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及扰动因子评估
1
作者 刘超 毕莹莹 +6 位作者 李泽莹 王勇 王一凡 董鹏昊 杜明辉 张耀宗 孙晓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2,共11页
为系统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分析其差异及扰动因子,以2014—2023年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评价静态工业水资源效率,通过差异系数分析静态时空演变,基于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为系统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分析其差异及扰动因子,以2014—2023年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评价静态工业水资源效率,通过差异系数分析静态时空演变,基于效率评价结果分析黄河流域工业污染冗余情况。结合Malmquist(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水资源效率进行动态分解,采用经LLC等方法检验的Tobit模型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扰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83,整体呈上升态势,空间演变差异系数均值为0.22,区域间工业水资源效率水平差距大。四川省COD、NH_(3)-N、挥发酚冗余率分别为0.73%、0.84%、0.03%,污染物冗余水平为黄河流域9省(区)最低;宁夏回族自治区COD、甘肃省NH_(3)-N、山西省挥发酚冗余率为黄河流域9省(区)最高,分别为22.70%、27.90%、45.90%,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从绝对量看,ML指数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为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对ML指数增长有负向调节效果。从增长量看,ML指数从0.95提高到1.12,水资源效率呈动态增长,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分别由0.95、0.81、1.00提升至1.00、1.00、1.03,对水资源效率增长的贡献加强,规模效率从1.19降至1.07,对水资源效率增长的贡献下降;水资源禀赋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是制约工业水资源效率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管制力度、技术创新水平、节水措施是提升工业水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工业水资源效率 EBM-Malmquist-Tobit复合模型 扰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农村工程的研究
2
作者 郝存毅 姜跃勇 +1 位作者 赵佳 杨永 《河北农机》 2021年第20期102-103,共2页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家逐步将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开始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海绵城市”工程已经在我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农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几乎为零。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符合绿色发展主...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家逐步将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开始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海绵城市”工程已经在我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在农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几乎为零。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符合绿色发展主题,本研究提出“海绵农村”的构想,以此为出发点,就海绵农村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念 农村工程 水循环系统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内支撑在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郭雪源 张明聚 +1 位作者 武立伟 韩流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6,共6页
针对盾构竖井内开挖深基坑时出土作业面小、基坑深度大等特点,提出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PCFT)内支撑结构.该PCFT内支撑结构由双肢矩形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构件和锚固件通过高强螺栓装配而成.以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为背景,... 针对盾构竖井内开挖深基坑时出土作业面小、基坑深度大等特点,提出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PCFT)内支撑结构.该PCFT内支撑结构由双肢矩形钢管轻集料混凝土构件和锚固件通过高强螺栓装配而成.以北京地铁17号线某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开展PCFT内支撑基坑支护设计及应用.