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岛研究:进展与启示
1
作者 朱竑 邓云诗 张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 通过对《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6—2023年418篇文章的系统回顾,分析了国际海岛研究的主要议题,以期为国内海岛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视野拓展提供借鉴。研究主要涵盖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政治、海岛社会与文化、海岛移民、海岛生态,以及人类世、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个方向。其中,海岛概念与理论、海岛经济、海岛社会与文化领域成果较为丰硕,而其他领域关注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受地理学思想影响,海岛理论思辨逐渐深化,特别是在空间与流动性方面。同时,海岛研究还对传统话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增加了对群岛、移民、殖民主义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海岛的研究呈现整体性滞后的状态。未来,国内海岛地理学应借鉴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为国家海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Studies Journal 海岛研究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基于2015—2020年中英文文献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袁振杰 何兆聪 +1 位作者 蔡晓梅 陈聪颖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8-372,共15页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作为一个在中国发轫较晚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话题的日新月异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近年(2015—2020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学科现象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如话题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研究科学性的反思和质疑等。因此,从延续学科自省的视角出发,有必要坚持从中、西对比的角度,不断度量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定位学科的特点,以期为国内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借助文献分析工具对2015—2020年中、英文领域主要学术期刊的社会文化地理学文献进行采集和分析,辅以德尔菲法对学科专家进行咨询,尝试结合客观和主观数据,综合辨析当前中外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特色,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所在。从分析结果上看,国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涵盖:1)从移民研究到流动性研究;2)从文化景观研究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3)弱势人群研究与关怀地理学等方面。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话题包括:1)理论引介与反思;2)城镇化、流动性与多元移民;3)旅游与地方;4)乡村转型与乡愁等方面。综合国内外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可知,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在学科知识“生产—消费”循环中保持优势地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国际大政治和日常政治话题,而中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与旅游和乡村话题结合紧密,与西方形成明显区别,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国际化趋势明显,但中、西方知识交换程度不高,知识边界依然明显。另外,专家咨询意见也凸显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者的学科归属感有待加强、研究范式系统化不足与共识不充分等问题。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和方法创新,探索其地理学本质,在国际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服务国家,对话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地理学 研究进展 文献统计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隐联想测验视角下地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影响
4
作者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3-1205,共13页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2)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3)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4)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IAT) 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收敛时空溢出效应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5
作者 杨嵩 姜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开始踏入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队伍,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呈现出不平衡性。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核心基础,多维度验证我国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问题。研究发现:在2010—2021年间,各地区...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开始踏入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队伍,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呈现出不平衡性。本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核心基础,多维度验证我国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问题。研究发现:在2010—2021年间,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尚未存在σ收敛,但在2014—2019年间存在一致σ收敛;时间β收敛存在不同时段收敛差异,即不同时段会存在不一样的收敛速度,但β收敛速度呈现出逐渐放缓的态势;空间β收敛和时空β收敛均高度显著,具有时间不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空收敛 时间不变性 后发优势 追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地缘政治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地理学逻辑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敏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3-1432,共10页
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促使地缘政治研究对情感的关注,但目前还停留在以符号、文本和话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分析情感的层面,难以在实践层面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参照政治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被引入到对情感与政治活动关系分析的趋势,呼... 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促使地缘政治研究对情感的关注,但目前还停留在以符号、文本和话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分析情感的层面,难以在实践层面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参照政治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被引入到对情感与政治活动关系分析的趋势,呼吁地缘政治研究在关注情感与环境、空间和地方的关系时重视地理学科的知识溢出,要回到情感生成机制本身的探讨上。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借鉴当前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心理地理学和神经地理学的讨论,建立起“意识−身体−环境”的情感地缘政治研究框架,以期进一步凸显情感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情感 心理学 学科交叉 意识−身体−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人口迁移新特征下的移民研究转向——移民产业概念的提出、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慧 朱竑 刘云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5-1934,共10页
