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1
作者 王美肖 刘露晴 +5 位作者 刘士贺 刘智慧 陈奕秀 温薪冉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开滦研究2006—2007年接受健康体检且血脂水平正常、既往无ASCVD、肿瘤病史及使用降脂药的开滦集团职工共39215名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3±13.5)岁,男性30405名(77.5%)。以发生ASCVD或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事件,未发生终点事件者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AIP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T_(1)组(AIP<-0.273,13074名)、T_(2)组(-0.273≤AIP<-0.110,13063名)和T_(3)组(AIP≥-0.110,13078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AIP组ASCVD及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并对不同ASCVD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吸烟、饮酒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等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部分分布竞争风险模型进行AIP与ASCVD特定终点的分析。排除ASCVD中高危人群后,进行AIP与ASCVD发生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结果随着AIP水平升高,T_(1)~T_(3)组中男性、体质指数、心率、糖尿病、高血压、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的比例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均为P<0.001)。平均随访(14.9±3.2)年,4097名(10.4%)发生ASCVD,5251名(13.4%)发生死亡。经log-rank检验分析,3组ASCVD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4,P<0.001),而全因死亡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P=0.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脂正常人群中,与T_(1)组相比,T_(3)组ASCVD发病风险增加17%(HR=1.17,95%CI:1.08~1.27),AIP每增加1个标准差,ASCVD的发病风险增加8%(HR=1.08,95%CI:1.04~1.1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函数曲线显示,AIP与ASCVD发生风险呈线性关联(P_(总体)=0.004,P_(非线性)=0.179),未发现AIP与全因死亡风险存在关联(P_(总体)=0.847,P_(非线性)=0.589)。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分层分析中,与T_(1)组相比,T_(3)组在男性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6%(HR=1.16,95%CI:1.07~1.26);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生ASCVD风险增加19%(HR=1.19,95%CI:1.10~1.30)。与T_(1)组相比,T_(3)组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9%、58%和17%。排除ASCVD中高危风险人群后,与T_(1)组相比,T_(2)和T_(3)组AIP与ASCVD发生风险均呈现出更强的关联性(均为P<0.05)。结论血脂正常人群高AIP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无关联,与ASCVD发生风险呈现出正相关的剂量-反应关系,且高AIP水平对低危人群AS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璐羽 李维梅 +1 位作者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CPSP发病机制和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本文就CPSP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疾病临床表现角度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简要概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相关非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PSP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卒中 非药物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研究
3
作者 周小淇 贺鑫 +1 位作者 成杰 唐启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423,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新型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sICH患者329例,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新型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sICH患者329例,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组。收集患者一般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既往史(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史)、入院后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钾、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小脑、脑干)、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住院期间出现的系统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血流感染的情况;入院后24 h内完成头部CT及CT血管成像检查并测量血肿体积。计算并分析血液炎症复合指标[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RAR)、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蛋白指数(LANR;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及血糖与淋巴细胞比值(GLR)、血糖与血钾比值(GPR)。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以容忍度<0.1或方差膨胀因子(VIF)>10作为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判定标准。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ICH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各指标预测sICH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比较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若NRI、IDI均>0,则表明新模型优于旧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指标预测sICH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329例患者中,男185例,女144例,年龄36~91岁,平均(68±6)岁,其中预后良好组138例,预后不良组191例,所有sICH患者均采用了标准化治疗方案。(1)两组患者在饮酒史、糖尿病、既往卒中史、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分布宽度、血肿体积、肺部感染及NIHSS评分方面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一般及影像学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GLR[4.67(3.76,5.92)比6.67(4.66,10.32)]、SIRI[1.92(1.12,3.24)比4.43(2.25,8.33)]、PLR[125.11(105.11,156.20)比164.46(122.42,232.63)]、RAR[0.28(0.27,0.29)比0.32(0.30,0.35)]、NPAR[0.18(0.13,0.21)比0.22(0.16,0.33)]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0.01),预后良好组SII[1632.90(882.18,2429.78)比967.93(702.83,1290.51)]、LANR[9.63(7.75,13.10)比5.49(3.25,9.77)]、HRR[11.73(10.97,12.62)比10.89(10.00,11.82)]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均P<0.01);GPR[2.15(1.80,2.65)比2.28(1.83,3.31)]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多重共线性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存在多重共线性,将余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为因变量,结果显示,SIRI(OR=1.312,95%CI:1.043~1.650,P=0.020)、RAR(OR=1.578,95%CI:1.376~1.810,P<0.01)、HRR(OR=0.641,95%CI:0.480~0.854,P=0.002)是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ROC分析结果显示,RAR、SIRI、HRR预测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AUC分别为0.862、0.739、0.683;RAR的敏感度(82.20%)高于SIRI(68.06%)、HRR(51.83%),其特异度(78.26%)高于SIRI(69.57%)、HRR(76.81%);IDI显示,RAR预测sICH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能力高于SIRI(IDI=0.210,P<0.01)和HRR(IDI=0.263,P<0.01),SIRI的预测能力高于HRR(IDI=0.053,P=0.04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与SIRI、HRR比较,RAR的预测能力更强(均P<0.01);SIRI与HRR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RAR、SIRI、HRR 3种血液炎症复合指标为sICH患者发病90 d预后不良的有效预测指标,且3种血液炎症复合指标中,RAR预测效能优于SIRI和H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炎症 血液炎症复合指标 预测价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不同高血压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畅 权雅文 +1 位作者 王林峰 李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929,共9页
