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5
1
作者 梁秀荣 朱小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71,共3页
对我国煤矿现存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煤矿安全 监测监控 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环境影响与地质保障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时昂 张平松 +1 位作者 程刚 吴海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4,共12页
【目的】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 【目的】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寻求油气资源战略依赖突围提供了重要路径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先导性试验研究,对于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与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技术探索亟待开展。【方法】基于富油煤开发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扰动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对热解区岩体变质、覆岩损伤变形、地下水扰动、地表沉降及地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条件评价与过程监测主要内容和测试技术,梳理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感测装备、传感单元、数据解译、多源信息融合和工程实践等内容认识,提出了构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思考。【结果和结论】分析认为,在富油煤原位热解的新型资源转化利用模式条件下,迫切需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保障技术,制定完整的开发、设计、施工、评价方法和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富油煤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油煤油气资源固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富油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安全生产标准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煤炭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对策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低碳开发 原位热解 地质环境监测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全维度监测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程刚 张昊宇 +2 位作者 朱鸿鹄 施斌 吴静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常年位于各类地质灾害首位,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至关重要。边坡工程常常会受到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叠加效应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科学认知难度。为精准掌握边坡状态信息与变形失稳过程,可通过建立全维度的监测体系以实现边坡状态信息的动态解译与表征,据此获得更加精准、可靠、直观的边坡稳定性评价依据。文章围绕边坡破坏模式及典型边坡监测技术,在厘清边坡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对边坡“天—空—地—体”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概述性总结了基于DFOS的边坡监测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DFOS的边坡多源多场监测研究思路与实施路径;系统性梳理了基于典型监测技术与DFOS技术的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与结果,以期为开展边坡加固方案设计与防灾减灾控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破坏模式 “天—空—地—体”全维度监测技术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多源多场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变形多场光纤神经感知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刚 王振雪 +3 位作者 施斌 朱鸿鹄 李刚强 田立勤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118,共15页
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煤层上覆岩体的变形、破坏与垮落,若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不当,往往会导致工作面发生冒顶、突水、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开采灾害事故。为保障开采工作面的本质安全,需要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进行全实时动... 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煤层上覆岩体的变形、破坏与垮落,若采动覆岩变形破坏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不当,往往会导致工作面发生冒顶、突水、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开采灾害事故。为保障开采工作面的本质安全,需要对煤层采动覆岩变形进行全实时动态感知与全过程智能预警。大量的现场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煤层上覆岩土体的变形破坏存在不连续和非线性变化特点,因此,如何突破覆岩变形的时空不连续观测瓶颈,实时准确地获取煤层上覆岩土体的多场数据,已成为采动覆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的关键一环。基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对煤层采动过程上覆岩土体的变形场、温度场、渗流场和地电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详细介绍了各物理场的作用机理、观测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基于DAS技术的矿山工程微震研究方向,以期为实现矿山地下空间的“透明化”探测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构建井上井下一体化协同的光纤感知神经网络,建立一套集感知–传输–处理–预警–决策–应急于一体的煤层采动覆岩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由实时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即时预警和应急决策五大模块构成,可实现采动覆岩变形破坏全过程的动态感知和多场实时数据的关联分析与评价,进而为保障煤层开采全周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同时可为开采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覆岩变形 光纤神经系统 多场感知 安全保障体系 预警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多场光纤神经感知与安全保障体系
5
作者 程刚 张昊宇 +3 位作者 李刚强 游钦凉 王振雪 王子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5010-15019,共10页
