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余斐 苏艳 +2 位作者 李吉跃 陈晓阳 何茜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剂量过大会造成成本上升、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等不良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存在一类自生型细菌称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能忍受或抵抗植物所遭受... 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剂量过大会造成成本上升、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等不良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存在一类自生型细菌称为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能忍受或抵抗植物所遭受的不利环境,进而促进种子萌发和促进植物生长。文章从PGPR的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功能、植物生长调节功能、生物防治性能和环境修复功能4个方面阐述,旨在了解PGPR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找出能改善植株抗逆性,缩短生长周期,促进植株更好更快繁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生长调节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琳通木兰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微 尹若勇 +2 位作者 温梦玲 张宝津 邓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探究诗琳通木兰Magnolia sirindhorniae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文章采用盆栽控水法,对诗琳通木兰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胁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下诗琳通木兰形态无... 为探究诗琳通木兰Magnolia sirindhorniae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文章采用盆栽控水法,对诗琳通木兰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胁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下诗琳通木兰形态无明显变化,重度干旱胁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5%~20%)下叶片发黄萎蔫,严重时脱落枯萎;(2)中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5%~40%)、重度干旱胁迫40 d后株高、地径净增长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相比,中度、重度干旱胁迫40 d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4)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株高净增长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地径净增长量可作为诗琳通木兰耐旱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作为辅助评价指标。综上,研究发现诗琳通木兰能适应轻度干旱胁迫,初步明确了其耐旱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琳通木兰 形态变化 生理响应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碌含笑苗木的水分生理生态指标特征
3
作者 温梦玲 马春花 +2 位作者 刘祯 奚如春 邓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为了明确石碌含笑Michelia shiluensis的水分生理生态指标特征,为石碌含笑园林景观应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文章以石碌含笑2 a生苗木为材料,测定分析了其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及光合生理参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石碌含笑叶片上下表皮细胞较... 为了明确石碌含笑Michelia shiluensis的水分生理生态指标特征,为石碌含笑园林景观应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文章以石碌含笑2 a生苗木为材料,测定分析了其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及光合生理参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石碌含笑叶片上下表皮细胞较小,细胞壁较厚,排列紧密,表皮细胞外层有明显的木质化现象;叶肉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较厚,观察到木质化现象和许多气腔结构;能够避免强光对叶肉的直接损伤,更加有效利用光能;茎组织解剖结构中木质部观察到导管结构,皮层细胞较大,排列紧密,大的细胞间隙形成气腔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管结构和水分调节机制。石碌含笑叶片相对含水率为90.94%、水分饱和亏为9.06%、水分遗留率为23.80%;相对电导率平均为35.42%、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为0.75,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为0.63,净光合速率为(3.04±0.13)μmol·m^(-2)·s^(-1);蒸腾速率为(0.43±0.05)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为(7.07±0.30)μmol·m^(-2)·s^(-1)。由此可知,石碌含笑具有良好的形态解剖结构和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其叶片失水率较快,保水能力较差,对环境水分条件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碌含笑 解剖结构 水分参数 光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娟’与大花紫薇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比较
4
作者 马春花 温梦玲 +2 位作者 刘祯 奚如春 邓小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探究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新品种‘紫娟’ L.speciosa'Zijuan'叶片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以3 a生‘紫娟’和大花紫薇苗木为材料,测定分析并比较二者的叶片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紫娟’叶... 为探究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新品种‘紫娟’ L.speciosa'Zijuan'叶片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以3 a生‘紫娟’和大花紫薇苗木为材料,测定分析并比较二者的叶片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紫娟’叶长、叶宽、叶面积均小于大花紫薇,但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以及叶绿素总量均高于大花紫薇。‘紫娟’和大花紫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时和10:00时。‘紫娟’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2 681.736、45.253μmol·m^(-2)·s^(-1),大花紫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2 294.365、28.265μmol·m^(-2)·s^(-1),‘紫娟’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其光合同化能力较强,适宜在光照充足环境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大花紫薇 叶片形态 光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芋营养成分分析
5