背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现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血小板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衡量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指标,因此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和女... 背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现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血小板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衡量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指标,因此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不同高血压亚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01-01—2023-04-24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和老年非高血压患者600例,根据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150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150例,收缩-舒张期高血压(SDH)组150例,正常血压组1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小板分布宽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分布宽度与不同高血压亚型的相关性。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酸、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男性IS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男性I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空腹血糖是老年男性S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IS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I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S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肌酐、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老年男性中,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第1四分位(≤10.7 fL)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第3四分位(>12.1~12.9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8.893,95%CI=2.731~28.955;第3四分位发生IDH的风险为OR=5.265,95%CI=1.758~15.768;第4四分位(>12.9 fL)发生IDH的风险为OR=5.243,95%CI=1.870~14.705;第3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674,95%CI=1.549~14.102;第4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3.316,95%CI=1.177~9.345。老年女性中,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第1四分位(≤11.0 fL)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第3四分位(>12.4~13.2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3.494,95%CI=1.218~10.021;第4四分位(>13.2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5.283,95%CI=1.786~15.633;第4四分位发生IDH的风险为OR=5.837,95%CI=1.544~22.068;第3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949,95%CI=1.283~19.089;第4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966,95%CI=1.373~17.963。结论老年男性中,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2.1 fL时,是IDH、SDH的危险因素。老年女性中,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2.4 fL时,是ISH、SDH的危险因素;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3.2 fL时,是IDH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小板分布宽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收缩-舒张期高血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胡斌 何柳 +3 位作者 李洋 顾程 张晓明 郑立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7-441,447,共6页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BMB)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NHL患者的资料,比较PET/CT和BMB对骨髓浸润的诊断效能,比较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以及BMB阳性与阴性患者PET/CT参数和血清...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和骨髓活检(BMB)对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NHL患者的资料,比较PET/CT和BMB对骨髓浸润的诊断效能,比较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以及BMB阳性与阴性患者PET/CT参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90.5%和66.7%,特异度分别为95.1%和100.0%;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63.6%和81.8%,特异度分别为98.1%和100.0%;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中,PET/CT和BMB检出骨髓浸润的灵敏度分别为60.0%和80.0%,特异度分别为88.0%和100%。DLBCL、TCL患者中,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血小板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评估DLBCL骨髓浸润,PET/CT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对于FL和TCL骨髓浸润,PET/CT灵敏度偏低,可作为BMB的补充手段。血小板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可辅助诊断DLBCL、TCL的骨髓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18)F-FDG 骨髓活检 骨髓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总胆固醇暴露值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皇甫春梅 宋永健 +4 位作者 闫丽丽 李雪梅 袁建新 杨娜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67-1273,共7页
