颜芸 徐悦华 田秀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1-666,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聚邻苯二胺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络合Ni2+,然后将其置于NaOH溶液中CV扫描成功制备了镍氢氧化物/聚邻苯二胺/玻碳修饰电极(Ni(OH)2/PoPD/GC)。通过CV探讨了聚合和负载机理,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电极修...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聚邻苯二胺修饰玻碳电极表面络合Ni2+,然后将其置于NaOH溶液中CV扫描成功制备了镍氢氧化物/聚邻苯二胺/玻碳修饰电极(Ni(OH)2/PoPD/GC)。通过CV探讨了聚合和负载机理,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征了电极修饰过程中界面阻抗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PoPD膜负载Ni(OH)2后的形态结构。发现负载Ni(OH)2后界面电子传递阻抗显著减小,CV和CA(计时电流法)结果表明Ni(OH)2/PoPD/GC电极对H2O2氧化有显著的电催化活性,H2O2氧化峰电位0.4 V,起始氧化电位低至0.1 V。对H2O2电催化氧化的线性方程:Δi/μA=1.621+0.332c/μmol/L(R=0.9976,n=17),线性范围:2.4×10-7~7.2×10-5mol/L,检出限:3.6×10-8mol/L(3S/k)。考察了制备条件对Ni(OH)2/PoPD/GC电极电催化活性的影响,最佳Ni2+络合扫描次数为20、浓度为5 mmol/L。该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制备方法简单、可控,电极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H2O2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胺 镍氢氧化物 玻碳电极 过氧化氢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红树林真菌共培养液抗植物病菌成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唯嘉 黎荣棠 +2 位作者 李春远 佘志刚 林永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74,77,共4页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液提取物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后,确定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甲氧酰基苯甲酸乙二醇酯、4-甲基-2-甲酰基-3,5-二羟基苯甲酸乙...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液提取物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后,确定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4-甲氧酰基苯甲酸乙二醇酯、4-甲基-2-甲酰基-3,5-二羟基苯甲酸乙酯、rubramin、对羟基乙酰苯乙胺和尿嘧啶。4-甲基-2甲酰基-3,5-=羟基苯甲酸乙酯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被发现,并首次报道了其2D-NMR数据,生测结果表明其对小麦赤霉、大豆疫霉具有中等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抗真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漆酶稳定性的化学修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熊亚红 高敬忠 郑坚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85-990,共6页
天然漆酶在其应用条件下容易失活,因此如何提高漆酶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以目前广泛应用的商品化漆酶DeniLite IIS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丁二酸酐(SA)及马来酸酐(MA)对漆酶进行化学修饰,根据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 天然漆酶在其应用条件下容易失活,因此如何提高漆酶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以目前广泛应用的商品化漆酶DeniLite IIS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二甲酸酐(PA)、丁二酸酐(SA)及马来酸酐(MA)对漆酶进行化学修饰,根据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性的变化确定SA为漆酶的最佳修饰剂。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研究了磷酸盐缓冲液的pH值、SA浓度及修饰时间对修饰酶的酶活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之间不存在各阶交互作用,SA修饰漆酶的最佳条件为:磷酸盐缓冲液的pH 7.5,SA浓度2 mmol.L-1,修饰时间1.0 h。经SA修饰后漆酶的酶活可提高50%、50℃下热处理30 min的热稳定性可提高15%。这为天然漆酶的改性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化学修饰 酶活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抗植物病菌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龚兵 张穗强 +3 位作者 林悦霞 王秀芳 丁唯嘉 李春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2-65,共4页
从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sphingadiene(1),(4E,8E)-1-O-(... 从一株苦槛蓝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09中寻找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3'E-十八碳烯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E,8E-sphingadiene(1),(4E,8E)-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E)-3’-十七碳烯酰胺)-3-羟基-9-甲基-4,8-十九碳二烯(2),麦角甾-7,24(28)-二烯-3β-醇(3),胆甾-4-烯-3-醇(4),正癸酸甲酯(5),正十六碳酸甲酯(6)。化合物1、2为首次从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生测结果表明,在0.5μmol/mL浓度下化合物1对小麦赤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有中度抗菌活性,化合物2对小麦赤霉、香蕉炭疽有中度抗菌活性,对柑橘青霉具有轻度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抗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威 徐耀维 +2 位作者 谭永佳 钟伟 廖宗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胶态晶体模板法,制备了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其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得到...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胶态晶体模板法,制备了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其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视电子显微镜(TEM)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得到的聚苯乙烯(PS)微球粒径均匀,为900nm。以紧密堆积的PS胶态晶体为模板,制得的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大孔孔径约为900nm,孔壁厚度约为20nm。XRD结果显示,材料中的TiO2为锐钛矿型。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大孔TiO2-ZnO复合纳米材料对甲基橙降解1.5h后降解率可达91.3%,与普通的TiO2-ZnO纳米粉体材料相比提高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材料 TIO2 ZNO 模板法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核糖核酸酶构象稳定性的研究
