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油田一体化井位研究助推油气勘探规模储量的发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锐锋 赵学松 +4 位作者 朱洁琼 李小冬 吴晓龙 刘金浓 蒋东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6期89-94,8,共6页
近年华北油田公司针对富油凹陷勘探程度高,预探目标发现和落实难度大与凹陷潜在资源仍较大的矛盾,深化地质前期研究过程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在具体研究中以油田内外科研课题为依托,注重多专业横向联合攻关,突出研究思路创新、尊重优先发... 近年华北油田公司针对富油凹陷勘探程度高,预探目标发现和落实难度大与凹陷潜在资源仍较大的矛盾,深化地质前期研究过程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在具体研究中以油田内外科研课题为依托,注重多专业横向联合攻关,突出研究思路创新、尊重优先发现权,充分发挥校企专业技术特色,促进地质认识的升华。同时实施并行研究,发挥不同研究单位技术优势,以解决关键地质问题、落实圈闭为核心,充分暴露地质矛盾,有效避免了地质风险;进一步强化凹陷的整体研究,夯实地质研究基础;在井位组织把关上,突出勘探井位的三级审核,通过层层筛选,极大减少了复杂勘探区失利的风险。期间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从目标研究到组织管理不同层面的一体化有效井位研究和组织管理模式,提高了整体勘探成效,为华北油田高成熟勘探区的规模储量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实现华北油田分公司建设成地区性能源公司奠定了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井位研究 高成熟勘探区 规模储量 华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2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油田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程艳敏 侯金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2期76-79,共4页
由于受自然风化、存储条件不完善以及工作需要经常性观察、取样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避免岩心损失,并妥善保管便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北油田开展了岩心库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套较完善的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该系统不... 由于受自然风化、存储条件不完善以及工作需要经常性观察、取样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避免岩心损失,并妥善保管便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北油田开展了岩心库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套较完善的岩心数字化网络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对岩心的重复损害,更重要的是方便科研人员对岩心图文信息资料的研究分析,可有效地帮助提高勘探开发研究效率和生产决策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扫描图像 数字化 网络 数据库 建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疏导式”改造理念的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肖宇航 朱庆忠 +9 位作者 赵群 王玫珠 赵洋 孙钦平 王三帅 李宗源 董晴 王子涵 周智 郭纪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54,共12页
水平井压裂改造是当前非常规煤层气资源实现高效开发最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现今虽已取得较好现场成效,但目前煤层气压裂改造仍存在压裂改造目的不清晰、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不明、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压裂... 水平井压裂改造是当前非常规煤层气资源实现高效开发最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现今虽已取得较好现场成效,但目前煤层气压裂改造仍存在压裂改造目的不清晰、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不明、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压裂水平井产量和开发效益,依托已在沁水盆地南部取得显著成效,并被实践所验证的“疏导式”改造理念,立足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中原始天然孔-裂隙特征和煤层气“疏导式”改造理念对高阶煤储层压裂改造要求,吸收前人压裂改造评价经验,筛选出水平井各段压裂施工曲线类型和数量、平均施工压力、停泵压力、事故类型和发生率、投产后见气压力、当前流压和气量(生产1 a)和综合平均稳产气量7项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煤层气“疏导式”改造理念的压裂改造效果评价办法,进而结合现场对比试验,开展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研究,借此落实主体压裂技术的改造能力上限和不足。结果表明:随埋深和地应力增大,煤储层改造难点由易滤失,易近井筒地带天然裂隙过度开启,难造优势主压裂裂缝,转变为优势主压裂裂缝周边的天然裂隙难以逐级规模开启,次级裂缝张开程度不够以及压裂砂携送困难,易脱砂、砂堵。底封拖动压裂技术因井筒内沿程压力损耗过大,在1000 m以深难以满足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需求。连续油管压裂技术在深度超过1200 m后,存在对压裂砂携送能力不足问题。桥射联作压裂技术不仅可满足1250 m深度高阶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需求,同时还具备进一步增大压裂改造规模的潜力,可满足更深条件下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的施工和实现。研究可为沁水盆地南部和国内外其他煤层气区块压裂技术的合理优选和升级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煤储层 “疏导式”改造理念 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主体压裂技术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陆相页岩油气富集关键要素下限研究--以中原油田探区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3 位作者 李红磊 陈帆 王金萍 胡美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1-728,743,共9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水环境下,TOC下限为1.5%,R_(o)下限为1.0%;在半咸水环境下,TOC下限为0.8%,R_(o)下限为0.7%。