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更年期高血压前期并发焦虑抑郁31例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素坤 黎丽 +2 位作者 李海涛 田新良 张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更年期高血压前期并发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前期并发焦虑、抑郁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均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控制体质量、适量运动)及心理疏导,治疗组加... 目的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更年期高血压前期并发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前期并发焦虑、抑郁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均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控制体质量、适量运动)及心理疏导,治疗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每片含氟哌噻吨0.5 mg和美利曲辛10 mg),bid,po,疗程8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率时域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可明显改善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心率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高血压前期 焦虑 抑郁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唐蕊 李海涛 +1 位作者 马文君 孙绍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高血压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意义。方法:从2007-06至2007-09在唐山铁路中心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3050名铁路职工中按照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高血压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意义。方法:从2007-06至2007-09在唐山铁路中心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3050名铁路职工中按照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简称JNC7)诊断标准筛选出106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正常高值组),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同时随机挑选98例血压正常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和生化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3组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及IL-6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的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除外高血压组降低)、TNF-α及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高值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正常高值血压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正常高值血压与体重指数、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IL-6呈正相关。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TNF-α、IL-6及体重指数出现了异常变化,提示它们与正常高值血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志军 柯元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33-735,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65例ACS患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6例对照者的AR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记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疾病、超声心动...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65例ACS患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6例对照者的AR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记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疾病、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等。结果对照组AR发生率为12.5%,SAP组AR发生率为36.4%,ACS组AR发生率为54.5%,ACS组与SAP组和对照组AR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病变血管数、严重病变数及糖尿病率、介入治疗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与合并糖尿病、hs-CRP水平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相关。结论ACS患者AR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及SAP患者,合并糖尿病、hs-CRP和LDL水平升高是A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阿司匹林抵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肖立平 李海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8-560,共3页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通过诱导sICAM-1、sVCAM-1的表达,促进了AS的发展。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MS个体以及具有MS组分而尚未诊断为MS的个体预防和减慢向AS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sICAM-1和sVCAM-1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AS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附60例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庆乐 高竞生 +9 位作者 汤建忠 谢敬霞 郑宝霞 赵静 郑晓明 韩义 金建学 王东红 庞占泉 赵文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 探讨单层螺旋CT(SS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单层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单层螺旋CT采用层厚 3mm ,Pitch =1,容积扫描。钙化的定义为CT值≥ 90Hu ,面积≥1mm2 。冠脉造影采用Judk... 目的 探讨单层螺旋CT(SS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单层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单层螺旋CT采用层厚 3mm ,Pitch =1,容积扫描。钙化的定义为CT值≥ 90Hu ,面积≥1mm2 。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 ,以存在血管狭窄≥ 5 0 %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  60例中冠心病患者 3 8例 ,无冠心病患者 2 2例。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为 169.5 5± 2 2 7.5 3 ,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 ( 3 .88± 11.2 4) (P <0 .0 1)。以单层螺旋CT检测有无冠脉钙化判断冠心病 ,在 5 0岁以下组 (年轻组 )敏感度为 43 % ,特异度为 93 %。在 5 0岁以上组 (老年组 )敏感度为 95 % ,特异度为 75 %。结论 单层螺旋CT检测冠脉钙化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单层螺旋CT 冠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大鼠各种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志军 柯元南 +1 位作者 葛庆峰 李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691-1693,共3页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大鼠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TXB2/6-k-PGF1a(TP)比值、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的变化,及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大鼠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TXB2/6-k-PGF1a(TP)比值、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的变化,及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高脂饲料组,分组进行干预8周后检测两组大鼠ADP、AA诱导的MPAR,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P-Selec-tin、TXB2、6-k-PGF1a质量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ic,FCM)检测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脂干预后,高脂饲料组大鼠ADP及AA诱导的MPAR、P-Selectin、TXB2、6-k-PGF1a、TP比值、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分别为(55±14)%、(30±8)%、(27.0±2.8)μg/L、(54±9)μg/L、(12.6±2.8)μg/L、(3.25±0.61)%、(25.2±5.3)%,与常规饲料组的(24±5)%、(17±3)%、(10.7±1.7)μg/L、(14±4)μg/L、(24.8±4.6)μg/L、(0.54±0.15)%、(10.1±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Pey及AA诱导的MPAR、P-Selectin、TXB2、6-k-PGF1a、TP比值与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672、0.861、0.775、-0.777、0.830(P<0.01)。结论高脂血症促使大鼠血小板活化。除了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外,P-Selectin、TP比值能够较好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小板活化指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丽坤 张磊 +3 位作者 卢士红 赵辉 吴寿岭 陈乃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增殖、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脐血中性粒细胞,UC-MSCs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中培养为实验组,UC-MSCs和中... 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增殖、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脐血中性粒细胞,UC-MSCs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中培养为实验组,UC-MSCs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1∶10、1∶50、1∶100,UC-MSCs单独培养为对照组(1∶0)。在分别培养18h和40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增殖,评价不同组间的增殖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组间培养上清IL-6水平。结果:1∶50和1∶100组UC-MSCs生长受到抑制(P<0.05),18h和40h差异无显著性(P>0.05)。1∶50实验组中,IL-6的分泌水平低于1∶0和1∶1实验组(P<0.05)。结论:高浓度的脐血中性粒细胞上清液抑制UC-MSCs的增殖。高浓度的脐血中性粒细胞的上清液抑制人UC-MSCs分泌IL-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脐带 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6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