对支撑轴力、围护桩变形、桩顶位移和地表沉降进行了信息化监测,并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和优化PCFT内支撑设计及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和监测结果表明:PCFT内支撑架设施工技术简便易行,在有效控制基坑稳定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盾构竖井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性和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竖井基坑工程 基坑内支撑 钢管混凝土 装配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修复边坡植被演替初期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芳 夏栋 +3 位作者 马佳鑫 罗婷 闫书星 张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目的]研究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期为后期人工修复边坡的养护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人工修复边坡的正... [目的]研究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期为后期人工修复边坡的养护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人工修复边坡的正向演替。[方法]在湛江、梧州、宜昌、南阳、焦作、潍坊、加查采集了初期基材配制相同、植物配制相近,修复年限为2~4年的植被混凝土人工修复边坡土样,通过实验获得土样有机碳组分、碳、氮、磷的数据,采用冗余分析,开展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研究。[结果]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F_(1)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64 g/kg;F_(2)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3~3.04 g/kg;F_(3)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02~3.34 g/kg;F_(4)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86~15.24 g/kg;TOC含量变化范围为15.52~24.71 g/kg;TN含量变化范围为0.61~0.93 g/kg;T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1~1.22 g/kg;C∶N变化范围为23.55~27.95;C∶P变化范围为17.26~23.09;N∶P的变化范围为0.72~0.98;C∶N∶P的变化范围为17.26∶0.75∶1~24.81∶0.95∶1。[结论]演替初期人工修复边坡碳磷表现为中等及以上,氮表现为缺乏;有机碳组分以惰性有机碳为主且有机碳稳定性较强。有机碳组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年平均温度、物种丰富度和年平均降水;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影响因子为年平均温度、物种丰富度、pH和容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初期 人工修复边坡 有机碳组分 碳氮磷含量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纤维膜臭氧接触式反应器传质机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姚福春 毕莹莹 +4 位作者 唐晨 杜明辉 李泽莹 张耀宗 孙晓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9-1097,共9页
将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组装成膜接触器,开发了膜接触式臭氧(O_(3))传质技术。对比了气泡传质和膜接触传质的差异,通过O_(3)传质模型和阻力模型对该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_(3)可以有效地通过... 将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组装成膜接触器,开发了膜接触式臭氧(O_(3))传质技术。对比了气泡传质和膜接触传质的差异,通过O_(3)传质模型和阻力模型对该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_(3)可以有效地通过疏水性PTFE膜进行传质,当搅拌速度达到1500r/min时,膜传质的表观传质系数(0.3049min-1)与气泡传质(0.3109min-1)相当。同时,膜表面的疏水结构将尾气的湿度降低到0.8g/m^(3)以下,远低于气泡传质(>11.5g/m^(3)),符合进入臭氧发生器的标准,具备回收氧气的可行性。O_(3)的传质通量受液体流速、p H、污染物浓度、气体流量以及进气O_(3)浓度的影响。在pH=11、苯酚浓度为0或pH=7、苯酚浓度为20mg/L时,传质通量达到了0.16g/(m^(2)·h)。O_(3)传质过程的传质阻力主要由膜阻力和液相阻力组成,而通过液相条件控制可以有效减小液相阻力,因此进一步降低传质阻力需要膜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 臭氧 接触式反应器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传质强化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研究与机理分析
6
作者 姚福春 毕莹莹 +4 位作者 刘超 唐晨 李泽莹 张耀宗 孙晓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91,共6页
为解决传统臭氧(O_(3))曝气技术O_(3)逸散及污染物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以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材料制成膜接触器,并进行膜接触O_(3)无气泡传质催化O_(3)氧化技术研究。以苯酚为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催化O_(3)氧化实验、动... 为解决传统臭氧(O_(3))曝气技术O_(3)逸散及污染物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以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材料制成膜接触器,并进行膜接触O_(3)无气泡传质催化O_(3)氧化技术研究。以苯酚为污染物,通过对比实验、催化O_(3)氧化实验、动力学分析、自由基屏蔽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等对新技术的传质特性、氧化效果和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独O_(3)氧化,催化氧化体系对苯酚的去除情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α-Fe_(2)O_(3)表现出较高的O_(3)催化活性。屏蔽实验通过投加叔丁醇(TBA)和Na_(3)PO_(4)来屏蔽自由基和反应位点,COD去除率较正常实验时分别降低了21.05%和11.80%,说明催化剂表面的路易斯酸性位点是催生·OH的主要原因。膜接触O_(3)无气泡传质与α-Fe_(2)O_(3)催化O_(3)氧化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高效去除苯酚的同时解决了O_(3)逸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臭氧 α-Fe_(2)O_(3) 氧化 苯酚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糊分析法的古建筑木结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1