随着沉积水体由咸变淡,形成有效页岩油气的TOC及R_(o)下限存在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内在机理为不同环境下生烃母质的差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热耦合 页岩油气 烃源岩下限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同开发方式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兴 李天太 +3 位作者 杨沾宏 胡伟 盖少华 吕晓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对于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孔洞结构特征,一般情况下很难使用其真实岩心开展长岩心驱替实验。在不影响原有岩心孔渗结构的基础上,对岩心表面凹陷处进行特殊填补处理,以达到长岩心实验要求。文中在油藏实际条件下,开展长岩心... 对于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孔洞结构特征,一般情况下很难使用其真实岩心开展长岩心驱替实验。在不影响原有岩心孔渗结构的基础上,对岩心表面凹陷处进行特殊填补处理,以达到长岩心实验要求。文中在油藏实际条件下,开展长岩心衰竭开采实验,水驱、气驱开发实验和气水交替驱实验,统计分析不同开发方式下各阶段的驱油效率,对比评价不同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衰竭开采最终采收率高达30.94%;水驱开发中,适当延迟转注时间能够充分发挥弹性驱油和溶解气驱油作用,提高最终采收率,并确定最佳转注压力为80%泡点压力;气驱开发中,气体突破速度快,突破后产油量急剧下降,采收率较低;气水交替驱能有效降低含水率,提升高含水期原油采收率,在高压高含水阶段转气水交替的开发效果更为显著。该实验为合理开发孔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洞型碳酸盐岩 长岩心驱替 开发方式 驱油效率 气水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特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官忠 苗坤 +1 位作者 党燕 张淑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夫特砾岩油藏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 ,胶结物以凝灰质为主 ,具复模态结构 ,储层物性主要受裂缝影响。裂缝对孔隙度贡献较小 ,对渗透率贡献较大。裂缝充填差。多与断层平行 ,纵向上主要发育在砾岩段上部 ,平面上受断层影响明显。根据胶... 夫特砾岩油藏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 ,胶结物以凝灰质为主 ,具复模态结构 ,储层物性主要受裂缝影响。裂缝对孔隙度贡献较小 ,对渗透率贡献较大。裂缝充填差。多与断层平行 ,纵向上主要发育在砾岩段上部 ,平面上受断层影响明显。根据胶结物的类型、含量及裂缝发育程度 ,将储层划分为裂缝型、孔缝型、孔隙 (洞 )型三类 ,认为哈 2 2断块三类储层均较哈 43断块发育。根据此研究 ,在开发中确定了合理的注采比和压力水平 ,调整了注采层系及系统 ,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类型 孔隙组合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展望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卫东 袁文奎 田克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23,共6页
在油田二次开发的背景下,一些前缘技术或新兴技术开始出现。介绍了未来20a可能最有影响的10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极大储层接触井技术、流入量灵巧控制技术、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千兆级网格模拟技术、全自控油田技术、智能流体变性技... 在油田二次开发的背景下,一些前缘技术或新兴技术开始出现。介绍了未来20a可能最有影响的10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极大储层接触井技术、流入量灵巧控制技术、无源地震监测技术、千兆级网格模拟技术、全自控油田技术、智能流体变性技术、仿生井技术、纳米级侦测技术、微孔钻井技术和数字油田技术。10项技术中,有的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有的还刚刚起步,但它们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未来这些技术的发展、成熟及完善,必将使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开采 工程技术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油田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微相及油气开发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淑娟 罗永胜 刘大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1-239,共9页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古近纪东营组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通过对岩心描述、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及测井相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留楚油田河流相砂体的主要相标志,分析认为...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古近纪东营组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期。通过对岩心描述、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及测井相的综合分析,总结了留楚油田河流相砂体的主要相标志,分析认为东二段、东三段沉积时期留楚地区以低弯度曲流河沉积为主,并将主力含油单砂体所在地层划分了河道、堤岸和河漫3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泛滥平原6个沉积微相;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指出沉积微相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探讨了不同微相砂体的渗流特征;认为应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空间展布和层内非均质性特征,进行油藏注采关系调整和确定目标潜力区,为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同类油藏的研究与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留楚油田 沉积微相 含油单砂体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探区勘探方向的浅见 被引量:4
10
