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守明 闫昕 李建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6-931,共6页
目的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产生的一种细胞防御机制,决定应激损伤后细胞的恢复、修复、损伤、加重或死亡。探讨氧自由基/c-Jun氨基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产生的一种细胞防御机制,决定应激损伤后细胞的恢复、修复、损伤、加重或死亡。探讨氧自由基/c-Jun氨基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AH组、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向枕大池2次注入0.3 mL等渗盐水,余操作与SAH组一致;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在建模成功后经尾静脉分别给予依达拉奉(5 mg/kg,10 mg/kg,1次/24 h)。光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JNK、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II)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海马区JNK mRNA、Beclin-1 mRNA、LC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海马区可见坏死神经细胞,表现为细胞出现核溶解、核碎裂或核消失结构不清;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神经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减少(P<0.05)。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神经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均减轻,视野中死亡神经细胞减少;与SAH组比较,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各时间点神经元存活率均明显增多(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丙二醛均明显增多(P<0.05);与SAH组6、24、48、72 h丙二醛水平[(4.98±0.72、6.38±0.86、7.86±0.82、9.26±0.96)mmol/L]比较,低剂量依达拉奉组[(3.08±0.60、4.02±0.72、4.96±0.91、5.01±0.74)mmol/L]、高剂量依达拉奉组[(2.16±0.52、2.74±0.66、3.02±0.59、3.24±0.60)mmol/L]均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磷酸化JNK、Beclin-1和LC3-II免疫阳性反应增强。与SAH组比较,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磷酸化JNK免疫阳性反应减弱,Beclin-1和LC3-II免疫阳性反应增强。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JNK mRNA、Beclin-1 mRNA和LC3-II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SAH组比较,低剂量依达拉奉组、高剂量依达拉奉组JNK mRNA表达水平降低,Beclin-1 mRNA和LC3-II mRNA表达水平增强(P<0.05)。结论 SAH后氧自由基激活JNK信号通路,调控Beclin-1和LC3-Ⅱ表达介导神经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氧自由基 C-JUN氨基末端激酶 自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围术期营养指标水平纵向分析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小淇 梁雁超 +3 位作者 赵海燕 成杰 唐启群 成晓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1-626,共6页
目的对老年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围术期营养指标水平进行纵向分析,并探讨其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1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 目的对老年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围术期营养指标水平进行纵向分析,并探讨其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1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老年ICH患者295例,分别于术前(T1)、术后1 d(T2)、术后3 d(T3)、术后5 d(T4)、术后7 d(T5)测量相关营养指标水平,根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114例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18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营养指标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ICH患者围术期营养指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收缩压、既往脑卒中史、出血部位(脑干)、中线移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预后不良组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淋巴细胞、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入院时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56.48±9.54)kg vs(66.62±8.12)kg,P<0.01;40.24(39.10,41.16)g/L vs 43.30(40.65,45.50)g/L,P<0.01;203.00(164.00,261.00)mg/L vs 229.00(180.00,282.00)mg/L,P<0.05;4.68(4.11,5.39)mmol/L vs 4.91(4.47,5.66)mmol/L,P<0.01;1.58(0.95,2.03)×10^(9)/L vs 1.77(1.99,1.91)×10^(9)/L,P<0.01;7.00(5.00,10.00)分vs 9.00(7.00,13.00)分,P<0.01;55.00(43.00,64.00)分vs 61.00(52.00,69.00),P<0.01]。预后不良组各时间点控制营养状态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并于T3达到最高值;预后不良组各时间点预后营养指数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并于T3达到最低值。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T2、T3、T4、T5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预后营养指数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评分是老年ICH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术期不同时间点3种营养指标波动情况均与老年ICH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监测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可迅速便捷预测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围手术期 营养评价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研究
3
作者 周小淇 贺鑫 +1 位作者 成杰 唐启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423,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新型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sICH患者329例,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新型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sICH患者329例,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组。收集患者一般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既往史(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史)、入院后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钾、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小脑、脑干)、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住院期间出现的系统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血流感染的情况;入院后24 h内完成头部CT及CT血管成像检查并测量血肿体积。计算并分析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RAR)、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指数(LANR;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及血糖与淋巴细胞比值(GLR)、血糖与血钾比值(GPR)。