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化与障碍因子分析
1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赵荣钦 李中轩 尹义星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8-137,144,共11页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黄河流域九省(区)2013—2022年水利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数,基于MATLAB、ArcGIS10.8和基尼系数分析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黄河流域九省(区)2013—2022年水利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数,基于MATLAB、ArcGIS10.8和基尼系数分析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水利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增长态势,河南增幅最大,山西增幅最小;其中新劳动者综合评价指数河南增幅最大、青海增幅最小;新劳动对象综合评价指数青海增幅最大,山西增幅最小;新劳动资料综合评价指数宁夏增幅最大,甘肃增幅最小。2)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呈波动减小趋势;水利新质生产力呈东北—西南聚集格局,重心整体呈现向南迁移趋势(2021—2022年向东北迁移);上游、中下游区域内基尼系数和上游—中下游区域间基尼系数分别呈倒N形、M形和倒N形波动减小趋势,区域内分异贡献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区域间分异贡献率。3)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显著,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分别为水利部门从业人数、教育支出占比、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万元GDP用水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数、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化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可视化技术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
作者 王波 王莹 张富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3,共2页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空间可视化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正逐步向“立体化、多要素、多模态、全景式”演进,且呈现出“形式网络化、对象大众化、内容普适化、利用立体化”的发展态...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空间可视化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正逐步向“立体化、多要素、多模态、全景式”演进,且呈现出“形式网络化、对象大众化、内容普适化、利用立体化”的发展态势。鉴于此,如何从开发利用的视角,强化新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突破传统利用框架,拓展档案利用的场景,达成“多技术、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赋能,已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 空间可视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河南长葛段多平台InSAR三维形变监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辉 李世环 +3 位作者 苗长伟 周泊辰 张宇 李世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运行,需监测其渠道表面形变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7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对南水北调河南段进行形变普查;引入TerraSAR-X升、降轨各15景数据,利用DS-InSAR技... 【目的】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运行,需监测其渠道表面形变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7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对南水北调河南段进行形变普查;引入TerraSAR-X升、降轨各15景数据,利用DS-InSAR技术,对河南长葛段进行多平台InSAR三维形变精确探测。【结果】南水北调河南段存在22处明显形变区,最大形变速率为-98 mm/年,其中长葛段1.6 km渠道沉降超限明显,水磨河村附近渠道和禹州坤成煤矿附近均存在明显沉降漏斗,最大形变速率分别达-26、-40 mm/年,前者仅存在垂直向形变,后者存在垂直向和东西向双向形变。【结论】将水磨河村附近渠道垂直向形变结果与二等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垂直向形变与二等水准数据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大误差不超过±2 mm,精度可靠,可为InSAR三维形变监测在水利工程灾害预警和防治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SBAS-InSAR DS-InSAR 三维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4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尹义星 赵荣钦 李中轩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147,共7页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商丘降幅最大,商丘经济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平顶山增幅最小,濮阳社会效益指数增幅最大、鹤壁降幅最大;2)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数重心分布于郑州和许昌,呈现向东北迁移趋势,其中生态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效益指数重心分别呈现向东南、东和东北迁移趋势;3)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污水处理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亿元农业总产值用水量、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自来水普及率分别是鹤壁、漯河、周口3个地级市,洛阳、平顶山2个地级市,安阳、新乡、焦作、濮阳、济源5个地级市,许昌、三门峡2个地级市,南阳、商丘、驻马店3个地级市第一大障碍因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是开封、信阳、郑州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时空演化 综合指数法 障碍度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监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会 潘晓宁 +1 位作者 贾浩 许德合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城市洪涝监测对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至关重要,单一数据源往往存在各自的缺陷,不利于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城市复杂洪涝灾害灾情。结合不受云雨影响且覆盖范围大的GF-3 SAR影像与实时性较强的社交媒体数据,建立“7·20”特大暴雨郑州... 城市洪涝监测对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至关重要,单一数据源往往存在各自的缺陷,不利于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城市复杂洪涝灾害灾情。结合不受云雨影响且覆盖范围大的GF-3 SAR影像与实时性较强的社交媒体数据,建立“7·20”特大暴雨郑州市中心城区洪涝监测方法,采用阈值分割、随机森林对GF-3 SAR影像进行多方案的灾前灾中水体提取,获取精度最高的水体提取与洪涝监测结果,分析典型区域的水体提取效果;利用Python工具获取城市内涝的社交媒体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结合GF-3 SAR影像与社交媒体数据洪涝监测结果探讨二者优势互补性。结果表明:SAR水体总体提取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随机森林、Otsu阈值法、水体指数法,但是在一些典型区域分析中,随机森林的提取效果低于其他方法;基于SAR影像提取的洪涝淹没范围主要集中在三环外的城市边缘地区与大型水体周围,基于社交媒体数据提取的洪涝信息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和建筑密集的三环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高分三号 阈值分割 随机森林 社交媒体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及震后形变约束的2020年3月青藏高原南部定日M_(W)5.7地震发震构造
