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维权
张恒
徐汉虹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2,共6页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分别对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 L.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乙醇提取物及不同萃取相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 4龄幼虫和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乙...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分别对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 L.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乙醇提取物及不同萃取相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 4龄幼虫和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相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明显,而石油醚相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间-羟基苯甲酸(1)、棕榈酸1-甘油酯(2)、丁香酸(3)、没食子酸(4)、β-谷甾醇(5)、豆甾醇(6)、东莨菪内酯(7)、山奈酚(8)、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3-O-β-D-葡萄糖-(6-O-对羟基反式香豆酰基)-山奈素苷(10)和β-谷甾醇-3-O-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2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6和13.5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葵科
白背黄花稔
生物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杀虫活性及对蜜蜂的毒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帅
江薰垣
+2 位作者
张悦
赵晨
徐汉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9,共8页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 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吡唑
化学合成
杀虫活性
小菜蛾
中华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糖基氟虫腈在蓖麻体内吸收、转运与降解动态研究
3
作者
文英杰
李德红
+1 位作者
江薰垣
徐汉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糖基氟虫腈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降解动态,为后续糖基导向农药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本试验以2个糖基氟虫腈(GOTF和GOF)为研究对象,蓖麻为模式植物,研究了其韧皮部输导性、子叶吸收和培养液浓度变化,通过Kleier模型预测...
为了研究糖基氟虫腈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降解动态,为后续糖基导向农药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本试验以2个糖基氟虫腈(GOTF和GOF)为研究对象,蓖麻为模式植物,研究了其韧皮部输导性、子叶吸收和培养液浓度变化,通过Kleier模型预测其吸收输导机制。结果表明:5h内韧皮部液中能检测出糖基氟虫腈,且GOF含量高于GOTF;子叶吸收表明,GOF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子叶中未检出GOTF;在培养液中化合物主要以糖基氟虫腈的形式存在;Kleier模型显示这两个化合物都不具有韧皮部输导性。表明GOTF在子叶中降解快,只能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韧皮部,而GOF可通过质外体途径和胞间连丝等共质体途径进入韧皮部,因此,其输导性优于GOT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氟虫腈
蓖麻
吸收转运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维权
张恒
徐汉虹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2,共6页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903052)
文摘
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分别对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 L.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乙醇提取物及不同萃取相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 4龄幼虫和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相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明显,而石油醚相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杀螺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间-羟基苯甲酸(1)、棕榈酸1-甘油酯(2)、丁香酸(3)、没食子酸(4)、β-谷甾醇(5)、豆甾醇(6)、东莨菪内酯(7)、山奈酚(8)、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3-O-β-D-葡萄糖-(6-O-对羟基反式香豆酰基)-山奈素苷(10)和β-谷甾醇-3-O-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2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6和13.50μg/mL。
关键词
锦葵科
白背黄花稔
生物活性
化学成分
Keywords
Malvaceae
Sida rhombifolia L.
bioactivity
chemical constituent
分类号
S482.39 [农业科学—农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杀虫活性及对蜜蜂的毒性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帅
江薰垣
张悦
赵晨
徐汉虹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044)
广州市科技计划(201707020013)。
文摘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 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苯基吡唑
化学合成
杀虫活性
小菜蛾
中华蜂
Keywords
phenylpyrazole
chemosynthesis
insecticidal activity
Plutella xylostella
Apis cerana
分类号
S432.1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糖基氟虫腈在蓖麻体内吸收、转运与降解动态研究
3
作者
文英杰
李德红
江薰垣
徐汉虹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044)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810564137)
文摘
为了研究糖基氟虫腈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降解动态,为后续糖基导向农药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本试验以2个糖基氟虫腈(GOTF和GOF)为研究对象,蓖麻为模式植物,研究了其韧皮部输导性、子叶吸收和培养液浓度变化,通过Kleier模型预测其吸收输导机制。结果表明:5h内韧皮部液中能检测出糖基氟虫腈,且GOF含量高于GOTF;子叶吸收表明,GOF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子叶中未检出GOTF;在培养液中化合物主要以糖基氟虫腈的形式存在;Kleier模型显示这两个化合物都不具有韧皮部输导性。表明GOTF在子叶中降解快,只能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韧皮部,而GOF可通过质外体途径和胞间连丝等共质体途径进入韧皮部,因此,其输导性优于GOTF。
关键词
糖基氟虫腈
蓖麻
吸收转运
降解
Keywords
glucose fipronil conjugates
phloem mobility
uptake and transport
degradation
分类号
O623.761 [理学—有机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陈维权
张恒
徐汉虹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杀虫活性及对蜜蜂的毒性
杨帅
江薰垣
张悦
赵晨
徐汉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糖基氟虫腈在蓖麻体内吸收、转运与降解动态研究
文英杰
李德红
江薰垣
徐汉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