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荔枝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1
作者 凌金锋 黄荣 +5 位作者 董丁铭 孔广辉 习平根 李敏慧 彭埃天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然而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侵染所致的荔枝炭疽病严重影响了荔枝的生产和果实采后贮运。荔枝炭疽病为害荔枝叶、枝梢、花穗和果实,症状复杂,病原种类多样,迄今已报道了5个复合种共22个种,其中,盘长孢状刺盘孢复合种C.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为优势种群。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每年4—6月为我国荔枝炭疽病的爆发期。本文从荔枝炭疽病病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根据其侵染过程对已报道的刺盘孢属真菌的致病因子进行了归纳,对荔枝炭疽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的荔枝炭疽致病机制研究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荔枝炭疽菌 优势种群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致病机理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金斯炭疽菌自噬相关基因ChAtg3的功能研究
2
作者 段灵涛 何九卿 +3 位作者 王莉 陈炜伦 祝一鸣 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目的】研究希金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中自噬相关基因ChAtg3的作用。【方法】对ChAtg3进行序列、系统发育和表达模式分析,并观察C.higginsianum侵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后ChAtg3的表达变化。通过根癌农杆菌介... 【目的】研究希金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中自噬相关基因ChAtg3的作用。【方法】对ChAtg3进行序列、系统发育和表达模式分析,并观察C.higginsianum侵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后ChAtg3的表达变化。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进行ChAtg3基因的敲除和回补。【结果】拟南芥接种C.higginsianum 8~40 h内ChAtg3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敲除ChAtg3基因后的突变体(ΔChAtg3)自噬过程受抑制,其黑色素含量、产孢量、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均显著下降;但与野生型相比,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并无显著变化。而通过基因回补,突变体CΔChAtg3在生物学表型和致病性上得以恢复。【结论】揭示了ChAtg3基因在希金斯炭疽病菌自噬过程、孢子产生和附着胞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是该病原菌致病力的关键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金斯炭疽菌 自噬 ChAtg3基因 基因功能分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丹丹 石力允 +3 位作者 张羽 林泽勉 姜子德 乔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芭蕉生炭疽菌C.musicola,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均能侵染叶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3种杀菌剂对两株强致病性炭疽病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CA-13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CA-16)的抑制效果最强,其EC_(50)值均小于0.1 mg/L。【结论】广东咖啡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咖啡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果生炭疽菌 暹罗炭疽菌 鉴定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智星 李月 +4 位作者 丁洁欣 林海蔚 程艳波 年海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9,共11页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再将该病原真菌接种到原发病大豆品种桂夏2号的根部和茎基部,测定其致病性和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pH、光照、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分离到2株具有不同特征的真菌,分别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usarium 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后者是在我国广东大豆上的首次报道;接种试验显示,这2株真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均可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生的大豆根腐病相似的症状;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在28℃、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乳糖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水浴10 min);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在25℃、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碳氮源利用能力强,以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为54℃(水浴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2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无影响;杀菌剂咪鲜胺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引起广东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而这2种真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对咪鲜胺敏感,该药剂可作为防治新发大豆根腐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征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杀菌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橙叶植原体在病株中积累及其经电光叶蝉传播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斯琦 杨小蓉 +3 位作者 王郅怡 杨新 张彤 周国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8-2115,共8页