作者 费宝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针对华北探区具体石油地质特征 ,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和五个勘探方向 :隐蔽油气藏勘探、上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山油气藏勘探、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和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建议老区挖潜保稳产 ,新区突破求发展 ;加强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 ,... 针对华北探区具体石油地质特征 ,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和五个勘探方向 :隐蔽油气藏勘探、上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山油气藏勘探、上古生界油气勘探和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建议老区挖潜保稳产 ,新区突破求发展 ;加强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 ,依靠科技进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探区 勘探方向 勘探效益 科技进步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煤阶煤层气水平井和直井耦合降压开发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鲁秀芹 杨延辉 +4 位作者 周睿 丁瑞霞 周秋成 张晨 周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1-226,共6页
高煤阶煤层气低产低效区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以山西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开发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合理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区块井距偏大,单井实际动用储量低,不... 高煤阶煤层气低产低效区的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以山西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开发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合理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该区块井距偏大,单井实际动用储量低,不能实现井间协同降压导致低产的问题,利用水平井开发煤层气的技术优势,创新地提出了水平井耦合降压盘活直井技术,通过分支井眼与直井压裂裂缝的相互交错串接,使煤储层裂隙间畅通,大幅提高了裂隙的导流能力,实现水平井和直井井间耦合降压,盘活低效区。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郑庄区块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4口加密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气4849m^3/d,产气量稳定,盘活邻井平均单井日增气量580m^3/d,提高了区域的储量动用程度和采出程度,因此建议在高煤阶煤层气低效区块广泛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地质储量的采出程度,整体盘活低效老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阶煤 低渗透 耦合降压 增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红伟 刘淑敏 +3 位作者 冯其红 张国兄 巫聪 郭睿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509,共4页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存在弱化评价的模糊性和统计性的缺点,利用云模型解决模糊问题的优势,将云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中,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并建立了低渗透油田开...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存在弱化评价的模糊性和统计性的缺点,利用云模型解决模糊问题的优势,将云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中,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并建立了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集,然后构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云和评价云,最后基于云算数运算法则,计算得到了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结果。采用该方法对研究区块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直观、可靠,符合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为今后的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效果评价 低渗透油田 云模型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里青油田双一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磊 胡源 +2 位作者 刘双双 张琪 孙治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14-317,共4页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莫里青油田的重要勘探目标,其中双一段又是重点目的层段。通过详细观察双一段井钻取的岩心,进行了岩相划分、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及测井相分析,进而将研究区双一段划分为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通过研究区地震属性和融...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莫里青油田的重要勘探目标,其中双一段又是重点目的层段。通过详细观察双一段井钻取的岩心,进行了岩相划分、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及测井相分析,进而将研究区双一段划分为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通过研究区地震属性和融合属性的对比,认为融合属性能较好地反映单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双一段研究区的沉积相平面图。研究表明:受物源和古地貌控制,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沉积相存在差异。层序Ⅰ时期,沉积活动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层序Ⅱ时期,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部,其他地区以湖相沉积为主。该研究成果为圈闭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震属性 双一段 莫里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整体研究再认识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贤正 张锐锋 +3 位作者 田建章 曹兰柱 王元杰 芦丽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6期10-15,22+5,共7页