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以容忍度<0.1或方差膨胀因子(VIF)>10作为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判定标准。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ICH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各指标预测sICH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比较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若NRI、IDI均>0,则表明新模型优于旧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指标预测sICH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329例患者中,男185例,女144例,年龄36~91岁,平均(68±6)岁,其中预后良好组138例,预后不良组191例,所有sICH患者均采用了标准化治疗方案。(1)两组患者在饮酒史、糖尿病、既往卒中史、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血肿体积、肺部感染及NIHSS评分方面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一般及影像学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GLR[4.67(3.76,5.92)比6.67(4.66,10.32)]、SIRI[1.92(1.12,3.24)比4.43(2.25,8.33)]、PLR[125.11(105.11,156.20)比164.46(122.42,232.63)]、RAR[0.28(0.27,0.29)比0.32(0.30,0.35)]、NPAR[0.18(0.13,0.21)比0.22(0.16,0.33)]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1),预后良好组SII[1632.90(882.18,2429.78)比967.93(702.83,1290.51)]、LANR[9.63(7.75,13.10)比5.49(3.25,9.77)]、HRR[11.73(10.97,12.62)比10.89(10.00,11.82)]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均P<0.01);GPR[2.15(1.80,2.65)比2.28(1.83,3.31)]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多重共线性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存在多重共线性,将余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为因变量,结果显示,SIRI(OR=1.312,95%CI:1.043~1.650,P=0.020)、RAR(OR=1.578,95%CI:1.376~1.810,P<0.01)、HRR(OR=0.641,95%CI:0.480~0.854,P=0.002)是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ROC分析结果显示,RAR、SIRI、HRR预测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AUC分别为0.862、0.739、0.683;RAR的敏感度(82.20%)高于SIRI(68.06%)、HRR(51.83%),其特异度(78.26%)高于SIRI(69.57%)、HRR(76.81%);IDI显示,RAR预测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能力高于SIRI(IDI=0.210,P<0.01)和HRR(IDI=0.263,P<0.01),SIRI的预测能力高于HRR(IDI=0.053,P=0.04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与SIRI、HRR比较,RAR的预测能力更强(均P<0.01);SIRI与HRR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RAR、SIRI、HRR 3种血液炎症复合指标为sICH患者发病90 d预后不良的有效预测指标,且3种血液炎症复合指标中,RAR预测效能优于SIRI和H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炎症 血液炎症复合指标 预测价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4
作者 贺鑫 孙延 +4 位作者 周小淇 成杰 唐启群 成晓华 陈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3-413,共11页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sICH血肿清除术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sICH血肿清除术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量表(GCS)评分、入院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细菌、尿酮体、尿酸碱度、同型半胱氨酸)、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和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评估并收集患者术后早期(第1、2、3、4、5、6、7个24 h)的液体入量、出量、平衡量以及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和累积液体平衡量。液体入量为静脉输入液体(晶体液体、高渗液体、胶体液体、血液制品和肠外营养液)、肠内营养(鼻饲营养液、水)和肾脏替代治疗液体的总和;液体出量为尿液、呕吐物、引流液和透析损失的液体总和;液体平衡量为液体入量与出量的差值;每日平均液体入量为患者术后7个24 h液体入量的平均值;累积液体平衡量为患者术后7个24 h的液体平衡量之和。术后30 d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出院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未出院患者由神经外科医师进行院内评估。以术后3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4~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容忍度<0.1,方差膨胀因子>10为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男192例,女128例,年龄20~91岁,中位年龄62(53,68)岁,其中预后良好组144例,预后不良组176例。(1)预后不良组出血量、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第3、5、6、7个24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及累积液体平衡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良好组血肿清除率、入院GCS评分及幕上出血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两组患者尿酮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后7个24 h液体平衡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预后良好组呈上升-下降趋势,两组均在第3个24 h达到峰值。(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OR=2.013,95%CI:1.386~2.922,P<0.01)和每日平均液体入量(OR=3.583,95%CI:1.793~7.161,P<0.01)为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每日平均液体入量预测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95%CI:0.642~0.757)、0.765(95%CI:0.712~0.819),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预测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AUC为0.804(95%CI:0.756~0.853),其预测效能优于两项指标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术后第3个24 h的液体平衡量联合术后7个24 h的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预测 液体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大脑海马区Notch1、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瑶 赵晓云 +2 位作者 赵雅宁 李建民 李佳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2-114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Notch1信号通路观察缺血后处理(CIP)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区神经元中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机制。方法:128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CIP组... 目的:探讨基于Notch1信号通路观察缺血后处理(CIP)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区神经元中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机制。