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矿业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与所在区位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史宝娟 徐铭桧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我国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有力彰显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在这一重要导向下,采矿业因其在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采矿业不仅需要承担起推...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我国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有力彰显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坚定决心。在这一重要导向下,采矿业因其在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采矿业不仅需要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强化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策略,从而在经济增长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然而,目前采矿业在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行业的绿色转型进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采矿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9—2023年期间的数据样本,从公司治理的独特视角出发,筛选出独立董事比例、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成员规模、企业所在区域和是否位于碳交易试点城市这6个关键变量,对采矿业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提升与国有企业股权性质,对采矿业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推动作用。独立董事凭借独立性和专业性,促使公司重视披露;国企因社会责任更强,响应低碳政策更积极。而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成员规模、企业所在区域及是否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对其无显著影响,或因多因素交织。为探究差异机制,对股权性质、公司所在地区、是否在碳交易试点城市进行异质性分析。基于研究,提出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健全披露制度流程;加强政策导向,以激励和约束引导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发挥中介、媒体和公众作用等建议,助力采矿业上市公司提升碳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业 碳中和 碳达峰 公司治理 企业绩效 碳会计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曹妃甸地区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以华北理工大学校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玲 束浩杰 +5 位作者 王宏刚 陈博勋 郭紫璇 刘胜昌 刘淑贤 聂轶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0,共6页
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学意义。文章以华北理工大学校区采集样品为例,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对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地区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学意义。文章以华北理工大学校区采集样品为例,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对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地区大气降尘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曹妃甸地区大气降尘粒径较粗,颗粒物包括块状、柱状、片状、球状及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主要由石英、长石、石膏、云母、绿泥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和赤铁矿等矿物组成;降尘样品中Cr、Cu、Zn、As、Cd、Pb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较高。研究分析表明,降尘样品中硅酸盐矿物主要源自地面扬尘,而石膏、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可能为环境中的次生矿物,样品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工矿企业生产排放和少部分汽车尾气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矿物组成 化学成分 重金属 污染源 华北理工大学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山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研究20 a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甘德清 孙海宽 +2 位作者 刘志义 薛振林 张友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6,共18页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符合“双碳”战略发展的重要采矿手段。管道输送系统为充填料浆顺利输送至采空区提供了可靠途径,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分析了近20 a国内外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发展脉络,提出了管道输送系统具备的...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符合“双碳”战略发展的重要采矿手段。管道输送系统为充填料浆顺利输送至采空区提供了可靠途径,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分析了近20 a国内外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发展脉络,提出了管道输送系统具备的3个特点。