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与生态入侵之间:20世纪中叶以来华南飞机草利用研究
1
作者 衷海燕 黄国胜 《古今农业》 2021年第3期20-28,共9页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于中南美洲。为探讨其入侵我国的主要原因,对历史文献进行考辨与分析,发现飞机草不晚于1934年传入海南西部的感恩县。至1950年代,海南地区广泛利用飞机草采集制作野生绿肥和农业杀虫剂。20世纪60至70年...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于中南美洲。为探讨其入侵我国的主要原因,对历史文献进行考辨与分析,发现飞机草不晚于1934年传入海南西部的感恩县。至1950年代,海南地区广泛利用飞机草采集制作野生绿肥和农业杀虫剂。20世纪60至70年代,广东曾推广飞机草栽培,使之得以扩张并遍布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但1950-1970年代的广积肥运动有效抑制了飞机草的扩张速度与规模。198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使用,飞机草等绿肥的积制被弃置,同时由于飞机草本身的生长特性,遂致其种群呈爆发式增长,迅速传播至广东大部分地区,造成生态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绿肥 化肥 生态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预约统购”到“合作生产”——近代广东甘蔗产销模式转型研究
2
作者 徐旅尊 衷海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清末民初,广东传统制糖产业不断萎缩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陈济棠提倡“糖业复兴”政策,植蔗业在政府预买制、统一购蔗、限制销售等手段并施下,方凭籍“预约统购”模式重新振兴。然而,待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广东后,制糖... 清末民初,广东传统制糖产业不断萎缩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陈济棠提倡“糖业复兴”政策,植蔗业在政府预买制、统一购蔗、限制销售等手段并施下,方凭籍“预约统购”模式重新振兴。然而,待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广东后,制糖业面临重重困难,导致甘蔗种植也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有鉴于此,继任者按照“让利于民、还利于商”的思路,组设蔗农合作社,以新的“合作生产”模式力推蔗业发展。最终,省内制糖业不仅实现平稳过渡,还兼顾了商、民利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近代甘蔗产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约统购 制糖业 广东甘蔗 产销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为渔业写史:中国渔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蔡佳镟 衷海燕 《古今农业》 2022年第3期109-118,38,共11页
中国的渔业史研究,自20世纪初发端以来,长时间内是水产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较多。直到20世纪末,史学研究者加大了对渔业史的研究。受环境史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渔业史研究出现“生态转向”,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研究面貌。今后... 中国的渔业史研究,自20世纪初发端以来,长时间内是水产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较多。直到20世纪末,史学研究者加大了对渔业史的研究。受环境史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渔业史研究出现“生态转向”,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研究面貌。今后在继续推进中国的渔业史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渔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给史学带来新思维,也能够为当前的渔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中国渔业史 学术史 环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景观变迁及其空间转移 被引量:2
4
作者 衷海燕 林资龙 +1 位作者 黄耿 王牧焜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207-214,共8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至隋唐时期仍然人口稀少,且集中在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带从事较原始的农业生产,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即可保护农业生产。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始于宋,尤其是南宋以后,大量移民涌入广东,并深入到珠三角地区,从而带动农业景观也从山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至隋唐时期仍然人口稀少,且集中在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带从事较原始的农业生产,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即可保护农业生产。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始于宋,尤其是南宋以后,大量移民涌入广东,并深入到珠三角地区,从而带动农业景观也从山地丘陵扩展至沙洲滩地。水利设施的修建、土地开发及稻作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岭南瘴气环绕的恶劣自然环境,向宜居环境转化。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景观亦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沙田的大片开发、堤围的大量修建以及桑基鱼塘的迅猛发展、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促使珠三角在清代成为全国农业最兴旺发达区之一,农业景观由山地丘陵、平原沙洲向河海滩地发展。受国际市场与环境影响,珠三角农业生态系统亦不断变化,以基塘为核心的水面景观由顺德、南海为中心的西北部三角洲往西南部三角洲扩展,至清中后期再往中部、东部三角洲发展,并直至珠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农业景观 农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广州珠江沿岸农业开发与河道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衷海燕 黄仕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5,共6页
