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脱乙酰酶3抑制通过调控Th17促进小鼠银屑病的发展
1
作者 许帆 张辛瑞 +7 位作者 夏阳晨 李文婷 陈昊 秦安琪 张爱红 朱依然 田枫 郑全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组(IMQ+RGFP966),提前1 d对小鼠进行剃毛处理。待稳定1 d后,Control组涂抹等量的凡士林,IMQ组背部涂抹咪喹莫特(imiquimod,IMQ,62.5 mg/d),建立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IMQ+RGFP966组在银屑病模型基础上以高剂量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 (30 mg/kg)进行干预处理。各组持续处理5 d,观察记录背部皮肤银屑病样炎症症状(鳞屑、红斑、皮肤厚度)、体重变化及精神状态,并拍照存档。在小鼠解剖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RGFP966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层次结构的影响,并测量皮肤厚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皮肤组织中HDAC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淋巴结中性粒细胞、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白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分泌水平,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HDAC3、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CR) 6、CCR8表达及IL-17A分泌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HDAC3、IL-17A、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小鼠展示出明显的银屑病样炎症,出现红斑、鳞屑及皮肤褶皱。RGFP966加重了银屑病样炎症症状,皮肤角化增多。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皮肤症状评分,IMQ组高于Control,IMQ+RGFP966组高于IMQ组。测量各组皮肤厚度,IMQ+RGFP966>IMQ>Control。Control、IMQ、IMQ+RGFP966组的血液和淋巴结的中性粒细胞依次增多,血液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也呈相同趋势。在皮肤组织中,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HDAC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下降,RGFP966未能使HDAC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进一步下降。HDAC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的皮肤组织核内HDAC3减少,RGFP966使核内HDAC3进一步减少。与Control组和IMQ组相比,RGFP966处理使脾脏CD4^(+)和CD8^(+)T细胞HDAC3表达下降。RGFP966处理增加了脾脏CD4^(+)T细胞CCR6和CCR8的表达;同时,外周血和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IL-17A分泌显著升高。此外,与IMQ组相比,RGFP966减少了皮肤组织IL-10蛋白并上调了IL-17A表达。结论 RGFP966通过抑制HDAC3,增加细胞因子IL-17A分泌和趋化因子CCR8、CCR6的表达,加重银屑病样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IL-17 银屑病 CCR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NA-seq和Bulk RNA-seq联合分析揭示MTRNR2L1介导COPD进展中PANoptosis下调
2
作者 戈艳蕾 孙思怡 +9 位作者 任泓沁 姚雪鑫 赵倩 李文强 陈伟彬 白静 喻昌利 董爱英 刘铁军 付爱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6-797,共1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过程中MT-RNR2样蛋白1(MT-RNR2 like protein 1,MTRNR2L1)介导的泛凋亡(PANoptosis)调控机制,为寻找COPD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过程中MT-RNR2样蛋白1(MT-RNR2 like protein 1,MTRNR2L1)介导的泛凋亡(PANoptosis)调控机制,为寻找COPD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COPD患者的批量RNA测序(Bulk RNA sequencing,Bulk RNA-seq)数据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数据探究COPD患者肺组织中细胞构成,并分析细胞参与疾病发生的相关通路。在烟雾/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暴露的小鼠中模拟PANoptosis,评估MTRNR2L1和PANoptosis蛋白表达情况,明确其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Bulk RNA-seq显示COPD患者T细胞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sc RNA-Seq证实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的CD8^(+)T细胞数减少,上皮细胞数增加;MTRNR2L1在COPD患者的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上调;COPD患者肺组织、CD8^(+)T细胞和上皮细胞中的PANoptosis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暴露于烟雾/LPS的小鼠肺表现出肺泡损伤、PANoptosis蛋白表达上调,MTRNR2L1过表达显著抑制细胞PANoptosis并下调ZBP1、Caspase-3、GSDMD和MLKL的水平。结论:CD8^(+)T细胞与上皮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在泛凋亡相关通路富集,提示PANoptosis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COPD发病过程中PANoptosis与PANoptosis蛋白表达增高相关,MTRNR2L1对PANoptosis有抑制作用,调节PANoptosis可能为减轻肺损伤和改善肺通气功能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损伤 PANoptosis 单细胞RNA测序 批量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雪峰 李金玉 施举红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估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研究影响评分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或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PTE患者受邀填写SF-36量表,并与中... 