廊固凹陷是历经50余年油气勘探的老区,曾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关研究,仅发现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油气藏,没有取得预想的地质效果,但资源转化率仍较低,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实施开展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和全凹陷的连片处理,开展了新一轮的&qu... 廊固凹陷是历经50余年油气勘探的老区,曾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关研究,仅发现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油气藏,没有取得预想的地质效果,但资源转化率仍较低,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实施开展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和全凹陷的连片处理,开展了新一轮的"四个整体研究",即整体构造分析、整体沉积砂体研究、整体油气成藏动态模拟和整体区带综合评价;指出了"六个区带、四个领域"为勘探的有利方向。优选大柳泉鼻状构造带,对复杂断块、浅层天然气和深层砾岩等多领域整体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规模整装储量发现。其勘探经验与做法对其他老探区深化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整体研究 三维连片 精细研究 成藏模拟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对策与实践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延辉 王玉婷 +4 位作者 刘忠 陈必武 吴春升 张学英 董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0,共14页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应性不强;排采控制制度效率低、效益差;集输系统呈现“三难”“三高”。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室内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新理念及关键技术对策:提出高煤阶煤层气疏导开发理念,构建套管单支水平井+分段压裂的煤层气开发方式;建立高产有利区优选技术,实现建产模式由大面积整体建设向精准建产选区转变;完善升级煤层气压裂改造技术,实现储层改造向构建多级有效缝网转变;创新疏导排采控制技术,实现排采控制向优快高效转变;建立低压环状地面集输技术,实现地面集输建设模式向高效益转变。经实践,平均新建产能到位率由37%提升至84%以上,平均单井日产气提高为原来的1.6倍,达产时间缩短20%以上,新建项目地面建设投资降低20%。沁水盆地不同储层类型煤层气开发均取得产量突破,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年生产能力突破21×10^(8)m^(3),建成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有力助推了我国煤层气的战略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高煤阶煤层气 高效开发 疏导开发理念 精准建产区优选 压裂改造 排采控制 低压环状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在提高采收率微乳液中运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吕凯 张彪 +3 位作者 刘卫东 丛苏男 张子文 杜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47-1651,共5页
为了解决微乳液使用成本过高以及高温、高盐地层限制微乳液运用等问题,对化学驱微乳液的发展和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调研,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效应、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微乳液盐度适用性的影响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对... 为了解决微乳液使用成本过高以及高温、高盐地层限制微乳液运用等问题,对化学驱微乳液的发展和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调研,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效应、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微乳液盐度适用性的影响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外纳米颗粒协同微乳液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归纳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作用会产生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减少化学剂吸附、增强稳定性以及改善流度比等机理。目前,纳米颗粒在微乳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纳米颗粒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煤层气单支压裂水平井产量关键要素及提产对策——以郑庄区块开发实践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晨 何萌 +6 位作者 肖宇航 刘忠 韩晟 鲁秀芹 王子涵 吴浩宇 张倩倩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8,共11页
单支压裂水平井作为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开发主体技术,支撑了气田20亿m~3/a产气量的突破。但在其规模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井间产量差异大,局部区域适应性欠佳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气田煤层气产量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众多影响单支压裂水... 单支压裂水平井作为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开发主体技术,支撑了气田20亿m~3/a产气量的突破。但在其规模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井间产量差异大,局部区域适应性欠佳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气田煤层气产量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众多影响单支压裂水平井产气量的关键要素已被确认,但核心关键要素却不明确;另一方面,关键要素的平面变化规律认识,普遍为简单数学外推或纯粹数学反演,缺少地质约束和修正,可靠性和分辨率低。故亟需落实影响产量核心关键要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针对性提产技术对策。