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Ⅰ.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培周 郭海滨 +4 位作者 赵杏娟 李金泉 黄成达 刘向东 卢永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其中育性最低的是GZW122,育性仅为8%;17个编号(占12.06%)的裂药性存在严重的异常现象。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裂药性与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相关。不同采样点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位于祥山镇祥山村祥山洞的编号结实率、花粉育性和裂药指数都较低,变异系数却较大,显示出较丰富的多样性。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发现,高州普通野生稻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一致,同样经历了8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孢花粉期和成熟花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高州 生殖特性 结实率 花粉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属植物倍性与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廖道龙 谢利 +3 位作者 曾瑞珍 黎扬辉 易懋升 张志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3-2029,共7页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55份石斛属资源的倍性进行了鉴定,并测量它们的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长、叶宽、叶厚、株高、茎粗、花朵直径和花瓣厚度9个形态学性状。结果显示:(1)55份供试石斛属资源材料中有:四倍体40份、占72.73%,三倍体11份、占2...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55份石斛属资源的倍性进行了鉴定,并测量它们的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长、叶宽、叶厚、株高、茎粗、花朵直径和花瓣厚度9个形态学性状。结果显示:(1)55份供试石斛属资源材料中有:四倍体40份、占72.73%,三倍体11份、占20.00%,二倍体4份、占7.27%。(2)对石斛属倍性与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叶长、叶宽、叶厚、茎粗、花朵直径和花瓣厚度7个性状与染色体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染色体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染色体倍性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染色体倍性 形态学性状 气孔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Ⅱ.胚囊育性、胚囊发育、胚胎发生和胚乳发育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培周 郭海滨 +3 位作者 赵杏娟 李金泉 刘向东 卢永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6-143,共8页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位置异常、极核数目异常、胚囊退化等。这些异常结构的胚囊由于没有正常的卵细胞,不能正常受精,影响子粒结实。141个编号平均异常胚囊频率为11.11%,最高异常率为67.86%。高州普通野生稻胚囊发育过程与正常栽培稻一致,属蓼型。对一些结实率偏低材料的研究,发现在胚囊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一些异常现象,包括功能大孢子退化,二至八核胚囊发育异常等。对柱头上的花粉量调查,发现观察的69个编号中,多数编号柱头上花粉量偏少。研究表明,花粉量偏少影响受精是导致结实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导致结实率偏低的综合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州普通野生稻 胚囊 胚胎发生和胚乳发育 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1胚囊育性及发育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练子贤 魏常敏 +5 位作者 卢永根 赵杏娟 傅雪琳 李金泉 杨秉耀 刘向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72,共7页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E-CLSM),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台中65杂交F1的成熟胚囊育性、胚囊形成发育及受精特点进行研究。杂种F1成熟胚囊平均育性为64.61%。不同杂种的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异常的主要类型...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E-CLSM),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台中65杂交F1的成熟胚囊育性、胚囊形成发育及受精特点进行研究。杂种F1成熟胚囊平均育性为64.61%。不同杂种的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异常的主要类型有:胚囊退化、小胚囊、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数目或位置异常及其他异常等类型。其中频率最高的异常类型为雌性生殖单位退化(10.49%),其次是胚囊退化(9.80%)。杂种F1的胚囊发育过程与高州野生稻原种基本一致,育性低的杂种F1胚囊发育过程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对3个杂种F1受粉后1 d的胚囊进行观察发现,除正常受精膨大的胚囊外,还存在结构正常未受精和结构异常未受精等异常现象。受粉后7 d的胚囊基本上与受粉后1 d的相似。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胚囊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中性基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种间杂种 胚囊 育性 发育 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构建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杏娟 刘向东 +1 位作者 李金泉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以栽培稻品种粤香占为受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20个编号的9个单片段代换系构成。这9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分布在水稻的第1、2、3、10... 以栽培稻品种粤香占为受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20个编号的9个单片段代换系构成。这9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分布在水稻的第1、2、3、10和11染色体上,代换片段长度为8.1~23.8cM,总长度为152.7cM,平均长度为17.0cM,代换片段对水稻基因组的覆盖总长度为136.1cM,覆盖率为7.5%。构建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为发掘和利用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材料,为进一步开展高州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微卫星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单片段代换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_1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被引量:7
