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 被引量:20
1
作者 习平根 李敏慧 +1 位作者 陈一新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37,共4页
鉴定了采自广州和顺德棕榈科观赏植物上的9种病原真菌,即银海枣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phoenixP.G.Xi,Y.X.ChenetZ.D.Jiang)、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灰... 鉴定了采自广州和顺德棕榈科观赏植物上的9种病原真菌,即银海枣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phoenixP.G.Xi,Y.X.ChenetZ.D.Jiang)、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辣椒炭疽[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Bisby]、棒弯孢(CurvulariaclavataJain.)、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almarumCooke)、异线拟茎点(PhomopsisheteronemaSacc.)、棕竹拟茎点(PhomopsisrhapidisGonz偄lezFragoso).其中银海枣小球腔菌为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害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科观赏植物 真菌病害 鉴定 银海枣小球腔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转化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迎青 杨媚 +3 位作者 李明海 李勇 贺晓霞 周而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2,共6页
为建立水稻纹枯病菌的T-DNA插入诱变转化系统,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ⅠA)强致病力菌株GD118为转化的初始菌株,从预诱导时间、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时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SIM)的pH值等... 为建立水稻纹枯病菌的T-DNA插入诱变转化系统,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ⅠA)强致病力菌株GD118为转化的初始菌株,从预诱导时间、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时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SIM)的pH值等5个方面对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成功地建立了适合于水稻纹枯病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的优化系统。这个优化系统的转化条件如下:以30μg/mL的潮霉素B作为转化子的筛选浓度,预诱导8h,共培养20h,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上的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L,共培养温度25℃,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pH5.6~5.8。采用这个系统筛选到的转化子继代培养5代后,在含30μg/mL潮霉素B的PDA平板上仍表现明显的抗性。从得到的转化子中随机抽取10个,利用根据抗潮霉素hph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转化子均能扩增出500bp左右的预期条带;与此同时,以4个根癌农杆菌作为阳性对照,用根癌农杆菌Vir基因特异引物对转化子进行PCR扩增,以排除转化子受农杆菌污染所致的假阳性,结果表明:4个根癌农杆菌均能扩增出Vir基因条带(730bp),而10个转化子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以上两个PCR扩增的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T-DNA已经插入到目标菌株GD118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 T-DNA插入诱变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植物丝核菌对水稻、甜玉米、黄瓜和甘蓝的交互致病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江华 杨媚 +1 位作者 周而勋 戚佩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3,共6页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玉米(Zea mays)和甜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大部分归属于AG-1)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其它植物上分离的菌株(归属于AG-4),其致病力属于中等;从其它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归属于其它融合群及非立枯丝核菌的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核菌 融合群 交互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曾莉 戚佩坤 姜子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47-52,共6页
为给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有关文献的分类系统,鉴定了1998-2000年在广东调查的12种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即围小丛壳[Glomerrellacingh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辣椒刺盘孢[Col... 为给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有关文献的分类系统,鉴定了1998-2000年在广东调查的12种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即围小丛壳[Glomerrellacingh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etBisby]、水塔花星裂盘菌(PhacidiumbillergiaeL.ZengetP.K.Chi)、凤梨顶多毛孢菌(BartaliniaananassaL.Zeng,Z.D.JiangetP.K.Chi)、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钝头粘盘孢菌(ColletogloeumobtusumSutton)、油球拟茎点霉[Phomopsisdiplodinoides(Sacc.)Punith.]、筒凤梨拟茎点霉(PhomopsisspectabilisV.G.Rao&B.R.D.Yadav)引起的叶斑病,灰霉(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花腐及分别由强雄腐霉(PythiumarrhenomanesDrechsler)、簇囊腐霉(PythiumtorulosumCoker&Patterson)和蕨柱帚霉(CylindrocladiumpteridisWolf)引起的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其中,星裂盘菌叶斑病、顶多毛孢叶斑病为凤梨科观赏植物的新病害;钝头粘盘孢菌、油球拟茎点霉为中国真菌新记录种。在温室生产中,以围小丛壳引起的叶炭疽病、筒凤梨拟茎点霉引起的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在部分生产单位常引起死苗或死株,给生产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凤梨科 观赏植物 真菌 病害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姜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莉 戚佩坤 +1 位作者 姜子德 习平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7-402,共6页
