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1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油田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程艳敏 侯金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2期76-79,共4页
由于受自然风化、存储条件不完善以及工作需要经常性观察、取样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避免岩心损失,并妥善保管便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北油田开展了岩心库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套较完善的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该系统不... 由于受自然风化、存储条件不完善以及工作需要经常性观察、取样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避免岩心损失,并妥善保管便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北油田开展了岩心库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套较完善的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对岩心的重复损害,更重要的是方便科研人员对岩心图文信息资料的研究分析,可有效地帮助提高勘探开发研究效率和生产决策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扫描图像 数字化 网络 数据库 建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陆相页岩油气富集关键要素下限研究--以中原油田探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3 位作者 李红磊 陈帆 王金萍 胡美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1-728,743,共9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水环境下,TOC下限为1.5%,R_(o)下限为1.0%;在半咸水环境下,TOC下限为0.8%,R_(o)下限为0.7%。随着沉积水体由咸变淡,形成有效页岩油气的TOC及R_(o)下限存在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内在机理为不同环境下生烃母质的差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热耦合 页岩油气 烃源岩下限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展望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卫东 袁文奎 田克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在油田二次开发的背景下,一些前缘技术或新兴技术开始出现。介绍了未来20a可能最有影响的10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极大储层接触井技术、流入量灵巧控制技术、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千兆级网格模拟技术、全自控油田技术、智能流体变性技... 在油田二次开发的背景下,一些前缘技术或新兴技术开始出现。介绍了未来20a可能最有影响的10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极大储层接触井技术、流入量灵巧控制技术、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千兆级网格模拟技术、全自控油田技术、智能流体变性技术、仿生井技术、纳米级侦测技术、微孔钻井技术和数字油田技术。10项技术中,有的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有的还刚刚起步,但它们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未来这些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完善,必将使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开采 工程技术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油田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微相及油气开发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淑娟 罗永胜 刘大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1-239,共9页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古近纪东营组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通过对岩心描述、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及测井相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留楚油田河流相砂体的主要相标志,分析认为...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古近纪东营组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通过对岩心描述、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及测井相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留楚油田河流相砂体的主要相标志,分析认为东二段、东三段沉积时期留楚地区以低弯度曲流河沉积为主,并将主力含油单砂体所在地层划分了河道、堤岸和河漫3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泛滥平原6个沉积微相;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指出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探讨了不同微相砂体的渗流特征;认为应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空间展布和层内非均质性特征,进行油藏注采关系调整和确定目标潜力区,为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同类油藏的研究与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留楚油田 沉积微相 含油单砂体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探区勘探方向的浅见 被引量:4
6
作者 费宝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针对华北探区具体石油地质特征 ,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和五个勘探方向 :隐蔽油气藏勘探、上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山油气藏勘探、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和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建议老区挖潜保稳产 ,新区突破求发展 ;加强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 ,... 针对华北探区具体石油地质特征 ,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和五个勘探方向 :隐蔽油气藏勘探、上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山油气藏勘探、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和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建议老区挖潜保稳产 ,新区突破求发展 ;加强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 ,依靠科技进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探区 勘探方向 勘探效益 科技进步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红伟 刘淑敏 +3 位作者 冯其红 张国兄 巫聪 郭睿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509,共4页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存在弱化评价的模糊性和统计性的缺点,利用云模型解决模糊问题的优势,将云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中,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并建立了低渗透油田开...