【目的】探究水稻橙叶植原体(Rice orange leaf phytoplasma,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扩散和积累以及其经由主要介体电光叶蝉传播的特征,以加深对水稻橙叶病发生规律的认识,为病菌继代保存和田间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 【目的】探究水稻橙叶植原体(Rice orange leaf phytoplasma,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扩散和积累以及其经由主要介体电光叶蝉传播的特征,以加深对水稻橙叶病发生规律的认识,为病菌继代保存和田间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OLP在感病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积累动态及在叶蝉体内的增殖动态;以2~3龄电光叶蝉若虫为传菌介体,测定其在病程约20 d的菌源病株上取食不同时间的获菌率;采用稻苗感病试验测定病菌在叶蝉体内的循回期;通过单虫单苗共培养试验测定病菌经电光叶蝉向3~4叶期水稻幼苗传播的效率。【结果】水稻幼苗感病后,病菌先在受侵染叶片中缓慢增殖,10~15 d后经主茎向下扩展,随后在分蘖的茎和叶组织中大量增殖,约30 d后引致分蘖发病;病株受侵染叶片的上部茎和叶组织中仅有微量或没有病菌存在,根部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微量病菌。2~3龄电光叶蝉在菌源植株上取食15、25和35 d的获菌率分别为26.67%、71.11%和85.56%。病菌在叶蝉体内的循回期为25 d左右,度过循回期的带菌叶蝉单虫单苗取食12、24和48 h可分别使24.44%、46.67%和47.78%的水稻苗染病。【结论】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呈不均匀分布,以感病30 d前后的分蘖茎和叶组织中含量最高,受侵叶片的上部茎和叶组织中无病菌分布。病菌经电光叶蝉高效传播的获菌取食时间、体内循回期和传菌取食时间分别为15 d、25 d和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橙叶病 植原体 电光叶蝉 病菌增殖动态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3种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马冲 何桢锐 +4 位作者 孔广辉 周江文 钟君泽 周而勋 程保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多个部位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使用“橘园黄龙病病情指数分析、病树中CLas含量分析及黄龙病发病率检测”3种方法定量评估了新会区两个茶枝柑果园中黄龙病的发病情况。【结果】CLas在茶枝柑各部位含量的大小:叶脉>橘络>果实中柱>根>叶肉>绿树皮>果皮白瓤>囊壁>外果皮。茶枝柑叶脉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7.89)CN/g FW,茶枝柑外果皮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4.54)CN/g FW。三江镇联合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52.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18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平均含量为10^(5.57)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柑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双水镇大树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30.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3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基因的平均含量为10^(4.99)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结论】明确CLas在茶枝柑不同部位的定量分布情况,为茶枝柑的黄龙病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3种定量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方法各有优劣,综合运用才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黄龙病在果园的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茶枝柑 病情指数 发病率 柑橘黄龙病菌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比较
7
作者 曾蕊 王莉 +1 位作者 范煜 周而勋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88,共5页
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简称Foc) 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 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简称Foc) 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同小种的endo-PG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不同小种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总体来说,4号小种比1号小种同源性更高,亲缘关系更近。在全基因序列分析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差异可以作为区分2个小种致病性差异的依据。根据预测的CDS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6个菌株的endo-P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并没有引起相关保守结构域的变化,推测6个菌株的致病性可能与endo-PG基因的调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 生理小种 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基因序列比较 Cavendish香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茶树根际细菌的鉴定与生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咏珊 罗晓欣 +7 位作者 梁浩然 陈正桐 刘成 曹凯 刘少群 周而勋 舒灿伟 郑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100,共14页
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 炭疽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茶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开发生物防治产品是推广茶树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之一。用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一株茶树根际生防菌JT68,评估其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菌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用对扣法检测该菌株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并鉴定有机物的成分。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试了菌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T6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T68菌液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80.94%,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9.18%。其发酵液富含细胞壁降解酶,处理菌丝后使病菌菌丝萎缩变形和产生厚垣孢子。JT68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茶炭疽菌的抑菌率为50.73%,GC-MS检测发现挥发物中主要含有酮类物质。离体接种结果表明,菌液稀释100倍、稀释10倍和原液对炭疽菌相对抑制率分别为72.66%、79.70%和83.20%。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稻瘟病、香蕉枯萎病、辣椒炭疽病菌、希金斯炭疽菌、大丽轮枝菌和齐整小核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抑菌率达到70.0%~93.2%。本研究鉴定的茶树根际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优越的防治病害效果,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用于制备茶树专用叶面肥并推广应用,该产品的使用可以替代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茶树的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炭疽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抑菌作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6
9
作者 徐丹丹 石力允 +3 位作者 林泽勉 李依庭 姜子德 乔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69,共7页
