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餐饮源油烟中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腾 彭林 +3 位作者 李颖慧 刘海利 王毓秀 王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集中分析了餐饮无组织排放源(街边小吃、火锅店、露天烧烤)及有组织排放源(10家大中型餐馆)油烟PM_(2.5)中的TC(总碳)、元素组分、离子组分和16种PAHs,得到了各类餐饮源油烟PM_(2.5)的化学组成特征,建立了餐饮源油烟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 集中分析了餐饮无组织排放源(街边小吃、火锅店、露天烧烤)及有组织排放源(10家大中型餐馆)油烟PM_(2.5)中的TC(总碳)、元素组分、离子组分和16种PAHs,得到了各类餐饮源油烟PM_(2.5)的化学组成特征,建立了餐饮源油烟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各餐饮源油烟的ρ(PM_(2.5))是大气背景值的3~42倍,其中露天烧烤油烟的ρ(PM_(2.5))最高,达5 659.8μg/m3.不同餐饮源油烟的PM_(2.5)中各化学组分均为w(TC)(38.1%~75.8%)>w(元素组分)(4.5%~27.0%)>w(离子组分)(2.7%~22.6%),并且ρ(PM_(2.5))与w(TC)呈显著正相关(R=0.84).菲(PHE)、芘(PYR)、荧蒽(FLT)的质量分数在各类餐饮源油烟的PAHs中均普遍较高,分别为13.8%~21.6%、9.2%~26.5%、6.9%~22.0%.大中型餐馆油烟的PAHs中苯并[ghi]苝(BPE)的质量分数最高(27.5%),而在其他餐饮源中均小于6.7%;(CHR)的质量分数最低(3.3%),而在其他餐饮源中均大于5.3%.露天烧烤油烟的PAHs中芘、荧蒽的质量分数分别是其他餐饮源的2.7和2.3倍以上;萘(NAP)的质量分数(0.3%)较小,但在其他餐饮源中均大于11.4%,可以作为特定餐饮源油烟的特征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源 PM2.5 化学组分 源成分谱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朔州市夏季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如梅 武媛媛 +6 位作者 彭林 马青兰 李颖慧 王海京 牟玲 闫雨龙 白慧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4-993,共10页
采集夏季朔州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日变化样品,分析其中VOCs的浓度特征,运用特征比值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并使用臭氧生成潜势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了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 采集夏季朔州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日变化样品,分析其中VOCs的浓度特征,运用特征比值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并使用臭氧生成潜势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了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朔州市VOCs的总体平均浓度为(102.93±35.90)μg·m^(-3),其中芳香烃类浓度最高,为53.52μg·m^(-3);VOCs的日变化呈现了双峰特征,与NO_2和O_3的日变化结合分析显示了其浓度受到了机动车排放和光化学反应的影响显著;源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排放源主要有机动车排放、汽油和溶剂挥发、燃烧、植物排放等;观测期间气团受北方向、西北方向与西南方向输送的影响;芳香烃类化合物是臭氧生成潜势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最高的VOCs类化合物种类.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机动车排放和燃烧排放、减低溶剂使用等措施是目前控制朔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朔州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主成分分析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有毒有害化学品调查刍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卢少勇 王圣瑞 +4 位作者 陶玉强 孙锦业 郭伟 赵兴茹 焦立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5-281,共7页
为掌握我国湖泊流域TCs(toxic chemicals,有毒化学品)的生产与环境赋存状况,以化学品高产量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湖泊流域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现状等进行总结,提出我国典型湖泊化学品和水环境调查和研究思路.研究表明:我国... 为掌握我国湖泊流域TCs(toxic chemicals,有毒化学品)的生产与环境赋存状况,以化学品高产量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湖泊流域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现状等进行总结,提出我国典型湖泊化学品和水环境调查和研究思路.研究表明:我国湖泊流域有毒化学品污染形势严峻,亟需全面开展湖泊TCs的污染调查工作,以期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提供依据.目前我国对于湖泊流域T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湖泊化学品多介质赋存情况不清、来源不明,并且缺少对TCs调查的统一技术规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典型湖泊流域TCs研究与管理方面差距较大,而我国应优先从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区同步开展湖泊和流域的TCs调查,建议基于现有行政区开展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情况调查,即选择我国中东部19个省级行政区的30个典型湖泊水库(太湖、洞庭湖、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开展TC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以及环境赋存、生态效应的调查与研究,其中调查部分采用三级调查方式(普查、详查和核查),湖内TCs调查采用多介质(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调查方式,同时进行溯源并提出优控清单,将有助于我国对湖泊中TCs的种类、赋存形态和浓度水平的总体把握,为科学有效地管理湖泊及其TCs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有毒有害化学品 调查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林城市扬尘化学组成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海京 武媛媛 +3 位作者 彭林 李颖慧 李如梅 牟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9-804,共6页