11
作者 熊亚红 邓乃康 +2 位作者 简晓亮 陈祖强 周建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6,共6页
Aspergillus 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是从突变株A.niger SA-13-20分泌的胞外酶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核糖核酸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构象稳定性。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Aspergillus 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是从突变株A.niger SA-13-20分泌的胞外酶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核糖核酸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niger SA-13-20核糖核酸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构象稳定性。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均表明该酶蛋白在酸性和弱碱性pH值下构象较稳定,当pH值高于9.6时构象不稳定;红外光谱结合去卷积和曲线拟合技术对蛋白质酰胺Ⅰ带的测定和处理结果表明,在室温下,pH 5.0时该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转角和无规结构所占的成分分别为13.28%、42.30%、26.48%和17.95%。测得该酶的热解链温度Tm、解链熵变ΔSm及解链焓变ΔHm分别为70.1℃、644 J.mol-1.K-1及22.1 kJ.mol-1,表明该酶属于耐热能力较强的核糖核酸酶。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该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推动其在科研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酶 构象稳定性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纳米LiFe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罗国恩 余仕禧 +2 位作者 邵丹 肖建材 禹筱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42-1946,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控制结晶法,Fe3+既为沉淀剂又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在FePO4核外聚合聚吡咯合成纳米FePO4/PPy前躯体。以FePO4/PPy为铁源,葡萄糖为碳源,高温热处理制备核/壳纳米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结合X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采用原位聚合控制结晶法,Fe3+既为沉淀剂又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在FePO4核外聚合聚吡咯合成纳米FePO4/PPy前躯体。以FePO4/PPy为铁源,葡萄糖为碳源,高温热处理制备核/壳纳米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结合X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等手段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FePO4核外聚合PPy能有效抑制LiFePO4颗粒的生长,制得核/壳型纳米LiFePO4/C正极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C,0.2C,0.5C和1.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9,143,133和129 mA.h/g,且循环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FEPO4 纳米材料 控制结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竹纤维为模板制备微米管状Li_4Ti_5O_(12)负极材料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丹 何嘉荣 +3 位作者 刘惠平 卢子华 董先明 禹筱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34-1637,共4页
以竹纤维为模板,Ti(OC4H9)4和Li(Ac).2H2O为原料,用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微米管状Li4Ti5O12负极材料。采用XRD,SEM,BET,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等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米管状Li4Ti5O1... 以竹纤维为模板,Ti(OC4H9)4和Li(Ac).2H2O为原料,用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微米管状Li4Ti5O12负极材料。采用XRD,SEM,BET,充放电实验和交流阻抗等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米管状Li4Ti5O12负极材料由尖晶石型纳米Li4Ti5O12颗粒构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5-3.0 V,0.1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 mA.h/g,充放电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保留162 mA.h/g,且倍率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模板法 微米管状Li4Ti5O12 竹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臧帅 刘珒 +3 位作者 卢蓝蓝 孙远明 刘英菊 雷红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70-374,379,共6页
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因其成本低,耗时短,微型化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丝网印刷电极的原理、制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丝网印刷电极 食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槛蓝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伟雄 郭育晖 +2 位作者 吕涛 程巧儿 谷文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100,共4页
苦槛蓝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极具开发利用价值。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苦槛蓝黄酮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对苦槛蓝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分离效果,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液浓度8 mg/mL,上样量35 mg/... 苦槛蓝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极具开发利用价值。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苦槛蓝黄酮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对苦槛蓝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分离效果,其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液浓度8 mg/mL,上样量35 mg/g树脂,pH值4.86,用20%、40%、60%乙醇梯度洗脱,洗脱剂用量为2、2、4BV。40%洗脱液中苦槛蓝黄酮的含量达43.15%,黄酮回收率为7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黄酮 大孔树脂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抗菌微粒的合成及抗菌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先森 宣晓雅 +1 位作者 温青 王正辉 《胶体与聚合物》 2014年第2期90-92,共3页