背景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外尚无关于累积总胆固醇暴露值(cumTC)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究cumTC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0年在开滦总医院等共计11家医院进行... 背景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外尚无关于累积总胆固醇暴露值(cumTC)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究cumTC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0年在开滦总医院等共计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52 427例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对象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依据cumTC四分位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TC组对新发脑卒中事件的影响,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 不同cumTC水平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cumTC、TC、HDL-C、FBG、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检出率、服调脂药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6.89±0.72)年,共新发脑卒中1 611例(缺血性脑卒中1 415例、出血性脑卒中229例)。第一分位组~第四分位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53%(331/13 089)、2.92%(384/13 148)、4.18%(547/13 085)、4.36%(571/13 105);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7%(284/13 089)、2.51%(330/13 148)、3.71%(485/13 085)、3.99%(523/13 105),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15,P<0.001;χ^2=109.13,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变量后,与cumTC第一分位组相比,第四分位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HR (95%CI)分别是1.27(1.10,1.48)、1.37(1.16,1.60),第三分位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2(1.05,1.41)、1.27(1.08,1.50),增加校正基线TC水平、服调脂药后,经似然比检验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未得到优化(P>0.05)。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变量后,与高胆固醇血症累积暴露0年相比,累积暴露≥4年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0(1.02,1.40)、1.28(1.08,1.50),增加校正基线TC水平、服调脂药后,高胆固醇血症累积暴露对新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经似然比检验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未得到优化(P>0.05)。结论 高TC暴露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固醇 累积暴露值 卒中 影响因素分析 前瞻性研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胆固醇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皇甫春梅 宋永健 +3 位作者 袁建新 闫丽丽 杨娜 李雪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54-1662,共9页
背景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探究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基于开滦研究队列,选取2006年度TC资料完整且... 背景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探究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基于开滦研究队列,选取2006年度TC资料完整且既往无脑卒中病史的基线观察人群(n=95943),根据TC水平分为理想水平组(TC≤5.2 mmol/L,n=59065)、边缘升高组(5.2 mmol/L<TC≤6.2 mmol/L,n=26330)、高胆固醇血症组(TC>6.2 mmol/L,n=10548),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单次TC测量值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选取其中2008、2010年度TC资料完整且2010年度前无脑卒中病史者(n=51394)作为重复测量观察人群,随访(6.77±1.00)年,每年收集1次新发脑卒中事件发生情况,依据TC纵向轨迹分为低-稳定组22116例(43.03%)、中-稳定组24441例(47.56%)、高-稳定组4837例(9.4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结果在基线观察人群中,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理想水平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3)、1.21(1.11,1.33)、0.80(0.65,0.99)。随访期间,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均随TC纵向轨迹的增高而增高(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8,1.35)、1.32(1.11,1.5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5(1.09,1.43)、1.34(1.05,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校正2010年度TC水平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7,1.37)、1.33(1.05,1.6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8(1.13,1.44)、1.44(1.20,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度TC水平对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TC测量值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无统计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总胆固醇 纵向轨迹 影响因素分析 前瞻性研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杜荣品 王立立 +3 位作者 刘延俊 李如意 李艳茹 华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至入院首次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不同时间的临床预后情况,探讨其时间差(ΔT)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女性AMI患者114例,根据患者首次发病时间到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ΔT中位数188...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至入院首次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不同时间的临床预后情况,探讨其时间差(ΔT)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女性AMI患者114例,根据患者首次发病时间到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ΔT中位数188min为界值,将患者分为≤188min组和>188min组,每组57例,比较分析2组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 114例AMI患者中,发生MACE 44例,其中死亡17例,心律失常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16例,心力衰竭5例。≤188min组与>188 min组心律失常(7.0%vs 3.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0%vs 21.1%),心力衰竭(7.0%vs1.8%),死亡(15.8%vs 1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ΔT、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尽可能地缩短ΔT,及时进行临床治疗程序,开通罪犯血管,挽救缺血心肌,对预防老年女性AMI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闭塞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肌再灌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人群肾脏损害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施继红 宋路 +7 位作者 朱晨蕊 熊海亮 王永芝 李春慧 赵华灵 王一鸣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长时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人群肾脏损害的关联。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三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25%比例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在随机抽取的3... 目的:探讨长时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老年人群肾脏损害的关联。方法:在参加开滦研究队列第三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25%比例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在随机抽取的3 064例观察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的为2 464例。收缩压变异性(SBPV)采用标准差(SSD)、独立变异性(VIM)、极差(MMD)和平均真实变异性(ARV)四种指标;肾脏损害采用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ALBU)两种指标。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长时和短时SBPV指标与eGFR、ALBU的关联。结果:(1)在2 464例观察对象中,年龄平均为(67.41±6.05)岁。其中,男性1 667例(67.7%),女性797例(32.3%)。