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在低孔低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3 位作者 刘祥康 王丽娜 苗彦平 程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0,共3页
温米油田是吐哈盆地一个低孔低渗油田,其平均孔隙度16.4%,平均渗透率51×10-3μm2。为实现高速高效开发,稳定油田产量,发展了在低渗透油田中应用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对油田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合理... 温米油田是吐哈盆地一个低孔低渗油田,其平均孔隙度16.4%,平均渗透率51×10-3μm2。为实现高速高效开发,稳定油田产量,发展了在低渗透油田中应用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对油田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合理的注采压力系统下,潜油电泵可以应用于低渗透油田。它不仅可以降低井底流压,减小层间干扰,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近井地带渗流条件,有效提高采液速度,达到提液增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潜油电泵 井底流压 生产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研究: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L18断块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淋 吕传炳 +6 位作者 纪友亮 林铁林 冉爱华 卢轶伦 刘天意 谢琳璘 魏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9-970,共12页
利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留18断块内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进行了相带划分,对砂体构型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相带内沉积构型样式的特征,建立了远源... 利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留18断块内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进行了相带划分,对砂体构型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相带内沉积构型样式的特征,建立了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精细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水体整体较浅,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广泛发育,并进一步分为前缘近端、前缘中端和前缘远端3个相带,不同相带在砂体厚度、岩性组合特征和砂体横向连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2)前缘远端水下分流河道水动力较弱,所携带沉积物较少,形成横向连通性较差的小规模河口坝,河口坝之间的厚层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的夹层类型。(3)前缘中端分流河道水动力强度中等,形成串珠状或分叉树枝状的河口坝,单一河口坝由2~4期前积增生体构成,前积倾角约2. 2°,增生体间的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的夹层类型。(4)前缘近端分流河道水流强度较大,下切作用较强,所携带沉积物较多;下伏河口坝互相叠置切割,形成连片分布的复合体;单个河口坝由多个前积增生体构成,前积倾角约3. 5°,增生体内的漫溢夹层及增生体间的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夹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构型解剖 夹层分布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西洼陷西北陡坡沙三下亚段地震相控反演砂砾岩储层预测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生 黄捍东 +2 位作者 王星星 张金伟 李金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方向逐渐由构造油藏向隐蔽油藏转变,砂砾岩油气藏成为非常重要的勘探目标,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成为重要的关注目标。地震相控反演充分利用了地震相界面对宏观地质体或岩性体...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方向逐渐由构造油藏向隐蔽油藏转变,砂砾岩油气藏成为非常重要的勘探目标,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成为重要的关注目标。地震相控反演充分利用了地震相界面对宏观地质体或岩性体的控制作用,将目标地层分成具有不同沉积特征的沉积单元,根据低频背景约束地震道外推反演中每个采样点的初值范围,同时控制反演时窗的大小,使反演结果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针对车西洼陷陡坡带砂砾岩储层成因多、储层相变快、砂体描述困难等问题,在沉积相精细划分、储层物性分析、测井信息约束下,应用地震相控反演,预测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沙三下)亚段陡坡带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甜点"分布,在扇辫状水道中、远端最有利的优质储层发育相带划分出4个"甜点区"。预测结果表明:砂砾岩体识别在垂向上达砂组级别,局部可达小层级别;横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区分明显,可较好地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滑塌扇等砂砾岩储层,明显提高了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储层"甜点区"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预测 砂砾岩储层 断陷湖盆陡坡带 地震相控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复杂断块油藏中油田污水配液调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秀平 黄震 +4 位作者 刘艳学 魏秀臣 陈彦彪 田玉珍 黄威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在注水开发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大量的油田污水需要外排,有时污水处理不达标外排,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高含水期油田污水回注是目前最普遍较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油田污水回注给高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 在注水开发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大量的油田污水需要外排,有时污水处理不达标外排,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高含水期油田污水回注是目前最普遍较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油田污水回注给高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华北油田高温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开展了油田污水配制可动凝胶调驱体系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调驱剂在采用油田污水配制条件下,热稳定性好(115℃恒温考察,240d不破胶),满足油田回注污水油藏现场使用要求。