基于西方学界中移民产业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移民产业概念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首先,移民产业概念在分析尺度上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引入多主体分析的视角,因此其在解释跨国人口迁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与机制方面显现出相对... 基于西方学界中移民产业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移民产业概念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首先,移民产业概念在分析尺度上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引入多主体分析的视角,因此其在解释跨国人口迁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与机制方面显现出相对的灵活性;其次,移民产业概念主要被应用于解释流动性机制、跨国移民治理、跨国移民的在地化3个方面。通过对移民产业概念的渊源、发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梳理,以期为中国的移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移民管制及移民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产业 跨国移民 移民政策 人口迁移 跨国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的存在的旅游功能再认识研究:基于人文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3,共10页
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国外一般采用旅游影响一词)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放弃了原来的仅从现实入手认识旅游功能的路径,转向了目的论视角的旅游功能研究。提出旅游的本质在于人的体验,而旅游的目的则指向了人的存在。研... 旅游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国外一般采用旅游影响一词)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放弃了原来的仅从现实入手认识旅游功能的路径,转向了目的论视角的旅游功能研究。提出旅游的本质在于人的体验,而旅游的目的则指向了人的存在。研究从伽达默尔的人文主义核心概念——教化出发,阐述人的发展与旅游作为人的一种日常实践的关系。区别于黑格尔所讲的理论教化,文章提出旅游可能在两个层次上实现旅游作为人文主义的实践教化的功能:即促进人的"整体生命体验"和"共同伦理"两个方面。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功能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思考的:旅游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来说,应该是实现由客观物返回其生命性和提高人性以及普遍伦理的一种教化实践。这是对旅游功能的反思,也是对原来旅游功能认识的超越。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在更深层次认识旅游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更负责任的旅游"和"好的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功能 人文主义 教化 体验 人的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地缘政治话语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安宁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援引后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延续,以《人民日报》纸媒和官方微博为例,采用NVivo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反恐"这个当代热点地缘政治话题在两个不同媒体空间被呈现的形式。基于后人文主义思潮对物质的关注,... 援引后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延续,以《人民日报》纸媒和官方微博为例,采用NVivo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反恐"这个当代热点地缘政治话题在两个不同媒体空间被呈现的形式。基于后人文主义思潮对物质的关注,讨论了"人"及其地缘环境认知是否受"物质"(在文中具化为网络技术)影响而动摇其在理解"人地关系"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研究发现:一方面网络技术多线参与和呈指数型信息传播的特征使得网络空间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并最终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网络地缘政治景观;另一方面,网络技术迫使当代媒体追求"快"和"新"从而摒弃了传统媒体所强调的权威、真实和逻辑性,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化的话语表述,呼应了后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人以外的要素的关注,讨论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物质要素对"人地关系"认知的影响。研究证实,受网络技术及其带来的信息革命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对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地缘认识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 地缘政治话语 物质性 美国反恐 因特网 NVivo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地方性重构——基于阳美玉器产业的文化经济地理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槿 徐辰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82,共9页
以广东揭阳的玉器生产专业村阳美村为例,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解读本土产业发展中地方性的嵌入与重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在地方性多方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产生,在多重尺度政治经济过程作用与地方主体的响应下发展。地方性是本土产业产... 以广东揭阳的玉器生产专业村阳美村为例,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解读本土产业发展中地方性的嵌入与重构。研究发现:本土产业在地方性多方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产生,在多重尺度政治经济过程作用与地方主体的响应下发展。地方性是本土产业产生并建立对外功能联系的初始条件,也是主体响应结构变动所做战略选择和地方营销的依托。在地方性嵌入产业发展的同时,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地方活动被强化了与玉器生产相关的功能和意义,民居、街巷、宗祠等空间形制因传统功能被挤压而出现重塑。地方活动与景观的变化并未弱化地方意义,村民的地方依赖和依恋因本土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与荣誉感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本土产业 结构 主体行动 广东揭阳阳美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边缘城市的空间治理与融入策略--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邦兴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城市如何依托高新区带动全市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边缘城市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和融入策略来服务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①中山市积极构建高新区的“超地方性”,强调空间治理的目标是服务区域协同发展;②推动多个城市职能尺度上移是边缘城市整体融入区域的重要策略,是中山市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融入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边缘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8-1945,共8页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地理学 政治经济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 教育空间 本土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空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嵩 姜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16-120,共5页
文章首先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时空... 文章首先构建了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时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各省份均处于高级协调和特级协调两个阶段,其中大部分省份处于特级协调阶段;(2)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因素,但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周边省域乡村振兴存在虹吸效应;(3)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集聚时空效应,即乡村振兴存在“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另外,还发现存在显著的短期时间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耦合协调度 虹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美地理学研究主题的进展与启示——基于三国地理学权威期刊2010—2020年刊文对比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振杰 谢慧宇 郑英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57,共19页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中国地理学当代发展重要的议题。平行对比中、英、美三国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摆脱从西方视角下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偏见”,同时也有利于透析“西方”地理学内部的异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中、英、美三国当前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并溯源其发展历程,对于在国际知识交互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挖掘和凸显中国地理学发展特色,具有一定意义。