1998年至 2 0 0 0年在广东省进行姜科 (Zingiberaceae)观赏植物真菌病害系统调查中鉴定到 9种病原真菌 ,其中华山姜球腔菌Mycosphaerellaalpini suishaenscolaL .Zeng ,Z .D .JiangetP .K .Chisp .nov .、姜花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h... 1998年至 2 0 0 0年在广东省进行姜科 (Zingiberaceae)观赏植物真菌病害系统调查中鉴定到 9种病原真菌 ,其中华山姜球腔菌Mycosphaerellaalpini suishaenscolaL .Zeng ,Z .D .JiangetP .K .Chisp .nov .、姜花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hedychiaeL .ZengetP .K .Chisp .nov .和红苞小草蔻茎点霉Phomaalpini henriicolaL .ZengetP .K .Chisp .nov .为新种 ,其它真菌分别为 :省藤球座菌Guignardiacalami (H .&P .Sydow)vonArx&E .Muller、姜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zingiberi (Saw .)V .Dhar,L .S .SrivastavaetH .Sahamb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Sacc.、胡枝子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spislespedezaeSyd .、星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tellataBerk .&Curt.、姜拟茎点霉PhomopsisnatalinaeDosSantos。 3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SCH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姜科观赏植物 真菌病害 病原鉴定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JH505菌株分子系统学研究
6
作者 冯飞 梁佳勇 +2 位作者 纪春艳 曾洪梅 邱德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8-1032,共5页
在传统真菌形态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有诱导植物增产抗病的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JH505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克隆了该菌株长度为1 267bp的rDNA序列。结... 在传统真菌形态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有诱导植物增产抗病的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JH505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克隆了该菌株长度为1 267bp的rDNA序列。结果表明,rDNA包含部分18S rRNA、28S rRNA序列及完整的5.8S rRNA、转录外间隔区(ITS1、ITS2)rRNA序列,与A.tenuissima、A.cinerariae、A.dianthi、A.brassicae、A.zinniae相应的rDNA分别具有100%、98%、97%、97%和96%的相似性。结合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菌 分类研究 rDNA 蛋白激发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苹果产业进出口及其植物检疫情况 被引量:8
7
作者 林惠娇 张海娥 +2 位作者 蒋湘 刘玲玲 姜子德 《落叶果树》 2019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对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概况及苹果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对中国苹果出口的影响,由进境苹果检疫中的重要事件,阐述了植物检疫对中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国 苹果产业 对外贸易 植物检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敏慧 习平根 +1 位作者 姜子德 戚佩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1,共4页
以4—5片叶的组培香蕉苗和粉蕉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浸菌液的接种法对分离自番禺、中山、肇庆、珠海、顺德等地的香蕉枯萎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同时观察了各菌株在Komada改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广东的确存在香蕉枯萎病... 以4—5片叶的组培香蕉苗和粉蕉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浸菌液的接种法对分离自番禺、中山、肇庆、珠海、顺德等地的香蕉枯萎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同时观察了各菌株在Komada改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广东的确存在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2个小种,认为致病性测定结合Komada改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是鉴定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简单、快速而又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致病性测定 菌落形状 小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被引量:19
9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及突变体再生植株对粗毒素的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了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筛选体系并获得了抗病突变体.筛选体系为:两步筛选法,即以粤香占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φ(粗毒素)为3.5%和4.0%分别作为第1、2步的处理浓度,每一步处理的时间为20 d;筛选出的突变体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37.55,而原始型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87.50,抗病效果达5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菌 粗毒素 抗病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六省(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周而勋 曹菊香 +1 位作者 杨媚 朱西儒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40,共5页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 6个代表性省 (区 )的 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 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 6个代表性省 (区 )的 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 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共获得 2 10条DNA谱带 ,其中 5条为特征带 ,2 0 5条为多态带 ,条带多态率为98%。