作者 熊家辉 张程 +3 位作者 仇思润 冯莹 蔡桂华 单体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为了解紫芋Colocasia sp.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以紫芋地下球茎为供试材料,采用凯氏定氮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进行测定。基于ITS序列通过Iqtree软件构建系统发育... 为了解紫芋Colocasia sp.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以紫芋地下球茎为供试材料,采用凯氏定氮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和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进行测定。基于ITS序列通过Iqtree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其鉴定为Colocasia sp.YN。结果表明,紫芋块茎中蛋白质含量为1.98 g·100 g^(-1),粗多糖含量为3.47 g·100 g^(-1),氨基酸总量为0.914 g·100 g^(-1),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5.34%,以鲜甜味氨基酸为主,其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在测定的28种元素中,钾(K)的含量最高,为4.370×10^(3)mg·kg^(-1),其次是镁(Mg)和钙(Ca),分别为2.717×10^(2)mg·kg^(-1)和2.030×10^(2)mg·kg^(-1);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芋 系统发育 FAO/WHO模式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伟豪 翁道玥 +4 位作者 宋慧云 崔泽华 孙坚 吴玉婷 单体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常见的5种夹竹桃科植物和4种大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植物提取物... 【目的】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常见的5种夹竹桃科植物和4种大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植物提取物,以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测定9种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通过斑点及斑点的迁移率(R_f)初步评价样品中化合物的极性和活性,根据抑菌斑大小评价化合物的活性。【结果】除银柴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对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红背桂、红背山麻杆和蝴蝶果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且红背桂和蝴蝶果提取物的抑菌斑直径超过10 mm,R_f集中在0~0.13,说明活性化合物极性偏大。除夹竹桃科的羊角坳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红背山麻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R_f为0~0.52,抗氧化斑直径为5~10 mm。【结论】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检测和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红背山麻杆、红背桂和蝴蝶果可作为抗细菌的候选植物资源利用,红背山麻杆可同时作为优良的抗氧化植物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竹桃科 大戟科 抗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观赏性状综合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文迪 姜贵芸 +1 位作者 刘娟旭 余义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86-1993,共8页
为科学评价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观赏性状,以报春苣苔属40种植物为材料,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观叶性状、观花性状、植株特征和栽培表现共4个一级指标构成约束层,并在标准层选取叶形、叶面斑纹、叶色、花色及斑纹、花冠大小、花量、花期时长... 为科学评价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观赏性状,以报春苣苔属40种植物为材料,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观叶性状、观花性状、植株特征和栽培表现共4个一级指标构成约束层,并在标准层选取叶形、叶面斑纹、叶色、花色及斑纹、花冠大小、花量、花期时长、叶片排列、株型紧凑程度、花序梗形态、栽培难度、病虫害和抗逆性14个二级指标因子来构建报春苣苔属观赏性状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在4个一级指标中,栽培表现所占权重最大,为34.0%,后面依次是株型特征(26.6%)、观花性状(24.0%)以及观叶性状(15.4%)。在14个二级指标因子中,栽培难度、花序梗形态、叶面斑纹以及叶片排列对报春苣苔属植物观赏价值的总权重均超过10.0%,其中栽培难度的总权重达17.2%,是影响报春苣苔属观赏价值的关键指标。根据制定的评分标准对40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进行赋值,结合权重计算总分,并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总分3.5以上),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共计10种;Ⅱ级(总分3.0~3.5),观赏价值中等的种类,共计20种;Ⅲ级(总分3.0以下),观赏价值低的种类,共计10种。其中,被评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Ⅰ级)有:妖后、雪天使、桂中报春苣苔、星尘、覃塘报春苣苔、蓝色心情、柳江报春苣苔、莲座状河池报春苣苔、翔鸟、大根报春苣苔,这10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均易于栽培且在观花观叶性状和株型特征上各有突出,即可作为优良的杂交亲本参与育种,也可直接推广到市场;被划为观赏价值低的种类(Ⅲ级)往往是在栽培方面有难度、抗逆性差、花序梗形态差以及花色斑纹缺乏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将40种报春苣苔按观赏性状划分为5类,选择性状互补的种类作为亲本有望产生更为优良的杂交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春苣苔属 层次分析法 观赏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猴耳环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谭志强 黄炬峰 +2 位作者 李福明 邓乐平 毛积鹏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3期15-21,共7页
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的主要药用部位嫩枝和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24748936个高质量的reads,拼接组装到6329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1117 bp。其中26101个Unigenes在Nr、UniProt、KOG、GO和... 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对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的主要药用部位嫩枝和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24748936个高质量的reads,拼接组装到6329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1117 bp。其中26101个Unigenes在Nr、Uni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获得注释信息。鉴定到了192个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主要涉及了苯丙烷、黄酮、异黄酮、黄酮醇和花青素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此外还鉴定到了136个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主要参与了萜类骨架、单萜、倍半萜、二萜和四萜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最后在15740个Unigenes中检测到45573个SSR标记,出现频率为33.84%。综合表明猴耳环嫩枝和叶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SSR标记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 转录组测序 萜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算盘子属植物省级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1
9
作者 姚纲 李玉玲 罗世孝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2-1324,共3页
报道了叶下珠科算盘子属4种植物在中国6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贵州分布新记录有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Müll. Arg.) Kurz],广东分布新记录有宽果算盘子(G.oblatum Hook. f.)和台闽算盘子(G.rubrum Blume),海南和广... 报道了叶下珠科算盘子属4种植物在中国6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贵州分布新记录有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Müll. Arg.) Kurz],广东分布新记录有宽果算盘子(G.oblatum Hook. f.)和台闽算盘子(G.rubrum Blume),海南和广西分布新记录有宽果算盘子,湖南分布新记录有湖北算盘子(G.wilsonii Hutch.),浙江分布新记录有台闽算盘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科 算盘子属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培 阙青敏 +2 位作者 吴林瑛 朱芹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2,共7页
