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条鞭法改革与明清漕运制度演变——以江西省仓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品优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34,178,共10页
明代的漕运制度有几次重要变化,成化十一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水次收兑漕粮。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在这一制度下,旗军、运丁层层盘剥粮长、里甲民户,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普遍化了。为避免旗军、运丁勒索粮长、里甲民户,加上江... 明代的漕运制度有几次重要变化,成化十一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水次收兑漕粮。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在这一制度下,旗军、运丁层层盘剥粮长、里甲民户,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普遍化了。为避免旗军、运丁勒索粮长、里甲民户,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的特点,自万历朝中叶起,江西有漕州县纷纷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改革后,在漕粮官收官解的过程中,州县也设立了一批省仓。江西省仓是州县对漕粮改兑后交兑秩序败坏的因应,也反映了一条鞭法改革在漕运领域的实践,揭示了明中叶以来州县行政运作改变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漕运 江西 省仓 一条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新声”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翟麦玲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2-127,共6页
"新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概念。它最早出现于商代,与"正声"或先王时期的"古乐"相对。周秦时代,儒家视其为淫乐,为亡国之声。汉代,"新声"的内涵有所变化,它与"亡国之声"没有必然联系... "新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概念。它最早出现于商代,与"正声"或先王时期的"古乐"相对。周秦时代,儒家视其为淫乐,为亡国之声。汉代,"新声"的内涵有所变化,它与"亡国之声"没有必然联系。使用了"变声"的乐曲可称"新声",在原有旧曲基础上吸收异域音乐元素重新改编的乐曲也可称"新声",汉代"新声"以楚声影响最大。它流行广泛,不仅运用于民歌,而且也渗透到官方用乐的每个场合。其流行原因一方面与乐理、乐器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汉代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声 靡靡之声 雅乐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宫女的出路 被引量:3
3
作者 翟麦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38-145,共8页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关键词 汉代 宫女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销画中的广州生态茶园 被引量:1
4
作者 衷海燕 牛浩 周晴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40-43,共4页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收藏有清代广州外销画,其中有一套制茶系列图画。通过将画中的细节与史料的对比,可以大致推断出画作反映的是西樵山茶园景致。明代中后期,西樵山茶叶生产兴盛,出现了专业化的茶园,生产的茶叶多为外销,通...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收藏有清代广州外销画,其中有一套制茶系列图画。通过将画中的细节与史料的对比,可以大致推断出画作反映的是西樵山茶园景致。明代中后期,西樵山茶叶生产兴盛,出现了专业化的茶园,生产的茶叶多为外销,通过商行销往世界各地。茶农十分注重因地制宜,茶叶生产充分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化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樵山 生态茶园 外销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传入与本土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殷小平 贾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199,共6页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外来食物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的岭南佛寺与中外交通——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中心
6
作者 何方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100,160,共8页
明末清初的近百年间,即16—17世纪,乃西方所称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势力抵达中国南部沿海,紧随其后的传教士也接踵而来,从而拉开了中国与西方交往与冲突的序幕。明季伊始,"西洋"逐渐代替"西... 明末清初的近百年间,即16—17世纪,乃西方所称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势力抵达中国南部沿海,紧随其后的传教士也接踵而来,从而拉开了中国与西方交往与冲突的序幕。明季伊始,"西洋"逐渐代替"西域"成为中西交通的主体,南海道上,来自欧罗巴的"西洋"人逐渐取代来自印度、阿拉伯的"西域"人而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对手,维持了千余年的朝贡贸易体系开始遭到西方契约贸易体系的不断撞击。岭南佛教寺院在这场"西风变换"的转折时期,扮演了某种微妙的角色:最初来华的传教士被广东地方官员视为出家僧人而安置于寺院之中;而来穗贸易、朝贡的西方商贾和使臣,虽与宗教或僧人无涉,也往往被安置于佛寺之中。这一有趣现象,反映了岭南海峤之地在中外交通中的特殊地位、朝廷对外交通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方官员对外国人的恐惧心理。种种因缘巧合,遂使唐宋以后本已淡出中西交通主流的岭南佛寺再次成为对外交往的前沿,成为广东地方官员与来华洋人交往、周旋的中介和缓冲,见证了一系列中西交通的历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有案可稽却又不太引人注目的精彩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中西交通 佛郎机 传教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