采集柳林县城扬尘及空气颗粒物其他污染源(煤烟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样品,测定了元素、离子、碳化学组分,并与其他城市的扬尘化学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柳林细粒子(PM_(2.5))扬尘和粗粒子(PM_(10))扬尘的化学组成... 采集柳林县城扬尘及空气颗粒物其他污染源(煤烟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样品,测定了元素、离子、碳化学组分,并与其他城市的扬尘化学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柳林细粒子(PM_(2.5))扬尘和粗粒子(PM_(10))扬尘的化学组成为:常量元素(32.66%、43.65%)>TC(17.49%、15.13%)>离子组分(4.68%、2.79%)>微量元素(1.52%、1.43%).柳林粗粒子扬尘化学组成与其他城市相差较大:TC含量高于其他4个城市,SO_4^(2-)、Ca、Fe含量总体较低.分歧系数计算结果为:细粒子CD_(mk)=0.42,粗粒子CD_(mk)=0.46,均大于0.2,说明扬尘与土壤风沙尘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不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总之,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是影响柳林扬尘的主要因素,煤炭使用、煤炭运输和机动车尾气尘对柳林扬尘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尘 化学组成 分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湖连通水系的沉积物响应及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郭伟 陈贺 +1 位作者 庞靖鹏 王淑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84,共5页
本文探讨了查干湖自然和人为连通水体的沉积物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查干湖沉积物组成特征与自然连通水体霍林河和嫩江有较好的一致性。自然和人为过程的水源补给使得一些矿物发生了迁移,其中石英的累积效应最为明显,湖泊中的碳酸盐... 本文探讨了查干湖自然和人为连通水体的沉积物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查干湖沉积物组成特征与自然连通水体霍林河和嫩江有较好的一致性。自然和人为过程的水源补给使得一些矿物发生了迁移,其中石英的累积效应最为明显,湖泊中的碳酸盐主要来自于河流的输入。径流特征和人为活动显著影响着查干湖沉积物的组成分布。从湖区到引水和退水区域,细颗粒含量明显减少而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一些矿物、有机质颗粒物会从引水区域输入至湖区和退水区域逐渐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湖 水系连通 沉积物特征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城区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6
作者 闫雨龙 温彦平 +1 位作者 冯新宇 彭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61-2268,共8页
通过对太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4年全年臭氧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其浓度变化特征,并结合二氧化氮的浓度以及气象数据研究了臭氧变化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显示:太原市城区环境空气中臭氧的小时平均值为32.1μg·m^(-3),日变化... 通过对太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4年全年臭氧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其浓度变化特征,并结合二氧化氮的浓度以及气象数据研究了臭氧变化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显示:太原市城区环境空气中臭氧的小时平均值为32.1μg·m^(-3),日变化总体呈现日间高(44.7μg·m^(-3))于夜间(18.0μg·m^(-3))的特点,季节变化呈夏季(67.7μg·m^(-3))高于冬季(11.1μg·m^(-3))的特征;夏季和冬季的臭氧浓度与二氧化氮、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0、0.75、-0.53、0.14和-0.38、0.32、-0.34、0.25;全年节假日的臭氧浓度比工作日高4.37%.研究结果表明,日间太阳辐射的增强和臭氧前驱物浓度的上升,臭氧浓度在15时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降低和大气化学反应消耗从而导致臭氧浓度不断降低;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氮是环境空气中的臭氧生成的重要前体物;温度的增加会加快臭氧的生成,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利于前驱物和大气中自由基的累积从而影响臭氧浓度,能见度的增加导致的太阳辐射能力增强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臭氧的浓度,风速的增加会使臭氧出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在西南风和南风情况下臭氧的浓度最高;臭氧浓度具有一定的节假日效应.总之影响太原市城区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前驱物(NO_2等)和气象条件(太阳辐射、温度等)的变化,控制NO_2等臭氧前驱物的排放是控制臭氧污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节假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天然黏土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祥学 李洁 +3 位作者 于淑君 张瑞 李家星 王祥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9-340,共12页