【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 【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种源 苗期 生长节律 遗传变异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豆种源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林玮 周鹏 +4 位作者 周祥斌 吴林瑛 赵艳新 赵帅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74,共6页
【目的】揭示任豆Zenia insignis种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从任豆分布区收集5省21县(市、区)的任豆种子,对种子表型6个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任豆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结... 【目的】揭示任豆Zenia insignis种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从任豆分布区收集5省21县(市、区)的任豆种子,对种子表型6个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任豆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结果】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在5.76%-10.16%,其中,种子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0.16%,其次是百粒质量和种子长度,变异系数达8%以上,种子宽度变异系数最小,但变异系数也达5.76%。6个种子性状的重复力均在80%以上,其中,种子长度的重复力最高,达到98.1%,其次是种子厚度和种子宽度,均高达90%以上,种子长宽比的重复力最低,但也达到84.2%。不同种源种子性状与采种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呈负相关,其中,种子厚度和百粒质量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任豆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与采种点年平均气温也均呈负相关,但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均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根据任豆种子6个不同性状指标,对21个种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任豆21个种源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划分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豆 种子性状 种源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楝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芳 廖柏勇 +5 位作者 李培 刘明骞 李俊成 吴琳瑛 林玮 陈晓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75,共9页
[目的]借鉴以往楝属文献报道的SSR引物,筛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苦楝SSR引物,为苦楝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领域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SSR-PCR反应体系优... [目的]借鉴以往楝属文献报道的SSR引物,筛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苦楝SSR引物,为苦楝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领域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并利用该体系以8个不同种源的苦楝基因组DNA为模板,从135对候选SSR引物中进行引物筛选。[结果]苦楝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1.0μL 50 ng·μL^(-1)模板DNA,1.2μL 100μmol·L^(-1)引物,1.0μL 10 mmol·L^(-1)d NTPs,0.8μL 25 mmol·L^(-1)Mg^(2+),0.15μL 5 U·μL^(-1)Taq酶,1.5μL 10×Buffer,补dd H2O至15μL;最终筛选出15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SSR引物。[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苦楝SSR-PCR反应体系,并成功筛选出15对适用于苦楝的SSR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SSR-PCR 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楝种源幼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霞 廖柏勇 +3 位作者 王芳 陈丽君 阙青敏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1,共7页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种源 生长性状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椿SSR-PCR体系建立和多态性引物筛选 被引量:16
14
作者 湛欣 鲁好君 +2 位作者 赵帅 陈晓阳 邓小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方法]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来自楝科植物的135对SSR引物,在6个不同的红椿居群中进行扩增,筛...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方法]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来自楝科植物的135对SSR引物,在6个不同的红椿居群中进行扩增,筛出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并进一步筛选出适于红椿的高多态性引物。[结果](1)10μL基于荧光d UTP的SSR-PCR体系中包含:10×buffer 1.0μL,Taq酶(5 U·μL-1)0.1μL,Mg Cl2(25mmol·L-1)0.8μL,d NTP(200 mmol·L-1)0.025μL,荧光d UTP(1 nmol·μL-1)0.01μL,引物(10 mmol·L-1)0.8μL,DNA模板45 ng剩余用dd H2O补足;(2)筛选出29对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复选后获得了12对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结论]建立了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为红椿的分子标记等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红椿 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椿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3 位作者 周鹏 吴林瑛 林玮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110,共6页
【目的】研究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对11省35县(市、区)的香椿种子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种子宽厚比、百粒质量8个性状在... 【目的】研究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对11省35县(市、区)的香椿种子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种子宽厚比、百粒质量8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宽厚比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1.16%和5.60%.各性状的重复力以百粒质量最高,种子宽厚比最低,分别为98.1%和75.5%.种子长与采种点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大小有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减小的趋势.种子厚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厚、百粒质量与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厚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种子长宽比相关不显著.种子宽与种子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相关不显著.根据8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把35个种源分为5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种子 种源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辐射对3株南山茶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查钱慧 金俊 +2 位作者 杨亚慧 龚海光 黄永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64,72,共5页
