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崔颖 佟旭 +2 位作者 王伊龙 郑华光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2期192-198,共7页
尽管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对于END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的发生率不尽相同... 尽管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对于END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关于END确切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END的发生强烈提示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病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晶晶 佟旭 +6 位作者 郑华光 王伊龙 刘静 刘静华 田月明 史楠 曹亦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为(16±8)分。根据患者到达医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为延误组(DNT>60 min,151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69例)。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发病到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非延误组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比例、入院时血糖水平、发病到入院时间均高于延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5%(30/69)比3.3%(5/151)、(7.9±3.0)mmol/L比(6.9±2.1)mmol/L、(95±53)min比(80±34)min,均P<0.05];两组TOAST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0.330,95%CI:0.109~0.998,P=0.046)、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OR:0.775,95%CI:0.657~0.914,P=0.005)、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OR=0.648,95%CI:0.504~0.831,P=0.013)、颈内动脉病变(OR=0.192,95%CI:0.038~0.960,P=0.044)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低;入院时收缩压升高(OR=1.275,95%CI:1.091~1.491,P=0.027)、心源性脑栓塞(OR=3.892,95%CI:1.661~9.112,P=0.006)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高。结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血糖较高、发病到入院时间较长、存在颈内动脉病变,可能引起家属和诊后医师的重视,不易发生溶栓院内延误,而入院时收缩压较高、心源性脑栓塞易发生院内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治疗延误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和院内延误现状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晶晶 佟旭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91-996,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由于静脉溶栓有时间限制,有研究表明院前及院内时间延误是阻碍AIS患者发病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因...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由于静脉溶栓有时间限制,有研究表明院前及院内时间延误是阻碍AIS患者发病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前和院内延误的现状、影响因素,缩短延误的改进建议,从而规范溶栓治疗体系,改进溶栓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院前延误 院内延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前循环轻型卒中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昆 刘丽娟 +3 位作者 韩德昌 王海平 李慧 卢宝全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9-721,共3页
目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首次急性前循环轻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首... 目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首次急性前循环轻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首次急性前循环轻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137例患者。对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EPVS进行评分,0~1分为轻度,2~4分为重度。采用改良Rankin量(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2分为预后较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半卵圆中心重度EPVS患者57例,轻度EPVS 80例;基底节区重度EPVS患者60例,轻度EPVS 77例。预后较好者97例,预后不良者40例。Logistic分析显示,发病时NHISS评分(OR=5.393,95%CI:1.858~15.654)、高血压(OR=3.729,95%CI:1.310~10.610)、基底节区EPVS严重程度(OR=3.137,95%CI:1.343~7.325)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首次急性前循环轻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尤其应注意基底节区扩大血管周围间隙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脑梗死 高血压 脑白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