方法:128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CIP组(在彻底再灌注之前进行反复3次的再通/阻断血管)和DAPT组(实施CIP之前3h按10mg·kg-1·d-1腹腔注射DAPT),每组32只。分别在缺血后6、24、48和72h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表现并计算存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yclin D1、CDK4和Notch1表达的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中Cyclin D1、CDK4和Notch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结构损伤,各时间点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CIP组相应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与CIP组比较,DAPT组相应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海马区Notch1、Cyclin D1和CDK4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I/R组比较,CIP组大鼠海马区Cyclin D1和CDK4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Notch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CIP组比较,DAPT组大鼠海马区Cyclin D1和CDK4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Notch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海马区Notch1、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CIP组大鼠海马区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IP组比较,DAPT组的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CIP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Notch1蛋白活性和抑制Cyclin D1和CDK4蛋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NOTCH1 神经保护 CYCLIND1 CDK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otch1信号通路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瑶 赵晓云 +3 位作者 韩颖 赵雅宁 李建民 李佳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84-989,共6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处理(CIP)对全脑缺血大鼠Notch1信号通路及其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IR组)、脑缺血后处理组(CIP组)、抑制剂组(DAPT组),每组32只。采用改良的...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处理(CIP)对全脑缺血大鼠Notch1信号通路及其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IR组)、脑缺血后处理组(CIP组)、抑制剂组(DAPT组),每组32只。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DAPT组是在实施CIP前腹腔注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Notch1在海马区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IR组海马区存活细胞率显著降低(P<0.05),Notch1阳性细胞数及Notch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IR组比较,CIP组海马区存活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Notch1阳性细胞数及Notch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IP组比较,DAPT组海马区存活细胞率显著降低(P<0.05),Notch1阳性细胞数及Notch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CIP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后处理 NOTCH1 学习记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Q-123通过mTOR-自噬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雅宁 赵旭 +2 位作者 郭向飞 李建民 薛承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4-709,共6页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组、雷帕霉素组、BQ-123干预组。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镜下观察海马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组、雷帕霉素组、BQ-123干预组。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镜下观察海马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区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Ⅱ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AH组海马区可见神经细胞变性水肿和死亡;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凝集,管腔受压、狭窄明显,管壁迂曲不平、缝隙连接断裂、基膜松散、模糊甚至分离。雷帕霉素组大部分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凝集,管腔受压、狭窄程度减轻,管壁迂曲不平;BQ-123干预组结构完整神经细胞显著增多;血管内皮细胞凝集已少见,膜结构完整、清晰,基膜厚薄均匀。与SAH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和BQ-123干预组海马区m TOR表达降低,Beclin-1和LC3-Ⅱ表达增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BQ-123可抑制SAH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m TOR-自噬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凋亡 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 BQ-12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mTOR信号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俊杰 李建民 +2 位作者 赵雅宁 赵旭 徐继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PI3K-mTOR信号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SAH组,n=24)和LY294002组(n=24)。采用二... 目的探讨PI3K-mTOR信号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SAH组,n=24)和LY294002组(n=24)。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假手术组不注血,LY294002组于造模前30min应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侧脑室注射,对SAH大鼠进行预处理,注射剂量为500μmol/只。分别在出血后6、24、72、144h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对PI3K、mTOR及Beclin-1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SAH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I3K-mTOR信号通路明显被激活,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LY294002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较SAH组减少(P<0.05),PI3K-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相应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PI3K-mTOR信号通路通过激活神经细胞自噬参与SAH后的细胞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噬 PI3K 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颅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思宁 李建民 +4 位作者 刘俊杰 李群喜 薛承景 赵雅宁 付爱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颅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参照Marmarou方法构建大鼠闭合型脑创伤模型;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和羟胺法检测血清...