7
作者 郭小东 徐帅 +2 位作者 宋晓胜 黄瑞乾 王耀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3-398,共6页
为了利用有限检测结果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提出古建筑木结构灰色模糊安全性评估方法.梳理古建筑木结构鉴定单元、子单元和构件的划分原则和安全等级的划分原则.研究并建议属性灰色模糊关系矩阵的... 为了利用有限检测结果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提出古建筑木结构灰色模糊安全性评估方法.梳理古建筑木结构鉴定单元、子单元和构件的划分原则和安全等级的划分原则.研究并建议属性灰色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原则和属性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典型民用古建筑木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模糊分析法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简单可行.与传统的评级法相比,该方法可考虑不同构件对结构安全性的贡献程度以及不同属性对同一构件安全性的贡献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安全性评估 灰色模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滴滤池处理农村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雪妮 何连生 +4 位作者 姜登岭 袁震 杨兆华 孟睿 蒋进元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生物滴滤池存在脱氮除磷效果较差、滤料易堵塞、有异味等缺点。针对不同农村地区不同水质的废水,为达到出水标准,提高运行效率,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物滴滤池进行了改进研究。滴滤池的结构设计可从降低进水有机负荷、增加含氧量和脱氮除... 生物滴滤池存在脱氮除磷效果较差、滤料易堵塞、有异味等缺点。针对不同农村地区不同水质的废水,为达到出水标准,提高运行效率,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物滴滤池进行了改进研究。滴滤池的结构设计可从降低进水有机负荷、增加含氧量和脱氮除磷分段进行等方面改进;布水方式可从减小进水水滴体积、均匀布水、适当提高布水高度等方面改进;滤料的选择可根据废水的特点选择组合滤料实现优势互补;生物膜的培养可采用人工接种挂膜和自然挂膜相结合的方式来缩短培养时间;适当提高回流比,可提高氮去除率,一般回流比设为60%~80%。生物滴滤池的不断改进使其在农村废水处理中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滴滤池 结构设计 滤料 挂膜 回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的抗震性能研究
9
作者 尤志国 褚艳敏 +2 位作者 习智琳 蔡新江 毛小勇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对不同混凝土强度、单掺钢纤维、混杂钢纤维,以及不同配箍率的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探究钢纤维替代部分箍筋的可行性。设计了C30和C40两种强度的自密实混凝土,制作了3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和1根无纤维自密实混凝... 对不同混凝土强度、单掺钢纤维、混杂钢纤维,以及不同配箍率的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探究钢纤维替代部分箍筋的可行性。设计了C30和C40两种强度的自密实混凝土,制作了3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和1根无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箱型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箱型柱均发生弯曲破坏;钢纤维可以提升箱型柱的水平承载力和耗能;单掺40 kg/m^(3)钢纤维的箱型柱与混杂40 kg/m^(3)钢纤维的箱型柱都可以替代配箍率0.23%的箍筋;C30混凝土强度和配箍率为0.83%柱的耗能能力最好。采用ABAQUS对箱型柱的抗震性能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模拟值与试验值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箍筋 箱型柱 抗震性能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句法的工业废弃地改造研究——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鹏波 张立杰 +1 位作者 雷大朋 冯宣铭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199,共5页
如何在城市工业废弃地物质更新过程中,适宜地将场所精神融入新生景观,达到新旧融合的效果,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以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为基础,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妮·惠斯顿·... 如何在城市工业废弃地物质更新过程中,适宜地将场所精神融入新生景观,达到新旧融合的效果,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以彼得·拉茨提出的"景观句法"为基础,以唐山工业景观之路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妮·惠斯顿·斯本的景观语言构建规则,提出"六词汇——五句构"工业废弃地景观系统构建策略,以期深化我国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该领域的景观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弃地 景观更新 语言学 景观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纤维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对称倾角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尤志国 褚艳敏 +2 位作者 李杰 毛小勇 周云龙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纤维组合对轻骨料混凝土对称倾角梁的抗剪性能的影响,对7根混杂纤维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对称倾角梁进行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其可性行。