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存在弱化评价的模糊性和统计性的缺点,利用云模型解决模糊问题的优势,将云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中,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并建立了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集,然后构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云和评价云,最后基于云算数运算法则,计算得到了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结果。采用该方法对研究区块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直观、可靠,符合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为今后的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效果评价 低渗透油田 云模型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研究——以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灯影组为例 被引量:57
8
作者 王文之 杨跃明 +4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罗文军 夏茂龙 孙赛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6-318,共13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属于新元古界最后一套地层,也是四川盆地第一套沉积岩盖层。岩性以质纯色浅的白云岩为主,并且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因此其沉积环境始终是研究的难点和争议的焦点。本文以盆地周缘的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属于新元古界最后一套地层,也是四川盆地第一套沉积岩盖层。岩性以质纯色浅的白云岩为主,并且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因此其沉积环境始终是研究的难点和争议的焦点。本文以盆地周缘的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以岩石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叠层石沉积特征,对灯影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灯影组的岩石类型可分为3个亚类和12个微类,其中贫藻段主要由晶粒云岩、凝块状云岩、粒屑云岩等组成,通常发育于一个完整沉积旋回的早—中期;富藻段主要由层纹状云岩、叠层状云岩、泡沫状云岩组成,通常形成于一个沉积旋回中—晚期;2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相主要为浅水局限台地相,可细分为藻丘、颗粒滩、台坪、潟湖4个亚相。研究区以藻丘亚相为主,藻丘可进一步细分为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3优质储层受相控特征明显,台内颗粒滩相和藻丘相储集物性最好,尤其是两者叠合形成的"丘滩复合体"。总之,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天然气勘探将围绕着微生物岩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沉积特征 四川盆地 震旦系 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被引量:20
9
作者 梁宏斌 张敏 +3 位作者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9-693,共5页
通过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其产物的地球化学剖析,揭示当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时,随着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渐变小;而姥鲛烷和植烷,伽马蜡烷和C27甾烷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饱... 通过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其产物的地球化学剖析,揭示当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时,随着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渐变小;而姥鲛烷和植烷,伽马蜡烷和C27甾烷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芳烃化合物绝对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图版。根据混源油识别的模式,判断苏49井的混源油是由1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9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相反文1021井混源油则是由9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1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 原油 煤成油 下第三系 冀中坳陷 定量识别 图版 甾烷 地球化学 饱和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油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宋荣彩 周文 +3 位作者 董树义 张哨楠 任文博 张建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已全面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如何认识层序地层格架内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是指导本区下一步勘探方向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廊固凹陷古近系地层层序特征,根据其分布组合特点,建立了不同构造单元沉积模式,进一...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已全面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如何认识层序地层格架内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是指导本区下一步勘探方向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廊固凹陷古近系地层层序特征,根据其分布组合特点,建立了不同构造单元沉积模式,进一步剖析了凹陷内不同沉积体系特征及其不同组合样式。从整体沉积背景、构造背景认识出发,厘清了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陡坡带、洼槽带及中央带各具特色的6类成藏模式。指出多期次的沉积体系组合、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叠加、生油层—储集体—圈闭的时空匹配对廊固凹陷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特征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廊固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藏聚集关系 被引量:26
11
