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在低渗透油田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安辉 宇淑颖 +5 位作者 张英魁 王龙源 苗德顺 盛国军 刘家君 王琳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8-343,共6页
A油田是吉林油区开发较好的典型低渗透砂岩油藏 ,其试井解释比较复杂 ,压力恢复曲线出现径向流的井次仅占总井次的 2 0 %~ 30 %。图形识别 +神经网络BP算法 +试井解释软件三位一体的联合技术能使未出现径向流的大部分井的压力恢复资料... A油田是吉林油区开发较好的典型低渗透砂岩油藏 ,其试井解释比较复杂 ,压力恢复曲线出现径向流的井次仅占总井次的 2 0 %~ 30 %。图形识别 +神经网络BP算法 +试井解释软件三位一体的联合技术能使未出现径向流的大部分井的压力恢复资料得到很好应用。该技术具体步骤为 :(1)分析解释有径向流的井的双对数图和半对数图 ,找出续流段的伪斜率 (m1)、拐点处的伪斜率 (m2 )、过渡段的伪斜率 (m3 )和径向流直线段斜率 (m) ;(2 )利用神经网络BP算法 ,构建m1,m2 ,m3 与m之间的数学关系 ;(3)将未出现径向流的井的基础测试资料录入到试井解释软件中 ,求出m1,m2 ,和m3 ,利用BP算法求出m ;(4 )把以上参数代入进行拟合 ,直到双对数图、半对数图和历史拟合图三条曲线完全拟合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试井解释 图形识别 神经网络 B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宗堡 李雪 +3 位作者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况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萨葡高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岩性细、砂泥互层、间断正韵律、垂向相序不完整、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和河口坝不发育的特征。(2)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为近岸宽带型、中岸窄带型和远岸断枝型,沿物源方向分流角逐渐增加、分叉角先增加后减小和宽厚比逐渐减小。(3)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受控于物源供给和波浪改造,席状砂分为厚而稳定型、厚而不稳定型、薄而稳定型和薄而不稳定型等4类,远砂坝分为厚而宽带型和薄而窄带型等2类。(4)萨葡高油层经历了湖平面早期高频振荡、中期缓慢下降和晚期快速上升的沉积演化序列;(5)物源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远且密度大、席状砂规模大、远砂坝发育;物源供给不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近且密度小、席状砂规模小、远砂坝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前缘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萨葡高油层 萨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州桥油田聚驱原油破乳剂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付亚荣 陈宝新 +5 位作者 蔡远红 刘建华 杨中峰 郭小玉 张辰须 任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216,共4页
产油量占赵州桥油田45%的两个井组实施流动凝胶驱后,赵州桥原油脱水发生困难。本文报道研发一种适用的破乳剂的过程。由各断块原油与游离水配成含水率适当(22.5%~31.0%)的混合油忤咋为实验油样,考察各种破乳剂在加量100mg/L... 产油量占赵州桥油田45%的两个井组实施流动凝胶驱后,赵州桥原油脱水发生困难。本文报道研发一种适用的破乳剂的过程。由各断块原油与游离水配成含水率适当(22.5%~31.0%)的混合油忤咋为实验油样,考察各种破乳剂在加量100mg/L时55℃脱水性能。从29种商品水溶性破乳剂中筛选出2种破乳剂(HD-8和酚醛3111),从12种实验室研制品中筛选出本实验室研制的3种聚醚破乳剂(TC-03,YT-13和T-92),这5种破乳剂均能使实验油样90min脱水率不小于90%,二元复配物的脱水性能与单剂相同,加量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加量为100mg/L。用于两个流动凝胶驱井组所产原油脱水时,脱水率大幅降至53、3%(HD-8)或73.3%(其余4种)。固含量55%的YT-13用于赵州桥混合原油现场脱水时,加量高达200mg/L时才能达到要求,且不很稳定。将TC-03、YT-13、T-92与40%量的甲醇、10%量的软水混合,再加入氯化镁、铵、铁、铝盐,得到高效破乳剂,已用于赵州桥原油脱水,加量140mg/L,脱水净化原油含水小于0.2%,脱出水含油由5500mg/L以上降至50mg/L以下。表6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嵌段聚醚 三元复配物 增效剂 无机盐 含水原油 脱水 弱凝胶驱油藏 华北赵州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坐封模型 被引量:11
5
作者 付亚荣 《石油机械》 2016年第10期90-92,共3页