6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杨见兵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2-1305,共14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发生了一次M_(W)5.7浅源地震,为通过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探究该研究程度较低区域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机会。文中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影像获取了该地震同震及震后半年的地表形变...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发生了一次M_(W)5.7浅源地震,为通过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探究该研究程度较低区域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机会。文中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影像获取了该地震同震及震后半年的地表形变。同震模拟结果揭示地震成核于一条埋深于1.6~5.7km深度的之前未被识别的正断层。深入的震后分析表明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孕育于同一断层面,且位于其上倾0.8~4.8km深度处。该地震深部同震滑动及浅部余滑共同成像一条近完整的单平面地下发震断层。通过对反演结果、地形地貌及断层特性的分析,推断构造区域内较高的重力势能差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同震库仑应力模拟显示,申扎-定结断层带南、北分支断层表现较强的应力加载,应注意其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定日地震 同震形变 震后形变 平面状正断层 重力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减排路径研究
7
作者 秦小转 郭淑君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伟伟 魏钰洁 司文青 张修宇 陶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145,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识别影响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提出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2)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但碳排放脱钩指数总体随时间增大;按照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碳减排任重而道远。3)能源强度、人均GDP、技术水平和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达到理想的脱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Tapio脱钩指数 LMDI模型 碳减排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8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震 INSAR 同震及震后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河道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哲 付宇 +1 位作者 朱静思 曹文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3-853,共11页
针对华北地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选取河北境内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补水河道的试点河段开展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入渗回补率、地下水水位回升率、水质改善度、水面面积变化率、水生态改善度和公... 针对华北地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选取河北境内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补水河道的试点河段开展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入渗回补率、地下水水位回升率、水质改善度、水面面积变化率、水生态改善度和公众满意度等6项指标的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简便实用的指标计算方法对河段补水前后指标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并对生态补水的效果进行评价分级。结果表明:补水结束时,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河段的平均入渗回补率为65%,地下水水位相对回升率为分别为36%,17%,6%,水质改善度依次为51%,34%,90%,水面面积总计增加了8.56 km2,水生态改善度依次为46%,87%,94%,公众满意度分别为90%,90%,80%。利用建立的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方法计算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综合得分分别为84,47,64分,评价等级分别为"非常好""一般""较好"。3条试点河段评价结果与实际补水效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回补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砒砂岩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10
作者 梁通 张璐 +3 位作者 曹倡景 张攀 杨文杰 韩珈琦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探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综合指数的分级演变。[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2000-2023年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耕地、未利用地次之,林地增加10.4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95.40 km^(2),其来源多为耕地与草地;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 716.52和758.89 km^(2),草地增加548.12 km^(2)。(2)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呈现鲜明的梯度性特征,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主要在低地形位区域;林地的主要优势区分布在高地形位;草地主要优势区分布集中在中、高地形位区域;水域优势分布区域在低、高地形位。(3)200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20.99,最低为205.69;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30.17,最低为203.36;除1和2级地形位外,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明显低于2000年,23 a来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结论] 2000-2023年黄河砒砂岩区地形梯度特征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的时空变化显著。在充分考虑当地各地形因子的条件下,可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持续优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砒砂岩区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设施黄瓜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11
