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床旁动脉瘤对侧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1
作者 孙晓峰 阚志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15例标本(共30侧)上,对侧ICA眼段和床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14例标本(共28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A和B分别为(8.0±1.2)mm(5.2 ̄10.4mm)和(13.6±1.7)mm(10.4 ̄17.3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ICA床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视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起源于ICA眼段近端及床段内侧面并向内侧突出的床旁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床旁动脉瘤 对侧入路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云超 邱虹 +3 位作者 陈广 于向东 邵德明 阚志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88-239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和破裂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邱虹 李云超 +3 位作者 陈广 于向东 邵德明 阚志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35-3138,共4页
目的分析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我院和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 目的分析白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内动脉瘤(IAs)发病和破裂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我院和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98例IAs患者(动脉瘤组)和97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IL-18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607 C/A(rs1946518)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动脉瘤组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并分析IL-18基因多态性与IAs发病、破裂的相关关系。结果 -607C/A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的测量值(171 bp、99 bp、72 bp)与预期值(171 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2,P>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动脉瘤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最多,其次为AA型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动脉瘤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IAs发生的风险性〔χ2=10.662,P<0.05,OR=0.357,95%CI(0.191,0.669)〕。破裂组-6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以CC型多见,其次为AA和CA型;等位基因以C型多见,破裂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A基因型增加了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性〔χ2=7.286,P<0.05,OR=0.024,95%CI(0.096,0.717)〕。结论 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多态性与IAs的发病和破裂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白细胞介素18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颈椎受累为首发症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依轩 王洁蕊 +4 位作者 舒荣 杨文浩 宋海澄 崔刘福 邱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0-570,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右侧颈部疼痛1月余伴头痛2d于2010年9月人院。既往体健。患者入院1月余前午睡后出现右侧颈部疼痛,呈持续性,抬头及转颈受限,平卧困难,但疼痛尚能忍受,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腹痛...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右侧颈部疼痛1月余伴头痛2d于2010年9月人院。既往体健。患者入院1月余前午睡后出现右侧颈部疼痛,呈持续性,抬头及转颈受限,平卧困难,但疼痛尚能忍受,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视物异常、耳呜、耳聋,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和二便障碍等。头颅CT示:脑白质变性,老年性脑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首发症状 颈椎 颈部疼痛 肢体活动障碍 脑白质变性 临床资料 二便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及曲马多术后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太 王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1-1002,共2页
目的:观察芬太尼和曲马多术后镇痛对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在静脉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曲马多组,每组20例,术毕以电子镇痛泵分别行芬太尼和曲马多自... 目的:观察芬太尼和曲马多术后镇痛对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在静脉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曲马多组,每组20例,术毕以电子镇痛泵分别行芬太尼和曲马多自控静脉镇痛在麻醉前(基础值),手术1.5h,术后24、48、72h五个时间点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CD3-CD16+CD56+)。在麻醉前(基础值)、手术1.5h,术后24、48、72h五个时间点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CD3-CD16+CD56+)。结果:两组CD4+、CD4+/CD8+、CD3-CD16+CD56+在手术1.5h降低(P<0.05),CD3+在术后24h降低(P<0.05);术后48h芬太尼组上述指标仍然较低(P<0.05),而曲马多组已经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两组上述指标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两组CD8+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时曲马多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抑制比芬太尼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自控镇痛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