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夏播大豆品种镉耐性及籽粒镉积累的差异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云云 钟彩霞 +3 位作者 方小龙 马启彬 年海 杨存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6-340,共5页
通过污染土壤盆栽对11个华南地区主栽的夏大豆品种在夏播条件下镉(Cd)耐性和籽粒Cd积累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Cd处理条件下11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和籽粒干重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综合考虑相对生物量和籽粒... 通过污染土壤盆栽对11个华南地区主栽的夏大豆品种在夏播条件下镉(Cd)耐性和籽粒Cd积累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Cd处理条件下11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和籽粒干重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综合考虑相对生物量和籽粒干重指标,桂夏豆2号、巴西3号是耐性品种,华夏3号、桂M32、巴西15、桂早1号和埂青82是中等耐性品种,而巴西10号、福豆234、华夏4号和中黄24是敏感品种。同时发现在Cd处理条件下品种间籽粒Cd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华夏3号、桂M32籽粒浓度较低,而中黄24籽粒Cd浓度最高。相关分析发现,籽粒Cd浓度与籽粒、地上部(籽粒除外)和根的相对干重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地上部(籽粒除外)Cd浓度显著正相关,表明籽粒Cd积累与Cd耐性是由各自独立的遗传机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夏播大豆 镉耐性 镉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11个春播大豆品种抗镉性的差异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云云 钟彩霞 +4 位作者 方小龙 黄益安 马启彬 年海 杨存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13,共3页
【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迫切要求农作物品种具有抗污染和低积累的特性.本研究对华南地区主栽春播大豆品种的重金属抗性做评价,为生产上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华南地区11个春大豆品种镉(Cd)抗性的... 【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迫切要求农作物品种具有抗污染和低积累的特性.本研究对华南地区主栽春播大豆品种的重金属抗性做评价,为生产上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华南地区11个春大豆品种镉(Cd)抗性的差异.【结果和结论】以根、茎叶和籽粒的相对干质量为指标进行聚类,桂春8号、华春1号属于Cd耐性品种,泉豆7号、福豆234、华春2号和本地2号属于Cd敏感性品种.华南地区春大豆的Cd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抗性品种可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大豆 镉耐性 抗性品种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大豆育种材料抗疫霉根腐病鉴定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海龙 马启彬 +5 位作者 杨存义 宋恩亮 王瑞鹏 马天翔 唐玉娟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3-456,共4页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大豆疫霉菌菌株Pm14对419份华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及育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鉴定出抗病资源60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4.32%;中间反应类型有58份,占13.84%;感病材料301份,占71.84%。对资源的来源组成进行分析...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大豆疫霉菌菌株Pm14对419份华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及育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鉴定出抗病资源60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4.32%;中间反应类型有58份,占13.84%;感病材料301份,占71.84%。对资源的来源组成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抗病性材料所占比例引自非洲的材料最高,国内次之,巴西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根腐病 抗性筛选 Pm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夏大豆新品种(系)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唐玉娟 宋恩亮 +2 位作者 王梓钰 马启彬 年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37-41,共5页
建立快速简便鉴定广东夏大豆种质资源的方法。对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59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其中48对引物扩增清晰、稳定,用其检测34份广东夏大豆材料,将数字化后的等位变异片段用资源特征分析软件ID Analysis 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8... 建立快速简便鉴定广东夏大豆种质资源的方法。对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59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其中48对引物扩增清晰、稳定,用其检测34份广东夏大豆材料,将数字化后的等位变异片段用资源特征分析软件ID Analysis 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8对多态性引物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88,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0,平均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5,可用于区分广东夏大豆资源。仅需5对引物(Sat_267、Sat_235、Satt277、Sat_351和Sat_292)可将全部34份种质区分开,成功构建了一套广东夏大豆种质的分子身份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分子身份证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介绍 被引量:1
5
作者 卢为国 闫龙 +5 位作者 程艳波 王曙明 吴成军 曾爱兰 陈鹏印 张孟臣 《大豆科技》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美国大豆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阿肯色州是美国南方大豆主产区,阿肯色大学大豆遗传育种居美国公立大豆育种机构领先行列。文中首先对阿肯色州大豆生产作简要介绍,而后系统介绍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项目试验站设置、杂交组合配... 美国大豆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阿肯色州是美国南方大豆主产区,阿肯色大学大豆遗传育种居美国公立大豆育种机构领先行列。文中首先对阿肯色州大豆生产作简要介绍,而后系统介绍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项目试验站设置、杂交组合配置、低世代推进、单株选拔、株行选拔、产量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种子纯化、扩繁和生产的详细情况;并介绍了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操作特征;最后总结出阿肯色大学大豆育种目标明确、多地点大规模育种模式对我国大豆育种的启示。为国内同行了解美国公立机构大豆育种情况提供信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阿肯色大学 大豆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三省区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的评价与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邱楚婵 年海 +3 位作者 赵祯丽 李翰林 张玉龙 马启彬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以27个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和8个华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为材料,结合不同生育时期记载及收获后考种数据的分析,对美国大豆不同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及华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的生育期组及考种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美国大豆熟期组I^VIII... 以27个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和8个华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为材料,结合不同生育时期记载及收获后考种数据的分析,对美国大豆不同生育期组标准品种及华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的生育期组及考种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美国大豆熟期组I^VIII标准品种的生育期逐渐变长,从83 d增加到104 d。华南地区春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为83~85 d,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为95~104 d。