为了达到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从上到下完全坐封的目的,提出了油套环空与油层之间无渗流发生和多级封隔器在油井内形成并联管线的假设,建立了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坐封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封隔器坐封时间和完全坐封时环空压力变化的计算公式... 为了达到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从上到下完全坐封的目的,提出了油套环空与油层之间无渗流发生和多级封隔器在油井内形成并联管线的假设,建立了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坐封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封隔器坐封时间和完全坐封时环空压力变化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多级封隔器完全坐封的判别标准。在12口油井的现场应用中,封隔器坐封模型有效率100%,油井单井平均日增油2.2 t,油井含水体积分数平均日降低16.35%。研究结果为分层采油多级封隔器坐封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封隔器 坐封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采油分采器单流球阀流量系数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付亚荣 《石油机械》 2016年第8期62-64,共3页
针对分层采油分采器单流球阀流量系数的试验和计算公式还无人尝试的情况,提出单流阀流量系数的设计方法。首先确定单流阀前、后的压差;其次考虑单流阀的动态特性及魏氏效应对分采器内液体连续流的影响,单流阀位移为0时的开启和关闭瞬间... 针对分层采油分采器单流球阀流量系数的试验和计算公式还无人尝试的情况,提出单流阀流量系数的设计方法。首先确定单流阀前、后的压差;其次考虑单流阀的动态特性及魏氏效应对分采器内液体连续流的影响,单流阀位移为0时的开启和关闭瞬间单流阀运动的阿道尔夫二阶微分方程存在奇点,确定产出液流过单流阀的体积流量;最后由产出液流过单流阀时的阻力系数,并根据产出液流过单流阀时单位压力损失对应的产出液流量,确定单流阀的流量系数。现场10余口油井的应用中,施工一次性成功率100%,平均日增油2.7 t,平均日降水5.1 m^3。提出的设计方法可为产出液流过分层采油分采器单流球阀时流量的准确计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分采器 单流阀 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强制性水退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柳成志 袁红旗 +2 位作者 张海燕 赵利华 陈玉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
通过研究钻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认为姚一段地层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SY1)。将其划分成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3个体系域,每个体系域又细分成3个准层序组。研究发现研究区低位域地层沉积是在强制性水退背景下形成的,此时其西部的龙虎... 通过研究钻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认为姚一段地层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SY1)。将其划分成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3个体系域,每个体系域又细分成3个准层序组。研究发现研究区低位域地层沉积是在强制性水退背景下形成的,此时其西部的龙虎泡—大安阶地为沉积滨线坡折带,低位域内3个准层序组依次由老到新向盆地进积,滨岸线也相应的向盆地方向迁移。强制性水退机制作用下形成的砂体大都沉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以下的齐家—古龙凹陷内,并逐渐向盆地方向进积迁移。这些砂体直接覆盖在青山口组大套的暗色泥岩之上,青山口组地层暗色泥岩生成的油气直接有效地运移到其上覆的姚一段砂体之中,最终富集成藏。因此强制性水退在松辽盆地北部长垣以西地区对油气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此为基础可以精确预测非构造圈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水退 砂岩透镜体 非构造圈闭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邢丽波 徐广田 +1 位作者 陈玉林 梁江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99,共3页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的观点,分散泥质砂岩的导电可采用VSAfanasyev等人提出的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进行描述,从而建立考虑分散和层状泥质同时存在的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方程。...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的观点,分散泥质砂岩的导电可采用VSAfanasyev等人提出的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进行描述,从而建立考虑分散和层状泥质同时存在的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方程。利用该模型对海拉尔盆地高泥地区的苏1、苏3井进行处理,并将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试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复杂泥质砂岩地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砂岩 层状泥质 双电层理论 电导率模型 牛顿和二分混合迭代算法 高泥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凹陷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储层预测效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来圣 喻林 +3 位作者 英紫娟 王泽权 孙立志 候守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3-738,共6页