人类工程活动往往易引发边坡灾害,进而对施工人员安全与工程进度产生重要影响。为获取边坡实时状态信息,基于光电联合监测技术,开展边坡变形、温度、渗流及地电等多场光纤神经感知研究,精准掌握边坡时空连续状态。通过引用物联网、大数... 人类工程活动往往易引发边坡灾害,进而对施工人员安全与工程进度产生重要影响。为获取边坡实时状态信息,基于光电联合监测技术,开展边坡变形、温度、渗流及地电等多场光纤神经感知研究,精准掌握边坡时空连续状态。通过引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多场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关联挖掘、聚类分析,挖掘出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控制因素,分析各控制因素的叠加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集异常感知、信息传输、数据处理、决策预警为一体的边坡多场安全保障体系,对边坡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预警,进而作出科学决策并实施应急预案,为保障边坡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多场监测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光纤神经感知 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连续墙受力变形光纤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天翔 朱鸿鹄 +3 位作者 程刚 谭道远 魏广庆 施斌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33,共12页
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式,具有刚度大、防渗性能好、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但其受力变形规律较为复杂。基于超弱光纤光栅感测技术,对某地铁车站基坑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 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式,具有刚度大、防渗性能好、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但其受力变形规律较为复杂。基于超弱光纤光栅感测技术,对某地铁车站基坑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选取的合理性,并基于该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厚度软土层中,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通过墙体位移梯度(D_(w))和软土位移梯度(D_(r))进行临界厚度比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位移随软土厚度的变化呈“凸肚”状,沿深度方向划分为相对稳定区、线性增长区、最大变形区和线性下降区。利用D_(w)和D_(r)标定出临界厚度比为0.24;土压力变化在基坑前四步开挖过程中较为稳定,而在第五步开挖与施工后40 d变化显著。上述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 水平位移 密集分布式感测 数值模拟 临界厚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7
作者 李学彬 周玉颖 +2 位作者 张军 朱仁静 崔永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京西矿井关停后将形成71万m3的可利用特殊地下空间和77.4万m2的地面工业广场,近千亿资产被闲置。针对京西矿井现状,响应北京总体规划,通过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一期)作为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 京西矿井关停后将形成71万m3的可利用特殊地下空间和77.4万m2的地面工业广场,近千亿资产被闲置。针对京西矿井现状,响应北京总体规划,通过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一期)作为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的首期工程。京西基地建设内容包括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平台、应急管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础条件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研发实训平台、应急管理特色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应急实训演练与知识文化科普平台6部分,具体由26个建设模块组成,共需要配置专业仪器设备1827台、开发课程54门、图书文献156套、引进培训师资180人次、改扩建工程设施1609套(项),利用千军台井地下巷道约3147 m,最终建成服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国际一流科教培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关停矿井 废弃矿井 安全生产 应急管理 科教培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埋入长度效应的应变传感光纤-土体界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冬冬 朱鸿鹄 +1 位作者 张诚成 程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7-1034,共8页
随着光纤传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和岩土变形监测,理解应变传感光纤与周围岩土体之间的变形耦合机理成为监测结果分析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相关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埋入长度对传感光纤-土体界面特性及应变传递过程的影响尚未... 随着光纤传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和岩土变形监测,理解应变传感光纤与周围岩土体之间的变形耦合机理成为监测结果分析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相关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埋入长度对传感光纤-土体界面特性及应变传递过程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通过拉拔试验,研究了不同埋入长度条件下纤-土界面的力学性质,并采用一个数学模型对拉拔曲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拉拔力-拉拔位移曲线;有效拉拔位移和最大拉拔力均随着埋入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传感光纤-土体界面抗剪强度则随着埋入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此基础上,采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获取了传感光纤与土体界面逐渐脱离过程中光纤的应变分布情况,并计算了纤-土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进一步证实界面破坏有高度的渐进性。这些结果为掌握应变传感光纤与周围土体之间的协调变形机制提供了参考,为促进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岩土变形监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传感光纤 应变分布 拉拔特性 土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和砂土界面耦合性能的分布式感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程刚 施斌 +1 位作者 朱鸿鹄 陈冬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7-494,共8页
