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科学 王晓玲 +10 位作者 何满潮 尹尚先 李首滨 孙健东 李东 程志恒 赵启峰 殷帅峰 亢磊 朱俊傲 杨海江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科学合理评价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的适用性,在综合考虑工作面关键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的具体状况,提出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评价方法。通过合理地分析选取智... 为了科学合理评价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的适用性,在综合考虑工作面关键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的具体状况,提出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评价方法。通过合理地分析选取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巷道布置体系、开采参数、采煤工艺、装备配套、关键技术、保障体系、组织管理作为评价指标,从而确定评价因子,给出主要因素的隶属度确定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评价目标的判断矩阵,合理地分配各因素的权重,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建立了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数学模型应用到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中,对适用性做出好、较好、一般、差的定量评价,可提高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的适用性。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论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及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适用性的应用前景,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智能化无人开采系统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拓展思路。应用工程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得出1号煤矿802工作面的最大隶属度指数为0.64,分析结果表明其评价结果和现场应用效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 无人开采 适用性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方法及系统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科学 徐兰欣 +5 位作者 李旭 毛明仓 符大利 张玉良 亢磊 王晓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262,共11页
为更好地实现工作面开采过程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构建了透明工作面模型,通过应用大数据融合技术、模型数字化技术、分析决策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一套可“预测、预判、预控”的透明工作面智能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搭建了硬件环... 为更好地实现工作面开采过程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构建了透明工作面模型,通过应用大数据融合技术、模型数字化技术、分析决策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一套可“预测、预判、预控”的透明工作面智能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搭建了硬件环境和集群环境,规范了虚拟化集群的存储量指标,设计了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平台首页界面、地质数据界面、采煤机规划界面、电液控规划界面和采煤工艺界面,同时概述了数据融合技术、模型数字化技术、分析决策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设备故障自诊断技术等智能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关键技术。智能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主要包括数据运营中心、数据融合系统、算法集群系统、决策交互系统、验证评价系统等内容,平台实现了对综采工作面不同设备的多种通信协议数据的统一、转换、关联、分类和存储,同时基于开采工艺、综采自动化控制技术、惯性导航技术和雷达测距技术来不断对透明地质模型修正更新,分析得出综采设备精准控制决策信息。通过工业性试验,对地质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建立了透明工作面三级智能开采模型,构建了透明工作面智能开采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实现了利用大数据分析决策技术对截割模型进行实时修正,实现了智能精准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透明工作面 智能开采 智能化工作面 大数据 分析决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P-MEA模型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科学 闫星辰 +11 位作者 何满潮 陈学习 姜耀东 孙健东 李东 王晓玲 亢磊 杨海江 朱俊傲 吴永伟 李举然 尹宇航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更好地解决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关联性和模糊性问题,提出了由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关键技术条件以及管理保障条件等4个一级影响因素及16个二级影响因素,构建的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 为更好地解决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关联性和模糊性问题,提出了由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关键技术条件以及管理保障条件等4个一级影响因素及16个二级影响因素,构建的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ANP网络模型。将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等级划分为I级(好)、Ⅱ级(较好)、Ⅲ级(一般)和Ⅳ级(差)等4个等级。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研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使用YAANP软件计算得到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影响因素的权重。为有效降低个人因素对各影响因素评分的影响,将网络层次分析法与物元可拓模型相结合,对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及综合关联度,最后由综合关联度对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进行等级评定。将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ANP网络模型在陕西黄陵1号煤矿的810智能化工作面进行应用,得出该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综合关联度为K_(1)=0.06,K_(2)=-0.05,K_(3)=-0.61,K_(4)=-0.77,对应评价标准得到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评价等级为Ⅰ级(好),分析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构建的煤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适应性ANP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开采 无人开采 智能化工作面 ANP 物元可拓模型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层地质条件下智能化无人综采技术 被引量:87