辽西凹陷的勘探程度较低,主要在于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本文通过碳酸盐岩沉积分布特征的研究,总结了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的差异性,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别利用地质统计及岩... 辽西凹陷的勘探程度较低,主要在于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本文通过碳酸盐岩沉积分布特征的研究,总结了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的差异性,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别利用地质统计及岩性反演等有效储层预测方法,预测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勘探证实,预测成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沉积模式 岩性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智能分注技术在牙刷状油藏上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雷创 马永忠 +3 位作者 安淑凯 王桂林 郭栋 李小永 《石油机械》 2016年第8期54-57,共4页
为提高牙刷状油藏的分注效果,应用了无线智能分注技术。该技术通过采集存储井下分层流量和压力等数据,测试资料准确性高。根据需要设定时间自动验封测调,下井前配水器设定打开时间,坐封安装井口后即可注水,无需单独下电缆开水嘴,同时应... 为提高牙刷状油藏的分注效果,应用了无线智能分注技术。该技术通过采集存储井下分层流量和压力等数据,测试资料准确性高。根据需要设定时间自动验封测调,下井前配水器设定打开时间,坐封安装井口后即可注水,无需单独下电缆开水嘴,同时应用无线通信功能,提高了测试成功率和分注合格率。在4口注水井上进行了现场试验,措施后4口井均正常投注,测试成功率100%,分注合格率100%,对应9口油井中7口油井见效,当年累计增油2 658 t。无线智能分注技术对于同类型牙刷状油藏的分层注水开发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刷状油藏 分层注水 自动验封 自动测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正倒三角形结构平台的动态分析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舒仕勇 杨中峰 +1 位作者 李旭志 艾志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37,179,共3页
针对严寒地区海冰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冲击造成的危害,提出一种新型抗冰正倒三角形简易导管架平台。这种平台由正三角形抗冰结构、倒三角形抗冰结构、铁皮、保护桩、主导管架和支撑桩组成。应用SACS计算软件,采用Maattanen的自激振动... 针对严寒地区海冰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冲击造成的危害,提出一种新型抗冰正倒三角形简易导管架平台。这种平台由正三角形抗冰结构、倒三角形抗冰结构、铁皮、保护桩、主导管架和支撑桩组成。应用SACS计算软件,采用Maattanen的自激振动理论模型对新型葵花101平台和旧平台的动态响应、基底剪力和力矩等性能数据做了模拟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正倒三角形结构是一种较好的抗冰结构形式,可有效地防止冰力对平台的冲击,保护平台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正倒三角形结构 冰力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杆泵配套工艺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付亚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8-40,共3页
依据螺杆泵开采重油的理论 ,结合泽 70断块稠油油藏的特点和原油物性 ,通过实施地层化学预处理、井筒降粘、螺杆泵井下锚定、螺杆泵优化设计、螺杆泵合理转速的确定、变频控制、井口换热降粘、螺杆泵监测等一系列螺杆泵配套工艺技术 ,使... 依据螺杆泵开采重油的理论 ,结合泽 70断块稠油油藏的特点和原油物性 ,通过实施地层化学预处理、井筒降粘、螺杆泵井下锚定、螺杆泵优化设计、螺杆泵合理转速的确定、变频控制、井口换热降粘、螺杆泵监测等一系列螺杆泵配套工艺技术 ,使泽 70断块得以合理有效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泵 稠油开发 降粘技术 配套工艺 化学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低产井原油产量的智能泵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亚华 朱丹 +1 位作者 张树人 杨中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8-169,共2页
最近,加拿大卡尔加里Ecoquip人工举升公司将液压泵应用于杆式泵、用球形液压储能器维持抽油杆的重力平衡而研制出一种新型智能泵。这种新型智能抽油泵可调整抽油杆悬挂器的运行速度,及时解决采油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异常情况,因此提高了泵... 最近,加拿大卡尔加里Ecoquip人工举升公司将液压泵应用于杆式泵、用球形液压储能器维持抽油杆的重力平衡而研制出一种新型智能泵。这种新型智能抽油泵可调整抽油杆悬挂器的运行速度,及时解决采油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异常情况,因此提高了泵效,使低产油井像新井一样产油,也使以前传统的杆式泵无效开采的井出油。从智能泵的设计、运行控制器和目前使用状况3个方面介绍了智能泵的研制和应用情况,为国内油田石油装备的技术进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泵 低产井 液压储能器 运行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石长输管线无线数据监测及泄漏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周勇 文庆玉 +2 位作者 胡占国 贾红卫 李艳松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6期83-85,共3页