6
作者 练子贤 史磊刚 +4 位作者 卢永根 傅雪琳 赵杏娟 李金泉 刘向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粳野杂种F1 花粉育性 花粉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卢永根 刘向东 陈雄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高州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生殖特性、有利基因发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 高州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生殖特性 有利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低育性机理、改良与育种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向东 吴锦文 +1 位作者 陆紫君 Muhammad Qasim Shahid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81-792,共12页
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籽粒增大、营养成分增加和抗性增强等特点,但其育性普遍偏低,影响产量,无法直接应用。高育性四倍体水稻的成功创制解决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育性偏低的瓶颈问题,然而该类型多倍体水稻能否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籽粒增大、营养成分增加和抗性增强等特点,但其育性普遍偏低,影响产量,无法直接应用。高育性四倍体水稻的成功创制解决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育性偏低的瓶颈问题,然而该类型多倍体水稻能否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总结了同源四倍体水稻及其杂种F1育性偏低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机理研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高育性四倍体水稻的主要类型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未来利用新型四倍体水稻开展多代杂种优势等研究的设想,以期为水稻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同源四倍体水稻 新型四倍体水稻 PMeS多倍体水稻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97
9
作者 庄杰云 施勇烽 +4 位作者 应杰政 鄂志国 曾瑞珍 陈洁 朱智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0-468,共9页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主栽杂交稻组合,并确定了各个标记在试验材料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类型。通过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的标记匹配性检验,确认了杂交稻母本的高真实性,提高了恢复系数据的可靠性,剔除了1个假杂交稻,建立了103个水稻材料×24个标记的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并分析了数据库中各个标记、各组材料的多态性表现。此外,还讨论了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性对数据库构建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品种间差异判别标准的建议及其应用风险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水稻 品种鉴定 多态性频率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29
10
作者 曾瑞珍 施军琼 +4 位作者 黄朝锋 张泽民 丁效华 李文涛 张桂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5,共8页
以国内、外12个水稻品种(包括8个籼稻品种和4个粳稻品种)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籼稻品种“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群体。该群体由260个不同的SSSL组成,其代换片段... 以国内、外12个水稻品种(包括8个籼稻品种和4个粳稻品种)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籼稻品种“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群体。该群体由260个不同的SSSL组成,其代换片段分布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长度分布于0.2—109.9cM。平均长度为19.9cM;代换片段的总长度为5166.0cM,相当于水稻基因组总长度的3.4倍,代换片段在水稻基因组上的覆盖率为83.8%。这些SSSL的代换片段包含了水稻基因组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将在基因(QTL)的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及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单片段代换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极核融合和胚乳细胞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兰 刘向东 +3 位作者 卢永根 冯九焕 徐雪宾 徐是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1-289,共9页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和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极核融合及游离核进一步发育的过程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约有 1 /3子房极核融合过程和游离核进一步发育与其二倍体原种的基本一致 ;2 /3子房出现各种异常现象 ,如极...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和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极核融合及游离核进一步发育的过程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约有 1 /3子房极核融合过程和游离核进一步发育与其二倍体原种的基本一致 ;2 /3子房出现各种异常现象 ,如极核未受精、受精异常和胚乳游离核发育滞后等。应用荧光增白剂染色对胚乳细胞化过程进行观察 ,直接观察到胚乳初生壁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以及不同部位的胚乳细胞壁的形成机理。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胚乳的细胞化过程基本一致 ,胚乳细胞初始垂周壁来源于珠孔端胚囊壁内突向心游离生长 ,初始平周壁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 ,而中间胚乳细胞壁则有些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 ,有些是自由生长而来。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细胞化过程也出现相当比例的异常现象 ,如无细胞壁形成、细胞化不同步和产生分枝状的细胞壁等。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极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水稻 胚乳发育 极核融合 胚乳细胞化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荧光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研究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芳明 张桂权 +5 位作者 曾瑞珍 杨正林 朱海涛 钟秉强 凌英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6,共9页
