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制度-空间-治理”的分析范式 被引量:4
1
作者 罗必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共18页
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县域既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最小完整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交织的“集中承载区”,更是实现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点”,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底层... 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县域既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最小完整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交织的“集中承载区”,更是实现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点”,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底层逻辑意义。本研究构建“制度-空间-治理”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理论的解释边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制度语境下城乡互动连接机理的理解。基于对县域发展中制度性壁垒、空间极化效应与治理效能滞后等现实瓶颈的系统分析,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空间多层级协同—治理适应性创新”的融合推进机制,从而为破除县域资源错配与体制性梗阻,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向度的政策工具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城乡融合发展 “制度-空间-治理”分析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风险、农产品竞争与国家农业安全观重构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3,共9页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与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已经威胁到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诱发的全球性恐慌,可能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更大的冲击。传统经济学所倡导的低成本策略与差异化策略的竞争力逻辑,对于人...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与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已经威胁到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诱发的全球性恐慌,可能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更大的冲击。传统经济学所倡导的低成本策略与差异化策略的竞争力逻辑,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显然难以应对全球性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引发的不确定性。中国农业的竞争策略思维,需要从低成本策略转向低风险策略,从差异化策略转向完备化策略,并由此重构我国的农业安全观。稳定粮食供给的“保一块”、深化农业分工的“活一块”、延伸农业价值链的“拓一块”、寻求贸易机会的“争一块”,以及控制风险的“防一块”,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安全观的重要操作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贸易风险 农业竞争力 农业安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户如何走向农业组织化经营——来自农民工回流农户的证据 被引量:14
3
作者 肖剑 罗必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农业组织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回流农民工形成的农业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小农户组织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 农业组织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回流农民工形成的农业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小农户组织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组织化经营,改善了农户农业生产的契约化、合作化及分工化的程度。(2)机制分析表明,包括契约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在内的人力资本提升是回流农户实现农业组织化经营的重要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地点以及外出务工工作性质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均存在差异性。其中,外出务工时长与农户的农业组织化经营呈“倒U”形关系;相较于西部,中部、东部回流农民工进行农业组织化经营的程度更深;相较于临时工作经历,具有自雇或正式工作经历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更大。为了降低小农户组织化参与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约束,不仅要提升农内务农者的人力资本,还应重视经由迁徙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并重点关注具有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回流 人力资本 小农户 农业组织化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54
4
作者 钟文晶 罗必良 谢琳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5,共12页
气候变化和资源利用不可持续带来了较大的粮食安全压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农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变得愈加迫切。数字农业具有技术依赖性、数据中心性和能力匹配性等特性,容易引发投资不足、失业、数字鸿沟和侵犯数据隐私等问题。现阶... 气候变化和资源利用不可持续带来了较大的粮食安全压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农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变得愈加迫切。数字农业具有技术依赖性、数据中心性和能力匹配性等特性,容易引发投资不足、失业、数字鸿沟和侵犯数据隐私等问题。现阶段,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以实现包容性数字农业转型,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大数字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诱导有利于降本增效的农业数字技术创新;设计有助于发挥数字红利的多元主体享益机制;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构建激励相容的数据产权规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农业数字技术 包容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何以促进化肥减量——基于经营主体的匹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谢琳 张禹欣 钟文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6,共10页
现有政策希望通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来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化肥减量效应,而主要决定于其匹配的服务对象:当服务的... 现有政策希望通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来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化肥减量效应,而主要决定于其匹配的服务对象:当服务的经营主体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匹配效应才能达到更优,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能有效地起到化肥减量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在达成化肥减量目标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协同作用。因而,中国农业的减量化有必要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匹配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化肥减量 经营主体 匹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高发期的农业发展:新挑战与新思维 被引量:22