4
作者 范京道 徐建军 +2 位作者 张玉良 张科学 李川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2,共10页
为进一步提升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水平,引领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科学发展,实现煤炭行业在新时代下的升级转型,结合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功实践经验,重点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水平,引领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科学发展,实现煤炭行业在新时代下的升级转型,结合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功实践经验,重点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践技术,得到了中厚及较薄煤层智能化无人综采的关键技术是液压支架全工作面跟机自动化与远程人工干预技术、采煤机全工作面记忆截割与远程人工干预技术、综采自动化集中控制技术、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智能化集成供液控制技术和超前支护自动控制技术;厚煤层智能化无人综采的关键技术是大采高工作面防片帮智能控制技术、大采高工作面底软智能控制技术、大采高工作面高清晰视频监控技术和大采高工作面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得出了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支撑体系建设分为科技创新、信息化标准、安全保障技术、企业精细化管理和员工素质提升工程五大体系;提出了通过提高整体技术创新性与适应性和提高装备的可靠性与适应性方面的攻关研究,是不断推动煤炭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向智能开采高级阶段迈进的努力途径。最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应用现状及推广制约因素,并结合人工智能及新一代工业革命发展方向对煤炭智能开采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综采 远程人工干预技术 视频监控 智能控制 复杂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露天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及重点问题分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孙健东 张瑞新 +4 位作者 贾宏军 贺希格图 王韬 程鹏 马新根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22,共7页
为了推动我国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经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内外露天矿山智能化发展现状,从露天矿山自动化装备及系统的大范围应用、信息化数据链的集成、数据处理和决策、生产设计智能化与矿山工程设计-施工的一体化管控五个... 为了推动我国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经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内外露天矿山智能化发展现状,从露天矿山自动化装备及系统的大范围应用、信息化数据链的集成、数据处理和决策、生产设计智能化与矿山工程设计-施工的一体化管控五个方面研究了当前露天矿山智能化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当前我国露天煤矿智能化规划工作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即:露天矿山智能化的概念与内涵较为模糊、智能化改造涉及的规划内容、实施途径等尚未体系化、专业学科交叉中存在知识壁垒、缺乏合理的"投入-产出"评价标准、缺乏各规划内容优先级的决策依据。为解决上述存在的关键问题,分别从露天矿山智能化知识图谱的构建研究、矿山合理智慧程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规划内容优先级的决策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智能化 信息化 数字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分布与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灿 程志恒 +1 位作者 孔德中 杜志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113,共5页
针对沙曲煤矿近距离突出危险煤层群开采的瓦斯防治难题,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分布特征与卸压范围及钻孔瓦斯抽采布置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层群各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呈现不... 针对沙曲煤矿近距离突出危险煤层群开采的瓦斯防治难题,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分布特征与卸压范围及钻孔瓦斯抽采布置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层群各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呈现不均匀分布,表现为岩层间横向性质相近,垂向岩性差异性较大的典型层状分布。其中,3号、4号、5号煤层间顶底板均为密度较大、内聚力较大、抗拉、抗压强度均较高的砂岩。4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中部底板岩层一定范围内出现明显的垂直应力为0MPa的区域,底抽巷处在卸压区范围内,采空区中部下方底抽巷围岩垂直应力低于5MPa。底抽巷布置在距5号煤层14m处是合适的。工程实践表明,抽采半年后瓦斯压力由1. 5MPa降至0. 2MPa,平均抽采率维持在80%以上,采用底抽巷抽采瓦斯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力学参数测试 数值模拟 钻孔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SP的智慧矿山网络防火墙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科学 吕鑫淼 +8 位作者 郑庆学 王晓玲 李小磊 刘昇 刘伟 李鑫磊 闫星辰 许雯 尹宇航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103,共10页
智慧矿山建设是矿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智慧矿山网络建设过程中网络易受到攻击等安全问题,引进eNSP并对智慧矿山网络进行了仿真与模拟。搭建了基于eNSP的智慧矿山网络拓扑总体架构... 智慧矿山建设是矿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智慧矿山网络建设过程中网络易受到攻击等安全问题,引进eNSP并对智慧矿山网络进行了仿真与模拟。搭建了基于eNSP的智慧矿山网络拓扑总体架构,模拟了煤矿井下和地面网络中的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在矿山网络内外网分界处部署了较多的防火墙设备,实现了VRRP技术、双机热备技术、防火墙安全策略、IPSec加密协议等防火墙相关技术;拓扑分为内网和外网两部分,内网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构成,井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均由网络三层架构及分布式存储服务器群组成;对各个区域划分了IP地址和安全区域、配置了安全策略,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之间通过安全隧道IPSec建立连接。通过数据抓包等方式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模拟能够为实际智慧矿山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指出了采用主备建立思想能够更大程度保证数据永不丢失和系统永不停顿,验证了防火墙在网络规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实验目的和技术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P 智慧矿山网络 防火墙 VRRP技术 双机热备技术 IPSec加密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下逆断层活化过程中工作面应力场响应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任政 张科学 姜耀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1-68,共8页