结果表明:混杂纤维可以提高试验梁的抗剪性能,... 为了研究不同纤维组合对轻骨料混凝土对称倾角梁的抗剪性能的影响,对7根混杂纤维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对称倾角梁进行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其可性行。结果表明:混杂纤维可以提高试验梁的抗剪性能,混杂钢纤维、仿钢纤维与聚丙烯短纤维具有正混杂效应。混杂纤维的加入有效抑制裂缝的产生与发展,明显提高对称倾角梁的极限荷载。三元混杂钢纤维、仿钢纤维和聚丙烯短纤维梁的抗剪性能优于二元混杂钢纤维和聚丙烯短纤维的梁。经研究得出二元混杂钢纤维和聚丙烯短纤维的梁中最优纤维组合分别为50、1 kg/m^(3),三元混杂钢纤维、仿钢纤维和聚丙烯短纤维的梁中最优纤维组合分别为40、3、0.7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轻骨料 抗剪性能 数值模拟 极限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火灾高温后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12
作者 尤志国 周云龙 +1 位作者 杨志年 张宏强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6-484,共9页
为研究火灾高温后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弯曲性能问题,掺入陶瓷纤维、镀铜钢纤维和陶瓷-镀铜钢纤维配置轻骨料混凝土,制作了尺寸为100 mm×100 mm×400 mm试块15组,按照国际标准ISO-834升温曲线进行20、30、60 min的明火升温试验,采... 为研究火灾高温后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弯曲性能问题,掺入陶瓷纤维、镀铜钢纤维和陶瓷-镀铜钢纤维配置轻骨料混凝土,制作了尺寸为100 mm×100 mm×400 mm试块15组,按照国际标准ISO-834升温曲线进行20、30、60 min的明火升温试验,采用四点弯曲试验方法进行高温后弯曲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受火时间下纤维种类、纤维掺量对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内部温度、荷载-挠度曲线和抗弯强度的影响,基于CECS 13:2009研究高温后纤维对轻骨料混凝土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升温滞后平台之前,镀铜钢纤维掺量越大,轻骨料混凝土内部升温越快,陶瓷纤维掺量越大,内部升温越慢;火灾高温后,镀铜钢纤维掺量越大,极限抗弯强度越大,弯曲韧性越好,镀铜钢纤维在改善高温后轻骨料混凝土弯曲性能效果较好;受火60 min后,镀铜钢纤维掺量相同时,陶瓷纤维掺量越高弯曲韧性越好,相对于单掺镀铜钢纤维D50抗弯强度,混掺陶瓷-镀铜钢纤维D50T13抗弯强度降低了43.6%,D50T26、D50T39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6.39%、24.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骨料混凝土 火灾高温后 弯曲性能 镀铜钢纤维 陶瓷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振动模糊PID控制算法研究
13
作者 富腾 韩流涛 +1 位作者 王兴国 葛楠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79,共9页
针对近断层地震对结构低频脉冲作用而引起的强烈振动响应,通过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设立的20层结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该模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分析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下,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该模型振动反应产生的速度与位移产生... 针对近断层地震对结构低频脉冲作用而引起的强烈振动响应,通过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设立的20层结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该模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分析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下,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该模型振动反应产生的速度与位移产生有明显的减震作用,特别是对近断层地震中产生的低频脉冲效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当控制力一定时,通过调整pid_(max)这一指标,仅控制其第一振型便能达到满意的减震效果,但其楼层加速度在1~15层时减震效果比较显著,其它楼层则并无明显的减震效果。由于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速度与位移起到了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为振动主动控制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模糊PID控制 主振型 层间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荷载-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后井壁混凝土动态冲击压缩试验研究
14