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中,变形监测一直是评价岩土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参数优化、地质灾害预警阈值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光电感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变形监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 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中,变形监测一直是评价岩土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参数优化、地质灾害预警阈值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光电感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变形监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分布式感测光纤与岩土体之间的耦合性对监测结果有显著影响,阐明两者间的作用机理成为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文章在综合分析当前地质与岩土工程变形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BOTDA感测技术的光纤—砂土界面耦合性能拉拔试验,从试验结果和感测光纤特性两方面分析了感测光纤与砂土的耦合性及二者间的应变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除第一级拉拔外,数据拟合R^2均在0.99以上,显示了光纤实测应变分布具有良好的规律性;由试验数据反算得出的光纤弹性模量约为0.35 GPa,与给定值基本一致;通过感测光纤的F-S端和F-S尾关系,得出光纤—土界面作用过程可分为全耦合、半耦合和相对滑动三个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为分布式感测技术在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同时为开展各类室内模型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砂土界面 耦合性能 分布式感测 拉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板剪切速率对粉质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靓 朱鸿鹄 +3 位作者 程刚 王静 张春新 张诚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72-4380,共9页
为了研究十字板剪切速率对粉质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首先,应用5种转速的十字板对3种含水率的粉质黏土进行剪切试验,得到不同剪切速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土体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其次,对十字板速率和归一化峰值抗剪强度、归... 为了研究十字板剪切速率对粉质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首先,应用5种转速的十字板对3种含水率的粉质黏土进行剪切试验,得到不同剪切速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土体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其次,对十字板速率和归一化峰值抗剪强度、归一化残余抗剪强度的关系分别进行拟合;最后,基于拟合结果,改进Bjerrum提出的十字板剪切速率修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增大,土体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抗剪强度均显著增大;在高含水率条件下,剪切速率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更显著,且土体残余抗剪强度对剪切速率变化更敏感;半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均能对归一化抗剪强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进行较好拟合,半对数函数拟合参数α和幂函数拟合参数β与土体含水率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递增关系。由α和β与含水率的线性关系,推导得到了剪切速率修正系数与土体含水率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速率 十字板剪切试验 不排水抗剪强度 修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滞效应的库区滑坡位移预测——以新铺滑坡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佳 朱鸿鹄 +3 位作者 叶霄 李厚芝 张巍 程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9-1619,共11页
库区滑坡失稳每年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安全,滑坡位移精准预测对于灾害风险预警及防灾减灾十分重要。常规的位移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降雨、库水位波动等诱发因素对滑坡变形的时滞效应,无法精确识别滞后天数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库区滑坡失稳每年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安全,滑坡位移精准预测对于灾害风险预警及防灾减灾十分重要。常规的位移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降雨、库水位波动等诱发因素对滑坡变形的时滞效应,无法精确识别滞后天数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制约了预测精度的提高。本文以三峡库区新铺滑坡为例,根据2021年度的位移监测与水文气象数据集,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定量描述了山坡尺度上降雨、库水位波动对滑坡变形的时滞效应,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一种考虑时滞效应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坡尺度上,库水位波动对地表变形的时滞效应明显,滞后时间呈现出从近岸向远岸逐渐增加的规律;降雨量对地表变形的时滞效应较弱,在山坡尺度上呈现相关度不高、滞后天数较短的规律;与未考虑时滞因素的模型相比,本研究中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提升了55.77%,均方根误差降低了31.60%,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高。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特大型库区滑坡的变形机理,并为同类滑坡的位移精准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滑坡 位移预测 时滞效应 现场监测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综合管廊光纤智能螺栓受力原型试验研究
12
作者 韦超 朱鸿鹄 +3 位作者 王家琛 程刚 吴涵 王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5-1096,共12页
掌握装配式综合管廊的螺栓节点在土体回填、加载、卸载等工况中所承受的应力变化,对于准确评价管廊施工和运营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常规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综合管廊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安全监测要求的瓶颈,基于开发的光纤光栅(F... 掌握装配式综合管廊的螺栓节点在土体回填、加载、卸载等工况中所承受的应力变化,对于准确评价管廊施工和运营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常规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综合管廊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安全监测要求的瓶颈,基于开发的光纤光栅(FBG)智能螺栓应力计,对南京江北新区某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进行原型试验研究。现场监测结果表明:FBG螺栓应力计监测数据与管廊的连接位置、施工工况、堆载大小及位置等有关。在管廊上部堆载从0增加至4 000 kN的过程中,FBG螺栓应力计测试数据处于安全阈值,表明其具有足够的螺栓预紧度;根据相关规范,螺栓所受的最大应力满足设计使用要求,保证了管廊结构的承载力处于安全范围。本研究充分验证了光纤传感技术在装配式综合管廊受力变形监测中的有效性,未来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综合管廊 光纤光栅(FBG) 光纤传感技术 螺栓应力 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