文章分别对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三本期刊在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三国地理学在近年来的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主题脉络。研究发现:1)美国地理学自然与人文并重,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要素的综合地理研究比较活跃;2)英国在人文地理研究上更为“专注”,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极具特色;3)中国则以自然地理和区域研究为主,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呈后起之势。中国地理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着深刻的知识交互和影响,同时也基于各自社会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征。中国地理学需要抓住中国时代变迁的重大需求牵引,加深和强化中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实现各分支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融合,在与全球同行的对话中,讲好“中国地理故事”、总结“中国地理经验”,展现“中国地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发展 JGS TIBG AAAG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思潮下巴西的想象地理——基于弗雷雷《热带中国》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2,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学 后殖民主义 巴西的“热带性”与“中国性” 中国-巴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流动性视角下微生物、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16
作者 黄玉玲 安宁 张博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5-1624,共10页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 微生物一直以来与人类共存在同一空间,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文章探究病毒在体内外流动过程中其与身体、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重新解读身体与病毒的交流方式以及身体与城市连接生成的拓扑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性视角下,症状的产生和对病毒的感知态度被视为身体与病毒的具身交流过程,且具身交流的结果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影响,这有助于人类重视病毒的能动性并正视病毒在身体内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如何与人类共存共生;2)病毒流动性跨越身体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和尺度,通过关注病毒在延展的身体间流动探究身体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揭示城市的流动性和生物社会属性,即城市被视为拓扑的、超越边界的生物社会网络。文章丰富了身体与城市动态关系的认识,揭示了病毒大流行背景下宏观社会文化政治与微观身体行为实践意涵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微生物 身体 城市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被引量:65
17
作者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1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2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3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移民定居 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 人口迁移和流动性 移民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赛事体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研究——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敏 陈晓欣 +1 位作者 林银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9-51,共13页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 基于体育赛事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已被证明有效,并成为多地营销策略的共同选择,但有关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促进机制缺乏关注。文章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采用凯利方格法探究受众群体对旅游目的地元素的感知体验情况的异同,讨论不同受众群体基于赛事产生的旅游地品牌体验,探索通过体育赛事体验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赛事中所展示的特色景观及其背后体现的文化精神、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场景以及不同身份群体的参与和互动是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要素;(2)群体的品牌体验是多重维度交互的结果,由于赛事参与程度和体验视角的不同,体验结果也有所差异:非跑者将赛事情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生成了对赛事的正负面兼具的情绪,而跑者通过“具身-认知”过程,生成了更积极正面和影响持久的多维度体验;(3)赛事体验结果将对参与者的后续行为结果产生影响,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中,地方品牌获得持续更新。最后鉴于不同身份群体的感知差异,该研究对赛事推广时针对不同群体施行差异化战略提供简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品牌 品牌体验 体育赛事 凯利方格法 广州马拉松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方性知识的云南景迈山芒景村传统文化对古茶林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苏志龙 尹铎 唐雪琼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6,共8页
基于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景迈山芒景村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通过田野调查,运用深度访谈和“深描”民族志的方法,分析芒景村布朗族传统民俗文化和古茶林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神圣层面上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 基于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景迈山芒景村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通过田野调查,运用深度访谈和“深描”民族志的方法,分析芒景村布朗族传统民俗文化和古茶林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神圣层面上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在世俗层面上的村规民约和生产实践等地方性知识都含有对古茶林保护的意识。地方性知识研究视角的介入,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弥补政府政策和技术体系对古茶林保护的不足,有利于当地居民对古茶林的保护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古茶林保护 传统文化 芒景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研究:民宿型乡村案例 被引量:43
20
作者 王敏 王盈盈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85,共11页
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以资本三级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分享经济发展背景下外来精英的"吸纳"所引发的较场尾乡村权力、资本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空间资本的第一级循环中,外来经济精英通过物质空间实践和社会关... 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以资本三级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分享经济发展背景下外来精英的"吸纳"所引发的较场尾乡村权力、资本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空间资本的第一级循环中,外来经济精英通过物质空间实践和社会关系的重塑营造了地方消费空间;在资本的第二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将资本投入建筑环境的生产当中,建构地方的制度空间,推动了建筑环境的空间生产;在资本的第三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和经济精英将资本投向社会领域,推动资本的社会渗透。文章基于乡村地理、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以人力资源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策略为出发点,讨论了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转型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 精英吸纳 空间生产 资本三级循环 民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