为了分析开采扰动与逆断层耦合作用下工作面应力状态变化情况,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引入滑移倾向性指标Ts对下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逆断层的复杂活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得到了开采扰动下逆断层对工作面应力状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逆... 为了分析开采扰动与逆断层耦合作用下工作面应力状态变化情况,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引入滑移倾向性指标Ts对下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逆断层的复杂活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得到了开采扰动下逆断层对工作面应力状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逆断层受开采扰动的影响会发生阶段性的转变,且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准静态阶段、活化阶段、滑移错动阶段。准静态阶段,逆断层面Ts处于活化危险基准面之下,逆断层面整体位移矢量沿着断层向上;活化阶段,逆断层小部分区域Ts位于活化危险基准面之上,逆断层面位移矢量由原来的向上开始向下逐渐转变;滑移错动阶段,逆断层面绝大部分区域位于活化危险基准面之上,逆断层发生大范围的向下滑动。断层在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对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不明显,但是,逆断层面倾角变化对工作面支承压力有着明显的影响,且断层倾角越小,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系数越大,越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断层活化 滑移倾向性 工作面支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面尺寸效应的矩形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殷帅峰 程志恒 +3 位作者 孙福龙 闫大鹤 赵志研 张科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研究断面宽高比对矩形巷道表面位移、剪切方位和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理论建模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工程应用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最大主应力方向条件下断面宽高比对矩形巷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为水平... 为研究断面宽高比对矩形巷道表面位移、剪切方位和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理论建模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工程应用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最大主应力方向条件下断面宽高比对矩形巷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时,较大宽高比有利于矩形巷道稳定性控制,巷道顶板剪切破坏范围和两帮变形量均较小;当自重应力成为最大主应力时,矩形巷道两帮剪切破坏程度较高,顶底板和两帮表面位移较大,较小宽高比更有利于巷道稳定性控制。针对沙曲矿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的工程实践,对宽高比为1. 76的矩形巷道进行现场矿压观测,顶板最大下沉量134 mm,两帮最大相对移近量195 mm,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巷道 断面宽高比 自重应力 稳定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科学 亢磊 +8 位作者 何满潮 刘金海 程志恒 孙健东 李东 赵启峰 殷帅峰 上官锋 王晓玲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89,共8页
为了更合理评价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减少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矿井煤层进行冲击危险性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 为了更合理评价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减少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矿井煤层进行冲击危险性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影响因素,即:开采深度、冲击倾向性、煤层顶底板性质、地质构造、开采技术;确定了评价因素集,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关系矩阵,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创建了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做出无冲击危险性、弱冲击危险性、中等冲击危险性和强冲击危险性的定量评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确度。以内蒙古某矿评价应用为例,选取2-1煤层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2-1煤层最大隶属度指数x=0.43,评价结果为中等冲击危险性,与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了该模型可以用于评价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应用该模型在对矿井煤层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更注重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结果的影响,因而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合理。研究为矿井煤层冲击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评价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冲击地压 层次分析法 评价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力学分析及冲击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科学 朱俊傲 +11 位作者 何满潮 亢磊 姜耀东 李东 孙健东 程志恒 王晓玲 杨海江 吴永伟 闫星辰 李举然 尹宇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4-98,共15页
为探索向斜对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以河南某矿区212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力学分析、CDEM数值计算及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规律展开研究。建立了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力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模型,... 为探索向斜对回采巷道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以河南某矿区212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力学分析、CDEM数值计算及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冲击特性规律展开研究。建立了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力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能量随采动影响变化趋势,得出如下结论:①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底板围岩应力集中较大,易发底板冲击,帮部围岩应力集中相对较高,可发帮部冲击,顶板围岩应力较小,不易发顶板冲击;②向斜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能量随采动影响总体上呈现先急剧增大,后持续稳定,然后突变降低,最后持续稳增加到一定应力状态,或者稳定不变;③向斜轴部巷道围岩变形以底鼓为主,向斜翼部巷道围岩变形是底板和帮部同时变形,向斜轴部巷道围岩变形整体上大于向斜翼部,前者底鼓量约为后者的2倍,且向斜轴部巷道底板深度1~3 m围岩变形剧烈,底板深度5~8 m围岩较为稳定,而向斜翼部巷道底板深度1 m围岩变形明显大于底板深度2~8 m围岩。力学分析及现场应用表明,其与数值计算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向斜 回采巷道 采动影响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家沟煤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人杰 张科学 +3 位作者 亢磊 杨海江 王晓玲 朱俊傲 《中国煤炭》 2021年第8期41-47,共7页
