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蜡样芽胞杆菌SAU0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杀线虫活性
1
作者
刘泽文
蔡腾
+6 位作者
杨玉婷
陈诗琦
李逸彤
刘天颐
王宏洪
毛子翎
单体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本研究旨在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杀线虫活性的菌株,并阐明活性菌株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类型,采用热击稀释法分离厨余垃圾降解产物中的细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合浸渍法筛选出次生代谢产物丰富的活性菌株,利用...
本研究旨在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杀线虫活性的菌株,并阐明活性菌株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类型,采用热击稀释法分离厨余垃圾降解产物中的细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合浸渍法筛选出次生代谢产物丰富的活性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色谱学和波谱学方法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测试单体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共分离得到10株形态差异明显的细菌,其中菌株SAU03含有较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杀线虫活性最强,经16SrD NA序列分析最终将其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从菌株SAU03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二芳基醚类化合物(4-{[4-(2-甲氧基-2-氧亚基乙基)苯基]氧基}苯基)乙酸(1)和8个已知的化合物N-乙酰酪胺(2)、环-(L-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3)、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4)、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5)、环-(甘氨酸-L-脯氨酸)(6)、苯乙酸(7)、2-氨基苯甲酸(8)和胸腺嘧啶(9)。其中,化合物8在相同处理时间和浓度下的杀线虫活性最好,且在24和36 h对松材线虫的抑制效果强于阳性对照鱼藤酮。本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厨余垃圾降解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
杀线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控制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
4
2
作者
杨思华
李曼
+2 位作者
陈淳
徐春玲
谢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2-479,共8页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净增殖率(R0=31.4605)、内禀增长率(rm=0.2313/d)和周限增长率(λ=1.2603)均分别高于取食腐食酪螨(R0=26.8800;rm=0.1973/d;λ=1.2181),而种群倍增时间(Dt=2.9962d)低于取食腐食酪螨(Dt=3.5126 d)。因此,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水稻干尖线虫比取食腐食酪螨更有利于其各项生命活动。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得到的公式为Na=0.5645N0/(1+0.002484N0),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能力a/Th为128.30,最大理论捕食量为227.27条/d。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最佳温度为25℃,在该温度条件下,饥饿4 d的雌螨对线虫的捕食量最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巴氏新小绥螨具有较强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能力,可以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潜在的天敌捕食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水稻干尖线虫
生长发育特征
捕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穗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
10
3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3 位作者
韦嘉怡
王军
毛子翎
单体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3-599,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供试杀菌剂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结果】引起多穗柯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强,所有供试浓度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50分别为0.04和0.05mg/mL。【结论】多穗柯为暹罗炭疽菌的新寄主。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多穗柯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炭疽病
病原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楠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
被引量:
2
4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3 位作者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46-2052,共7页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楠
炭疽病
病原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蜡样芽胞杆菌SAU0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杀线虫活性
1
作者
刘泽文
蔡腾
杨玉婷
陈诗琦
李逸彤
刘天颐
王宏洪
毛子翎
单体江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华中科技
大学
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广东
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2023KJCX018)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21KTSCX2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766)。
文摘
本研究旨在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杀线虫活性的菌株,并阐明活性菌株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类型,采用热击稀释法分离厨余垃圾降解产物中的细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合浸渍法筛选出次生代谢产物丰富的活性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色谱学和波谱学方法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测试单体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共分离得到10株形态差异明显的细菌,其中菌株SAU03含有较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杀线虫活性最强,经16SrD NA序列分析最终将其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从菌株SAU03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二芳基醚类化合物(4-{[4-(2-甲氧基-2-氧亚基乙基)苯基]氧基}苯基)乙酸(1)和8个已知的化合物N-乙酰酪胺(2)、环-(L-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3)、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4)、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5)、环-(甘氨酸-L-脯氨酸)(6)、苯乙酸(7)、2-氨基苯甲酸(8)和胸腺嘧啶(9)。其中,化合物8在相同处理时间和浓度下的杀线虫活性最好,且在24和36 h对松材线虫的抑制效果强于阳性对照鱼藤酮。本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厨余垃圾降解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
杀线虫活性
Keywords
Bacillus cereus
food waste degradation products
secondary metabolites
nematicidal activity
分类号
Q939.9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控制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
4
2
作者
杨思华
李曼
陈淳
徐春玲
谢辉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线虫研究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2-479,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000)。
文摘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净增殖率(R0=31.4605)、内禀增长率(rm=0.2313/d)和周限增长率(λ=1.2603)均分别高于取食腐食酪螨(R0=26.8800;rm=0.1973/d;λ=1.2181),而种群倍增时间(Dt=2.9962d)低于取食腐食酪螨(Dt=3.5126 d)。因此,巴氏新小绥螨取食水稻干尖线虫比取食腐食酪螨更有利于其各项生命活动。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得到的公式为Na=0.5645N0/(1+0.002484N0),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能力a/Th为128.30,最大理论捕食量为227.27条/d。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最佳温度为25℃,在该温度条件下,饥饿4 d的雌螨对线虫的捕食量最大。研究结果证实了巴氏新小绥螨具有较强捕食水稻干尖线虫的能力,可以作为水稻干尖线虫潜在的天敌捕食螨。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水稻干尖线虫
生长发育特征
捕食功能
Keywords
Neoseiulus barkeri
Aphelenchoides besseyi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redation functional response
分类号
S476.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穗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
10
3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韦嘉怡
王军
毛子翎
单体江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广东省
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
重点
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省
微生物
信号与
作物
病害
防控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3-599,共7页
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2015KJCX043)
文摘
【目的】分离鉴定多穗柯炭疽病病原,并筛选出最佳防治药剂,为多穗柯炭疽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多穗柯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供试杀菌剂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结果】引起多穗柯炭疽病的病原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不同杀菌剂对多穗柯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强,所有供试浓度对多穗柯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0%;其次是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EC50分别为0.04和0.05mg/mL。【结论】多穗柯为暹罗炭疽菌的新寄主。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可作为防治多穗柯炭疽病的化学杀菌剂。
关键词
多穗柯
炭疽病
病原
室内毒力测定
Keywords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Rehd.
anthracnose
pathogen
indoor toxicity measurement
分类号
S763.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楠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
被引量:
2
4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46-2052,共7页
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2015KJCX043)
文摘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关键词
红楠
炭疽病
病原
药剂筛选
Keywords
Machilus Anthracnose
Pathogen
Fungicides screening
分类号
S792.2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蜡样芽胞杆菌SAU0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杀线虫活性
刘泽文
蔡腾
杨玉婷
陈诗琦
李逸彤
刘天颐
王宏洪
毛子翎
单体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巴氏新小绥螨对水稻干尖线虫控制能力的评估
杨思华
李曼
陈淳
徐春玲
谢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多穗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宋慧云
段志豪
韦嘉怡
王军
毛子翎
单体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红楠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