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颅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参照Marmarou方法构建大鼠闭合型脑创伤模型;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和羟胺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门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MDA量显著增高(P<0.05);药物组较模型组MDA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SOD量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较模型组SOD量显著增高(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Fas、Caspase-8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药物组较模型组Fas、Caspase-8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5);药物组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提高颅脑创伤后脑组织SOD量,降低MDA量,通过下调颅脑创伤后Fas介导的凋亡程序,以发挥对大鼠颅脑创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元 CASPASE-8 FAS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mTOR/自噬通路在间歇性低氧加重全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向飞 赵雅宁 +2 位作者 李建民 刘文倩 陈长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比较常态大鼠和间歇性低氧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及Beclin-1表达变化,探讨PI3K/m TOR/自噬通路在间歇性低氧加重全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随机... 目的比较常态大鼠和间歇性低氧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及Beclin-1表达变化,探讨PI3K/m TOR/自噬通路在间歇性低氧加重全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间歇性低氧7 d脑缺血再灌注组(IH7+I/R组)以及间歇性低氧21 d脑缺血再灌注组(IH21+I/R组),每组20只。造模前,IH7+I/R组、IH21+I/R组分别给予间歇性低氧7和21 d。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PI3-K、m TOR和Beclin-1表达情况;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出现神经元结构损伤,存活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免疫组化示PI3-K、m TOR和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实时定量PCR示PI3-K、m TOR和Beclin-1表达增强(P<0.05)。与I/R组比较,IH7+I/R组和IH21+I/R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元结构损伤加重,存活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免疫组化示PI3-K、m TOR和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实时定量PCR示PI3-K、m TOR和Beclin-1表达增强(P<0.05);上述变化在IH21+I/R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间歇性模式低氧可加重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损伤,其机制与PI3K/m TOR/自噬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低氧 脑缺血再灌注 磷脂酰肌醇3激酶 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及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俊杰 赵雅宁 +4 位作者 陈禹廷 付程凯 丁家杉 徐继伟 李建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3,28,共7页
目的探讨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早期脑损伤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H组、DMSO+SAH(二甲基亚砜)组、U0126+SAH组(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共4组... 目的探讨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早期脑损伤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H组、DMSO+SAH(二甲基亚砜)组、U0126+SAH组(ER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共4组,每组各12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PIC)法制作SAH模型,分别于造模前30min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MSO、U0126溶液0.5mL/只,于24h处死。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ing检测海马区ERK及Beclin-1和LC3-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SAH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ERK及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SAH模型组比较,U0126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较SAH组减少(P<0.05),ERK信号信号通路被抑制,相应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可以抑制神经细胞自噬,加重SAH的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自噬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SAH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继伟 赵雅宁 +4 位作者 李建民 付爱军 薛承景 赵旭 刘俊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SAH组)、SAH结合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Sham组只进行造模手术不注血,SAH组利用经...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SAH组)、SAH结合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Sham组只进行造模手术不注血,SAH组利用经典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成大鼠SAH动物模型,依达拉奉组在建模成功30 min后给予依达拉奉(5 mg/kg体重)腹腔注射,每12 h注射1次,用药至处死的各时相点。SAH组注射生理盐水时间方法同依达拉奉组(5 mg/kg体重)。Sham组注射生理盐水(5mg/kg体重),每次间隔12 h。每组又按6、24、72、144 h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1个亚组6只SD大鼠)。观察3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检测细胞自噬的特异性标志物LC3-Ⅱ和Beclin-1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结果 SAH组抓力明显减弱,海马区细胞LC3-Ⅱ、Beclin-1的表达增高。依达拉奉组抓力恢复明显,海马区细胞LC3-Ⅱ、Beclin-1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依达拉奉的干预可显著激活SAH的SD大鼠海马区细胞自噬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依达拉奉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海马区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一超 刘俊杰 +4 位作者 刘海宁 王婧瑶 张婧曦 赵雅宁 李建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4-870,共7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噬的影响。方法 19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模型组)、SAH+DMSO溶剂组(溶剂组)、SAH+T...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噬的影响。方法 19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模型组)、SAH+DMSO溶剂组(溶剂组)、SAH+TLR4抑制剂组(CLI-095组),每组再依据取材时间不同分为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SAH模型,溶剂组与CLI-095组在制备SAH模型前侧脑室分别注射DMSO溶液10 μL或100 μg/mL的CLI-095溶液10 μL。