32井次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缓解了高温油藏开发后期的三大矛盾,提高了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油藏 油田回注污水配液 可动凝胶+复合驱油剂调驱体系 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姜超 邓爱居 +2 位作者 李凤群 张新见 李运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为明确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有效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结合物性测试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等资料,研究该区储层的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物... 为明确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沙二、沙三段有效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结合物性测试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等资料,研究该区储层的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是研究区主要的砂岩类型,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为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此外发育少量原生孔隙和裂缝;储层埋藏深度大,整体以中低孔、中—低渗储层为主;储层成岩阶段主要处于早成岩B期 中成岩A期,受烃源岩成熟过程的影响,垂向上次生孔隙主要发育深度为2 400-2 800 m.该研究对武强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武强油田 沙二段 沙三段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任付平 余吉良 +4 位作者 陈京生 霍然 邵忠华 刘倩 吴应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4,共4页
利用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在室内开展了微生物驱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研究。该方法可使回注的采出液菌数由6.4×105个/m L增至3.6×108个/m L;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烃氧化菌、发酵菌、反硝化菌菌数增加3率4个数量级,... 利用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在室内开展了微生物驱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研究。该方法可使回注的采出液菌数由6.4×105个/m L增至3.6×108个/m L;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烃氧化菌、发酵菌、反硝化菌菌数增加3率4个数量级,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菌数降低1个数量级;向微生物驱采出液中添加营养剂和油田混合油,乳化液表面张力降低35.4%,原油黏度降低43.0%。通过整体提高注入液菌数,可使采出液菌数增至107个/m L,采收率在原微生物驱的基础上增加10.67百分点。利用现场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处理容器开展了现场试验,措施后回注采出液菌数提高到5.8×108个/m L,采出液菌数达到3.0×106个/m L,阶段累计增油2.005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液 微生物驱 地面增殖技术 宝力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霸县凹陷西部陡坡带沙三段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剑萍 金权 +5 位作者 吕传炳 张峰 李彦国 侯守探 李凤群 黄志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4,共12页
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试油资料,结合盆地埋藏演化史,研究霸县凹陷西部陡坡带岔河集—高家堡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扇三角洲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陡坡带沙三段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 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试油资料,结合盆地埋藏演化史,研究霸县凹陷西部陡坡带岔河集—高家堡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扇三角洲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陡坡带沙三段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在持续埋藏的背景下,经历碱性—酸性—碱性成岩环境的演变;成岩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胶结—灰泥杂基重结晶/晚期碳酸盐胶结/硬石膏胶结/石英弱溶解—黄铁矿胶结。不同沉积相带沉积特征不同,控制成岩演化特征的差异,决定物性演化的不同。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泥质砂岩埋藏早期压实作用较强,后期灰泥重结晶使物性急剧降低,现今主要发育干层。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远泥岩端储层,由于酸碱两期溶蚀作用使长石、石英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蚀,油气充注进一步抑制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现今保留大量的残余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近泥岩端砂岩早期碳酸盐胶结极为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压实作用,但整体上中等的压实作用和较强的胶结作用使物性降低较快,早期碳酸盐胶结堵塞孔隙和喉道,导致酸性流体难以产生大范围的溶蚀,晚期碳酸盐、硬石膏胶结使孔隙度进一步降低,现今物性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成岩演化 物性演化 沙河街组三段 陡坡带 霸县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混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妮娜 侯守探 +5 位作者 纪友亮 吕文睿 张艺楼 陈佩磊 李圣明 张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7-1048,共12页