在 0 5 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 ,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 6个类群 ,所有来自同一省 (区 )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稻纹枯病菌 RAPD分析 遗传多样性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的风险性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谢梅琼 杨媚 +2 位作者 杨迎青 姜子德 周而勋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89,共6页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之一,也是国际植物病害检疫对象和我国广东省、福建省补充的植物检疫对象。为加大对该病的防治和检疫力度,控制其扩散、蔓延和危害,保...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之一,也是国际植物病害检疫对象和我国广东省、福建省补充的植物检疫对象。为加大对该病的防治和检疫力度,控制其扩散、蔓延和危害,保护香蕉生产的安全,促进我国香蕉非疫区的建设,通过全面搜集香蕉枯萎病菌的相关资料,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从香蕉枯萎病菌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风险管理难度以及香蕉的经济价值、生态和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对香蕉枯萎病菌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风险性值为2.12,属于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菌),对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应加强风险性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枯萎病菌 有害生物 风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1,共3页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型的PAL、POD和PPO比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原始型;8 h时,PAL、POD、PPO比活性和木质素含量(D280 nm)在突变型和原始型中分别为5.493 1,0.022 0、24.896 6、2.924 2 U.mg-1.m in-1和2.716 5、0.009 9、18.838 7、1.732 1;上述3种酶活性在突变型中出现波峰的时间一般在8 h,早于原始型的12 h或更迟.由此说明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突变体 生理生化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 病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毒素解毒剂的筛选及对香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媚 曾蕊 +2 位作者 李瑜婷 黄永辉 周而勋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从15种候选解毒剂中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简称Foc 4)毒素解毒效果最好的2种解毒剂——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在2 g.L-1浓度下,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对Foc 4毒素的钝化率分别为76.67%和71.33%,而... 从15种候选解毒剂中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简称Foc 4)毒素解毒效果最好的2种解毒剂——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在2 g.L-1浓度下,硫酸锌和井冈霉素对Foc 4毒素的钝化率分别为76.67%和71.33%,而在5 g.L-1浓度下,它们的钝化率分别为90.33%和80.00%。探索了毒素—硫酸锌和毒素—井冈霉素处理体系在2 g.L-1和5 g.L-1浓度下对香蕉苗5种防御酶(PAL、POD、PPO、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个处理体系中,香蕉苗PAL和PPO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PAL 36 h、PPO 36 h和48 h)较毒素单独处理(PAL 48 h、PPO 60 h)早;SOD和CAT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与对照基本一致;而POD酶活高峰出现的时间较复杂。总体上,这个处理体系的酶活高于毒素单独处理和无菌水对照。"毒素—硫酸锌处理体系"在PAL、SOD整体酶活上高于"毒素—井冈霉素处理体系",而后者在其他3种酶活上普遍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毒素 解毒剂 防御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倩菲 杨媚 +3 位作者 周而勋 敖世恩 姜子德 陈厚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57,共3页
对人工接种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后香蕉体内总酚及阿魏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的和对照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香蕉本身就是一类多酚植物,香蕉体内酚类物质... 对人工接种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后香蕉体内总酚及阿魏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的和对照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香蕉本身就是一类多酚植物,香蕉体内酚类物质含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的缘故.然而,接种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例如,接种WG5菌株28 d后粉蕉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分别为546和74.8μg/mL,而对照的相应品种在同一时间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分别为184和68.6μg/mL,表明罹病香蕉体内高水平的酚类物质含量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枯萎病菌 总酚 阿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倩菲 杨媚 +3 位作者 周而勋 敖世恩 姜子德 陈厚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4,共3页