对于生育期相近的大豆品种,美国的大豆表现为营养生长期(VE^R1)相对较短,生殖生长期(R1~R8)相对较长,而华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生育期的表现则与此相反。考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分枝长度等性状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农艺性状的差异与生育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关性。结合生育期和考种的结果,可将夏播大豆品种华夏1号、桂夏1号和华夏3号分别划归到熟期组VI、VII和VIII。早熟春播大豆品种广东1号、华春2号、华春6号、柳豆1号划归到熟期组V,中晚熟春播大豆品种划归到熟期组VI或V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组 产量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智滨 张亚坤 +4 位作者 贺紫航 周强华 蔡占东 马启彬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个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成11个亚家族,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17条大豆染色体中,且每个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域较为相近,呈高度保守性。成员启动子部分含有抗逆境胁迫以及激素相关的调控元件。RNA-seq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内表达差异显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分析结果为SUPERMAN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42为Ln位点的相应基因,参与大豆叶形和籽粒的调控,GmC1-1iZFP12、GmC1-1iZFP30为SUPERMAN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21可能参与大豆籽粒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为调控相关过程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大豆高产基因提供方向,也为C_(2)H_(2)型锌指蛋白和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_(2)H_(2)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铜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黄荣 段明明 +4 位作者 文珂 蒋慧乾 梁晓恩 米鸢 年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0-786,共7页
【目的】研究在铜(Cu)胁迫下,褪黑素对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缓解重金属胁迫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用Cu敏感品种‘桂早1号’和耐Cu品种‘巴西13’,在0.5 mmol·L^(−1) Cu胁迫下,施用100μ... 【目的】研究在铜(Cu)胁迫下,褪黑素对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缓解重金属胁迫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用Cu敏感品种‘桂早1号’和耐Cu品种‘巴西13’,在0.5 mmol·L^(−1) Cu胁迫下,施用100μmol·L^(−1)褪黑素,探究褪黑素对大豆生理指标(根长、株高、鲜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Cu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Cu胁迫下喷施100μmol·L^(−1)褪黑素显著提高了2个大豆品种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显著降低2个品种地上部、地下部Cu含量,‘桂早1号’降低25.01%、18.40%,‘巴西13’降低26.84%、20.28%。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桂早1号’的地上部POD活性和‘巴西13’的地下部CAT活性显著提高,分别为56.84%和48.35%;‘桂早1号’和‘巴西13’地上部S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9.07%和7.30%;地上部MDA含量分别显著减少8.05%和26.56%。单施褪黑素和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对2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桂早1号’和‘巴西13’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9.70%和58.75%。【结论】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膜脂氧化,减少对Cu的吸收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等方式缓解Cu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铜胁迫 褪黑素 生理特性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害对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禹桃兵 石琪晗 +1 位作者 年海 连腾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90-1702,共13页
淹水影响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基因型大豆植株耐涝性差异较大。本研究选取耐涝(waterlogging-tolerant,W-T)基因型大豆齐黄34和涝害敏感(waterlogging-sensitive,W-S)基因型大豆冀豆17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Illumina ... 淹水影响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基因型大豆植株耐涝性差异较大。本研究选取耐涝(waterlogging-tolerant,W-T)基因型大豆齐黄34和涝害敏感(waterlogging-sensitive,W-S)基因型大豆冀豆17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淹水时间下2个基因型根际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网络特征。结果表明,耐涝基因型大豆的生物量和细菌丰度明显高于涝害敏感基因型大豆。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耐涝基因型与敏感基因型大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变化(P<0.05)。在淹水条件下,耐涝基因型大豆富集了Yonghaparkia属和Unclassified-WD2101属以及OTU274(Clostridium)和OTU2334(Desulfosporosinus)等物种,这些细菌的富集可能与耐涝性有关,本研究提供了大豆根际微生物抗涝潜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涝 根际微生物 16S rRNA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mGST7基因耐酸铝功能研究
10
作者 胡康 金晓雨 +5 位作者 张雪 王金玉 程艳波 连腾祥 年海 马启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9-779,共11页
【目的】耐酸铝基因GsMYB7过表达转化大豆品种‘华春6号’后,从转基因株系的表达谱中获得目标基因GmGST7,该基因受酸铝胁迫诱导上调,且位于GsMYB7基因下游,进一步分析其耐酸铝功能,以期提高大豆酸铝耐受能力。【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 【目的】耐酸铝基因GsMYB7过表达转化大豆品种‘华春6号’后,从转基因株系的表达谱中获得目标基因GmGST7,该基因受酸铝胁迫诱导上调,且位于GsMYB7基因下游,进一步分析其耐酸铝功能,以期提高大豆酸铝耐受能力。【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mGST7基因的碱基序列、蛋白结构域和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烟草叶片瞬时转化法完成亚细胞定位。通过RT-qPCR分析该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设计0、25、50、75和100μmol/L 5个AlCl_(3)浓度梯度,研究GmGST7对酸铝胁迫的响应。在50μmol/L AlCl3处理下,设计0、4、8、12、16、24、36、48和72 h共9个时间梯度,对GmGST7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过表达GmGST7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鉴定阳性植株,并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耐酸铝表型验证、氧化水平测定、耐酸铝标志基因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GmGST7基因位于大豆第7号染色体,序列全长为1128 bp。该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2个外显子分别编码GST高度保守的N端和不保守的C端;GmGST7基因编码226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为大豆GST蛋白的tau类家族成员,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GmGST7基因在大豆根、茎、叶、花和幼荚中均有表达,且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GmGST7基因在50μmol/L AlCl3处理24 h时表达最高;AlCl3处理后,野生型拟南芥相对根伸长显著低于转基因株系的,野生型拟南芥氧化水平高于转基因株系的,耐酸铝标志基因和下游基因的表达量在转基因株系中较高。【结论】GmGST7基因属于大豆GST tau类家族成员,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行使功能,呈组成型表达模式,且在大豆根中表达最高,对酸铝胁迫响应显著;GmGST7过表达通过激活酸铝胁迫标志基因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提高拟南芥的酸铝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GST7 酸铝胁迫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