为了提高黄家沟煤矿资源利用率,根据黄家沟煤矿21801工作面地质情况与围岩特征,利用切顶卸压和恒阻大变形锚索等技术,设计了黄家沟煤矿沿空留巷方案,通过打设密集恒阻锚索,完成了对巷道的加固和补强支护,确定了切缝孔直径为45 mm,深度为... 为了提高黄家沟煤矿资源利用率,根据黄家沟煤矿21801工作面地质情况与围岩特征,利用切顶卸压和恒阻大变形锚索等技术,设计了黄家沟煤矿沿空留巷方案,通过打设密集恒阻锚索,完成了对巷道的加固和补强支护,确定了切缝孔直径为45 mm,深度为10 m,在开切眼非采侧进行了顶板精准定向预裂切缝,利用挡矸金属网和伸缩式护帮挡矸架对巷帮进行了防护,实现了21801工作面切顶卸压沿空留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家沟煤矿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恒阻锚索 预裂切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曲矿半煤岩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闫大鹤 程志恒 +3 位作者 刘毅 姜小强 杜志峰 姚晋国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17,共6页
针对沙曲矿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2号煤层开采工作面巷道围岩稳定性差的难题,以沙曲矿22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半煤岩巷道锚杆合理支护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对2、3+4号煤层及顶... 针对沙曲矿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2号煤层开采工作面巷道围岩稳定性差的难题,以沙曲矿22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半煤岩巷道锚杆合理支护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对2、3+4号煤层及顶底板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强度低,结合理论分析,确定了半煤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是围岩强度和支护系统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对契合现场实际情况的24种支护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现场巷道合理支护提出了最佳方案。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半煤岩巷道支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煤岩巷道 沙曲矿 锚杆 近距离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逆断层阶段性活化诱冲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任政 姜耀东 张科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618-625,共8页
为了探明采动影响下逆断层诱冲机制,结合现场数据、理论推导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分析了采动影响下逆断层活化过程,从动静载扰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采动影响下逆断层诱冲机制。采动影响下逆断层活化为阶段性过程,通过滑移倾向性指标Ts... 为了探明采动影响下逆断层诱冲机制,结合现场数据、理论推导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分析了采动影响下逆断层活化过程,从动静载扰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采动影响下逆断层诱冲机制。采动影响下逆断层活化为阶段性过程,通过滑移倾向性指标Ts以及滑移量的分析可以将该过程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研究表明:逆断层高位区域Ts值及滑移量较大,为断层面活化过程中的危险区域,且断层面活化危险程度受断层倾角以及工作面到断层距离l的影响。逆断层的存在改变了井下开采结构,造成了工作面应力状态的改变,且逆断层阶段性活化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释放能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动影响下逆断层诱冲机制主要由动静载2方面引起:静载扰动方面,逆断层倾角的减小会造成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系数的增大,加大了冲击地压危险性;另一方面,逆断层阶段性活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动载的方式对工作面造成冲击,该能量可以用地震矩M0来表征。M0与工作面到断层距离l之间存在指数相关性,该相关性中的p,q值可以用来表征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逆断层能量积累程度。p值反映开采后期断层面能量积累程度、q值反映开采初期断层面能量积累程度。p,q值越大表明断层能量积累程度越高,断层发生滑移错动后释放能量越高,对工作面冲击越大,越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的发生。分析发现:p值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而增大,q值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断层活化 滑移倾向性 地震矩 超前支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薄煤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及瓦斯抽采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殷帅峰 程志恒 +2 位作者 浦仕江 陈亮 李春元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4-138,共5页
为了研究高瓦斯薄煤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以鸡西矿区杏花矿薄煤层现存在工作面瓦斯难排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理论计算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薄煤层工作面顶板环形裂隙圈的宽度较小,且在采动过程中不能使上部亚... 为了研究高瓦斯薄煤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以鸡西矿区杏花矿薄煤层现存在工作面瓦斯难排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理论计算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薄煤层工作面顶板环形裂隙圈的宽度较小,且在采动过程中不能使上部亚关键层破断,致使亚关键层及以上岩层中不能发育贯通裂隙而富集瓦斯。因此该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用于指导现场瓦斯抽采工程方案的设计,现场采取了顶板抽采巷道及高位近水平钻场结合抽采方案,大大降低了工作面及回风巷的瓦斯浓度,保证了安全的生产环境,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薄煤层 采动裂隙 数值模拟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