作者 任国选 侯读杰 +3 位作者 史玉玲 鲁秀芹 杨志东 李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从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比中得出,地层水的保存环境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成藏环境;地层水所指示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燕山期构造运动断开了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至白垩系。通过断层两盘的地层水特征对比,发现燕山期运动后所形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处于开启状态,红车断裂带北段油气藏封闭性差,出现油气散失;通过原油密度分布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关系研究,得出红车断裂带北段经过水洗和生物降解后形成红山嘴稠油区。红车断裂带南段,由于白碱滩组巨厚层泥岩盖层的封盖作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在近东西向断层遮挡等情况下,形成了良好的断块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地层水 油气运移聚集 红山嘴油田 红车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层储气库泥质岩盖层封气能力定量评价研究——以里坦凹陷D5区二叠系含水层构造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贾善坡 张辉 +5 位作者 林建品 魏强 刘团辉 毕扬扬 汤小琪 蒋素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86,共8页
含水层地下储气库的"盖层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分级标准和评价方法。结合盖层岩石室内X衍射矿物测试和物性参数试验及可封性指数计算方法,对里坦凹陷D5区二叠系含水层储气库目标盖层进行了可封性评价。结果显示:泥质岩... 含水层地下储气库的"盖层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分级标准和评价方法。结合盖层岩石室内X衍射矿物测试和物性参数试验及可封性指数计算方法,对里坦凹陷D5区二叠系含水层储气库目标盖层进行了可封性评价。结果显示:泥质岩盖层中黏土矿物含量偏低,平均含量为49.25%,非黏土矿物中石英含量丰富,平均含量达38.38%;盖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3.76%,属于高孔隙型岩石,完好岩石试样的渗透率数量级为10-4m D,突破压力值大于38MPa;直接盖层厚度超过50m,其上还存在一段优质间接盖层,对物性封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泥质岩盖层物性封闭能力优良,可封性较强,但其脆度较高,不利于储气库注气封存,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储气库 泥质岩盖层 封闭能力 突破压力 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构造样式及凹陷成因类型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志刚 李亮 +2 位作者 李书民 宋纲 王洪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3,共3页
通过精细构造分析,研究了赛汉塔拉凹陷的应力应变形迹,建立了该凹陷的形成和演化模式,证实该凹陷是在左旋张扭的区域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剪切性质的裂陷盆地,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具有走滑特征。与此同时,以凹陷形成机制为依据,预测... 通过精细构造分析,研究了赛汉塔拉凹陷的应力应变形迹,建立了该凹陷的形成和演化模式,证实该凹陷是在左旋张扭的区域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剪切性质的裂陷盆地,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具有走滑特征。与此同时,以凹陷形成机制为依据,预测二连盆地的“南缘七凹陷”均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汉塔拉凹陷 构造分析 凹陷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围压影响的盐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贾善坡 罗金泽 +2 位作者 杨建平 高敏 龚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49-1556,1565,共9页
深入研究盐岩受力变形、破坏机制及力学模型,对于保证油气地下储库的安全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盐岩在多组围压下的三轴试验为基础,由热力学定律出发,将损伤引入到改进的摩尔-库仑(Mohr-Coulomb)准则中,提出了与围压相关的损伤... 深入研究盐岩受力变形、破坏机制及力学模型,对于保证油气地下储库的安全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盐岩在多组围压下的三轴试验为基础,由热力学定律出发,将损伤引入到改进的摩尔-库仑(Mohr-Coulomb)准则中,提出了与围压相关的损伤准则和塑性硬化函数,建立了一种能够描述盐岩力学特性的弹塑性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盐岩的塑性与损伤耦合、应变硬化-软化和围压影响。将研究成果与ABAQUS软件相结合,通过二次开发,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模拟盐岩室内三轴压缩试验表明,数值模拟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盐岩在不同围压状态下的力学损伤发展、应变硬化-软化以及脆-塑性转换的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围压 力学模型 损伤准则 改进摩尔-库仑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隐蔽油藏勘探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正文 殷宏平 +3 位作者 常亮 王奇 杨德相 崔周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2期14-30,共17页
巴音都兰凹陷的油气勘探经历了20余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抓住了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和创新思维,于2001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开创了二连探区隐蔽油藏勘探的先例。文中较详细地回顾了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历程,阐... 巴音都兰凹陷的油气勘探经历了20余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抓住了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和创新思维,于2001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开创了二连探区隐蔽油藏勘探的先例。文中较详细地回顾了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历程,阐述了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详实地总结了突破的过程及创新思维,并提出了类似凹陷油气勘探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巴音都兰凹陷 隐蔽油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脉冲注烃方式提高低渗透裂缝性灰岩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平 莫正科 +2 位作者 王茹芳 杜玉洪 李士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8-49,共2页