主要讲述了负压波理论在输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针对深—石长输管线分析了采用负压波理论进行泄漏定位过程中的时间差求解问题 ,通过负压波理论的定位公式及时间差对泄漏点进行定位 ,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并对长输管线泄... 主要讲述了负压波理论在输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具体应用情况。针对深—石长输管线分析了采用负压波理论进行泄漏定位过程中的时间差求解问题 ,通过负压波理论的定位公式及时间差对泄漏点进行定位 ,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并对长输管线泄漏地点进行准确测量。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长输管线的整体管理水平 ,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保证了深—石长输管线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管线 数据监测 泄漏定位 负压波 输油管道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质砾岩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以束鹿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砾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晓峰 陈朝兵 +7 位作者 李静 吕宏玖 张玉川 谢杰 王亮 李云峰 焦立芳 朱玉双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7-202,共16页
通过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探讨了碳酸盐质砾岩致密油的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明确了砾岩致密油的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的砾岩具有陆源和内源混源特征,与砾岩呈互层接触的泥灰岩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 通过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探讨了碳酸盐质砾岩致密油的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明确了砾岩致密油的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的砾岩具有陆源和内源混源特征,与砾岩呈互层接触的泥灰岩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为砾岩致密油的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断层对砾岩致密油成藏的影响有弊有利。优质烃源岩、储层发育程度及有利反向断层圈闭是砾岩致密油成藏的主控因素,成藏模式为“源-储共生”型。建议下一步勘探重点为靠近泥灰岩生烃中心、远离断层发育带并位于坡折带附近的滑塌扇成因砾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断层 烃源岩 致密油 碳酸盐质砾岩 束鹿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增黏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高峰 任铁成 +3 位作者 王勇 武玉双 卫青松 徐加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169,共7页
采用实验和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N,N'-双(十六烷基二甲基)-1,2-二溴化丁二铵盐(16-4-16)自组装增黏机制;通过反向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RNEMD)模拟的方法研究蠕虫状胶束体系黏度。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 采用实验和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N,N'-双(十六烷基二甲基)-1,2-二溴化丁二铵盐(16-4-16)自组装增黏机制;通过反向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RNEMD)模拟的方法研究蠕虫状胶束体系黏度。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增黏效果,随着双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胶束尺寸逐渐增大;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胶束融合自由能,表现出更强的聚集能力,更容易聚集形成蠕虫状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自组装 黏度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志强 王海学 +3 位作者 赵政权 方庆 陈再贺 刘凤芸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异活动和分段生长作用,反向断圈形成于下盘分段生长点之间,而同向断层圈闭形成于上盘分段生长点上;基于断圈面积和断距的关系分析,认为反向断层控圈面积和幅度明显大于同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鹿斜坡 同向断层 反向断层 圈闭形成机制 分段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11断块水平井钻井液工艺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佩瑜 潘翠萍 +4 位作者 张磊 夏健 李涛 戌顺利 李宁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79,共3页