利用岩芯、薄片、测录井以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了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Es3^上)I油组发育的混积岩特征,分析了其沉积环境,探讨了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I油组混... 利用岩芯、薄片、测录井以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了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Es3^上)I油组发育的混积岩特征,分析了其沉积环境,探讨了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I油组混积岩分为(含)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和(含)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两大类,以灰(云)质砂岩、砂质泥晶云岩为主,(含)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工区中部和北部,(含)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分布于西部和南部;混积成因类型以原地混合和相源混合为主,相源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早中期,原地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早期;少量母源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晚期。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I油组沉积环境主要位于滨浅湖,可划分为砂质混积滩坝沉积、碳酸盐岩混积滩坝沉积以及滨浅湖泥混积3种沉积微相类型。综合分析湖平面变化、构造演化、古地貌等对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湖平面先稳定上升后下降的混积岩沉积模式:随着湖平面的缓慢上升,混合沉积呈增多趋势,以相源混合和原地混合为主;当湖平面到达一定高度时,纯碳酸盐岩增多,混合沉积减少,以相源混合为主;后期,湖平面下降,可能形成母源混合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大王庄地区 沙三上亚段 混积岩成因类型 混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MD-IGWO-SVM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涛 杨旭 +3 位作者 李玉梅 郭鹤 石广远 陈学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181,共8页
针对电机轴承易发生损坏、传统诊断方法耗时长且准确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对电机振动数据进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提取出IMF能量矩作为特征向量,并结合IGWO-... 针对电机轴承易发生损坏、传统诊断方法耗时长且准确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灰狼优化算法(IGW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对电机振动数据进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提取出IMF能量矩作为特征向量,并结合IGWO-SVM分类器,构造电机轴承故障检测模型。在模型引入改进Tent混沌映射、非线性收敛因子、动态权重策略,得到改进的分类算法,该算法可以快速精准地寻找SVM的最优惩罚参数C和核参数γ。对电机轴承振动数据进行仿真实验,诊断结果表明该轴承故障方法平均准确率高达99.4%。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的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算法稳定性和抗噪性能,可有效提高故障诊断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 故障诊断 支持向量机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盐③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控圈作用
10
作者 谢昭涵 冯昌 +3 位作者 仇永峰 李鹤永 张建波 唐海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盐城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主要断层和周边褶皱的几何学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结合断距回剥法定量恢复断层分段生长过程,进一步利用古构造图分析各期次的褶皱变形规律,解析各期次构造演化性质以及控圈作用。结果表明,盐(3)断裂带经历3个主要演化阶段:(1)泰州—阜宁期(K_(2)t—E_(1)f_(4))NW向伸展控制盐(3)正断层西段孤立生长、东段发生软连接,此时主干断裂的控陷作用不明显,圈闭不发育;(2)阜宁期末发生短期快速的压扭作用,造成盐(3)断层再活动,同时形成一系列的NW向共轭剪切断层,此时沿着盐(3)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圈闭;(3)戴南—盐城期(E_(2)d-Ny)发生SN向东强西弱的伸展,控制盐(3)断裂带东部再活动,并对圈闭进行调整。整体而言,盐城凹陷的构造活动强度具有“早强晚弱,东强西弱”的差异性,随着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不断变化,圈闭的构造幅度、面积逐渐缩小,构造高点也逐渐往SW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凹陷 盐(3)断裂带 古构造恢复 控圈作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SYN-GS-XGBOOST混合模型的火山岩测井岩性识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梓豪 巩红雨 +2 位作者 冉爱华 杨鹏辉 刘迪仁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6,共9页