6
作者 罗必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168,共7页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高、产出的可连续性弱、产品的贮存周期短和需求的可调节性低,所以农业本身具有强易损性。伴随全球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进入高频爆发期,农业原有的易损性被进一步负面强化,加剧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确...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高、产出的可连续性弱、产品的贮存周期短和需求的可调节性低,所以农业本身具有强易损性。伴随全球生物性公共安全事件进入高频爆发期,农业原有的易损性被进一步负面强化,加剧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基于疫情高发情景及其对农业发展影响的深刻性,重构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势在必行。本文认为,经济发展重心应向农业、农村倾斜,即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转为以县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农业发展重心应向安全、稳定转移,即从追求农业规模经济性和效率改进,转为农业产品供应和生产环境安全;农业安全重心应向功能、效益兼顾,即从以产量提升促进安全思路,转为以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农业发展 农业安全 新挑战 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撂荒及其治理:已有研究与进一步拓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罗必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城乡要素的加速流动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已经对农业经营及其要素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农地撂荒是重要的表征之一。中国农业经营从劳动力过度投入所引发的“内卷化”与耕地开垦的“平面扩张”,正在逐渐转变为农业劳动力... 城乡要素的加速流动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已经对农业经营及其要素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农地撂荒是重要的表征之一。中国农业经营从劳动力过度投入所引发的“内卷化”与耕地开垦的“平面扩张”,正在逐渐转变为农业劳动力相对不足,进一步引发了耕地的“相对过剩”与边际化经营,并极端地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农地撂荒。文章对中国农地撂荒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简要的文献梳理,对“农地撂荒及其治理”专栏扼要说明,并从基础性拓展、思路性拓展以及策略性思考三个角度对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议题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撂荒 非粮化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40
8
作者 罗必良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第6期8-11,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这一方略贯彻落实到农业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转型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 生态产品 生活需要 精神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农业强国——从产品生产到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转换 被引量:33
9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普遍忽视了由农耕文明、村落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福利,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福利。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严酷的人地关系、优良的农耕文化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基础上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中国式“农业强国”需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社会福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生产 社会福利 农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权威专家谋划破解“三农”困局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必良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17,共2页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落实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了破解“三农”困局,《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邀请权威专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本次笔谈共邀请5位专家,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落实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了破解“三农”困局,《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邀请权威专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本次笔谈共邀请5位专家,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诠释破解“三农”问题之方略。其中,罗必良聚焦农业发展的政策变迁,提出乡村振兴要迂回交易,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并预测“三农”将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更广泛的回应。黄祖辉、黄延信和向松祚三位专家将目光放在农村。黄祖辉从政府、市场、行业三者协同的角度探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要建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行业有能的供给侧治理结构,重视农业产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而不是异化发展,坚持“两山”理念,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黄延信关注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深入探讨了农村落后的制度原因,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向松祚在对新中国“三农”发展作出现实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三农”倾斜;完善产权制度,以制度促发展;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三个核心问题。李小云关注农民问题,通过在基层开展减贫实践,总结中国减贫经验,提出中国减贫要采取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减贫必须考虑农业,并且要用超常规手段打破结构性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 贫困治理 政府 市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研究前沿与政策实践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沃林 胡新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57,共8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反映研究的热点及其政策导向。