低渗透裂缝油藏直接注气容易产生气窜,采收率不高,使用实际岩心进行人工造缝,在长岩心中分别进行衰竭式开发、直接注烃气驱实验、注水实验和脉冲注气实验。细管试验表明,即使在破裂压力下注烃气也达不到混相,衰竭式开发可获得16.81%的... 低渗透裂缝油藏直接注气容易产生气窜,采收率不高,使用实际岩心进行人工造缝,在长岩心中分别进行衰竭式开发、直接注烃气驱实验、注水实验和脉冲注气实验。细管试验表明,即使在破裂压力下注烃气也达不到混相,衰竭式开发可获得16.81%的采收率;直接注烃气比衰竭式提高采收率20.17%;脉冲注气比衰竭式提高采收率35.04%,脉冲注气驱油效果比直接驱油好得多,是值得选用的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注烃方式 低渗透裂缝性灰岩油藏 采收率 储量 地层温度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复杂断块区提高滚动勘探精度和效益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星如 杜新江 +1 位作者 李博 黄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9,共4页
冀中地区滚动勘探开发实践证明,要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提高勘探精度和勘探效益、实现老区增储上产,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应用变速成图技术。高分辨率及全三维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技术、复杂断块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和低电阻油层... 冀中地区滚动勘探开发实践证明,要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提高勘探精度和勘探效益、实现老区增储上产,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应用变速成图技术。高分辨率及全三维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技术、复杂断块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和低电阻油层识别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对于精细描述潜山顶面构造形态、提高潜山和断块勘探精度、发现新的含油层系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冀中地区应用这些技术,“九五”前三年仅在老油田内部就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000×104t以上,同步建成产能超过40×104t。图4(梁星如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区 滚动勘探精度 断块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湖相云质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会来 高先志 +4 位作者 杨德相 李浩 张志遥 王旭 张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0-567,共8页
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发育的云质岩是一套具有特殊成因的重要标志层,且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但目前对这套云质岩成因研究程度较低。为此,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测定等方法,综合研究了云质岩... 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发育的云质岩是一套具有特殊成因的重要标志层,且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但目前对这套云质岩成因研究程度较低。为此,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测定等方法,综合研究了云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古水介质、成因类型等。研究认为,本区古水介质为淡水—微咸水,而白云石中铁含量高,是埋藏白云化作用的产物,发生白云化作用的母质是凝灰物质,凝灰物质蚀变作用形成大量的斜长石和镁、铁离子,并在二氧化碳参与下发生水解,形成铁白云石,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埋藏条件下的有机质甲烷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质岩 凝灰物质 埋藏白云化作用 下白垩统 巴音都兰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地堑南北源汇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柏立广 王维 +3 位作者 刘子玉 杨香华 刘志峰 刘慧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4,共15页
物源性质对于我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沉积与储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受限于取心成本与地震资料多解性,相关认识缺少直观证据支撑。渭河地堑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其南北物源体系差异显著,其构造背景、物源配置与近海盆... 物源性质对于我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沉积与储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受限于取心成本与地震资料多解性,相关认识缺少直观证据支撑。渭河地堑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其南北物源体系差异显著,其构造背景、物源配置与近海盆地具有较强的可类比性。基于渭河地堑野外露头与系统采样进行锆石UPb年代学、铸体薄片、背散射以及X衍射分析,对渭河地堑南北砂体物源体系、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表明,北部花城剖面碎屑锆石具有华北克拉通2个典型古老峰值以及对应加里东与海西运动的年轻峰值,层序底部砾岩砾石类型以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以及变质岩为主,具备鲜明的渭北隆起物源特征;南部骊山周缘剖面碎屑锆石以加里东晚期与印支晚期峰值为主,砾石类型以花岗岩与变质岩为主,具备鲜明的南部秦岭物源区特征。渭北隆起碳酸盐岩物源区对应沉积体规模小且富泥,储层中泥质与钙质含量高。南部秦岭造山带对应沉积体展布规模大,多旋回富砂沉积,储层以砂砾岩、净砂岩为主,储层钙质含量低。不同类型物源体系为储层及后续成岩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渭河地堑野外露头的系统分析可以为我国近海盆地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地堑 源汇特征 沉积体系 储层特征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宗堡 李雪 +3 位作者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况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萨葡高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岩性细、砂泥互层、间断正韵律、垂向相序不完整、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和河口坝不发育的特征。(2)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为近岸宽带型、中岸窄带型和远岸断枝型,沿物源方向分流角逐渐增加、分叉角先增加后减小和宽厚比逐渐减小。(3)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受控于物源供给和波浪改造,席状砂分为厚而稳定型、厚而不稳定型、薄而稳定型和薄而不稳定型等4类,远砂坝分为厚而宽带型和薄而窄带型等2类。(4)萨葡高油层经历了湖平面早期高频振荡、中期缓慢下降和晚期快速上升的沉积演化序列;(5)物源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远且密度大、席状砂规模大、远砂坝发育;物源供给不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近且密度小、席状砂规模小、远砂坝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前缘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萨葡高油层 萨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