首先,管道输送研究理论体系丰富,归为尾砂胶结充填料浆性质及管流特性两方面;其次,管道输送安全事故频发,堵管、爆管、磨损失效尤为突出,开展管输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最后,为提高矿石开采效率,实现采充协调,大流量管输系统成为料浆输送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管道输送两方面研究内容,从充填料浆自身属性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充填材料类型及充填料浆的流变性、触变性等研究进展,从管输特性角度综述了管输的具体影响因素及管流特性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速度场分布、管输阻力计算方法、管道磨损、管流可视化及传热等方面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展开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常采用Bingham模型及H-B模型描述不同类型的充填料浆流变特性、塑性黏度及屈服应力等流变参数是料浆管道输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加入减阻剂、减水剂或缓凝剂等外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料浆流层间的黏滞阻力;优化管径、输送速度、充填倍线等设计参数可改善充填料浆在管道内的流动状态,减少流动过程的摩擦阻力损失。针对“三高一扰动”问题及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在“双碳”背景下,展望了未来管输核心装备及技术研发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研究侧重点主要包括:(1)在装备方面,开发新型充填材料,充分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建立一套自动化充填料浆制备系统,依据料浆性质与管输设计参数进行自适应性计算与分析,实现物料精准控制;对管道材料进行精细化加工或替换,减少输送摩擦阻力,提高料浆输送效率;实现充填料浆的物理可视化监测,减少堵管爆管事故发生。(2)在技术层面,有必要进一步将矿业工程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开发智能化、可视化、高效化且经济性显著的现代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尾砂胶结充填料浆 管道输送 清洁生产 智能化 研究现状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绢云母与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悦 刘淑贤 +3 位作者 胡晨曦 刘佳倪 王玲 聂轶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为了提高绢云母和石英的浮选分离效果,对比了pH值、捕收剂(十二胺、十四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和抑制剂(六偏磷酸钠、水玻璃、氟硅酸钠)对绢云母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吸附量测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 为了提高绢云母和石英的浮选分离效果,对比了pH值、捕收剂(十二胺、十四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和抑制剂(六偏磷酸钠、水玻璃、氟硅酸钠)对绢云母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并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吸附量测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十二胺对绢云母和石英的捕收分离效果最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次之,十四胺相对较弱;在pH=3、十二胺用量2.0×10^(-4) mol/L、六偏磷酸钠用量40 mg/L的条件下,绢云母和石英回收率分别达到70%、4%,二者浮选回收率的差值为66个百分点,分离效果较好;十二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十四胺加入后,绢云母和石英的Zeta电位差值分别达到23.8、9.3、8.8 mV,吸附量最大差值分别为0.44×10^(-4)、0.43×10^(-4)、0.38×10^(-4) mol/L;绢云母和石英对十二胺的吸附均为静电物理吸附,但由于RNH_(3)+和(RNH_(3)^(+))_(2)^(2+)占据绢云母表面K+的位置,导致捕收剂更易吸附在绢云母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云母 石英 浮选 十二胺 ZETA 电位 吸附量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损伤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严加驹 邵国梁 +1 位作者 夏冬 贾淯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23,共11页
我国寒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高寒地区资源开发强度的逐渐加大,众多寒区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冻融作用下岩石损伤演化机理,对寒区岩土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对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以研山铁矿东帮边坡条带... 我国寒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高寒地区资源开发强度的逐渐加大,众多寒区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冻融作用下岩石损伤演化机理,对寒区岩土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冻融作用对岩石的损伤劣化规律,以研山铁矿东帮边坡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为研究对象,对冻融区间[-20,20]℃、最长冻融周期为280次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开展了力学与声发射试验,获得该岩石不同冻融周期的力学、声发射特征参数。结合冻融损伤理论,进一步探究适用于该岩石的冻融损伤机理,建立基于声发射特征参数的高(冻融周期≥70次)、低(干燥、饱水、冻融周期≤40次)冻融周期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低冻融周期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声发射撞击数、累计振铃计数、累计能量的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高冻融周期的岩样;冻融40周期前后,岩样单一b值呈先降后升趋势;随冻融周期的增加,大震级撞击数的下降幅度高于小震级;低冻融周期岩样的冻融损伤机制以第1类冻融损伤理论为主导,高冻融周期岩样的冻融损伤机制为第1和第2类冻融损伤理论共同主导;低冻融周期岩样以脆性破坏模式为主,高冻融周期岩样的破坏模式由脆性逐渐向延性过渡;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建立了高、低冻融周期岩石的损伤变量耦合关系式,推导了高、低冻融周期岩石的冻融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磁铁石英岩 冻融循环 损伤模型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浸作用下磁铁矿石动态破碎特征及损伤机理