作者 张薇 郭立稳 +2 位作者 徐国强 郭通行 沈程刚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为了探究压荷载与硫酸盐耦合作用对深井井壁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制备高强度井壁混凝土,采用直径为75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其进行动态冲击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应力水平与硫酸盐腐蚀耦合作用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 为了探究压荷载与硫酸盐耦合作用对深井井壁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制备高强度井壁混凝土,采用直径为75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其进行动态冲击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应力水平与硫酸盐腐蚀耦合作用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动态抗压强度和能量耗散的变化规律,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井壁混凝土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耦合作用后的混凝土试件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混凝土试件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冲击速度下,当耦合作用龄期为30 d时,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增强,当耦合作用龄期为180、240 d时,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抗冲击性能 动态抗压强度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尾矿砂混凝土梁火灾下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15
作者 周云龙 杨志年 +1 位作者 郭博宇 吴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为研究火灾下铁尾矿砂替代天然砂对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对5根铁尾矿砂混凝土梁和2根天然砂混凝土梁恒载条件下火灾试验.分析不同铁尾矿砂混凝土强度(C30、C40)、不同受火工况对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并与天然砂混凝土梁进行对比.... 为研究火灾下铁尾矿砂替代天然砂对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对5根铁尾矿砂混凝土梁和2根天然砂混凝土梁恒载条件下火灾试验.分析不同铁尾矿砂混凝土强度(C30、C40)、不同受火工况对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并与天然砂混凝土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铁尾矿砂混凝土在受火后爆裂和龟裂现象略严重于天然砂混凝土梁,铁尾矿砂混凝土强度越高,爆裂和龟裂现象越严重;混凝土强度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梁的火灾下抗弯性能有显著影响,强度越高,梁发生抗弯破坏的时间越晚,耐火极限越高;铁尾矿砂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30提高到C40时,铁尾矿砂混凝土简支梁的耐火极限提高了8.99%,受火120 min后,铁尾矿砂混凝土连续梁静载试验破坏时最大挠度下降了4.55%.铁尾矿砂混凝土梁的耐火极限与天然砂混凝土梁的火灾下力学行为较为相似,火灾下抗弯性能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砂 混凝土梁 火灾试验 抗弯性能 耐火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北方山区旱作农业之涉县石堰梯田模式
16
作者 赵亚杰 关鑫杰 +1 位作者 申玉硕 路智轩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7期36-37,共2页
农业种植与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何顺应自然、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涉县石堰梯田模式为例,探讨北方山地该典型旱作农业模式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保护农业物种资源及生... 农业种植与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何顺应自然、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涉县石堰梯田模式为例,探讨北方山地该典型旱作农业模式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保护农业物种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希望其生态理念及种植经验能为其他旱作区农业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堰梯田 生态保护 乡村振兴 河北省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耦合陶瓷膜处理含酚废水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勇 张耀宗 +2 位作者 毕莹莹 杜明辉 孙晓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239,共8页
催化臭氧氧化是处理含酚废水的有效手段,为研究α-Fe_(2)O_(3)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降解效能同时有效回收催化剂,采用微米级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苯酚模拟废水,并耦合陶瓷膜对分散在反应体系的催化剂进行截留、回收,实现工艺的连续... 催化臭氧氧化是处理含酚废水的有效手段,为研究α-Fe_(2)O_(3)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降解效能同时有效回收催化剂,采用微米级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苯酚模拟废水,并耦合陶瓷膜对分散在反应体系的催化剂进行截留、回收,实现工艺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在间歇运行条件下,催化氧化反应30 min时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7%以上,高COD去除率的主要原因是α-Fe_(2)O_(3)对臭氧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在催化氧化过程中产生了强氧化性产物·OH;在恒压条件下,通过膜污染模型拟合和串联阻力模型进行验证,Rr占总阻力的50%以上,但当操作压力超过30 kPa,一部分可逆污染向不可逆污染逐渐转化,Rir显著增加;通过动力学拟合探究膜污染形成机制,运行过程中陶瓷膜污染模型为中间堵塞或滤饼堵塞,膜污染主要发生在膜表面,膜可以对α-Fe_(2)O_(3)进行有效拦截并通过反冲洗恢复通量;连续进水6个周期运行过程中,模拟废水COD去除率保持在85%以上,陶瓷膜不可逆阻力控制在总阻力的13%以下,反应体系保持了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 催化臭氧氧化 苯酚 陶瓷膜 膜污染 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微气泡处理有机废水的效果与机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杜明辉 王勇 +2 位作者 高群丽 张耀宗 孙晓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907-6915,共9页