(2)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不同长时SBPV指标均与eGFR、ALBU无线性相关;四项24h SBPV指标、三项日间SBPV指标(SSD、MMD、ARV)均与eGFR呈负线性相关,24 h ARV、日间MMD、日间ARV均与ALBU呈正线性相关,夜间SBPV指标均与eGFR、ALBU无线性相关。结论:不同短时收缩压变异性指标与eGFR、ALBU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压变异性 老年人群 肾小球滤过率 尿微量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秋 朱国玲 +6 位作者 张冰 吉瑞更 赵利 李广鉴 任庆帅 马一涵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8-812,共5页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吸烟既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吸烟对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吸烟对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健康...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吸烟既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吸烟对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吸烟对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且吸烟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观察队列,最终纳入分析者98 287例。研究人群按吸烟(n=39 635)和非吸烟(n=58 652)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人群的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9.7±1.4)年,共发生AP 158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1.56/万人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8/万人年和1.45/万人年。经Log-Rank法检验,吸烟组的累积发病率高于非吸烟组〔0.19%(76/39 635)比0.14%(82/58 652),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82倍〔95%CI(1.39,2.38)〕;校正了基线时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性别、年龄、收缩压、腰围、臀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后,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58倍〔95%CI(1.05,2.38)〕。结论吸烟是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早期戒烟作为AP患者临床治疗管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胰腺炎 急性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11
作者 贺鑫 孙延 +4 位作者 周小淇 成杰 唐启群 成晓华 陈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3-413,共11页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sICH血肿清除术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sICH血肿清除术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量表(GCS)评分、入院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细菌、尿酮体、尿酸碱度、同型半胱氨酸)、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和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评估并收集患者术后早期(第1、2、3、4、5、6、7个24 h)的液体入量、出量、平衡量以及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和累积液体平衡量。液体入量为静脉输入液体(晶体液体、高渗液体、胶体液体、血液制品和肠外营养液)、肠内营养(鼻饲营养液、水)和肾脏替代治疗液体的总和;液体出量为尿液、呕吐物、引流液和透析损失的液体总和;液体平衡量为液体入量与出量的差值;每日平均液体入量为患者术后7个24 h液体入量的平均值;累积液体平衡量为患者术后7个24 h的液体平衡量之和。术后30 d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出院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未出院患者由神经外科医师进行院内评估。以术后3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4~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容忍度<0.1,方差膨胀因子>10为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sICH行血肿清除术患者,男192例,女128例,年龄20~91岁,中位年龄62(53,68)岁,其中预后良好组144例,预后不良组176例。(1)预后不良组出血量、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第3、5、6、7个24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及累积液体平衡量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良好组血肿清除率、入院GCS评分及幕上出血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两组患者尿酮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后7个24 h液体平衡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预后良好组呈上升-下降趋势,两组均在第3个24 h达到峰值。(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OR=2.013,95%CI:1.386~2.922,P<0.01)和每日平均液体入量(OR=3.583,95%CI:1.793~7.161,P<0.01)为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每日平均液体入量预测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95%CI:0.642~0.757)、0.765(95%CI:0.712~0.819),第3个24 h液体平衡量联合每日平均液体入量预测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的AUC为0.804(95%CI:0.756~0.853),其预测效能优于两项指标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术后第3个24 h的液体平衡量联合术后7个24 h的每日平均液体入量对s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30 d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预测 液体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整合因子1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文静 李树仁 +1 位作者 苑智慧 白玉豪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5期495-498,共4页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桥接整合因子1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生物标记物,本文就桥接整合因子1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桥接整合因子1 心力衰竭 新型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免疫炎症营养指数与非手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谢剑华 刘苗苗 +2 位作者 彭丽丽 张荣三 张洪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082-2089,共8页
背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数量居于我国肺癌患者数量的首位,其中大多数老年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该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将会降低整体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探索... 背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数量居于我国肺癌患者数量的首位,其中大多数老年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该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将会降低整体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探索识别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对患者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后续根据分层采取不同诊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营养指数(SIINI)与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18-06-30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初治的、年龄≥65岁的231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基础疾病、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根据治疗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BMI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和SIINI〔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将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BMI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BMI×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计算方式得出〕。