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Co-Ce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高效催化氧化NO
1
作者 陈科 余雅静 +5 位作者 范芝铭 陈嘉悦 赵昆 崔少平 王乐萌 张盼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5,共7页
在烟气氮氧化物的脱除方面,纳米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NTP)催化氧化NO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o-Ce催化剂(Co-CeO_(x)),探究了催化剂与介质阻挡放电(DBD)协同催化氧化NO的效率,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性。结果表明,Co-C... 在烟气氮氧化物的脱除方面,纳米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NTP)催化氧化NO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o-Ce催化剂(Co-CeO_(x)),探究了催化剂与介质阻挡放电(DBD)协同催化氧化NO的效率,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性。结果表明,Co-CeO_(x)与DBD协同可实现NO高效氧化,主要催化产物为NO_(2)。当电压为19~23 kV时,NO转化率可达100%;当电压高于23 kV时,NO转化率随之降低。在模拟烟气中引入SO_(2)(400×10^(-6),体积分数)时,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抗硫性;而引入H_(2)O(5%,体积分数)时,催化剂表现出较弱的抗水性。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前后催化剂晶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催化剂中Co与Ce的协同效应使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氧和氧迁移率。最后,结合实验和表征结果推测了Co-CeO_(x)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高效催化氧化NO的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NO氧化 介质阻挡放电 协同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强化醇胺水溶液捕集CO_(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雅 徐立华 +4 位作者 丁旭昕 陈科 王乐萌 王祥学 张盼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1-1307,共7页
为探究纳米颗粒强化二乙氨基乙醇(DEEA)和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捕集CO_(2)的影响规律,采用两步法配制了不同纳米颗粒种类及粒径的纳米流体复配醇胺水溶液,分别考察了醇胺水溶液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和循环解吸量与纳米颗粒之间的关... 为探究纳米颗粒强化二乙氨基乙醇(DEEA)和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捕集CO_(2)的影响规律,采用两步法配制了不同纳米颗粒种类及粒径的纳米流体复配醇胺水溶液,分别考察了醇胺水溶液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和循环解吸量与纳米颗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醇胺水溶液分别加入TiO_(2)、SiO_(2)和石墨烯(GO)纳米颗粒后,DEEA水溶液和MDEA水溶液对CO_(2)的吸收和解吸得到了强化。30%DEEA-0.05%25 nm TiO_(2)、30%MDEA-0.05%40 nm TiO_(2)、30%MDEA-0.06%GO纳米体系对CO_(2)吸收量分别提高了9.86%,11.26%,13.8%;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33.43%,49.72%,39.23%;解吸量分别提高了10.72%,9.19%,26.66%。通过13 C NMR和FTIR表征发现,加入纳米颗粒提高了气液间的传质,并未产生新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捕集 醇胺 纳米颗粒 解吸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SO_(4)电解制备NaOH捕集CO_(2)
3
作者 王博葳 郑明朕 +5 位作者 王乐萌 付东 王珊 朱生俊 赵昆 张盼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4-614,共11页
化学吸收法作为当前烟气碳捕集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项示范工程中,其中钠碱法相较于当前主流吸收法具有低挥发、低毒性、低成本的优点。为了应对烟气中的酸性气体CO_(2)以及干法脱硫脱除SO_(2)后的含Na_(2)SO_(4)废水,利用双极膜... 化学吸收法作为当前烟气碳捕集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项示范工程中,其中钠碱法相较于当前主流吸收法具有低挥发、低毒性、低成本的优点。为了应对烟气中的酸性气体CO_(2)以及干法脱硫脱除SO_(2)后的含Na_(2)SO_(4)废水,利用双极膜电渗析法将电解Na_(2)SO_(4)与NaOH捕集CO_(2)相结合,对不同条件下的电解效率和NaOH产率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在吸收平衡实验和喷淋塔中NaOH捕集CO_(2)的效果,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NaHCO_(3)结晶量。结果表明,双极膜电渗析可以使Na_(2)SO_(4)有效电解为NaOH。CO_(2)吸收平衡实验表明电解产物NaOH相对于Na_(2)CO_(3)具有更高的CO_(2)吸收量和吸收速率,且乙醇胺(MEA)能进一步加强NaOH对CO_(2)的吸收效果。当温度为50℃和液气比为167时,喷淋塔中CO_(2)捕集效果最佳,吸收量达到CO_(2)理论吸收值的98.67%,可获取结晶细小的棒状NaHCO_(3)粉末,最大的结晶量可达22.447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析 二氧化碳捕集 吸收 结晶 喷淋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黏土矿物材料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雪 赵卓航 +1 位作者 陈岚 高慧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07-1710,共4页