为厘清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研究的内核并发挥理论创新和政策引领作用,以中国1992—2020年共1678篇文献...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且深刻的影响,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反映研究的热点及其政策导向。为厘清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经济研究的内核并发挥理论创新和政策引领作用,以中国1992—2020年共167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悖离及其成因与对策。结果表明:(1)已有研究构建“气候变化—风险生成—农户避险手段”的理论框架,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外生的)如何影响到农业生产进而造成农户避险手段选择性偏好(内生的)。(2)理论研究目标是增强农户对冲风险能力,政策实践目标是减少气候致灾因子,两者呈现悖离性。为此,应从“政策助推—市场发育—认知响应”三个方面,促进理论与政策的协同发展,并搭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选择框架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服务外包对农户信贷投入的替代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雄 胡新艳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3,共16页
从要素市场替代视角分析农户信贷困境的解决思路,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验证分析农业服务外包与农户农业信贷之间的互动替代可能性,研究发现,农业服务外包会显著减少农户对非正规信贷的依赖,农业服务外包水平提高,农户进行农业非正规信... 从要素市场替代视角分析农户信贷困境的解决思路,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验证分析农业服务外包与农户农业信贷之间的互动替代可能性,研究发现,农业服务外包会显著减少农户对非正规信贷的依赖,农业服务外包水平提高,农户进行农业非正规信贷投入的概率降低,资金投入数量减少;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服务外包对农业信贷投入的替代效应会随农户种植规模扩大而强化,但在丘陵山区会被弱化;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服务外包通过减少农户生产性投资,进而减少其信贷投入。工具变量法验证了上述结论。建议充分发挥农业服务经营投资对农户信贷投入的替代效应,帮助小农户绕过资金信贷约束,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同时重视制定面向农业生产性服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服务外包 农业信贷投入 替代效应 工具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从补偿策略转向产权交易
13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255,共11页
政府主导的生态投资与价值补偿,可能形成对生态资产特定功能价值的锁定,继而因限制其他功能价值的可激励空间引发错配问题。企业家对潜在赢利机会所具有的警觉、发现与创新功能,能够对生态资产及其不同维度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并采取行... 政府主导的生态投资与价值补偿,可能形成对生态资产特定功能价值的锁定,继而因限制其他功能价值的可激励空间引发错配问题。企业家对潜在赢利机会所具有的警觉、发现与创新功能,能够对生态资产及其不同维度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并采取行动。由于企业家是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有限的产权属性开展经营活动的,其分散性决策、竞争性行动与互补性才能,有助于实现生态资产的价值最大化。由此,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在于:构建生产性的组织机制将生态资产转化为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实物产品;构建交易性的组织机制将生态资产转化为满足生产者市场需求或金融市场需求的虚拟产品;构建行为规制的制度装置保障两类经济行为并形成企业家参与的激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价值实现 制度逻辑 产权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服务的自主供给与市场供给:相互关系与政策思路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谢琳 钟文晶 罗必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62,共8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要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而在农业生产服务中,自主供给和市场供给是农户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两种重要途径。基于9省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现有土地经营方式下,自主供给与市场供给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要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而在农业生产服务中,自主供给和市场供给是农户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两种重要途径。基于9省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现有土地经营方式下,自主供给与市场供给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在考虑生产品种差异的情况下,两者会出现互补或者替代关系。因此,在制定农业生产服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结构、环节特性等情境因素,以全面提升政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服务 自主供给 市场供给 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减量化的困境及其治理:从要素合约到合约匹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83,共7页
农业减量化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化学品质量信息的隐蔽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双重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问题。鉴于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不仅掌握化学品质量甄别的专业化知识,而且其用量信息更具可追溯性,所以,匹配要素... 农业减量化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化学品质量信息的隐蔽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双重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问题。鉴于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不仅掌握化学品质量甄别的专业化知识,而且其用量信息更具可追溯性,所以,匹配要素合约与服务合约就能够规避信息隐蔽性造成的交易成本与风险。为激励农户行为从自我服务向外包服务转变,并维护所缔结服务合约的稳定性,需要以要素合约和服务合约为核心合约,匹配资本合约与产品合约等边缘合约。资本合约表达的资产专用性约束和产品合约表达的委托-代理双方共生关系,能够生成供应商服务质量和减量绩效改进的内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核心合约与边缘合约的匹配,可以生成减量化的自我实施机制,为化学品减量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减量化 要素合约 服务合约 资本合约 合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的种粮逻辑--40年来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与未来策略 被引量:80
16
作者 罗必良 张露 仇童伟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共28页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亦非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诱导,而是由农户在要素流动与卷入农业分工的过程中所内生的自我执行机制来决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小农的种粮逻辑是通过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三个方面来共同表达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相反,却内含着重要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与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家庭经营 种植结构 “去粮化” “趋粮化” 中国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0,共8页