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复杂,有些地区的火山岩可能只发育两三种岩石类型,这会导致不同岩性取心资料的代表性严重失衡。针对现有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在处理类间不均衡样本时出现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ADASYNGS-XGBOOST混合模型的火山岩岩性... 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复杂,有些地区的火山岩可能只发育两三种岩石类型,这会导致不同岩性取心资料的代表性严重失衡。针对现有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在处理类间不均衡样本时出现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ADASYNGS-XGBOOST混合模型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方法。首先通过ADASYN过采样算法对不均衡样本进行处理得到新的样本集,再以XGBOOST算法作为基分类器对样本进行分类,并利用网格搜索法(GS)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以此建立ADASYN-GS-XGBOOST混合岩性识别模型。将该混合模型训练后的结果与K近邻、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XGBOOST及SMOTE-GS-XGBOOST等算法的岩性识别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基于ADASYN-GS-XGBOOST算法建立的模型识别效果最好。该方法克服了已有岩性识别方法无法有效解决不均衡样本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火山岩岩性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SYN算法 XGBOOST算法 混合模型 火山岩 测井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异常高压气藏产能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9
12
作者 任俊杰 郭平 +3 位作者 王绍平 毕波 汪周华 赵增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2-56,共5页
在异常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常常表现出应力敏感特征。由于压敏储层在有效应力变化范围较大时,渗透率模量将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基于常渗透率模量的产能方程很难准确评价异常高压气藏的产能特征。为此,针对异常高压气... 在异常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常常表现出应力敏感特征。由于压敏储层在有效应力变化范围较大时,渗透率模量将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基于常渗透率模量的产能方程很难准确评价异常高压气藏的产能特征。为此,针对异常高压气藏的渗流规律,建立了考虑变渗透率模量和高速非达西效应的产能计算模型,并用Newton-Raphson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及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力敏感作用会使异常高压气藏气井的产量降低,尤其是在井底流压较低时,其产量降低得更为严重;在井底流压较小时,用传统的常渗透率模量计算的产量可能会错误评价应力敏感作用对气井产量的影响;而高速非达西效应将会使异常高压气藏气井的产量降低,随着井底流压的减小,高速非达西效应使气井产量降低的程度更为严重。结论认为:在开发异常高压气藏的过程中应考虑变渗透率模量和高速非达西效应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气藏 变渗透率模量 生产能力 应力敏感 高速非达西流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早渐新世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5 位作者 季梦瑶 金治光 赫兰双 冉爱华 谢伟 尹天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龄。以标准井为中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讨论沉积相分布与沉积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沙一段地层沉积时间为2.78 Ma,6个四级气候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历时320、430、1 000、410、400和220 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0 m/Ma,湖盆内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速率差异显著。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有机结合是陆相湖盆全息地层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渐新世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作用及矿化度对弱凝胶性能影响实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程飞 李华斌 +2 位作者 李飞洋 牛忠晓 吴晓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94,共5页
通过吴茵搅拌器模拟剪切作用,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矿化度条件下聚合物视黏度与剪切作用间的关系;并加入交联剂进行成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越高,视黏度降低幅度相对小;矿化度低于5 029 mg/L时,聚合物视黏度保留率分布... 通过吴茵搅拌器模拟剪切作用,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矿化度条件下聚合物视黏度与剪切作用间的关系;并加入交联剂进行成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越高,视黏度降低幅度相对小;矿化度低于5 029 mg/L时,聚合物视黏度保留率分布范围广;而高于该矿化度,视黏度保留率分布范围集中;剪切作用减小聚合物弱凝胶成胶后的视黏度,但胶体短期稳定性好;矿化度的增加会出现脱水现象,胶体短期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视黏度 剪切作用 矿化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志宏 郝翠果 +2 位作者 李建明 冯真芝 黄昌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3,共8页