在京11断块所钻的13口水平井是中石油深度开发4个示范工程之一。这些水平井二开井段使用正电胶聚磺钻井液,三开井段使用正电胶聚磺钻井液和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该套钻井液技术满足了地层特性与井下情况的要求,减少了复杂情况与事故,提... 在京11断块所钻的13口水平井是中石油深度开发4个示范工程之一。这些水平井二开井段使用正电胶聚磺钻井液,三开井段使用正电胶聚磺钻井液和无固相有机盐钻井液。该套钻井液技术满足了地层特性与井下情况的要求,减少了复杂情况与事故,提高了钻井速度,对储层进行了较好的保护,保证了固井质量和井身质量均合格。分析了在密度调整与控制、井径扩大率和井壁稳定、托压和储层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如建议引进多元协同稳定井壁理论、多级屏蔽暂堵技术或理想充填暂堵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聚磺钻井液 有机盐钻井液 钻井液密度 钻井液性能 井眼稳定 防止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古近系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剑萍 王海峰 +3 位作者 聂玲玲 李亚 张永 李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4-642,共9页
晋县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内典型的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古近系孔一沙四段地层中发育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泥岩脉、泥岩株、泄水通道、重荷模与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串珠状构造、微同沉积断层、地裂缝... 晋县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内典型的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古近系孔一沙四段地层中发育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泥岩脉、泥岩株、泄水通道、重荷模与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串珠状构造、微同沉积断层、地裂缝等,研究认为具有典型的震积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古近系震积岩垂向序列。孔一沙四段地层中发育震积岩、膏岩和凝灰岩等,研究认为深大断裂的活动诱发多期地震,形成各种类型的震积岩,同时深大断裂作为岩浆上涌的通道和沟通深部盐源的通道,为凝灰岩和膏岩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该认识从沉积学的角度证明孔一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晋县凹陷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通过微裂缝等沟通原有孔隙,震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储层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垂向序列 深大断裂 储层渗透性 晋县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聚驱后采出液脱水用破乳剂 被引量:6
20
作者 付亚荣 陈宝新 +5 位作者 蔡远红 杨中峰 郭小玉 李秉军 闫斌 刘福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7-218,257,共3页
泽70断块稠油油藏实施可流动聚合物凝胶驱后,采出液脱水困难,使用一种常规聚驱后采出液破乳剂,加量1000mg/L,60℃时脱水率只有30%,脱出水含油最高达20%。研制了由30%~70%多亚乙基多胺起始嵌段聚醚,25%~65%TDI扩链的酚醛... 泽70断块稠油油藏实施可流动聚合物凝胶驱后,采出液脱水困难,使用一种常规聚驱后采出液破乳剂,加量1000mg/L,60℃时脱水率只有30%,脱出水含油最高达20%。研制了由30%~70%多亚乙基多胺起始嵌段聚醚,25%~65%TDI扩链的酚醛树脂起始嵌段聚醚及0.05%~2%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聚氧乙烯醚组成、干剂含量为45%~65%的水基破乳剂。给出了制备两种嵌段聚醚的原料配方。按基本配方制备的破乳剂样品,有3种在55℃下加量100mg/L时,对泽70断块混合原油样的90min脱水率分别为96.3%、958%、95.3%,脱出水清,油水界面齐;改变加量(30~150mg/L)在50℃考察脱水性能,求得最佳加量为100mg/L,此加量的3种破乳剂90min脱水率分别为96.4%、95.3%、94、2%。将有效物含量55%的第一种破乳剂投入现场试应用,加量80mg/L时脱水原油含水小于0.2%,脱出污水含油小于50mg/L。表2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组成配方 复配 化学剂研发 原油脱水 弱凝胶驱油藏 稠油油藏 华北油田泽70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