Garcia评分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情况;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TLR4、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Garcia评分均降低(P<0.05),脑水肿程度加重,存活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海马CA1区TLR4、LC3及 Beclin1 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CLI-095组各时间点Garcia 评分增多(P<0.05),脑水肿程度减轻,存活神经元数量增多(P<0.05),海马CA1区TLR4、LC3及Beclin1表达降低(P<0.05)。结论 TLR4可能通过调控SAH诱导的自噬,参与并加重SAH继发性脑损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TOLL样受体4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雷帕霉素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安朝旺 王峥 李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547-3551,共5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Edaravone)联合雷帕霉素(RAP)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效果及分析其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SAH组、RAP组、Edaravone(Ed)组、联合RAP组(Ed+R)组。枕大...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Edaravone)联合雷帕霉素(RAP)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效果及分析其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SAH组、RAP组、Edaravone(Ed)组、联合RAP组(Ed+R)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水迷宫测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光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TBA)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Ⅱ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死亡神经细胞数量、MDA含量、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动物学习记忆指标差于Sham组(P<0.05)。RAP组或Ed组死亡神经细胞数量、MDA含量均低于SAH组,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均高于SAH组,动物学习记忆指标优于SAH组;Ed+R组死亡神经细胞数量、MDA含量分别低于RAP组或Ed组,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分别高于RAP组或Ed组,动物学习记忆指标优于RAP组或Ed组(P<0.05)。结论 Edara-vone联合RAP对SAH大鼠神经损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提高神经细胞自噬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雷帕霉素 自噬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激活介导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雅宁 孙竹梅 +3 位作者 刘俊杰 李建民 薛承景 陈长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海马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激活与神经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AH组、ERK1/2抑制剂U0...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海马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激活与神经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AH组、ERK1/2抑制剂U0126组、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U0126组和Rap组分别于造模前30min侧脑室注射U0126(5μg/μL)和Rap(10nmol/μL)。光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区磷酸化ERK1/2(p-ERK1/2)、ERK1/2 mRNA和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Beclin-1mRNA、LC3-Ⅱ和LC3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神经细胞死亡率增加(14.9%±5.7%,28.3%±9.8%,44.2%±10.9%)(q值依次为27.56、35.65、44.81;均P<0.05),ERK1/2 mRNA、Beclin-1 mRNA和LC3 mRNA水平增加(1.83±0.01,2.82±0.06,1.34±0.04;1.46±0.02,1.76±0.02,1.35±0.02;1.52±0.04,1.89±0.01,1.31±0.04)(q值依次为42.99、60.66、48.08,71.26、72.46、49.50,48.49、82.40、41.18;均P<0.05),p-ERK1/2、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增加(均P<0.05);与SAH组比较,U0126组神经细胞死亡率增加(19.6±6.5%,36.2±7.7%,58.2±12.7%)(q值依次为9.59、10.43、14.66;均P<0.05),U0126组ERK1/2 mRNA、Beclin-1 mRNA和LC3 mRNA表达降低(1.23±0.02,1.40±0.02,1.12±0.02;1.22±0.04,1.48±0.06,1.24±0.03;1.34±0.04,1.33±0.02,1.14±0.04)(q值依次为75.66、65.35、31.11,37.18、26.70、15.56,16.79、51.85、22.58;P<0.05),p-ERK1/2、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Rap组神经细胞死亡率降低(9.1%±4.6%,18.8%±8.6%,28.21%±9.2%)(q值依次为11.86、12.54、16.74;均P<0.05),Rap组Beclin-1mRNA和LC3mRNA增加(1.78±0.02,2.27±0.05,1.86±0.04;1.97±0.06,2.31±0.08,1.85±0.00)(q值依次为49.57、48.63、72.12、41.96、38.88、71.73;P<0.05),Beclin-1和LC3-Ⅱ蛋白增加(P<0.05),ERK1/2 mRN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依次为2.63、2.65、2.83,P>0.05),p-ERK1/2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H后激活的ERK1/2激活,可促进Beclin-1和LC3-Ⅱ表达介导神经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俊杰 杜鹃 +5 位作者 杨雅菊 王雪 孙玉婷 刘瑶 赵雅宁 李建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9-1074,I0004,I0005,共8页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头孢曲松(CEF)组,每组12只。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腹腔注射给药,3-MA给药剂量...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头孢曲松(CEF)组,每组12只。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腹腔注射给药,3-MA给药剂量为15 mg·kg^-1 ,CEF给药剂量为 500 mg·kg^-1。造模后24 h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表现,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凋亡因子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AH组比较,CEF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 P <0.01);HE染色检测,SAH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肿胀,胞质疏松,核明显固缩、碎裂和溶解;与 SAH组比较,CEF组大鼠神经变性有所逆转,出现较多正常神经组织形态;3-MA组神经细胞损伤更为严重,满视野死亡神经细胞,细胞层次紊乱。定量分析显示,与SAH组比较,CEF组坏死神经细胞数明显降低(P <0.05),3-MA组坏死神经细胞数明显升高( P <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SAH组比较,CEF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eclin-1和LC3-Ⅱ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 <0.05),3-MA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eclin-1和LC3-Ⅱ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 <0.05)。TUNEL染色法检测,与SAH组比较,CEF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5),3-MA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P <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SAH组比较,CEF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3-MA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结论:头孢 曲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细胞自噬和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孢曲松 细胞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刁莉君 李建民 +2 位作者 赵雅宁 陈长香 周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9-634,共6页