6
作者 甘德清 于泽皞 +1 位作者 刘志义 孙海宽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75,共10页
为探究富水环境中磁铁矿石受地下水侵蚀后的动态损伤特性及破碎特征,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不同浸水时长的磁铁矿石开展冲击破碎试验,选取四种不同应变率的试验结果,分析磁铁矿石在不同试验参数下的力学特性以及破碎... 为探究富水环境中磁铁矿石受地下水侵蚀后的动态损伤特性及破碎特征,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不同浸水时长的磁铁矿石开展冲击破碎试验,选取四种不同应变率的试验结果,分析磁铁矿石在不同试验参数下的力学特性以及破碎特征,引入应变率与浸水时长两个因素,建立磁铁矿石在不同应变率和浸水时长条件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合损伤曲线分析了浸水磁铁矿石全过程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磁铁矿石动态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峰值应变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加;随浸水时长增加,矿石的峰值应变增加,峰值应力与弹性模量降低;应变率增加与浸水处理会改变矿石峰后阶段的应力跌落状态。浸水处理会促进磁铁矿石破碎,增加矿石单位体积吸收能,降低矿石破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修正损伤本构模型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在峰前阶段的吻合度较高,建立的损伤曲线表征了磁铁矿石全过程的损伤机理,磁铁矿石峰前阶段的损伤差异以水应力损伤为主导。磁铁矿石的水应力损伤与荷载损伤共同影响着磁铁矿石的破碎效果,水应力损伤可等效于部分荷载损伤,二者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矿石的破碎效果较好。本工作的结果对富水矿体的安全生产以及磁铁矿石的破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石 浸水时长 SHPB冲击试验 应变率 动态破碎特征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和优化Blending算法的人工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辛守英 王晓红 焦琳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森林生物量是了解森林碳循环以及评估森林碳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塞罕坝林场主要优势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对于评估区域森林碳循环及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塞罕坝林场为研究区域,利用Sentinel-1雷达遥... 森林生物量是了解森林碳循环以及评估森林碳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准确估算塞罕坝林场主要优势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对于评估区域森林碳循环及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塞罕坝林场为研究区域,利用Sentinel-1雷达遥感数据、Sentinel-2光学遥感数据和DEM数据,分别提取雷达数据的雷达和纹理特征,光学数据的光谱、纹理、植被指数和缨帽变换特征,以及DEM数据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结合塞罕坝林场的森林二类调查数据,通过HPO-PCA-Blending集成估算模型实现塞罕坝林场主要优势树种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结果表明:1)对Sentinel-1、Sentinel-2和DEM多源数据进行参数特征提取,得到234种参数特征;2)华北落叶松、白桦、樟子松、蒙古栎、云杉格网中心的森林生物量均近似正态分布规律;3)相比ANN、MLR、XGB、LSTM和KNN估算模型,HPO-PCA-Blending集成估算模型极大地提高了主要优势树种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精度,R^(2)均提高0.3以上。多源数据参数特征与HPO-PCA-Blending集成估算模型联合能够实现对塞罕坝林场人工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可为塞罕坝林场乃至其他区域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提供重要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林场 人工林 森林生物量 机器学习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下贝叶斯优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人工林树种识别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红 辛守英 +1 位作者 张薇 焦琳琳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11,共14页
