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南主要树木丛枝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赖文珍
王思佳
胡文涛
唐明
谢贤安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179,共9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6008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68)
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4400-218066)
-
文摘
为调查华南地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与资源分布状况,本研究对该区域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黄梁木(Neolamarckia cadamb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杧果(Mangifera indica)5种主要树木AM真菌侵染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AM真菌种类。结果表明:1)5种树木均能形成丛枝菌根,红花羊蹄甲和尾叶桉为疆南星型(Arum-type),杧果、构树和黄梁木为重楼型(Paris-type)。红花羊蹄甲和杧果的菌根侵染率高、孢子密度大,构树、黄梁木和尾叶桉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相对较低。2)鉴定出AM真菌5属8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浅窝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cunosa)和刺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pinosa),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的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的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以及球囊霉属(Glomus)的3种Glomus spp.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1种Sclerocystis sp.。3)球囊霉属的AM真菌广泛分布在红花羊蹄甲、杧果和构树根际,刺无梗囊霉分布在杧果和尾叶桉根际,摩西斗管囊霉为优势种,分布在构树和黄梁木根际;而浅窝无梗囊霉和硬囊霉只分布在1种树根际,表明其宿主专一性相对较强。结果显示华南树木根际土壤中AM真菌物种多样性较高,同时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该地区林木根际AM真菌功能多样性提供了初步科学依据。
-
关键词
华南树木
丛枝菌根真菌
物种多样性
侵染率
核糖体
18S
RRNA
基因
-
Keywords
South China tree
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us
species diversity
colonization
ribosomal 18S rRNA gene
-
分类号
S763.1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王思佳
赖文珍
谢贤安
陈辉
唐明
胡文涛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3-1561,共9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6008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68)。
-
文摘
南方土壤缺磷现象较为严重,菌根真菌等共生真菌对植物吸收磷等养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采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和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3种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根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核糖体18SrDNA基因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确定桉树根系共生真菌,为桉树共生真菌理论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种桉树根系中,窿缘桉具有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结构,尾叶桉和尾巨桉同时具有AM结构、ECM结构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fungi,DSE)结构。(2)3种桉树根系中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三色小皮伞菌(Marasmius tricolor)、黑柄裸脚伞(Gymnopus melanopus)、茎点霉属(Phomasp.)、镰刀霉属(Fusariumsp.)、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olia)。(3)6种真菌回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组培苗,三色小皮伞菌和黑柄裸脚伞形成ECM结构,为ECM真菌;茎点霉属、镰刀霉属、二型伞霉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形成DSE典型的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推测为DSE;其中2种ECM真菌为桉树中首次报道。
-
关键词
桉树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真菌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
Keywords
Eucalyptus
ectomycorrhizal fungi
symbiotic fungi
dark septate endophytes fungi
-
分类号
Q93-331
[生物学—微生物学]
Q948.122.3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桉树内生真菌二型伞霉的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梁京威
王思佳
胡文涛
谢贤安
陈辉
唐明
-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8,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0009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030313141)
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201904020022)。
-
文摘
明确桉树内生真菌二型伞霉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桉树内生真菌共生机制研究以及内生真菌的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研究不同温度(20、25、30、35℃)、pH值(4.0、5.0、6.0、7.0、8.0)、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果糖、乳糖和山梨醇)、氮源(磷酸氢二铵、草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尿素、胰蛋白胨和蛋白胨)、转速(80、100、120 r/min和140 r/min)对二型伞霉生长的影响。同时回接巨桉,测量其株高与根长,探究接种二型伞霉对巨桉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型伞霉在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的MMN培养基均能生长,但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最佳碳源为乳糖,其次是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其次是尿素。二型伞霉适宜生长温度为30℃,生长最快、长势最好,适宜生长pH为6.0~7.0,最佳转速为80 r/min。接种二型伞霉2个月后巨桉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48.22%和75.78%。初步确定了桉树内生真菌二型伞霉的最佳培养条件,验证了其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为桉树内生真菌的生理生化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
桉树
内生真菌
二型伞霉
培养条件优化
-
Keywords
Eucalyptus
endophytic fungi
Umbelopsis dimorpha
culture condition optimization
-
分类号
S763.1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