目的观察低氧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氧后处理组,每组20只。各组根据缺血再灌注的时间分为1 d、2d、3 d、7 d... 目的观察低氧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氧后处理组,每组20只。各组根据缺血再灌注的时间分为1 d、2d、3 d、7 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全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低氧后处理组在缺血后给予8%低氧2 h处理。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存活神经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区SIRT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氧后处理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探索速度、平台象限路程百分比增加(P<0.05),探索路程缩短(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较轻,存活神经元细胞增加(P<0.05);相应各时间点SIRT1表达升高(P<0.05)。结论低氧后处理能够改善全脑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低氧后处理提高海马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低氧后处理 认知功能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雅宁 赵旭 +2 位作者 郭向飞 李建民 薛承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5-931,I0003,共8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低剂量(50μg·kg^(-1))BQ-123组和高剂量(75μg·kg^(-1))BQ-123组。采用二次注...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模型组、低剂量(50μg·kg^(-1))BQ-123组和高剂量(75μg·kg^(-1))BQ-123组。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海马区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Ⅱ的表达;穿梭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抓力测定实验评价各时间点各组大鼠前肢拉力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损伤,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磷酸化mTOR、beclin-1和LC3-Ⅱ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拉力值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BQ-123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结构损伤减轻,神经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磷酸化mTOR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beclin-1和LC3-Ⅱ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和拉力值增加(P<0.05);与低剂量BQ-123组比较,高剂量BQ-123组上述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BQ-123可显著改善SAH大鼠神经功能缺陷,其机制与调控mTOR-自噬通路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雷帕霉素靶蛋白 自噬相关基因 BECLIN-1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1/2和PI3-K通路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朝旺 刘瑶 +5 位作者 赵晓云 韩颖 赵雅宁 赵旭 李建民 薛承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救治靶点。方法将200只雄性SD大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SAH)组、ERK1/2抑制剂U0126组...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救治靶点。方法将200只雄性SD大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SAH)组、ERK1/2抑制剂U0126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U0126+LY294002组。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K1/2、PI3-K、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m 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磷酸化ERK1/2、PI3-K、beclin-1和LC3-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AH组海马区神经细胞死亡率、ERK1/2、PI3-K、beclin-1和LC3 m RNA以及磷酸化ERK1/2、PI3-K、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均高于Sham组(均P<0.05);U0126组和LY294002组海马区神经细胞死亡率高于SAH组,而ERK1/2、PI3-K、beclin-1和LC3 m RNA以及磷酸化ERK1/2、PI3-K、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均低于SAH组(均P<0.05);U0126+LY294002组海马区神经细胞死亡率高于U0126或LY294002组,而ERK1/2、PI3-K、beclin-1和LC3 m RNA以及磷酸化ERK1/2、PI3-K、beclin-1和LC3-Ⅱ蛋白水平分别低于U0126和LY294002组(均P<0.05)。结论联合抑制ERK1/2和PI3-K通路激活可显著降低SAH后神经细胞自噬,加重神经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自噬相关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俊杰 赵旭 +2 位作者 赵雅宁 李建民 徐继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7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SAH模型组(SAH组,n=24)和BQ-123组(n=24)。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不注血,BQ-...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7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SAH模型组(SAH组,n=24)和BQ-123组(n=24)。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不注血,BQ-123组于造模前30 min侧脑室注射BQ-123 18μg。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144 h应用穿梭箱测试大鼠遭受电击时被动回避潜伏期(PAL)、主动回避反应率(AARR);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PAL延长(P<0.05),AARR降低(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增加;与SAH组比较,BQ-123组各时间点PAL缩短(P<0.05),AARR升高(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 BQ-123可促进SAH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BQ-123 学习记忆 自噬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