广州珠江,指的是广州城至黄埔港的一段水道。一般认为历史上广州珠江河道的变迁,与珠江干流转道致使径流量减少,以及广州城的扩建息息相关。而相对忽略了广州的农业开发与河道变迁的关系。广州珠江北岸线的不断南移,也是广州珠江流域及... 广州珠江,指的是广州城至黄埔港的一段水道。一般认为历史上广州珠江河道的变迁,与珠江干流转道致使径流量减少,以及广州城的扩建息息相关。而相对忽略了广州的农业开发与河道变迁的关系。广州珠江北岸线的不断南移,也是广州珠江流域及其腹地农业开发的结果。广州沙田的围垦与开发,促使沙洲成陆,江面缩窄,水土流失,从而引发了河道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珠江 农业开发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枝”与“水枝”:历史上广东荔枝品种及分类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游凯棣 衷海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5-192,共8页
荔枝的品种分类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广东虽作为中国荔枝的主产区之一,却少有研究关注历史上人们对广东荔枝各品种的命名起源及分类方式的形成缘由。本文通过探究广东荔枝“山枝”与“水枝”分类法的形成过程,得出如下结论:一,广东的... 荔枝的品种分类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广东虽作为中国荔枝的主产区之一,却少有研究关注历史上人们对广东荔枝各品种的命名起源及分类方式的形成缘由。本文通过探究广东荔枝“山枝”与“水枝”分类法的形成过程,得出如下结论:一,广东的早、晚熟荔枝品种的形成与土壤环境、生态条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二,此分类法的形成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清代广东地区荔枝文化的发展,以及此一时期荔枝市场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珠江三角洲 生长环境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花白猪的培育史与定向选择
7
作者 陶敏 周晴 《古今农业》 2022年第4期45-58,共14页
大花白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也是广东的四大名猪之一。这一猪种的育成与原产地高热高湿的气候条件、丰裕的物产资源密切相关,也是劳动人民结合当地条件、根据生产需要定向选育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留给我们... 大花白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也是广东的四大名猪之一。这一猪种的育成与原产地高热高湿的气候条件、丰裕的物产资源密切相关,也是劳动人民结合当地条件、根据生产需要定向选育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对海外猪种的改进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外国品种公猪的引入与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的快速发展,曾经的“名猪”在今天面临着“保种”的困境。因此,只有结合自然、社会条件了解猪种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才能对症下药,加强猪种保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白猪 定向培育 猪种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广东的茶叶技术与茶产业
8
作者 唐元平 吴建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8-263,共6页
清代由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在对外贸易的商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至晚清时,外销茶业一落千丈。近代茶产业的衰落,其主要内因是晚清广州出口茶叶的品质下降,以及购销体制的落后。通过对晚清广州茶产业衰落原因的分析,不仅可以认清一部分... 清代由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在对外贸易的商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至晚清时,外销茶业一落千丈。近代茶产业的衰落,其主要内因是晚清广州出口茶叶的品质下降,以及购销体制的落后。通过对晚清广州茶产业衰落原因的分析,不仅可以认清一部分历史,对当代茶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技术 晚清 广东 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池塘渔业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汉廷 衷海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2,共9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池塘养鱼业历史悠久。入清以后池塘渔业日益发展,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珠江三角洲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塘鱼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珠江三角洲池塘渔业的历史变迁,认为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发...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池塘养鱼业历史悠久。入清以后池塘渔业日益发展,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珠江三角洲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塘鱼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珠江三角洲池塘渔业的历史变迁,认为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基础性制约作用,而宗族社会和商品经济则是池塘渔业发展的内在结构性要素。从环境史、社会史和农业经济史的角度解读珠江三角洲池塘渔业的近代化历程,可为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池塘养鱼业 自然生态环境 宗族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物种与我国近代植物学知识的本土建构--以金鸡纳学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国胜 衷海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240,共8页
金鸡纳树原产南美,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种。至20世纪40年代前期,我国初步形成系统的金鸡纳学。综合分析金鸡纳此一外来物种的引种过程,可知近代新的植物学知识建构,一方面来自于摆脱药物对外依赖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挽救国民生命的迫切医疗... 金鸡纳树原产南美,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种。至20世纪40年代前期,我国初步形成系统的金鸡纳学。综合分析金鸡纳此一外来物种的引种过程,可知近代新的植物学知识建构,一方面来自于摆脱药物对外依赖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挽救国民生命的迫切医疗需求;另一方面是开发热带地区、支持抗战建国的政治诉求。而植物学家的科学研究、积极倡种与政府的引种实践是金鸡纳学形成的关键。此后科研成果的公开发表、科普著作出版及派遣技术专家等推动了金鸡纳知识传播。我国金鸡纳学的形成是官、学共建的结果,并呈现出注重实用技术研究及知识的“本土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金鸡纳学 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