核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给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本文简单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天然黏土材料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以及不同表征方法如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ray abs... 核能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给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本文简单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天然黏土材料和人工纳米材料上的吸附以及不同表征方法如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spectroscopy,XAFS)、荧光时间衰减光谱(time resolved laser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TRLFS)、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ic spectroscopy,XPS),并结合表面络合模型和理论计算化学,研究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在固体界面相互作用机理国内研究进展。通过本文综述,可以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吸附机理 固液界面 黏土材料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入湖污水处理厂尾水COD降解过程及光谱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枫 王圣瑞 +1 位作者 郭伟 倪兆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58-564,共7页
选取滇池典型入湖污水处理厂尾水,模拟研究了其COD自然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及光谱特征,探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滇池水体COD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水COD以溶解态为主,直接汇流进入滇池;其自然降解率较低,易在湖体内累积;COD_(Cr)降解率为2... 选取滇池典型入湖污水处理厂尾水,模拟研究了其COD自然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及光谱特征,探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滇池水体COD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水COD以溶解态为主,直接汇流进入滇池;其自然降解率较低,易在湖体内累积;COD_(Cr)降解率为28.9%,降解过程符合方程C=-2.46ln t+29.018(R^2=0.932 2);COD_(Mn)降解率为15.8%,降解过程符合方程C=-0.348ln t+7.473(R^2=0.995 7)。2)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尾水COD主要以类富里酸物质为主,其降解过程结构相对稳定,芳香环结构稍有增加,进一步证实尾水COD大部分滞留在水体中,如水体交换不及时,会逐步累积。3)随着滇池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污水处理厂排水是滇池水量的重要来源,且COD具有难降解特征,近年来滇池COD的升高与入湖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COD 污水处理厂尾水 降解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的应用及其烧结件后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芬 邹义冬 林文松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66-2673,共8页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是目前发展最快且已经商业化的快速成型方法之一,具有工艺简单、操作便捷、适应性广、可直接烧结零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加工成型。但同时存在烧结件脆性高、硬度低、耐温性差等缺陷,需...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是目前发展最快且已经商业化的快速成型方法之一,具有工艺简单、操作便捷、适应性广、可直接烧结零件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加工成型。但同时存在烧结件脆性高、硬度低、耐温性差等缺陷,需要对其进行后处理,以提高材料的相关性能。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如生物医疗、机械工程等)对SLS技术在金属件、高分子件、骨骼组织、无机粉体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SLS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概括了SLS烧结件后处理工艺的发展动态,并对SLS烧结件的应用及后处理工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激光烧结 金属 无机粉体 聚合物 烧结件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纳米材料吸附放射性核素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毅 王建 +2 位作者 王宏青 夏良树 王祥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37-1847,共11页
人工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能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放射医疗、建筑、农业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放射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通过综述人工纳米材料对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U(Ⅵ)、Eu(Ⅲ)、Co(Ⅱ... 人工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能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放射医疗、建筑、农业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放射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通过综述人工纳米材料对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U(Ⅵ)、Eu(Ⅲ)、Co(Ⅱ)等]富集、去除等方面的研究,系统讨论吸附行为和作用机理,借助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光谱分析技术、表面络合模型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对纳米材料吸附放射性核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纳米材料对放射性核素具有强吸附能力而在放射性废水处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重点应放在低成本、高选择性的功能性纳米材料的绿色环保制备和应用。通过对前期研究结果的总结,期望能对放射性废物处理以及人工纳米材料应用等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材料 放射性核素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