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重量法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
26
1
作者
周尚文
薛华庆
+2 位作者
郭伟
卢斌
郭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06-2812,共7页
为了有效分析页岩气体的超临界吸附特征,利用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借助高精度的磁悬浮天平系统,直接测试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密度及其过剩吸附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压力较小时,过剩吸附量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当压力大于8 MPa后,过...
为了有效分析页岩气体的超临界吸附特征,利用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借助高精度的磁悬浮天平系统,直接测试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密度及其过剩吸附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压力较小时,过剩吸附量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当压力大于8 MPa后,过剩吸附量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甲烷吸附相密度与游离相密度差值随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导致的。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在压力较大时,必然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此外,利用高压段甲烷过剩吸附量随压力直线递减的规律,确定了甲烷吸附相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且采取定吸附相体积的方法对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校正,校正结果表明,超临界甲烷在页岩中的绝对吸附量依旧能很好的利用Langmuir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及分析,可以将该经典的吸附理论扩展到超临界温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
等温吸附
重量法
LANGMU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有利区评价
被引量:
11
2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3 位作者
胡秋嘉
刘建军
梅永贵
刘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H/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H/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山西组
太原组
烃源岩
生烃有利区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重量法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
26
1
作者
周尚文
薛华庆
郭伟
卢斌
郭峰
机构
中国石油
勘探
开发
研究院廊坊分院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中国石油
华北油田
公司
长治
煤层气
勘探
开发
分公司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06-2812,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3CB2281)
文摘
为了有效分析页岩气体的超临界吸附特征,利用重量法等温吸附仪,借助高精度的磁悬浮天平系统,直接测试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密度及其过剩吸附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压力较小时,过剩吸附量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当压力大于8 MPa后,过剩吸附量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甲烷吸附相密度与游离相密度差值随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导致的。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的等温吸附曲线在压力较大时,必然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量的本质特征。此外,利用高压段甲烷过剩吸附量随压力直线递减的规律,确定了甲烷吸附相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且采取定吸附相体积的方法对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校正,校正结果表明,超临界甲烷在页岩中的绝对吸附量依旧能很好的利用Langmuir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及分析,可以将该经典的吸附理论扩展到超临界温度领域。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
等温吸附
重量法
LANGMUIR模型
Keywords
shale gas
supercritical
isothermal adsorption
gravimetric method
Langmuir model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有利区评价
被引量:
11
2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胡秋嘉
刘建军
梅永贵
刘忠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华北油田长治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
中国石油
华北油田
分公司
勘探
开发
研究院
中国石油山西
煤层气
勘探
开发
分公司
出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2139
41072098)
+2 种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11ZX05018-001-002
2011ZX05009-002-205
2011ZX05033-004)
文摘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H/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山西组
太原组
烃源岩
生烃有利区
评价
Keywords
Qinshui basin
coal measures strata
Shanxi Group
Taiyuan Group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hydrocarbon-generating
evaluation
分类号
TE122.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重量法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特征实验研究
周尚文
薛华庆
郭伟
卢斌
郭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有利区评价
尹帅
丁文龙
胡秋嘉
刘建军
梅永贵
刘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