为探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下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PCA-BO-CNN)模型对人工林树种识别的方法,以提高遥感技术在人工林树种识别中的... 为探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下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PCA-BO-CNN)模型对人工林树种识别的方法,以提高遥感技术在人工林树种识别中的准确率和鲁棒性。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域,利用Sentinel-1遥感数据、Sentinel-2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PCA-BO-CNN算法模型结合,并与其他不同算法模型对比分析,以提高人工林树种识别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相比PCA算法处理前,PCA算法处理后多源数据特征的PCA1—PCA39共计39个特征的标准差和特征间的区分性明显提升。因此,PCA算法处理有利于提升对华北落叶松、白桦、樟子松、蒙古栎和云杉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的识别精度;2)在PCA算法处理前,BO-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模型对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总体准确度(OA)和Kappa系数精度,分别为81.87%,0.7545。在PCA算法处理后,PCA-BO-CNN算法模型对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OA和Kappa系数精度相对提高,分别为83.10%,0.7703;3)相比PCA算法处理前的BO-RF算法模型,PCA算法处理后的PCA-BO-CNN算法模型对塞罕坝林场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调和平均数(F1)、OA和Kappa系数的整体精度相对较高。具体,相比BO-RF算法模型PCA-BO-CNN算法模型的OA提升了1.24%,且相比PCA算法处理前PCA-BO-CNN算法模型OA提升了3.71%。与其他算法模型相比,基于PCA-BO-CNN算法模型的人工林树种识别方法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掌握塞罕坝林场人工林的树种分布,进而了解森林碳储量、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碳减排政策以及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BO-CNN模型 塞罕坝林场 人工林 遥感技术 树种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粉矿物学特性及其黏结相强度影响机理
9
作者 王伟伟 韩秀丽 +3 位作者 段博文 饶明军 李凤久 徐良平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黏结相强度是衡量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铁矿粉本身的矿物学特性与黏结相强度密切相关。在对现场6种铁矿粉进行矿物学特性及烧结基础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焙烧试样的矿相结构定量研究,综合分析各因素对黏结相强度的影响机... 黏结相强度是衡量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铁矿粉本身的矿物学特性与黏结相强度密切相关。在对现场6种铁矿粉进行矿物学特性及烧结基础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焙烧试样的矿相结构定量研究,综合分析各因素对黏结相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6种铁矿粉中,纽曼粉以赤铁矿为主,石英质量分数为4.1%;铁精粉以磁铁矿为主,石英质量分数为4.9%;其他4种均以褐铁矿为主,石英质量分数为3.1%~5.6%。各试样的粒度分布欠均匀,超特粉粒度较大,主要集中在5~10 mm;国内铁精粉粒度最小。6种铁矿粉的TFe质量分数为56.87%~65.62%,其中超特粉TFe含量最低,国内铁精粉TFe含量最高;SiO_(2)质量分数为3.33%~5.90%,超特粉SiO_(2)含量最高,PB粉SiO_(2)含量最低。焙烧试样中金属相主要为赤铁矿,黏结相主要为铁酸钙,其中超特粉中铁酸钙含量最高,麦克粉中赤铁矿含量最高;显微结构均以熔蚀交织结构为主,但气孔特征差异明显,麦克粉以薄壁大气孔为主,气孔率最高。铁矿粉黏结相强度与焙烧试样中铁酸钙含量呈正相关,与赤铁矿含量及气孔率呈负相关;与原料中石英和褐铁矿含量密切相关,与TFe含量关系不明显。本文研究成果对不同种类铁矿粉的合理利用、优化烧结配矿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粉 矿物学特性 铁酸钙 矿相结构 黏结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Pt-I^(-)-H_(2)O系热力学分析
10
作者 尚琛瑜 李绍英 +5 位作者 赵留成 秦建秋 张雅宁 刘宏宇 杨玉钱 白丽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0-1038,共9页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l/L的条件下,当溶液pH值低于9.4时,碘主要以I^(-)和I_(3)^(-)形式存在;当溶液pH值继续增大,碘的存在形式逐渐转化为IO_(3)^(-);增大Pt-I^(-)-H_(2)O体系中含碘组分的总浓度c_(T)(I^(-)),还原电位φ_(sol/Pt)降低,PtI_(2)沉淀逐渐溶解,Pt^(4+)/PtO_(2)的平衡pH值增大,对铂的浸出十分有利。在铂的总浓度c_(T)(Pt)为0.0001 mol/L的条件下,当c_(T)(I^(-))大于0.145 mol/L时,PtI_(2)沉淀彻底溶解,铂主要以PtI_(4)^(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为高效碘化浸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I^(-)-H_(2)O体系 I_(2)-I^(-)-H_(2)O体系 同时平衡原理 热力学 φ-pH图 组分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山铁矿磁赤混合铁矿石选矿工艺优化研究
11
作者 王海霞 来有邦 +3 位作者 赵礼兵 邓玉芬 张朔 赵留成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76,共6页
随着司家营研山铁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磁铁矿含量逐渐增加,为解决氧化矿分选工艺流程中重选作业效果差、铁回收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原矿性质研究,开展了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强磁选、弱磁选精矿淘洗机精选、强磁选精矿阴离子反浮... 随着司家营研山铁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磁铁矿含量逐渐增加,为解决氧化矿分选工艺流程中重选作业效果差、铁回收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原矿性质研究,开展了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强磁选、弱磁选精矿淘洗机精选、强磁选精矿阴离子反浮选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原矿铁品位为24.24%,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铁分布率分别为71.00%和20.75%;在一段、二段磨矿细度-0.074 mm分别占60%和90%的条件下,经三段弱磁选得到了铁品位67.65%、铁回收率70.11%的弱磁选精矿;强磁选精矿经1粗1精1扫反浮选流程处理,获得了铁品位53.30%、铁回收率5.71%的反浮选精矿,最终综合铁精矿铁品位为66.30%、铁回收率为75.82%,达到了磁赤混合贫铁矿石中铁的高效回收目标,研究结果可作为选矿厂工艺流程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铁矿石 阶段磨矿 阶段磁选 淘洗机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2