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 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是鉴定QTL和研究QTL上位性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初级单片段代换系间杂交衍生的16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15个双片段聚合系分析了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的加性效应及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共鉴定出11个QTL,其中3个株高QTL,1个倒1节间长QTL,2个倒2节间长QTL,2个倒3节间长QTL和3个倒4节间长QTL,分布于第4、6和10染色体上。鉴定出23对双基因互作,其中7对为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16对为有显著效应的QTL与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结果表明,QTL加性效应和QTL间的上位性效应都是株高及构成因素的重要遗传组成。通过单片段代换系杂交衍生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可提高QTL鉴定和上位性分析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株高 QTL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发育、胚乳淀粉积累及胼胝质“套”的形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兰 刘向东 +3 位作者 卢永根 冯九焕 徐雪宾 徐是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7-514,共8页
利用荧光显微术观察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原种的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都存在一个“充实”的过程。授粉后 5~ 6d,糊粉层开始分化形成 ,此时其细胞壁上未观察到纤维素物质 ;授粉后 6~8d ,糊粉层细胞壁上开始积累纤维素物质 ... 利用荧光显微术观察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原种的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都存在一个“充实”的过程。授粉后 5~ 6d,糊粉层开始分化形成 ,此时其细胞壁上未观察到纤维素物质 ;授粉后 6~8d ,糊粉层细胞壁上开始积累纤维素物质 ;授粉后 8~ 9d ,糊粉层细胞壁积累了大量的纤维素物质。胚乳淀粉的积累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 :初生胚乳核周围可见一些淀粉体 ,随着胚乳游离核的增多 ,游离核周围淀粉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胚乳细胞化后 ,胚乳细胞内开始大量形成淀粉体。利用苯胺蓝染色连续切片荧光观察 ,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及其二倍体原种胚乳发育过程中 ,在珠心表皮和内珠被之间存在一层胼胝质物质 ,围绕着胚囊并包裹住珠心呈“套”状。这个结构的形成变化过程为 :授粉后 30min在珠孔端珠心表皮细胞与内珠被之间开始积累少量的胼胝质 ,之后胼胝质逐渐增多并向合点端扩展延伸 ;授粉后 1~ 2d包裹着整个胚囊外的珠心而仅在维管束处断开 ;授粉后 9~ 13d,胼胝质“套”消失。该结构可能与胚和胚乳在发育期间的水分和养分的调节等有密切关系。同源四倍体水稻还存在糊粉层细胞壁发育不同步、糊粉层细胞壁结构异常以及胼胝质“套”不消失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有可能会影响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结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水稻 胚乳发育 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 荧光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质量数量性状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海明 李晓玲 +2 位作者 李金泉 刘桂富 胡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2-367,共6页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在不同水平反映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现有遗传相似性的度量往往割裂两者的信息.本文提出了整合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评价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的统计策略,调整的欧氏距离能有效地度量个体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处理性状数据的...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在不同水平反映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现有遗传相似性的度量往往割裂两者的信息.本文提出了整合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评价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的统计策略,调整的欧氏距离能有效地度量个体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处理性状数据的缺失.实例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生态研究室收集和调查的2262份水稻种质资源10个质量性状和15个数量性状的数据资料,用调整的欧氏距离及不加权类平均法进行群体分类,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抽取8个不同容量的巢式子集并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整合信息构建的核心种质同时具有较高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仅用质量性状信息不足以评价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核心种质构建中应该采用数量性状的信息,同时整合质量性状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种质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多样性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桂平 冯九焕 +2 位作者 梁国华 刘向东 李金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6,共4页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 以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的单株自交获得BC2F2群体,用代换片段上具有双亲杂合型基因型的24对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在所选的BC2F1单株上,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20个野生稻的代换片段,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2.86个;代换片段长度最小为0.55cM,最大为33.00cM,平均长度为12.36cM,总覆盖长度为247.20cM,覆盖率为16.21%。利用BC2F2群体对1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控制8个性状的20个QTL。对性状表型值起增效作用的有11个,占总检出数的55%。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簇状分布现象,这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BC2F2群体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的结构及受精特点 被引量:16