以往关于农地产权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研究大多借助农地产权稳定性或安全性概念,忽视了农地产权实施的层次性及其对农户行为规范的建构性。借助农地产权强度的理论概念不仅可以剖析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还可... 以往关于农地产权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研究大多借助农地产权稳定性或安全性概念,忽视了农地产权实施的层次性及其对农户行为规范的建构性。借助农地产权强度的理论概念不仅可以剖析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还可以考察二者作用的主体性差异。为此,本文阐述了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农地产权实施绩效对主体行为能力的依附性。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未引入和引入交叉项的Double Hurdle模型和OLS模型,利用全国9省(区)2 704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产权强度可区分为国家赋权、社会认同和行为能力,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因农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属性差异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差异化影响,行为能力则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国家赋权会抑制农地转出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对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相反,社会认同总体上对农地转出无显著影响,但会抑制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转出农地,并激励行为能力较弱的农户转出农地。由此可见,国家赋权与社会认同在配置农地要素上的效果趋同,但非农就业市场的政策主导决定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更多地受国家赋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要素 农地产权强度 国家赋权 社会认同 行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导向、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4
18
作者 胡新艳 陈卓 罗必良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286,共11页
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强国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基点。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人口总量大、资源约束紧、地域空间广、不确定性大、小农主体弱等基本国情,结合新的安全观,保证供给、化解约束、强化功能、激活动能、规避风险。建设农业强国应以... 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强国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基点。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人口总量大、资源约束紧、地域空间广、不确定性大、小农主体弱等基本国情,结合新的安全观,保证供给、化解约束、强化功能、激活动能、规避风险。建设农业强国应以“安全最大化”为总体目标定位,以供给安全、绿色集约、多功能性、韧性建设、社会化服务等为战略导向。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使粮食安全“稳起来”;提升可持续能力,使农业生产方式“绿起来”;增强产业功能,使农业产业链条“壮起来”;提升抗逆韧性,使农业抗风险能力“足起来”;激发主体活力,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融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国情与农情 目标定位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交易特性、组织行为能力与契约形式的匹配——来自2759个家庭农户的证据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一鸣 张苇锟 罗必良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5,共15页
专用性、风险性与规模性是交易费用产生的主要依据,都对经营组织的产权排他能力、处置能力和交易能力有重要影响。但契约安排的主要功能是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大小决定契约选择。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宜根据交易费用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 专用性、风险性与规模性是交易费用产生的主要依据,都对经营组织的产权排他能力、处置能力和交易能力有重要影响。但契约安排的主要功能是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大小决定契约选择。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宜根据交易费用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契约安排:农业资产专用性、风险性与规模性都比较强时,产权行为能力比较弱,交易费用较高,需要选择定租契约;农业资产专用性、风险性与规模性都比较弱时,产权行为能力比较强,交易费用不高,采用工资契约;农业资产专用性较弱、风险性比较强时,交易费用处于中等状态,且产权主体的行为能力较强,选择分成契约可能性较高。进一步运用广东20个地级市2759个农户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上述理论假说,总结出农业交易特性、组织行为能力与契约安排之间的制度匹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产特性 组织行为能力 交易费用 契约选择 制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要性变革:理解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被引量:61
20
作者 罗必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阻滞现代生产要素的采纳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意味着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需要突破传统农地规模经营思路,探寻中国道路。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开拓出新空间。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 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阻滞现代生产要素的采纳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意味着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需要突破传统农地规模经营思路,探寻中国道路。农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开拓出新空间。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即由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为小农户提供部分或全部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支持或者托管服务,可弥补小农户的禀赋局限,促使其以迂回投资的方式采纳现代高效的生产要素。这是不同于美国与日本“资本型农业”的“第三条道路”。由社会化而引入的现代生产要素、企业家能力与组织方式,可视为“大国小农”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要性变革。文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的专栏文章做了简要介绍,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要性变革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小农户 农业分工 社会化服务 基要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