作者 贾清梅 杨钰 +2 位作者 来友邦 李凤久 赵留成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1-659,共9页
随着淡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许多选矿厂开始利用含大量无机电解质的循环水、地下水、苦咸水和海水等多种水源进行选矿以节省淡水,但其中的离子会对浮选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海水浓度下的Na^(+)、K^(+)、Ca^(2+)、Mg^(2+)对黄铜矿浮选... 随着淡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许多选矿厂开始利用含大量无机电解质的循环水、地下水、苦咸水和海水等多种水源进行选矿以节省淡水,但其中的离子会对浮选产生一定影响。为探明海水浓度下的Na^(+)、K^(+)、Ca^(2+)、Mg^(2+)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在pH值为9.5的条件下,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松醇油为起泡剂,进行了黄铜矿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海水中的Na^(+)可提高黄铜矿的可浮性,使浮选回收率增大0.79%;K^(+)对黄铜矿的浮选影响效果不明显;Ca^(2+)和Mg^(2+)浓度对黄铜矿的可浮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Mg^(2+)的不利影响更大,使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降低了8.85%。通过接触角测试、Zeta电位测试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Na^(+)可以增大黄铜矿的接触角,使黄铜矿变得疏水,也可以提高矿物表面的Zeta电位,促进黄铜矿与丁基黄药的吸附;Ca^(2+)和Mg^(2+)均降低了黄铜矿的接触角,其在黄铜矿表面形成了亲水的羟基络合物Ca(OH)_(2)和Mg(OH)_(2),增大了黄铜矿的亲水性,抑制黄铜矿与丁基黄药的吸附,使黄铜矿可浮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浮选 海水选矿 离子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界慢化理论加锚板裂化围岩失稳破坏前兆研究
13
作者 刘嘉成 于光远 +4 位作者 韩强 梁鹏 张艳博 刘天一 王金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3-378,共6页
为揭示加锚板裂化岩体失稳破坏的前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轴力传感器与声发射系统对加锚板裂试件单轴加载过程声-力多参量进行实时监测,结合临界慢化理论构建前兆信息识别体系,系统研究了声发射能率、累计能量与锚索轴力时序信号的阶... 为揭示加锚板裂化岩体失稳破坏的前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轴力传感器与声发射系统对加锚板裂试件单轴加载过程声-力多参量进行实时监测,结合临界慢化理论构建前兆信息识别体系,系统研究了声发射能率、累计能量与锚索轴力时序信号的阶段演化特征及其失稳前兆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破坏前呈现显著的时序特征异变:锚索轴力、声发射能率与累计能量的前兆响应时序依次滞后,其中锚索轴力失稳前兆较声发射参数提前10 s响应;基于临界慢化理论的方差分析显示,锚索轴力方差在塑性阶段末最先出现失稳前兆,较声发射能率方差和累计能量方差分别提前8 s,且三者方差前兆均较原始参数提前4 s;将锚索轴力原始时序参数及其方差作为主判据,声发射参数方差作为次判据。这一研究有助于揭示加锚板裂化围岩失稳破坏前兆信息,为矿山工程突发性破坏失稳破坏预警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锚 板裂化 临界慢化 声发射 锚索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密集区地表热环境时空异质性驱动机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春华 李富平 +3 位作者 谷海红 何宝杰 马朋坤 宋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2-882,共11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热红外波段数据,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水热因子中的地表温度值,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可见光波段,从生物地球物理效应角度提取下垫面地表扰动类型和4个生物物理参数(光合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Cover of Photosynthe...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热红外波段数据,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水热因子中的地表温度值,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可见光波段,从生物地球物理效应角度提取下垫面地表扰动类型和4个生物物理参数(光合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Cover of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f_(PV);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增强型裸土指数,Enhanced Bare Soil Index,EBSI;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vious Surface