【目的】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 【目的】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得到的6株菌中有2株菌可侵染美丽崖豆藤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均高,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 mg/L,其中,以咪鲜胺的防效最佳,EC50为0.015 mg/L。【结论】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崖豆藤 炭疽病 暹罗刺盘孢 形态特征 多基因序列分析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月 林剑浩 +2 位作者 年海 饶军华 周而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2,共11页
为明确南方大豆品种对炭疽病抗性的差异,并分析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温室内种植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育成和收集到的100份南方春大豆品种,苗期喷洒平头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根据叶片病斑面积计算病斑率并划分为6个抗病级别。利用qRT-... 为明确南方大豆品种对炭疽病抗性的差异,并分析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温室内种植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育成和收集到的100份南方春大豆品种,苗期喷洒平头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根据叶片病斑面积计算病斑率并划分为6个抗病级别。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典型抗病和感病品种接种平头炭疽菌不同时间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水杨酸途径基因、茉莉酸/乙烯途径基因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等抗病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到6份抗病品种、32份中抗品种、57份中感品种和5份感病品种。抗性品种桂1701和感病品种横线早熟豆被平头炭疽菌侵染后抗病基因的表达规律存在很大差异。GmPR2、GmPR4、GmNPR1、GmPAL2-1和GmPAL4在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整体较高,GmPR3、GmPR12、GmPAL1-1和GmPAL3-1在感病品种中的表达量整体较高。GmPAL2-1和GmPAL3-1基因在抗病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接种后12和6 h极显著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则分别在接种后24和48 h才显著升高。GmPAL2-3在抗病品种中不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GmPGIP2在抗病品种中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不表达。抗病品种中GmLOX7和GmLOX8基因的表达量是感病品种中的400~1 000倍。接种平头炭疽菌后48 h,GmPR2、GmPR4、GmPR5、GmPR10、GmNPR1、GmNAC4和GmPGIP3基因在抗病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显著降低。结果显示,桂1701、桂夏1号、南夏豆25、桂夏3号、华夏5和天长小青豆为抗炭疽病大豆品种。不同大豆品种受到平头炭疽菌侵染后,抗感品种间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抗病品种对该病菌侵染的反应更快,推测大豆炭疽菌侵染后48 h是大豆抗病基因响应侵染的关键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大豆 炭疽病 平头炭疽菌 抗病性鉴定 抗病相关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段灵涛 祝一鸣 +2 位作者 何九卿 舒灿伟 周而勋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2期253-260,共8页
为了维持细胞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真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复杂的机制来调控胞内物质的代谢和循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自噬。自噬在真核生物体内是高度保守的,其通过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囊泡,将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 为了维持细胞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真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复杂的机制来调控胞内物质的代谢和循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自噬。自噬在真核生物体内是高度保守的,其通过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囊泡,将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或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运输到液泡中进行降解。在过去20多年里,人们对真菌细胞自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自噬相关蛋白的分析,逐渐揭示了自噬过程中的一些分子及调控机制。在对丝状真菌自噬基因功能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自噬在丝状真菌营养生长、产孢、孢子萌发、侵染结构形成以及致病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介绍了真菌细胞自噬的分子及调控机制以及自噬基因在丝状真菌中的功能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分子机制 丝状真菌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华洪 何成成 +2 位作者 习平根 姜子德 李敏慧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霜霉病 LSU序列 ITS序列 蟛蜞菊单轴霉 向日葵单轴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桢锐 黄晓彤 +1 位作者 舒灿伟 周而勋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385-392,共8页
稻瘟病是由稻巨座壳菌(Magnaporthe oryzae,俗称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水稻病害,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真菌病毒是指侵染真菌或卵菌并能够在其体内进行增殖的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和卵菌的主要类群中,某些低毒真... 稻瘟病是由稻巨座壳菌(Magnaporthe oryzae,俗称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水稻病害,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真菌病毒是指侵染真菌或卵菌并能够在其体内进行增殖的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和卵菌的主要类群中,某些低毒真菌病毒可作为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资源。笔者描述了稻瘟病菌中已报道的真菌病毒的形态、基因组结构及其对寄主真菌的影响,并对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对稻瘟病菌真菌病毒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巨座壳菌 真菌病毒 植物真菌病害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sbHLH024和CsbHLH133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任坚 王玉源 +3 位作者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7-357,共11页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CsbHLH024和CsbHLH133的功能进行鉴定...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CsbHLH024和CsbHLH133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毛状体形成 CsbHLH024 CsbHLH133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R2R3-MYB转录因子CsTT2表达分析及功能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玉源 刘任坚 +3 位作者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3-476,共14页