绘制各指标判断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价值,若AUC<0.5,则根据中位数取临界值,根据各指标临界值分为高、低水平。治疗结束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短信等形式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20-02-01。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并采用Graphpad 8.0.2绘制生存曲线。结果NLR、dNLR、PLR、PNI、SII、ALI和SIINI的临界值分别为3.30、2.51、179.99、273.65、736.54、46.05和102.89。不同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70岁与≥76岁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中分化患者与高分化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生存曲线与Ⅰ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6岁(P<0.001)、高分化(P<0.001)、临床分期Ⅲ期(P=0.012)、临床分期Ⅳ期(P<0.001)和SIINI(P=0.001)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综合免疫、炎症、营养等形成的新指标SIINI是预测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相较于NLR、dNLR、PLR、PNI、SII、ALI,其在预后判断方面可能更具有应用价值及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肺肿瘤 老年人 外周血细胞计数 营养状况 系统免疫炎症营养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宋永健 杜鑫 +4 位作者 郑梦伊 刘盈池 马一涵 李慧心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组及LDL-C累积暴露值组在随访期间新发AMI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AMI的影响,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5140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70±11.92)岁,其中男性39120例(75.12%),平均随访(6.84±0.89)年。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有37941例(73.81%),累积暴露2年有9361例(18.21%),累积暴露4年有3205例(6.23%),累积暴露6年有900例(1.75%)。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2年、4年、6年人群的A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1.12%、1.5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7,P<0.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8(1.00~1.63)、1.61(1.15~2.25)、2.08(1.23~3.51);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9(0.91~1.55)、1.39(1.08~1.80)。增加校正2006年度单次LDL-C测量值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9(1.00~1.65)、1.64(1.13~2.38)、2.15(1.20~3.84);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8(0.89~1.56)、1.37(1.01~1.86)。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LDL-C的长期变化呈“累积暴露”现象,LDL-C累积暴露是AMI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累积暴露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鑫 王静 +3 位作者 李丽娜 路月英 王丽萍 苑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相关报道尚不多见。文中旨在比较认知功能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唐山市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其中包括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 目的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相关报道尚不多见。文中旨在比较认知功能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唐山市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其中包括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抑郁症患者和38例健康者,采用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验并进行比较,其中WAIS评定指标有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及总智商(Full-scale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WCST指标有完成分类数(Categories Completed,Cc)、错误应答数(Errors Response,Re)、持续性错误数(Perseverative Responses Errors,Rpe)。结果 (1)精神分裂症VIQ较抑郁症患者降低[(90.81±19.43)vs(100.85±9.76)分,P=0.003],Rpe升高[(46.58±21.10)vs(32.34±34.28)分,P=0.020];(2)精神分裂症患者FIQ、VIQ值均低于健康者[(95.33±11.51)vs(110.50±5.77)分、(90.81±19.43)vs(112.22±8.82)分,P<0.001]、在PIQ、Cc、Re及Rpe上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者在FIQ、VIQ及PIQ和Cc、Re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FIQ、PIQ分别与Cc呈显著正相关(r=0.466、0.575,P<0.05)、与Re呈显著负相关(r=-0.429、-0.459,P<0.05);而VIQ与Re、Rpe呈显著负相关(P<0.05)。抑郁症患者的FIQ、VIQ、PIQ与C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Re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言语功能优于精神分裂症,可为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认知功能 韦氏智力测验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春悦 张风华 +4 位作者 孙含笑 冯哲明 李宁 洪方成 郑玉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16-1920,共5页
甲状腺癌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实体肿瘤,且在女性多发,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1]。到2019年,甲状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2]。甲状腺癌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 甲状腺癌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实体肿瘤,且在女性多发,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1]。到2019年,甲状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2]。甲状腺癌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undifferentiated)thy-roid carcinoma,AT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HOX转录物反义RNA 甲状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男性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荣 张丽 +5 位作者 李鹏 张晓玲 张国 臧懿然 吴寿岭 孙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97-3004,共8页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既往参加开滦研究2018—2020年第6次随访体检且被抽取参加2020年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并于开滦集团旗下四家企业完成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降压药史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和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等),根据空腹血糖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组(n=220):<5.00 mmol/L、Q2组(n=240):5.00~<5.40 mmol/L、Q3组(n=230):5.40~<5.81 mmol/L、Q4组(n=234):≥5.81 mmol/L。