为了探究60Co-γ辐射对不同南山茶优树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3株南山茶优树种子分别进行0(对照)、10、20、30 Gy60Co-γ辐射处理。结果表明:增城1号种子经10 Gy辐射,其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分别为29.00%和5.00%,11月苗高为16.... 为了探究60Co-γ辐射对不同南山茶优树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3株南山茶优树种子分别进行0(对照)、10、20、30 Gy60Co-γ辐射处理。结果表明:增城1号种子经10 Gy辐射,其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分别为29.00%和5.00%,11月苗高为16.56 cm,均为4个处理中最低值;东莞5号和广宁2号则表现为30 Gy辐射组成活率、苗高、叶片生长指标居4个处理中最低;增城1号20、30 Gy辐射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东莞5号和广宁2号则表现为辐射组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对增城1号发芽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辐射剂量为10 Gy,对东莞5号、广宁2号发芽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30 Gy,表明3株南山茶优树对60Co-γ辐射的响应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茶 60Co-1辐射 发芽率 苗高 叶片生长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抗细菌活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单体江 唐祥佑 +5 位作者 刘易 王伟 陈璇 段志豪 伍慧雄 王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6,共5页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杉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细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个香椿种源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1 位作者 邓丽婷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6,共6页
【目的】揭示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1省14县(市、区)的1年生香椿种源苗木5个瞬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Li-6400测定和分析。【结果】净光合速率(Pn)、气... 【目的】揭示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1省14县(市、区)的1年生香椿种源苗木5个瞬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Li-6400测定和分析。【结果】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5个指标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Gs变异系数最大,Ci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27.52%、4.24%。各指标的重复力以Pn最高,WUE最低,分别为96.08%、78.52%。Pn与Gs、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Gs与Ci、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i与Tr呈显著正相关(P<0.05),Tr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广西兴安、广西那坡、四川蓬安种源的Pn较大,广西兴安、广东乐昌种源的WUE较大。【结论】对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可以把14个香椿种源分为3类:光合参数中蒸腾速率最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光合特性 种源 苗木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个香椿种源生长节律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2 位作者 林玮 周鹏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0,共7页
【目的】掌握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林抚育效果。【方法】从香椿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地点采种,对苗木生长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 【目的】掌握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林抚育效果。【方法】从香椿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地点采种,对苗木生长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划分苗木生长阶段。【结果】香椿各种源苗高生长在1—4月为缓慢生长期,5月中旬—9月末为快速生长期,之后生长趋于缓慢,呈"S"型,即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过程。地径的生长节律也呈"S"型,但地径速生期起始时间普遍早于苗高,持续时间也普遍比苗高长,可持续至10月中、下旬。不同种源间苗木生长节律差异明显。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为4—9月,持续时间长,而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集中在6—7月,持续时间短。南方种源地径在8、9月还能快速生长,而北方种源在7月或8月进入缓慢生长期,9月中旬后基本停止生长。各种源苗高、地径Logistic方程拟合精度高。【结论】北方种源不适合广东栽培。根据生长曲线,将香椿各种源划分为3个生长阶段;速生期是关键,应抓住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进香椿的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种源 苗木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内生真菌对大花蕙兰的共生效应比较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舒 陈春黎 +2 位作者 刘敏 廖庆刚 赵小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探讨益生真菌对大花蕙兰组培苗生长的促进效应,从野生兰科植物根系分离的内生真菌中筛选出2株真菌菌株C2y1和S1g1,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ITS序列鉴定,分析2株真菌共生对大花蕙兰幼苗营养生长、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检测... 为探讨益生真菌对大花蕙兰组培苗生长的促进效应,从野生兰科植物根系分离的内生真菌中筛选出2株真菌菌株C2y1和S1g1,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ITS序列鉴定,分析2株真菌共生对大花蕙兰幼苗营养生长、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检测了真菌在兰花根系中的定殖特点。结果表明:2株真菌能促进大花蕙兰植株根系生长、总生物量增长和叶绿素含量增加;C2y1相比于对照能显著促进大花蕙兰幼苗对N、P、K、Fe等矿质元素的吸收,尤其是菌根化苗Fe元素含量高出对照163.24%;菌株S1g1则显著促进植株对Ca、Mn、Zn的吸收,处理植株的Ca和Zn含量高出对照62.00%和68.09%;形态结构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表明C2y1为兰科丝核菌类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sp.)真菌,S1g1为黄丝菌科Cephalotheca属真菌。显微结构分析表明,C2y1菌丝可侵入兰根皮层细胞,并形成典型的菌丝结,而S1g1仅在兰根的根被组织聚集。菌根化可有效促进大花蕙兰组培苗的营养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而不同种类的真菌对其促进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蕙兰 菌根真菌 内生真菌 菌根化 ITS序列 共生结构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