儿茶素是茶树中特色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是影响茶叶的品质与风味的主要组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脂减肥等药理功效。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调控因子CsTT2的功能进行初... 儿茶素是茶树中特色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是影响茶叶的品质与风味的主要组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脂减肥等药理功效。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调控因子CsTT2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CsTT2是R2R3-MYB转录因子,与拟南芥中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MYB转录因子同在一个分支。在茶树品种顶芽组织中总儿茶素含量较高,CsTT2和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较高。亚细胞定位、酵母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试验结果表明,CsTT2定位在细胞核中,其编码的蛋白是具有转录激活能力的调控因子,可以结合儿茶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NR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R2R3-MYB转录因子 CsTT2 儿茶素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的真菌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煜 何桢锐 +2 位作者 黄晓彤 杨媚 周而勋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4期399-404,440,共7页
阐述了多组学包括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结合其在弱毒真菌病毒中研究的案例,全面分析了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真菌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中的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具备的高灵敏度、... 阐述了多组学包括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结合其在弱毒真菌病毒中研究的案例,全面分析了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真菌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中的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具备的高灵敏度、高通量优势,有助于深度探究真菌病毒对寄主真菌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并为判断真菌病毒能否作为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因子提供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毒 多组学技术 互作研究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惠娇 牟桂萍 +2 位作者 滕少娜 张海鹏 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针对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 【目的】针对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 MGB探针,分别以病菌DNA和β-tubulin基因靶标序列重组质粒DNA为阳性标准品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探针BsP267对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菌株表现出特异性阳性扩增,且与近缘种及其他常见的果腐病菌无交叉反应,扩增效率为105.858%,探针检测DNA的灵敏度达到1 fg/μ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检测和检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 实时荧光PCR TAQMAN探针 快速检测 β微管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晓彤 何桢锐 +1 位作者 舒灿伟 周而勋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2种重要真菌病害。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和卵菌为寄主的病毒,一些引起寄主真菌低毒力的真菌病毒具有生防潜力,可用来防治植物真...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2种重要真菌病害。真菌病毒是一类以真菌和卵菌为寄主的病毒,一些引起寄主真菌低毒力的真菌病毒具有生防潜力,可用来防治植物真菌病害。评述了从稻曲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中分别发现并完成测序的13种和8种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征,旨在全面了解这些真菌病毒的全貌,为将来的生防利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害 稻绿核菌 立枯丝核菌 真菌病毒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根结线虫MiPDCD6基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9
作者 陈晨 高永峰 +5 位作者 王新荣 袁永强 蔡书静 刘松松 叶雯华 王燕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2-328,共7页
【目的】制备针对南方根结线虫食道腺蛋白MiPDCD6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南方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材料准备。【方法】将扩增MiPDCD6基因的功能片段,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MiPDCD6,然... 【目的】制备针对南方根结线虫食道腺蛋白MiPDCD6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南方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材料准备。【方法】将扩增MiPDCD6基因的功能片段,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MiPDCD6,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根结线虫Mi PDCD6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高纯度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MiPDCD6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后,在诱导剂IPTG浓度1.0 mmol·L^(-1)、摇床温度37℃、转速150r·min^(-1)和振荡培养5 h条件下,成功表达MiPDCD6融合蛋白。ELISA和SDS-PAGE检测表明:将纯化的根结线虫Mi PDCD6融合蛋白免疫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高纯度的多克隆抗体,效价约为1∶50 000。【结论】明确了MiPDCD6基因原核表达条件;制备获得的根结线虫MiPDCD6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和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研究MiPDCD6蛋白在南方根结线虫致病机理中发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DCD6 多克隆抗体 南方根结线虫 效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