综述了水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来源及影响、天然黏土矿物吸附去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以及改性或复合黏土材料吸附剂的应用现状。重点总结了黏土基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不同种类抗生素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展望了黏土基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抗生... 综述了水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来源及影响、天然黏土矿物吸附去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以及改性或复合黏土材料吸附剂的应用现状。重点总结了黏土基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不同种类抗生素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展望了黏土基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抗生素的未来趋势,对未来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抗生素 吸附 复合材料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磺酰氯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思琪 张盼盼 +3 位作者 段聪文 李明 张玉玲 苑春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丹磺酰氯作为荧光传感分子在金属离子识别中获得广泛应用。以荧光探针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阐述,讨论了近10年丹磺酰基识别受体在金属离子荧光探针领域中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其传感机理涉及分子内诱导光电子转移、电荷转移、... 丹磺酰氯作为荧光传感分子在金属离子识别中获得广泛应用。以荧光探针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阐述,讨论了近10年丹磺酰基识别受体在金属离子荧光探针领域中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其传感机理涉及分子内诱导光电子转移、电荷转移、二甲氨基去质子化/质子化、单体-激基缔合物的生成、螯合增强荧光转移、络合反应、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多种作用机制,探讨了各种作用机制下丹磺酰基团光响应信号的变化规律,如分子内电荷转移诱导的荧光淬灭、螯合作用导致荧光信号增强等不同响应方式。对丹磺酰基在荧光探针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丹磺酰氯 荧光传感器 分子合成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醇胺水溶液捕集CO2过程中的解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吕春捷 李孟盈 +4 位作者 徐立华 王乐萌 王茹洁 付东 张盼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8-243,249,共7页
针对复配醇胺捕集CO2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复配醇胺捕集CO2的解吸机理和再生能耗。针对解吸过程的再生能耗过高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传统加热解吸、固体酸催化剂催化解吸和矿化结晶解吸CO2的方法,介绍了优化工艺降低醇胺再生能耗的一... 针对复配醇胺捕集CO2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复配醇胺捕集CO2的解吸机理和再生能耗。针对解吸过程的再生能耗过高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传统加热解吸、固体酸催化剂催化解吸和矿化结晶解吸CO2的方法,介绍了优化工艺降低醇胺再生能耗的一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集 解吸 醇胺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单部件燃料电池双功能催化剂La_(0.5)Sr_(0.5)Co_(0.2)Fe_(0.8)O_(3)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菲 杨贝贝 +3 位作者 马馨语 李萍 闫飞 付东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2-862,共11页
利用SBA-15硬模板合成La_(0.5)Sr_(0.5)Co_(0.2)Fe_(0.8)O_(3)(LSCF)钙钛矿材料,通过研究LSCF的电化学性能,探究制备溶剂(甲醇/乙醇)对LSCF结构、表面性质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溶剂制备的LSCF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 利用SBA-15硬模板合成La_(0.5)Sr_(0.5)Co_(0.2)Fe_(0.8)O_(3)(LSCF)钙钛矿材料,通过研究LSCF的电化学性能,探究制备溶剂(甲醇/乙醇)对LSCF结构、表面性质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溶剂制备的LSCF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氧空位浓度,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电导率以及对氧还原反应(ORR)和氢氧化反应(HOR)更好的催化活性。这是因为乙醇溶剂制备的LSCF具有更多的Co^(2+)/Co^(3+)和Fe^(2+)/Fe^(3+)电子对,促进了材料的电子传导。此外,对于HOR,电极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RDS)是吸附的氢原子转移到反应位点;吸附的氧原子在LSCF上的还原是ORR反应的RDS。此外,由乙醇溶剂制备的LSCF组成的可逆单部件电池(RSCC)具有更好的放电和电解水性能。700℃,H_(2)-30%H_(2)O燃料下,RSC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32.9 mW/cm^(2),并且在1.3 V的电解电流密度为−398.3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双功能催化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