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乃耀 张江 +1 位作者 王大力 李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神经样细胞诱导,诱导分化期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设对照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分化剂,比较3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诱导方法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典型变化,对照组未发现神经样细胞生长。免疫组化法显示3组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GFAP,BDNF+RA组的表达量多于RA组。Real-time RT-PCR显示诱导组及对照组均有NSE mRNA、GFAP mRNA表达,但RA组、RA+BDNF组诱导后表达上调(P<0.05),且RA+BDNF组较单纯RA组上调明显(P<0.05)。结论脐血MSCs经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其中添加BDNF后较单纯应用RA诱导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维甲酸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I571联合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Caspase-3、Bcl-x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乃耀 汪静 +5 位作者 王雪明 张海霞 闫振宇 王英曼 张嵩 闫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882-88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TI571单独应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应用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xL mRNA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检测各组K562细胞在药物作用各时间点(24、48、72小时)的OD值,以评估药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STI571单独应用及与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应用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xL mRNA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检测各组K562细胞在药物作用各时间点(24、48、72小时)的OD值,以评估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AnnexinV/PI荧光标记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562细胞caspase-3、bcl-xL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STI571单独应用及与As2O3联用均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各实验组的OD值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各实验组均在72小时时OD值降低最明显。在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各实验组的OD值均逐渐降低(p<0.05),其中实验5组下降最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对照组的凋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各实验组的凋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72小时时上升最为明显;在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各实验组的凋亡率均逐渐上升(p<0.05),其中以实验5组的凋亡率上升最明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bcl-xL mRNA的表达减弱,出现了2-ΔΔCT值的减小,且减小程度实验3组大于实验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增强,出现了2-ΔΔCT值的增大,且增大的程度实验3组大于实验2组(p<0.05)。结论:STI571单独应用时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加速其凋亡。STI571联合As2O3对K562细胞抑制增殖及加速凋亡的作用加强。两药联合后Caspase-3 mRNA的表达较STI571单独应用时增强而bcl-xL mRNA的表达减弱。影响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xL mRNA的表达,可能是As2O3与STI571联合抗白血病细胞产生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571 三氧化二砷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卫联合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Caspase-3和Bcl-xL 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乃耀 王大力 +1 位作者 张江 汪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2-493,共2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STI571)单独应用及其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Bcl-x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K562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为未用药物处理的K562悬浮培养组;实验1组为单用1μmol/LSTI571... 目的探讨格列卫(STI571)单独应用及其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Bcl-x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K562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为未用药物处理的K562悬浮培养组;实验1组为单用1μmol/LSTI571处理组,实验2组为1μmol/L STI571与2μmol/L As2O3处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562细胞Caspase-3、Bcl-xL mRNA的表达,比较不同条件下Caspase-3、Bcl-xL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1组、实验2组Bcl-xL mRNA的表达减少,且减少程度实验2组>实验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1组、实验2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增强,且增强程度实验2组>实验1组(P<0.05)。结论两药联用后Caspase-3 mRNA的表达较STI571单独应用时增强而Bcl-xL mRNA的表达减弱;影响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xL mRNA的表达,可能为As2O3与STI571联合抗白血病细胞产生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三氧化二砷 K562细胞 CASPASE-3 BCL-X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IL-6基因-572C/G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东芳 陈乃耀 +2 位作者 王大力 张成侠 张宝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18-920,共3页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测定唐山地区汉族人群中157例脑梗死患者的IL-6基因-572C/G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患者和健...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测定唐山地区汉族人群中157例脑梗死患者的IL-6基因-572C/G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的C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G等位基因频率(P<0.05)。经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脑梗死人群和健康人群的-572C/G位点基因型个体数的观察值和期望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本组脑梗死患者人群和健康人群中不同性别之间IL-6-572C/G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中可能存在IL-6基因-572C/G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为常见基因,G等位基因可能为少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IL-6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3例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170-1171,共2页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症 病因 转归 诊断标准 甲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郑丽坤 张磊 +3 位作者 卢士红 赵辉 吴寿岭 陈乃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增殖、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脐血中性粒细胞,UC-MSCs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中培养为实验组,UC-MSCs和中... 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增殖、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脐血中性粒细胞,UC-MSCs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中培养为实验组,UC-MSCs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1∶10、1∶50、1∶100,UC-MS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1∶0)。在分别培养18h和40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增殖,评价不同组间的增殖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组间培养上清IL-6水平。结果:1∶50和1∶100组UC-MSCs生长受到抑制(P<0.05),18h和40h差异无显著性(P>0.05)。1∶50实验组中,IL-6的分泌水平低于1∶0和1∶1实验组(P<0.05)。结论:高浓度的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抑制UC-MSCs的增殖。高浓度的脐血中性粒细胞的上清液抑制人UC-MSCs分泌IL-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脐带 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6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石英粉尘和烟溶液染毒大鼠肺脾锌、铜、镁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陈贵良 刘惠茹 +1 位作者 姚林 张艳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0-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茶多酚 (TP)对石英粉尘 (SiO2 )与烟溶液 (CSS)单独及联合染毒大鼠肺及脾脏锌、铜、镁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 5 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7组 ,正常对照组、SiO2 组、CSS组、SiO2 +CSS组和TP1、TP2、TP3处理组。除对照组外 ... 目的 :探讨茶多酚 (TP)对石英粉尘 (SiO2 )与烟溶液 (CSS)单独及联合染毒大鼠肺及脾脏锌、铜、镁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 5 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7组 ,正常对照组、SiO2 组、CSS组、SiO2 +CSS组和TP1、TP2、TP3处理组。除对照组外 ,各组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注入法染毒 ,TP1、TP2、TP3处理组于SiO2 及CSS联合染毒后分别给予 1.5 0g/ (kg·d)、2 .2 5g/ (kg·d)、3.30g/ (kg·d)的TP处理。实验结束动物称重后麻醉处死 ,取肺、脾称重并分别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锌、铜、镁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SiO2 组、CSS组及联合组大鼠脾、肺脏锌、镁含量下降 ,铜含量上升 (P <0 .0 5 ) ,且联合组与SiO2 组、CSS组比较 ,变化更显著 (P <0 .0 5 )。TP各处理组动物脾脏、肺脏锌、铜、镁含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SiO2 与CSS单独作用时 ,均能使脾脏和肺脏受到损伤 ,而 2者联合作用时有协同作用 ;TP可拮抗SiO2 与CSS所致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石英粉尘溶液 烟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8
作者 陈乃耀 张晋 +2 位作者 王大力 张江 刘东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汉族部分人群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18例首次新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IL-6基因-572C/G多态性位点频率,分析...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汉族部分人群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18例首次新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IL-6基因-572C/G多态性位点频率,分析基因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572位点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85%、41.53%、7.63%;对照组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58%、31.82%、2.60%。脑梗死组和对照组-572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61%、81.49%;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39%、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GG基因型人群患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的1.683倍(95% CI:1.012~2.800,P<0.05)和3.788倍(95% CI:1.11 8~12.8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72G等位基因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唐山地区汉族部分人群中存在IL-6基因-572C/G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572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被引量:4
9
作者 申娜 陈乃耀 郑丽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721,共5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如骨、脂肪和软骨,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体外研究显示它们不诱导免疫应答,对识别、清除同种异体抗原的免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如骨、脂肪和软骨,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体外研究显示它们不诱导免疫应答,对识别、清除同种异体抗原的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向损伤处迁移,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这种独特作用说明它们在细胞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