以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作为有氧运动的形式,以baPWV水平作为反映四肢动脉僵硬度的指标,收集研究对象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相关资料〔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aPWV水平、代谢当量(MET)、最大摄氧量(VO2max)等〕,试验前记作1,试验后记作2;并计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记作ΔbaPWV等)。比较Q1组、Q2组、Q3组、Q4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baPWV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不同血糖水平对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水平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924例,平均年龄为(36.9±7.7)岁。各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四组的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降压药史、SBP、DBP、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的baPWV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Q1组、Q2组、Q3组HR2高于HR1(P<0.01);Q1组、Q2组、Q3组、Q4组的baPWV2高于baPWV1(P<0.01);四组间的SBP1、SBP2、DBP1、DBP2、MAP1、MAP2、baPWV1、baPWV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aPWV1相比,不同血糖水平人群baPWV2平均下降36.0 cm/s。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Q4组相比,Q1组的ΔbaPWV水平降低〔B(95%CI)=-18.96(-36.96,-0.96),P=0.04〕。结论有氧运动能即时改善动脉僵硬的程度,但高血糖减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临床医生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有氧运动方案,以改善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糖尿病 血管硬化程度 有氧运动 血糖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0、E_(26)转录因子1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琪 马冬 +5 位作者 常凌雅 张丽杰 闫錫钊 王洋 陈丽蓉 李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306-3310,共5页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白介素10(IL-10)作为一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对宫颈癌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E26转录因子1(Ets1)均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迁移。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L...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白介素10(IL-10)作为一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对宫颈癌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E26转录因子1(Ets1)均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迁移。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L-10、Ets1和TAM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唐山工人医院住院部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72例为CIN组,宫颈鳞癌患者76例为鳞状细胞癌(SCC)组,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40例为正常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3例SCC组宫颈组织及3例正常组宫颈组织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测序;采用RT-q PCR法检测所有患者宫颈组织中IL-10、Ets1 mRNA表达水平,免疫双荧光共定位法检测宫颈组织中TAM情况及表达IL-10、Ets1的TAM(IL-10^+TAM、Ets1^+TAM)水平,分析IL-10^+TAM、Ets1^+TAM水平与SCC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宫颈组织比较,IL-10在SCC组宫颈组织中表达上调3.4倍,Ets1表达上调2.9倍(P<0.05)。CIN组、SCC组IL-10、Ets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SCC组IL-10、Ets1 mRNA表达水平高于CIN组(P<0.05)。CIN组、SCC组IL-10 mRNA表达水平与Ets1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453,P<0.01;r=0.456,P<0.01)。正常组、CIN组、SCC组宫颈组织中TAM逐渐增多。CIN组、SCC组IL-10^+TAM、Ets1^+TAM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SCC组IL-10^+TAM、Ets1^+TAM水平高于CIN组(P<0.05)。SCC组患者IL-10^+TAM、Ets1^+TAM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SCC组患者IL-10^+TAM、Ets1+TAM水平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IL-10、Ets1和TAM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进展而升高,TAM及其分泌的IL-10、Ets1可能与宫颈癌及临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白细胞介素10 E26转录因子1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软骨发育不全患者的诊断、多学科管理和终身护理的国际共识声明》要点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文文 刘晶 +2 位作者 孔德先 张智敏 马慧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64-1171,共8页
软骨发育不全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一类罕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及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可导致呼吸异常、听力受损、脊柱受累、四肢关节畸形等多种问题,从而使患者一生中面临各种治疗、康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 软骨发育不全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一类罕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及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可导致呼吸异常、听力受损、脊柱受累、四肢关节畸形等多种问题,从而使患者一生中面临各种治疗、康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软骨发育不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路径并未完全统一,为了促进该病临床治疗方案的标准化,国际专家小组提出了《关于软骨发育不全患者的诊断、多学科管理和终身护理的国际共识声明》。本文就该共识针对患者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及可能涉及的临床问题的多学科管理进行了要点解读,以促进该病的规范化治疗、临床结局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发育不全 诊断 管理 终身护理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与CKD-EPI 2012在老年高血压肾损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占小锋 汪妍 +2 位作者 张长磊 王秋燕 郭艺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3期274-277,共4页
肾损伤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比传统肾损伤标记物及常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研究发现胱抑素C与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组(CKD-EPI)2012公式对老年人肾功能有着更好的评估效能。本文现对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探索胱... 肾损伤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比传统肾损伤标记物及常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研究发现胱抑素C与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组(CKD-EPI)2012公式对老年人肾功能有着更好的评估效能。本文现对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探索胱抑素C与CKD-EPI 2012公式在老年高血压肾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肾损伤 胱抑素C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