Index,NDISI),借助叠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地表热环境时空异质性特征并可视化,以及4个生物地球物理参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矿业用地地表温度最高,属热岛效应聚集区;地表下垫面扰动类型以及4个驱动因子的时空变化,导致研究区夏季午间地表热环境异质性较大,且5期影像下垫面地表温度均呈现出工矿用地>居民地>耕地>林地>水域的分异特征;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_(PV)和SMMI指数与归一化地表温度(Normaliz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NLST)呈线性负相关(P<0.01),EBSI和NDISI与NLST呈线性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利用4个生物物理参数综合考量地表热环境异质性,可全面反映下垫面生物物理参数与地表温度的真实关系,且5期影像与LST呈负相关关系的SMMI回归系数均大于f_(PV),说明地表温度的下降与土壤湿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关系;与LST呈正相关关系的EBSI回归系数均大于NDISI,说明地表温度的上升与裸土的增加有明显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业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异质性的评估和优化提供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温度 生物物理参数 时空异质性 矿业密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化工企业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福生 高湛翔 +2 位作者 董宪伟 王建涛 孙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01-2406,共6页
针对化工企业生产中工艺流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重特大事故易发的特点,从化工事故发生的多层次影响因素出发,设计构建了化工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基于G1法与物元可拓理论构建了G1-物元可拓综合评... 针对化工企业生产中工艺流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重特大事故易发的特点,从化工事故发生的多层次影响因素出发,设计构建了化工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基于G1法与物元可拓理论构建了G1-物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全面反映化工企业的风险等级水平。运用该模型对唐山某氯碱化工企业进行风险等级评价,计算其各指标权重与关联度,最终得出总目标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风险水平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化工安全 风险评价 物元可拓理论 G1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镁的制备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美佳 白丽梅 +3 位作者 马玉新 赵留成 李绍英 程子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氢氧化镁是重要的镁基矿物材料,是实现镁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氢氧化镁的形貌变化受制备原料、方法及条件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氢氧化镁的应用。因此,对物理粉碎法、直接沉淀法、氧化镁水化法等制备方法的制备工艺及优缺点进行... 氢氧化镁是重要的镁基矿物材料,是实现镁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氢氧化镁的形貌变化受制备原料、方法及条件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氢氧化镁的应用。因此,对物理粉碎法、直接沉淀法、氧化镁水化法等制备方法的制备工艺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氢氧化镁具有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分析了氢氧化镁形貌与其作为高分子材料阻燃、重金属废水吸附处理及染料废水降解等不同途径应用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氢氧化镁的更多潜在应用提供借鉴。提出了在氢氧化镁晶体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晶面调控剂、掺杂阳离子等方式改变晶面生长习性,而且溶液过饱和度变化也会对晶体成核和生长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氢氧化镁的形态。指出工业化生产高纯度和特定形貌的氢氧化镁仍面临着挑战,不同条件下氢氧化镁晶体缺陷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晶体中可能存在的位错、间隙缺陷等类型,以提高氢氧化镁的性能、扩展镁资源高值化利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资源 氢氧化镁 形貌 晶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程序升温试验的煤自燃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垚 王福生 +1 位作者 董轩萌 高东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4-106,共13页
针对煤在变氧条件下氧化自燃能力不同这一情况,选取褐煤、气煤、肥煤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作为试验样品开展了氧气体积分数为3%、5%、10%、14%、18%条件下的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试验和基于ReaxFF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CO、CO_(2)等的... 针对煤在变氧条件下氧化自燃能力不同这一情况,选取褐煤、气煤、肥煤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作为试验样品开展了氧气体积分数为3%、5%、10%、14%、18%条件下的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试验和基于ReaxFF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CO、CO_(2)等的生成规律和路径,探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在变氧条件下基团受氧气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煤受温度和氧气影响容易产生CO、CO_(2)等指标气体,且指标气体CO、CO_(2)呈指数上升趋势,煤的变质程度越低,在相同氧气体积分数条件下产生指标气体的温度就越低。模拟结果显示,变氧条件下煤与氧的反应可能是氧与煤受温度影响产生的活性中间体片段反应,而不是直接攻击煤的主体结构。煤在受温度影响后煤结构基团并不是直接发生改变,而是经历结构调整进行键的扭转、断裂和原子上的转变生成适合与氧气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片段。变质程度越高的煤分子结构越稳定越不易受温度的影响产生活性中间体片段,通入氧气后氧与活性中间体反应的速度低于煤受温度影响产生活性中间体的速度,所以变氧条件下氧一般是与活性中间体反应生成水、CO等指标气体,而不是直接与煤主体结构反应。