首先,基于郑庄区块客观地质条件和开发生产实践认识,提出影响单支压裂水平井产量的核心关键要素初步筛选原则,并评选出纯煤层进尺、水平段倾斜幅度、全烃、GR(自然伽马)、压裂段数、平均砂量梯度、平均排量梯度、平均液量梯度、解吸压力梯度9项要素。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单因素分析方法,明确初筛9项要素与单支压裂水平井产气量间的关联程度,落实要素对产量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资源基础、储量控制和改造动用3个角度,结合单支压裂水平井部署和改造设计和施工具体流程分类9项要素,并依此建立针对性的提产技术对策。在井位部署阶段,利用评价井外推资料,初步明确相对富集区域,用构造导向滤波+高频相干技术处理地震资料,圈定无隐蔽性破坏构造发育区,再钻直/斜井以获取煤层段GR和全烃,落实井位部署区资源基础;在井轨迹设计和钻井阶段,利用波形聚类技术预测井位部署区内构造煤分布规律,对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预测井位部署区内煤层厚度和起伏变化规律,用井组模式,分批次钻井,结合近钻头地质导向技术,实钻数据实时修正局部煤层认识,增加纯煤层进尺,优化井轨迹,确保更多优质压裂段,提高储层控制;在储层改造阶段,通过GR、全烃、井轨迹条件和实钻数据等优选压裂段,采用桥射联作压裂技术提升排量、砂量和液量,扩大改造规模,强化改造,提升资源动用程度。最后,运用上述对策在郑庄区内开展相关试验,在郑庄北部部署1个井组7口井,与周边早期单支压裂水平井相比,试验井较之前解吸压力高出约1~1.5 MPa,稳产气量提高近5000~10000 m~3/d。该研究评选了影响单支压裂水平井产气量的核心关键要素和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针对性提产技术对策,经现场试验检验,能大幅提高煤层气井稳产气量和解吸压力,为沁水煤层气田产量提升和采用相同主体开发技术的同行提供生产实践经验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压裂水平井 煤层气产量 灰色关联分析 单因素分析 提产技术对策 现场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 被引量:47
18
作者 崔周旗 李文厚 +3 位作者 吴健平 李莉 侯凤梅 王海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8,共8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内扇、中扇和外扇等相带发育齐全,并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物源区具有的线物源或多物源特征,以及极粗的粒级造成补给水道的稳定性较差、规模较小、迁移性较强,沿斜坡带形成了纵向上由南向北依次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的多个湖底扇相砾岩体。坡度很陡的斜坡,特别是构造坡折带的存在控制了湖底扇的形成和发育,使湖底扇相砾岩体主要沿构造坡折带下部分布,具有很好的隐蔽油藏成藏条件,以中扇辫状沟道微相区最为有利,已有多口井发现厚油层并获工业油流,实现了隐蔽油藏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体 斜坡带 湖底扇 隐蔽油藏 构造坡折带 沉积特征 勘探 凹陷 厚油层 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产水机理与开发对策 被引量:73
19
作者 叶礼友 高树生 +4 位作者 杨洪志 熊伟 胡志明 刘华勋 杜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认清致密砂岩气藏的渗流规律、揭示其储层产水机理、寻求有效的开发对策,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渗流机理复杂,表现在: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主要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控制;在气水互封状态下,气体弹性膨胀推动部... 为认清致密砂岩气藏的渗流规律、揭示其储层产水机理、寻求有效的开发对策,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渗流机理复杂,表现在: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主要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控制;在气水互封状态下,气体弹性膨胀推动部分束缚水转化为可动水,可动水饱和度能有效表征储层水相可动性;储层水相对气相渗流能力影响显著,含水条件下气体渗流存在闽压梯度,其主要受储层物性与含水饱和度的控制,阚压效应导致单井控制范围减小,储量动用程度降低;气、水两相渗流能力受压力梯度的影响。进而基于对致密砂岩气藏产水机理和渗流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开发对策:①在明确储层可动水饱和度的基础上,评价储层产水风险,优选井位及开发层位,降低气井产水风险,提高单井产能;②采用压裂水平井开发,增加泄流面积,减小生产压差,延长无水或低水采气期;③合理配产,降低生产压差,预防或控制产水量;④强化排水采气,提高生产效果。上述技术措施为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和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渗流机理 可动水 阈压效应 开发对策 压裂水平井 合理配产 排水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底水气藏水侵机理与开发对策 被引量:52
20
作者 刘华勋 任东 +3 位作者 高树生 胡志明 叶礼友 刘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3,共7页
边、底水水侵是导致气藏采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明确边、底水气藏的水侵机理与规律,有利于改善气藏的开发效果。为此,运用全直径岩心模拟边、底水气藏开发过程,研究其水侵机理、动态与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均质气藏,只有边、底水能量... 边、底水水侵是导致气藏采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明确边、底水气藏的水侵机理与规律,有利于改善气藏的开发效果。为此,运用全直径岩心模拟边、底水气藏开发过程,研究其水侵机理、动态与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均质气藏,只有边、底水能量充足且储层渗透性较好,气藏开发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水侵,降低气藏最终采出程度;对于均质低渗透致密储层,边、底水水侵速度十分缓慢,对生产效果几乎没有影响,而边、底水能量主要决定于流体(水和气)自身的弹性膨胀能力和孔隙空间的压缩性。在物理模拟实验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均质、非均质气藏边、底水侵计算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均质气藏储层水侵均匀推进,水侵速度慢;非均质气藏储层水沿着高渗透条带或高角度裂缝向井底推进速度快,且非均质性越强,水侵推进速度越快,气井见水时间越早。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对边、底水气藏水侵机理、动态与规律的认识,并为边、底水气藏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水侵机理 物理模拟 数学模型 均质储集层 非均质储集层 气藏有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