目的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估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研究影响评分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或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PTE患者受邀填写SF-36量表,并与中国普通人群比对。填写问卷的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肥胖状况)和临床资料[间隔时间(从诊断PTE时间至填表时间)、栓塞部位、深静脉血栓、癌症、慢性心肺疾病、诱发型PTE、一过性危险因素及永久性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明确这些变量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8例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PTE患者完成SF-36量表并纳入最终分析。PTE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中国普通人群:生理机能评分59. 8±27. 4比87. 6±16. 8,生理职能30. 4±41. 9比83. 0±20. 7,躯体疼痛67. 4±23. 6比83. 3±19. 7,一般健康状况43. 0±23. 1比68. 2±19. 4,精力57. 3±23. 5比70. 1±16. 8,社会功能60. 1±29. 9比84. 8±16. 6,情感职能44. 7±43. 1比85. 3±17. 7,精神健康58. 7±21. 5比78. 8±15. 4,各维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 01)。除精神健康这一变量外,PTE发生1年以上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PTE发生1年内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诱发型PTE与一般健康状况相关,间隔时间与躯体疼痛相关,一过性危险因素与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及健康状况相关,而永久性危险因素则与精神健康相关。结论 PTE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年龄、间隔时间、诱发型PTE、一过性危险因素和永久性危险因素与PTE患者生活质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生活质量 SF-36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欣 洪新宇 +7 位作者 李金玉 赵瑞杰 杨煜清 柳思华 孙雪峰 朱卫国 范俊平 施举红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34-241,共8页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现状,探究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否适用于内科住院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17日至9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和VTE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发生情况,比较...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现状,探究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否适用于内科住院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17日至9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和VTE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发生情况,比较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与未发生VTE患者的异同点,评估危险因素与VTE事件相关性。使用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VTE风险分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共31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症状性VTE发生率为2.5%。Padua模型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62.3%,模型分层下高危患者占比38.8%。Padua模型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肥胖、近期创伤和(或)手术这4项危险因素在VTE及非VTE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模型未包含的危险因素如雌、孕激素、输血、机械通气与VTE发生显著相关(P均<0.01)。Padua模型高危患者接受抗凝药物预防及机械预防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患者(P<0.01),其中85.3%的高危患者未接受抗凝药物或机械预防,亦未发生VTE。结论 Padua模型特异度低,模型中多项危险因素及其权重分布不合理,对内科住院患者VTE风险分层的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Padua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分层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铁军 蒲国华 +5 位作者 程爱斌 王建军 高晓增 白净 张树波 董晓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老年膀胱癌根治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38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Ⅰ组,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Ⅱ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老年膀胱癌根治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38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Ⅰ组,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Ⅱ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后(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1 h时(T_3)、手术结束时(T_4)心输出指数(CI)、每搏变异度(SVV)、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氧供指数(DO_2I)、氧耗指数(VO_2l)、氧摄取率(ERO_2)均明显高于Ⅰ组,在T_1、T_2、T_3、T_4时动脉血清乳酸(Lac)、S100β均明显低于Ⅰ组,尿量、胶体液量均明显多于Ⅰ组,而晶体液量、总输入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Ⅰ组,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Ⅰ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更有助于稳定老年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能有效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保证微循环灌注,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膀胱癌根治术 目标导向液体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酰胺三氮脒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建军 刘亚楠 +4 位作者 王建辉 刘燕 李颖 王瑞雪 杨秀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9,I0001,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激动剂二乙酰胺三氮脒(DIZE)预处理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小鼠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 (1-7)]水平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及Mas受体(MasR)蛋白表达水平,探讨DIZE对LIR...