16
作者 肖波 刘向东 +2 位作者 卢永根 李金泉 赵杏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50-1156,i0002-i0004,共10页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要有胚囊退化、异常小胚囊、无卵器、无雌性生殖单位和极核位置异常等5种类型。杂种在双受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频率的异常,包括胚囊结构正常但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等,其中未能受精的频率为3.5%~11.9%。平均7.9%,受精停滞的频率为1.1%~6.2%,平均3.7%。另外,还存在低频率(平均4.7%)的胚乳发育受阻。认为部分胚囊败育和受精异常(包括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是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 胚囊 受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研究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芳明 张桂权 +4 位作者 曾瑞珍 杨正林 凌英华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07-2014,共8页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出影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13个QTL,包括产量性状1个、单株有效穗数1个、千粒重4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2个和结实率1个,分布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检出12对双基因互作。结果显示,2个正向(或负向)产量性状QTL聚合,往往会产生负向(或正向)的上位性效应,能否产生更大(或更小)的目标性状,取决于双片段遗传效应(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代数和)绝对值与单片段最大加性效应绝对值的差。本研究结果对实施高产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片段代换系 产量相关性状QTL 加性效应 上位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海滨 刘向东 +1 位作者 卢永根 冯九焕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9,共7页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0%)胚囊结构出现异常,异常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异常、胚囊退化、卵器退化、异常小胚囊和“双套结构”胚囊等6类。这些异常胚囊都可能影响受精,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间异常结构胚囊的频率差异极显著。籼稻与粳稻比较,总的趋势是粳稻异常胚囊的频率高于籼稻,其中粳稻平均为25·66%,籼稻平均为19·34%。同一品种内异常类型的频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异常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水稻 结构 胚囊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微管骨架组织和结构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金华 程杏安 +3 位作者 陈志雄 郭海滨 刘向东 卢永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77-1785,共9页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观察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微管骨架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微管组织形态变化与二倍体水稻的基本一致,但出现一些不同,如核周微管较长,纺...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观察了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微管骨架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微管组织形态变化与二倍体水稻的基本一致,但出现一些不同,如核周微管较长,纺锤体微管数量较多;并呈现许多异常现象。前期I细线期,微管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偶线期,呈现不规则网络状结构,未见明显的极性分布;粗线期,核仁解体,呈现混乱的网络状结构;双线期,微管提早解聚,不形成环绕状微管;终变期,微管数量稀少,核周未见明显的微管聚集;中期I纺锤体形态出现多种异常现象;末期I成膜体形状异常,出现点状微管;末期II-四分体时期,二分体细胞两端不分开;出现三分体细胞,其内微管混乱。以上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综合认为,微管组织的异常可能与染色体的行为异常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共同作用影响花粉发育,导致育性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同源四倍体水稻 减数分裂 花粉 微管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种间杂交途径向栽培稻转移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1 位作者 刘向东 李金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9-566,共8页
利用种间有性杂交向栽培稻转移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即单体异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以及有利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栽培稻与非AA组野生稻种间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表现在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 利用种间有性杂交向栽培稻转移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即单体异附加系的培育、渗入系的建立以及有利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栽培稻与非AA组野生稻种间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表现在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这是限制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的"瓶颈"。传统的有性杂交手段和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克服种间生殖障碍,提高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育种利用效率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非AA组野生稻 种间杂交 单体异附加系 渗入系 基因定位 生殖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