为解决臭氧氧化有机废水氧化效率差、臭氧利用率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臭氧微气泡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采用加压溶气法制备的臭氧微气泡处理苯酚配置的模拟废水,通过显微拍摄、动力学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自由基屏蔽等手段对臭... 为解决臭氧氧化有机废水氧化效率差、臭氧利用率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臭氧微气泡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采用加压溶气法制备的臭氧微气泡处理苯酚配置的模拟废水,通过显微拍摄、动力学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自由基屏蔽等手段对臭氧微气泡的形态大小、氧化效果、传质特性和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臭氧气泡直径和界面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试验与数值计算表明,臭氧微气泡平均粒径为20.37μm,处理初始COD浓度为51.2mg/L的有机废水,COD去除速率分别是使用1μm曝气头和100μm曝气头曝气的1.59倍和3.61倍,臭氧利用率达到99.19%以上,氧化过程是自由基为主的间接氧化过程,污染物最终氧化产物为小分子烃和羧酸。微气泡影响下,臭氧分子传质速率和分解速率均有所提高,而臭氧微气泡表面较高的界面压力是其高效传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微气泡 废水处理 传质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苯酚废水的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勇 杜明辉 +3 位作者 张宁 高群丽 张耀宗 孙晓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18-1826,共9页
催化臭氧氧化工艺是处理难降解废水的有效手段,但仍存在臭氧利用率较差、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等问题.本文以α-Fe_(2)O_(3)作为臭氧催化剂,通过SEM、N_(2)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了α-Fe_(2)O_(3)的结构,构建了α-Fe_(2)O_(3)... 催化臭氧氧化工艺是处理难降解废水的有效手段,但仍存在臭氧利用率较差、催化效率低、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等问题.本文以α-Fe_(2)O_(3)作为臭氧催化剂,通过SEM、N_(2)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了α-Fe_(2)O_(3)的结构,构建了α-Fe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苯酚废水体系,优化催化条件,提高处理效率,并对催化机理和催化剂稳定性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①α-Fe_(2)O_(3)表现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且比表面积较大,达83.38 m^(2)/g,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潜力.②臭氧投加量和pH对催化体系的影响明显,但α-Fe_(2)O_(3)投加量的变化对降解效果的控制并不显著,在优化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COD的去除率可达97.67%,较单独臭氧提高了41.33%.③在催化臭氧氧化中投加TBA和Na_(3)PO_(4)分别屏蔽·OH和路易斯酸性位点后,COD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7.01%和20.92%,这表明在α-Fe_(2)O_(3)表面的路易斯酸性位点产生的·OH是COD去除率高的主要原因.④α-Fe_(2)O_(3)在重复试验中保持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6次重复后对COD的去除率仍可达到93.07%,流失率为1.05%.研究显示,α-Fe_(2)O_(3)表现了优异的臭氧分解协同作用,具有良好的苯酚持续去除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可为高效去除含酚废水或难降解废水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 催化臭氧氧化 苯酚 ·OH 反应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CP添加量对建筑用PA66阻燃无纺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昊松 杨志年 周云龙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为了提高建筑用阻燃材料的安全质量,选择熔喷工艺制备聚酰胺66(PA66)/六氯环三磷腈(HCCP)无纺布并对其阻燃和热稳定性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A66中加入HCCP之后可以获得更优阻燃效果,形成了厚度与面密度都更小的无纺布。分析确定... 为了提高建筑用阻燃材料的安全质量,选择熔喷工艺制备聚酰胺66(PA66)/六氯环三磷腈(HCCP)无纺布并对其阻燃和热稳定性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A66中加入HCCP之后可以获得更优阻燃效果,形成了厚度与面密度都更小的无纺布。分析确定在PA66纤维中加入质量分数10%的HCCP是最优的。HCCP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分解,形成磷酸与偏磷酸产物,进一步生成了聚偏磷酸,实现了强烈脱水效果,促进了PA66更快炭化的过程。阻燃PA66/HCCP无纺布可以达到很小的热导率,实现良好的隔热效果,对热量扩散过程起到明显抑制作用。试样纤维发生了交错缠结,纤维网达到了紧密结合的程度,能够实现均匀成网的效果。添加HCCP后引起纤维直径尺寸的略微减小并形成了更集中的尺寸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材料 聚酰胺66/六氯环三磷腈无纺布 性能分析 热稳定性 热导率 纤维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