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激动剂二乙酰胺三氮脒(DIZE)预处理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小鼠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 (1-7)]水平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及Mas受体(MasR)蛋白表达水平,探讨DIZE对LIR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ICR小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LIR组和LIR+DIZE组。LIR组和LIR+DIZE组小鼠采用肢体缺血2h再灌注4h方法制备LIR模型,LIR+DIZE组小鼠于LIR前皮下注射DIZE(10mg·kg-1·d-1)预处理14d。采用组织学技术观察小鼠肾组织形态表现并对病理损伤进行评分,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尿素和血肌酐(Sc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AngⅡ和Ang (1-7)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肾组织中AT1R和Mas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IR组小鼠肾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变性等不同程度肾损伤改变,肾病理损伤评分升高(P<0.05);与LIR组小鼠比较,LIR+DIZE组小鼠肾组织中肾损伤表现明显减轻,肾病理损伤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IR组小鼠血清中尿素和Scr水平升高(P<0.05);与LIR组比较,LIR+DIZE组小鼠血清中Urea和Scr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IR组小鼠肾组织中AngⅡ和Ang (1-7)水平均升高(P<0.05),且AngⅡ/Ang (1-7)比值升高(P<0.05);与LIR组比较,LIR+DIZE组小鼠肾组织中AngⅡ水平降低(P<0.05),Ang (1-7)水平升高(P<0.05),AngⅡ/Ang (1-7)比值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IR组小鼠肾组织中AT1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as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AT1R/MasR比值降低(P<0.05);与LIR组比较,LIR+DIZE组小鼠肾组织中AT1R和MasR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AT1R/MasR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LIR后小鼠肾组织中AngⅡ/Ang (1-7)和AT1R/MasR表达失衡可能参与LIR后肾损伤的发生,ACE2激活剂DIZE可能通过改善AngⅡ/Ang (1-7)和AT1R/MasR表达失衡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酰胺三氮脒 缺血再灌注 急性肾损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石松鑫 王大力 +4 位作者 李弘 王星稳 訾媛 安雅臣 张江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比较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VaP患者和PD患者。采用MMSE和MoCA量表评估PD... 目的比较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VaP患者和PD患者。采用MMSE和MoCA量表评估PD患者和VaP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上述量表评分的差异。以MoCA<26分为认知障碍的标准,比较VaP合并认知障碍(VaP with cognition impairment,VPCI)亚组与PD合并认知障碍(PD with cognition impairment,PDCI)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VaP组19例,PD组22例患者。VaP组高血压(78.9%vs.40.9%,P=0.014)、糖尿病(52.6%vs.22.7%,P=0.047)及脑白质病变(84.2%vs.36.4%,P=0.002)的发生率高于PD组,而PD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高于VaP组(72.7%vs.36.8%,P=0.021);VaP组的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PD组(78.9%vs.45.5%,P=0.028),MMSE(中位数:24.0分vs.29.0分,P<0.001)、MoCA(中位数:17.0分vs.26.0分,P=0.002)和UPDRSⅢ(中位数:18.0分vs.33.5分,P<0.001)评分低于PD组。VPCI患者的MMSE(中位数:23.0分vs.27.0分,P=0.002)、MoCA(中位数:17.0分vs.22.0分,P=0.041)和UPDRSⅢ(中位数:18.0分vs.37.0分,P=0.004)评分均低于PDCI患者。结论与PD患者相比,VaP患者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更高,而且VaP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较PD患者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误诊的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1例
8
作者 董丽儒 张莹 +1 位作者 李双 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7-708,共2页
患者女性,26岁,主因发现皮肤瘙痒及右下腹出现包块半年余入院就诊,查体发现皮损大小15cm×9cm,边界不清,质地硬,无触痛。局部切除后数月切口迁延不愈。2年余腹部、面部皮肤出现松弛、膨大、下垂,皮肤呈暗红色,症状渐进性加... 患者女性,26岁,主因发现皮肤瘙痒及右下腹出现包块半年余入院就诊,查体发现皮损大小15cm×9cm,边界不清,质地硬,无触痛。局部切除后数月切口迁延不愈。2年余腹部、面部皮肤出现松弛、膨大、下垂,皮肤呈暗红色,症状渐进性加重(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蕈样霉菌病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