对香蕉受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侵染后体内赤霉酸(GA3)、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香蕉苗体内的GA3、IAA和ABA的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的对照,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引... 对香蕉受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侵染后体内赤霉酸(GA3)、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香蕉苗体内的GA3、IAA和ABA的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的对照,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引起了香蕉体内GA3、IAA和ABA的积累,此3种植物内源激素与香蕉受枯萎病菌感染的病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枯萎病菌 赤霉酸 吲哚乙酸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江华 周而勋 戚佩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7,共4页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Rhizocton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Rhizocton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 1 IA、1个属于AG 1 IB、4个属于AG 1 IC、12个菌株属于AG 4、3个菌株属于AG 2 2Ⅲ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 丝核菌 农作物 真菌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伞滑刃线虫1新种记述(线虫门:滑刃科) 被引量:10
17
作者 方羽生 赵军 卓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报道了在马尾松枯死木质部中发现的伞滑刃线虫属1新种——东莞伞滑刃线虫。线虫标本采自广东省东莞市。两性虫体均细长.a值64-134;尾部短.c值,18-102;雌虫无阴门罩,阴门体后位。V值达86-92;雌雄虫尾部圆锥形具锐尖的末端;雄虫尾端直,有... 报道了在马尾松枯死木质部中发现的伞滑刃线虫属1新种——东莞伞滑刃线虫。线虫标本采自广东省东莞市。两性虫体均细长.a值64-134;尾部短.c值,18-102;雌虫无阴门罩,阴门体后位。V值达86-92;雌雄虫尾部圆锥形具锐尖的末端;雄虫尾端直,有短的端抱片,交接刺具尖的喙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伞滑刃线虫 新种 滑刃科 伞滑线虫属 马导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8
作者 周而勋 杨媚 +1 位作者 张华 刘自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1,共5页
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和培养基种类对菜心 (BrassicaparachinensisBailey)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Sacc .)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 8~ 35℃ ,最适温度均为 2 5... 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和培养基种类对菜心 (BrassicaparachinensisBailey)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Sacc .)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 8~ 35℃ ,最适温度均为 2 5℃ ;在 10~ 35℃范围内 ,病菌的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最适温度为 2 5℃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 3℃ ,10min或 5 5℃ ,5min。病菌在pH 3 0~ 10 0均能生长及产孢 ,最适pH值均为 6 0。光照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但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干物质的积累和孢子量的增加。在被测试的 9种碳源中 ,菌丝生长速率以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为最快 ;菌丝干重以葡萄糖为最高 ;产孢量以麦芽糖为最多。在被测试的 9种氮源中 ,菌丝生长以甘氨酸为最好 ;菌丝干重以硝酸钾为最好 ,产孢量以尿素为最好。在被测试的 11种培养基中 ,菌丝生长以PDA和菜心榨汁PDA培养基为最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炭疽病菌 菌丝生长 产孢 孢子萌发 PDA 培养基 玉米粉琼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菌糖蛋白激发子CSBⅠ纯化过程的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纪春艳 李云锋 王振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利用蛋白纯化系统AKTA Purifier 100对来源于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ZC13菌株97-151a菌丝细胞壁的糖蛋白激发子CSBⅠ进行纯化过程的优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的选择结果表明:弱阴离子柱DE-AE-Sepharose FF和Tris-HCl缓冲体系的洗脱效... 利用蛋白纯化系统AKTA Purifier 100对来源于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ZC13菌株97-151a菌丝细胞壁的糖蛋白激发子CSBⅠ进行纯化过程的优化。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的选择结果表明:弱阴离子柱DE-AE-Sepharose FF和Tris-HCl缓冲体系的洗脱效果较好。新的步骤是:选用YM30膜超滤,省略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粗激发子过凝胶柱Sephacryl S-100,阴离子柱DEAE-Sepharose FF,获得的活性峰D3,即为纯化的CSBⅠ。随着激发子的逐步纯化,其诱导不同水稻品系叶片中的POD比活相应显著升高(P<0.01),CSBⅠ的诱导活性最高。该纯化方法简便,重现性稳定,提高了纯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菌 激发子CSBⅠ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麻点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凌金锋 彭埃天 +5 位作者 姜子德 习平根 宋晓兵 程保平 崔一平 陈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0-257,共8页
荔枝麻点病是我国大陆地区荔枝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并评价其农药残留安全性,于2012年-2018年分别在8个不同的果园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并于2016年和2018年... 荔枝麻点病是我国大陆地区荔枝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并评价其农药残留安全性,于2012年-2018年分别在8个不同的果园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并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对果实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250 mg/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0~800 mg/L的防效较好且较为稳定,对荔枝麻点病的防效为74.20%~92.52%;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250 mg/L、450 g/L咪鲜胺水乳剂250~450 mg/L、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16.7~325 mg/L和62%多·锰锌可湿性粉剂885.7~1240 mg/L的防效次之,但不同年份不同果园间防效波动较大,防效介于65.81%~92.62%之间;在挂果期田间施药3~4次后,荔枝果实中各药剂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16);此6种药剂推荐用于荔枝麻点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麻点病 化学防治 田间防效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