利用自制的马来酸十二醇酯钠盐(SDMA)为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和阳离子化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正电荷的有机抗菌微粒(OAPs)。分别测试了SDMA的临界胶束浓度及OAPs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 利用自制的马来酸十二醇酯钠盐(SDMA)为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和阳离子化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正电荷的有机抗菌微粒(OAPs)。分别测试了SDMA的临界胶束浓度及OAPs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光谱表征了OAPs化学结构;研究了OA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复杂微生物的抗菌性。结果表明:SDMA是性能优良的可聚合的O/W型乳化剂;OAPs的粒径、粒径分布以及抗菌性能与GMA的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乳化剂 有机微粒 阳离子化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测定 被引量:9
17
作者 夏泽敏 杨锋波 +1 位作者 周衡刚 谷文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9-111,共3页
对紫茎泽兰全株进行分离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β-20(29)-烯基-3-羽扇豆醇硬脂酸酯(Ⅰ)、达玛烷-20,24-双烯-3α-乙酸酯(Ⅱ)、十七烷酸甲酯(Ⅲ)、(1S*,6R*,7R*,10R*)-杜松-4-烯-7-醇(Ⅳ)、表木栓醇(Ⅴ)、2-脱氧-2... 对紫茎泽兰全株进行分离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β-20(29)-烯基-3-羽扇豆醇硬脂酸酯(Ⅰ)、达玛烷-20,24-双烯-3α-乙酸酯(Ⅱ)、十七烷酸甲酯(Ⅲ)、(1S*,6R*,7R*,10R*)-杜松-4-烯-7-醇(Ⅳ)、表木栓醇(Ⅴ)、2-脱氧-2乙酰氧基-9-羰基泽兰酮(Ⅵ)、正二十三烷醇(Ⅶ)、豆甾醇(Ⅷ)、2,2′-(1,4-二萘基)双(苯并恶唑)(Ⅸ)、7-羰基泽兰酮(Ⅹ)、阿魏酸(Ⅺ)、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Ⅻ)、(-)-(5S*,6S*,7S*,9R*,10S*)-7-hydroxy-5,7-epidioxycadinan-3-ene-2-one(ⅩⅢ)、邻羟基桂皮酸(ⅩⅣ),其中化合物Ⅰ、Ⅳ、Ⅸ为首次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得到。采用孢子萌发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对霜疫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86.9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超临界萃取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提取物对水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锋波 周衡刚 +3 位作者 夏泽敏 欧慧敏 何庭玉 谷文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84,97,共3页
研究了紫茎泽兰的乙醇提取物以及各萃取部分对水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浓度为25.00 mg/mL时,对香蕉炭疽菌、柑桔炭疽菌、疫霉、桔青霉的抑菌率分别为58.09%、40.34%、45.63%、27.59%,EC50值分别为16.79、... 研究了紫茎泽兰的乙醇提取物以及各萃取部分对水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浓度为25.00 mg/mL时,对香蕉炭疽菌、柑桔炭疽菌、疫霉、桔青霉的抑菌率分别为58.09%、40.34%、45.63%、27.59%,EC50值分别为16.79、29.73、26.86、53.20 mg/mL。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部分中石油醚萃取部分的抑菌活性最高;石油醚萃取部分对香蕉炭疽菌的抑菌作用最好,EC50值仅为0.42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乙醇提取物 水果采后病害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荔枝嫩梢挥发物的HS-SDME/AMDIS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育晖 叶慧娟 谷文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12-115,共4页
为了在寄主植物荔枝中探究引诱荔枝蒂蛀虫的活性物质,首次利用顶空单滴微萃取(HS-SDME)测定了在自然状态下的4种荔枝嫩梢挥发物,并将GC-MS与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相结合,共解析得到24种化合物。其中,桂味10种,糯米糍12种,妃子... 为了在寄主植物荔枝中探究引诱荔枝蒂蛀虫的活性物质,首次利用顶空单滴微萃取(HS-SDME)测定了在自然状态下的4种荔枝嫩梢挥发物,并将GC-MS与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相结合,共解析得到24种化合物。其中,桂味10种,糯米糍12种,妃子笑6种,三月红8种,共有成分为石竹烯。推测诱虫品种里的独有成分如α-姜烯及β-没药烯等可能是活性引诱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嫩梢 挥发物 HS—SDME AM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新型绿色荧光粉Ca_5(SiO_4)_2F_2∶Eu^(2+)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唯嘉 张梅 +1 位作者 王静 苏锵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1,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出系列绿色Ca5-xEux(SiO4)2F2荧光粉,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Eu2+离子在Ca5(SiO4)2F2基质中可被250~440 nm光有效激发发出绿光,适合作为UV-LED用绿色荧光粉。浓度猝灭实验结果表明,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出系列绿色Ca5-xEux(SiO4)2F2荧光粉,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Eu2+离子在Ca5(SiO4)2F2基质中可被250~440 nm光有效激发发出绿光,适合作为UV-LED用绿色荧光粉。浓度猝灭实验结果表明,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15,通过计算推测出Eu2+离子在Ca5-xEux(SiO4)2F2中的能量转移机制应该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温度猝灭特性表明,450 K时的发射强度约为10 K时的35%。不同温度下Eu2+离子的荧光寿命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荧光寿命不断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碱土卤硅酸盐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