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蕉果实采后诱导抗病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雪梅 刘明津 +1 位作者 张昭其 季作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4-227,共4页
本文比较了热处理、水杨酸处理、冷处理和UV-C处理诱导香蕉果实采后抗病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接种炭疽病菌孢子10d后,发现热处理(53℃热水浸泡10min)可明显控制香蕉果实病斑的扩展,延缓了果实的后熟软化和褪绿转黄。热处理诱导抗病性的... 本文比较了热处理、水杨酸处理、冷处理和UV-C处理诱导香蕉果实采后抗病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接种炭疽病菌孢子10d后,发现热处理(53℃热水浸泡10min)可明显控制香蕉果实病斑的扩展,延缓了果实的后熟软化和褪绿转黄。热处理诱导抗病性的效果与接种时间及香蕉采收日期有关。水杨酸处理(1mmol/L)对诱导香蕉果实抗病性也有一定的效果,而冷击处理促进了病害的发展、促进了后熟软化和褪绿转黄。UV-C处理(160~320s)虽然可延缓香蕉果的软化,但果皮病斑增大,色泽变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诱导抗病性 采后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噻重氮对采后枇杷果实病害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紫微 朱世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4-267,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BTH溶液处理采后枇杷果实,贮藏于常温(22℃)和低温(3℃)下,考察了BTH对枇杷果实贮藏期间病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BTH降低了枇杷果实在常温条件下的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减小了接种炭疽菌枇杷的病斑的直径;BTH提高了枇杷... 用不同浓度的BTH溶液处理采后枇杷果实,贮藏于常温(22℃)和低温(3℃)下,考察了BTH对枇杷果实贮藏期间病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BTH降低了枇杷果实在常温条件下的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减小了接种炭疽菌枇杷的病斑的直径;BTH提高了枇杷果皮的木质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表明BTH激活了枇杷的防御系统;与对照相比,BTH处理降低了枇杷的果肉硬度,提高了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无论在常温下还是低温下贮藏均如此。表明BTH对保持枇杷的品质有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采后病害 品质 苯并噻重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采后品质及果肉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罗焘 李双双 +2 位作者 郭晓萌 韩冬梅 吴振先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8-246,共9页
本实验研究了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果实采后品质、亚硫酸盐残留量和果肉中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测定对照(施保克)、熏硫和脱硫处理的果实4℃贮藏期间的色度值、褐变指数、腐烂率、亚硫酸盐残留量及果肉中亚硫酸盐氧化酶(sul?te oxidas... 本实验研究了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果实采后品质、亚硫酸盐残留量和果肉中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测定对照(施保克)、熏硫和脱硫处理的果实4℃贮藏期间的色度值、褐变指数、腐烂率、亚硫酸盐残留量及果肉中亚硫酸盐氧化酶(sul?te oxidase,SO)、腺苷-5’-磷酰硫酸还原酶(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zoline reductase,APR)、亚硫酸盐还原酶(sulfite reductase,SiR)、丝氨酸酰基转移酶(serine acetyltransferase,SAT)和乙酰丝氨酸裂解酶(O-acetylserine (thiol) lyase,OAS-TL)活力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脱硫果实较熏硫果实提前转红;脱硫和熏硫荔枝的果皮褐变指数和腐烂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相比熏硫,脱硫使果皮水分质量分数降低和相对电导率升高的幅度更大,抑制呼吸的效果则相近;脱硫使果皮亚硫酸盐含量大幅降低,并使得果肉亚硫酸盐含量在贮藏16 d后降至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贮藏期间除APR外,熏硫和脱硫后果肉中其他4种酶的活力均呈现上调,即贮藏过程中处理组SO、SAT活力分别较同时期对照组上调2.0、8.6~26.7倍,而脱硫果肉SAT活力仅在贮藏0 d较对照组上调11.1倍,之后迅速下降,贮藏32 d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熏硫和脱硫果肉中5个基因的表达则均在贮藏中后期总体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脱硫可加快熏硫荔枝果皮恢复红色,获得与熏硫相当的保鲜效果,大幅降低了熏硫荔枝的硫残留,保障其食用安全。脱硫和熏硫荔枝果肉中SO和SAT活力的上调表明,SO酶促氧化反应是荔枝果肉亚硫酸盐降解中占主导和最稳定的方式,SAT和SiR主导的还原途径则可能作为氧化途径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果实 采后品质 熏硫 脱硫 亚硫酸盐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CO_2短时处理影响荔枝贮藏品质的初探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步前 余小林 罗文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82-186,共5页
用10%CO2+90%N2以及20%CO2+80%N2通气处理荔枝果实24h,测定了20℃贮藏中荔枝果实的果皮色、呼吸强度、营养成分的变化,并进行感官品质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处理荔枝,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果实的好果率、保持果皮红色。但... 用10%CO2+90%N2以及20%CO2+80%N2通气处理荔枝果实24h,测定了20℃贮藏中荔枝果实的果皮色、呼吸强度、营养成分的变化,并进行感官品质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处理荔枝,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果实的好果率、保持果皮红色。但对呼吸强度、总糖、可滴定酸、VC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高浓度CO2短时处理后的"剩余作用"有利于保持荔枝的好果率与果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果实 高浓度CO2短时处理 感官品质 气调贮藏 呼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晶 陈维信 +2 位作者 刘爱媛 冯淑杰 张荣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6,共4页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 a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潜伏侵染 采后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切荸荠组织中与褐变相关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潘永贵 陈维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9856-9857,共2页
对鲜切荸荠和莲藕组织中与酶促褐变相关的3种关键性酶——PAL、PPO和POD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鲜切荸荠组织中PAL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黄色物质形成与PAL活性有密切关系;而与鲜切莲藕组织相比,鲜切荸... 对鲜切荸荠和莲藕组织中与酶促褐变相关的3种关键性酶——PAL、PPO和POD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鲜切荸荠组织中PAL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黄色物质形成与PAL活性有密切关系;而与鲜切莲藕组织相比,鲜切荸荠组织中的PPO活性除贮藏中期略有上升外,一直呈小幅下降趋势。同时鲜切荸荠组织中POD的活性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虽然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非常小,且活性都相当低。表明鲜切荸荠黄化可能并非酶促褐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荸荠 黄化 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