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 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4种形式:钟形、纺锤形、阶梯形和复合型,分别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川西南、川西北和中部地区,前2种对流体的保存能力较弱,而后2种对流体具有较强的封存能力。②中部、北部为上三叠统的超压中心,而侏罗系的超压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超压强度向四周递减,龙门山前缘地区维持静水压力。③川西地区地层压力的发展经历了沉积超压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始新世)和构造超压发展阶段(渐新世现今),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为沉积超压增压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为沉积超压消散阶段。④现今的超压由残余沉积超压和构造挤压增压叠加而成,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超压成因中,构造挤压增压的贡献占比为30%~60%,而南部则大多由构造挤压增压所致。残余沉积超压主要由燕山中、晚期的生烃作用形成。该研究成果对寻找超压型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型油气藏 沉积增压 生烃增压 构造挤压增压 前陆盆地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参数建模的“复合相控模型”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伟 杨敏 +2 位作者 郭永军 申景峰 赵黎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沉积微相和油气水分布对砂岩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针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研究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平面分布,建立油气储层参数模型的方法——"复合相控模型"法。此方法的实质... 利用沉积微相和油气水分布对砂岩油气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针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研究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平面分布,建立油气储层参数模型的方法——"复合相控模型"法。此方法的实质是实现了受地质和油气复合约束的井间参数预估,特别适用于井控不足的油气储层参数描述,是油气藏描述的一项实用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油气水分布 复合相控 储层参数 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平 刘少峰 +7 位作者 郑洪波 王凯 郜瑭珺 潘峰 李王鹏 姜承鑫 陈宇亮 杨雪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9-838,共20页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改进A^(∗)算法与动态窗口法的机器人避障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涛 陈璋 +3 位作者 李玉梅 房萍 鲁娜 巩红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针对机器人在全局未知环境的路径规划中无法进行实时动态避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将改进的A^(*)算法与动态窗口法融合的机器人避障方法。首先将传统A^(*)算法3×3搜索领域扩展至5×5搜索领域,并将16个搜索方向进行取舍至9个,同时优... 针对机器人在全局未知环境的路径规划中无法进行实时动态避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将改进的A^(*)算法与动态窗口法融合的机器人避障方法。首先将传统A^(*)算法3×3搜索领域扩展至5×5搜索领域,并将16个搜索方向进行取舍至9个,同时优化启发函数,通过优化时间复杂度来提升A^(*)算法搜索效率;然后进行冗余节点移除操作,剔除机器人路径中的多余拐点和共线的点;改进后的A^(*)算法较传统A^(*)算法平均减少了65.805%的路径规划时间和4.967%的路径长度。最后将改进的A^(*)算法与动态窗口算法进行结合,使得机器人具有动态避障能力,且保证机器人在局部避障的过程中得到全局路径规划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路径规划 动态避障 改进A^(*)算法 动态窗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凝胶封堵裂缝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飞洋 李华斌 +4 位作者 汲国庭 孙千 郭程飞 牛忠晓 吴晓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8-31,36,共5页
利用自制全直径岩心夹持器,岩面贴合垫片模拟裂缝,计算选择符合XF油田低渗透天然裂缝及压裂缝的宽度,并研究弱凝胶对缝宽和裂缝形态的封堵效果。驱替试验表明,弱凝胶封堵强度随裂缝宽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存在临界裂缝宽度0.69 mm,裂缝小... 利用自制全直径岩心夹持器,岩面贴合垫片模拟裂缝,计算选择符合XF油田低渗透天然裂缝及压裂缝的宽度,并研究弱凝胶对缝宽和裂缝形态的封堵效果。驱替试验表明,弱凝胶封堵强度随裂缝宽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存在临界裂缝宽度0.69 mm,裂缝小于该值表现为胶体弹性作为封堵主导因素;反之,则为胶体黏性或内摩擦阻力,且其效果不及小裂缝。张裂缝油藏现场调剖时,应充分考虑裂缝宽度的影响,提高调剖剂强度,以增加其弹性能力。缝形实验中,直缝对弱凝胶封堵效果最差,且缝形愈复杂,封堵效果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宽度 裂缝形态 弱凝胶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渗透高温油藏降压增注的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春辉 刘卫东 田小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9-421,449,共4页
针对低渗高温的留西油藏,研究了碳酸钠/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降压增注及驱油性能。所用季铵盐为工业品,二元体系用矿化度627mg/L的注入水配制,碳酸钠浓度为2g/L。季铵盐浓度为1.5g/L的二元体系与路44断块高凝高黏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针对低渗高温的留西油藏,研究了碳酸钠/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降压增注及驱油性能。所用季铵盐为工业品,二元体系用矿化度627mg/L的注入水配制,碳酸钠浓度为2g/L。季铵盐浓度为1.5g/L的二元体系与路44断块高凝高黏原油间的界面张力(75℃)在10-110-2mN/m范围,该体系在120℃热老化13天后界面张力稳定在10-2mN/m;该体系在路44断块岩心片上的接触角为10.2°(注入水为56.7°);含黏土9%的岩心粉在该体系中的膨胀率降低17.24%。在80℃下,注水引起气测渗透率1.26×10-34.64×10-3μm2的油饱和天然岩心注入压力大幅升高,连续注入季铵盐浓度0.52.0g/L的二元体系时,注入压力下降并趋于平稳,当季铵盐浓度为1.5g/L时压降率最大(38.78%),采收率增幅也最大(9.84%);在水驱之后注入1.5g/L季铵盐的二元体系,压降率和采收率增幅均随注入量增大(0.52.0PV)而增大,注入量1.0PV时压降率较高(27.32%)而采收率增幅为20.51%,十分接近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高温 彬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 注水井 降压增注 提高采收率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