综合分析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发现:褐煤在氧气体积分数处于3%、气煤在氧气体积分数处于10%~14%、肥煤在氧气体积分数处于14%~18%时,水和含氧气体的数量相较于其他阶段明显增加,说明在氧含量较低的区间内这3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受氧气影响较大,加速了煤氧化反应进程,煤自燃倾向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ReaxFF力场 变氧条件 分子结构 活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促进煤自燃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福生 孙玮 +3 位作者 张渝 张朝阳 高东 卓建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7-2359,共13页
为研究低温氧化条件下典型过渡金属离子对煤自燃的影响,对褐煤(HM)、气煤(QM)、肥煤(FM)进行过渡金属离子的测定,选取过渡金属离子中含量较多且氧化性较强的Fe(Ⅲ)、Mn(Ⅲ)和Cu(Ⅱ)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了电荷分布、... 为研究低温氧化条件下典型过渡金属离子对煤自燃的影响,对褐煤(HM)、气煤(QM)、肥煤(FM)进行过渡金属离子的测定,选取过渡金属离子中含量较多且氧化性较强的Fe(Ⅲ)、Mn(Ⅲ)和Cu(Ⅱ)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了电荷分布、前线轨道和拉普拉斯键级,证明了活性位点的存在。探究了有无过渡金属离子情况下,Ar—CH_(2)—CH_(3)到Ar—CO—CH_(3)的2种反应历程进行模型优化、过渡态计算和IRC验证,得到热力学相关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无过渡金属离子参与的反应决速步的活化能垒为164.18 kJ/mol,有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决速步活化能垒为158.72 kJ/mol,过渡金属离子对总反应速度影响效果不显著。Fe(Ⅲ)、Mn(Ⅲ)和Cu(Ⅱ)参与下,反应的总放热量分别为1535.52、1834.97、365.93 kJ/mol,其数值均大于氧气分子氧化脂肪烃所放出的热量(319.93 kJ/mol),氧化脂肪烃中C—H的自由能垒分别为42.79、4.30、117.29 kJ/mol,其值都小于氧气分子氧化C—H反应的活化能值(146.38 kJ/mol),过渡金属离子对C—H氧化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为Mn(Ⅲ)、Fe(Ⅲ)和Cu(Ⅱ),反应过程中伴随着·OH和H_(+)的生成,在后续反应中,会进一步与煤结构发生反应,加快煤自燃过程;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联用仪对4种不同煤样的CO气体产物出现的时间和体积分数进行测定,发现4种煤样出现CO气体产物的温度点相近,添加锰离子的煤样在90℃时产生了CO,其余3种煤样在100℃出现CO气体产物,CO气体产物体积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Mn(Ⅲ)、Fe(Ⅲ)、Cu(Ⅱ)和原煤样,这与计算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Mn(Ⅲ)对于提高CO生成速率效果逐渐减弱,铁离子和铜离子催化煤自燃效果逐渐显著,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比于氧气分子,煤中过渡金属离子更容易与C—H发生氧化反应,不仅使自由基链式反应更早发生,还增加了反应的放热量和·OH和H_(+)的生成量,从而促进煤自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离子 煤自燃 量子化学 活化能 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福江 宋平 庞新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 为解决林西矿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分析出了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底鼓力学机理及控制技术,得出了如下结论:(1)推导出了巷道两侧底板极限破坏深度、极限破坏宽度以及沿滑移面有效滑动力的计算公式;(2)判断出了林西矿1791-2工作面回风巷底板破坏为挤压流动性底鼓,全断面破坏鼓起形式;(3)分析出了巷道底鼓机理、底鼓原因以及控制途径;(4)提出了“顶、帮、底同治”控制巷道底鼓技术,顶帮采用高强预应力锚杆网+锚索支护,底板采用预应力锚索锚注加固+混凝土铺底技术;(5)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巷道底鼓得到了有效遏止,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高应力 软岩巷道 底鼓机理 底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关铁矿高阶段采场充填料浆流动沉降规律及施工参数优化
20
作者 路燕泽 甘德清 +4 位作者 向伟华 连欢超 刘志义 杨志强 王立杰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3-180,共8页
为探究中关铁矿高阶段采场充填料浆的流动沉降规律,提升充填质量,阐述了高阶段采场充填料浆流动沉降理论、非限定界限及润滑层效应的料浆沉降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充填料浆在采场内的颗粒运移特征及沉降行为,对不同采场长度下充... 为探究中关铁矿高阶段采场充填料浆的流动沉降规律,提升充填质量,阐述了高阶段采场充填料浆流动沉降理论、非限定界限及润滑层效应的料浆沉降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充填料浆在采场内的颗粒运移特征及沉降行为,对不同采场长度下充填料浆入口数量及位置选取进行了优化,揭示了充填料浆在采场内的流动沉降特性。结果表明:充填料浆在采场流动沉积后形成锥形分布,且当料浆内粗骨料含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分为粗颗粒区、细颗粒区及灰砂区;料浆固相颗粒沉降速度分布差异性显著,料浆入口处沉降速度最大,沿x轴延伸时沉降速度减小,沿z轴延伸时沉降速度增大;当采场长度由30 m分别增至40~60、70~80 m时,充填料浆入口数量分别设置为一个、两个及三个可提升充填质量;当采场长度达到90 m时,同样设置三个料浆入口,但需将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三处料浆入口分别沿采场长度方向向两侧移动2.5 m,提升料浆固相颗粒流动分布均匀性。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充填开采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料浆 流动沉降 颗粒运移 数值模拟 放料口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