作者 万博 吴林亿 +3 位作者 周其文 杜君 魏义长 王丽丽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处理对设施黄瓜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农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设施菜地生产系统的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设施黄瓜为研...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处理对设施黄瓜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农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设施菜地生产系统的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设施黄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田间试验,试验设计为传统灌溉(100%IWD)、节水25%灌溉(75%IWD)和节水50%灌溉(50%IWD)。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通气吸收法分别对设施黄瓜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进行了连续观测记录,采用高通量q PCR基因芯片技术,测定氮循环功能基因。[结果]①各灌溉处理中,N_(2)O累计排放量为100%IWD>75%IWD(p<0.05),100%IWD>50%IWD(p<0.05)。②NH_(3)累积挥发量为75%IWD>50%IWD>100%IWD(p<0.05)。③土壤中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整体发生了显著改变(PERMANOVA F=241.82,p=0.001)。④黄瓜产量100%IWD>75%IWD>50%IWD(p<0.05)。[结论]50%灌溉显著增加了硝化基因丰度,且75%灌溉和50%灌溉显著降低了反硝化基因丰度。100%灌溉处理的表层土壤N_(2)O气体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反硝化过程,减少25%灌溉水量导致土壤表层反硝化基因丰度降低,表层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弱,进而使N_(2)O排放量下降。而减少50%灌溉水量没有显著改变土壤表层反硝化基因丰度和N_(2)O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黄瓜 灌溉 氧化亚氮 氨挥发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3年黄河中游岸线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12
作者 董震 杨高 +2 位作者 邓荣鑫 康建军 焦禄霄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993—2023年黄河中游生活岸线占比由2.12%增至16.96%,生态岸线占比呈波动上升态势,在2023年达到39.68%;黄河中游3个河段岸线利用差异较大,其中晋陕峡谷段以生态岸线为主,汾渭平原段以农业岸线为主,三门峡至桃花峪段由以农业岸线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岸线为主;2018—2023年生态岸线和生活岸线占比增大、农业岸线占比减小,各河段生态岸线变化率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廊道 生态保护 岸线利用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CNN/BiLSTM/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TEC预测模型
13
作者 陈冠宇 李旺 +4 位作者 李家乐 刘佳悦 张仁中 朱浩泽 李震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39,共12页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模型:采用具有多通道特征的CNN-BiLSTM-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神经网络构建该区域电离层模型;然后选取2023年(磁暴年)的双分日和双至日作为验证时段,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预测精度分别为1.24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2.06TECU、1.69TECU和2.35TECU,对应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61、0.944和0.987;说明提出的模型可显著改正滇川区域太阳高峰年内的电离层延迟,能够为深入了解滇川区域的电离层时空演变机制,以及增强该区域的导航定位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模型 神经网络 滇川区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总电子含量(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南水北调中线某膨胀土渠段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14
作者 冯党 刘先林 +4 位作者 康静伟 刘文锴 胡青峰 邹根中 王鹏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6-243,共8页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某膨胀土渠段地表形变规律,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2020年6月—2021年2月期间覆盖研究区的22景升降轨TerraSAR-X影像数据,采用多轨道时序InSAR方法开展地表变形规律研究。该方法不仅能够对研究区进行面域全方位监测,...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某膨胀土渠段地表形变规律,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2020年6月—2021年2月期间覆盖研究区的22景升降轨TerraSAR-X影像数据,采用多轨道时序InSAR方法开展地表变形规律研究。该方法不仅能够对研究区进行面域全方位监测,而且能够揭示监测区域形变的时序特征,有效弥补了传统水准或GNSS监测方法仅能够实现单点监测的不足。获得了2020年6月—2021年2月研究区渠段的二维地表形变演化特征,并对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提取。结果表明:在监测时间段内研究区渠段年平均沉降形变速率为-25~20 mm/a;其中深挖方渠段呈现抬升趋势,年平均形变速率达20 mm/a,高填方渠段呈现沉降趋势,年平均形变速率达-25 mm/a。结合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可知研究区深挖方渠段呈现抬升的主要原因是膨胀土遇水膨胀;高填方渠段呈现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该渠段范围内边坡较陡峭,在膨胀土遇水膨胀和边坡滑移共同作用下,渠道边坡向下滑移起到了主要作用,从而呈现不同的形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PS-INSAR TERRASAR-X 二维形变 膨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20年皇甫川流域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15
作者 姚志宏 杨莹 +3 位作者 李云 张德全 周文玥 孙彭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199,共8页
[目的]水源涵养量是生态系统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调节服务中最重要的表征指标,水源涵养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科学解析可为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WAT模型和改进后的水量平衡方程计... [目的]水源涵养量是生态系统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调节服务中最重要的表征指标,水源涵养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科学解析可为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WAT模型和改进后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皇甫川流域近50年间的水源涵养量,分析1970—2020年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水源涵养能力及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 1970—2020年皇甫川水源涵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174.34 mm,水源涵养指数为0.45,年均增长率为0.17%。(2)皇甫川流域水源涵养空间分布呈北低南高及西低东高的特征。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对皇甫川流域水源涵养量的贡献性显著。水源涵养量与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各因子对水源涵养量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降雨量、温度、高程、潜在蒸散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因子交互作用,尤其是降雨量和温度及土壤类型的交互作用更为显著。气候作用主导了皇甫川流域水源涵养的时空格局。[结论] 1970—2020年皇甫川水源涵养量年均增0.17%,空间北低南高、西低东高,林地贡献突出,气候主导下降雨、温度及土壤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SWAT模型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碳风险:内涵与研究框架
16
作者 赵荣钦 姚双胜 +4 位作者 姬宇飞 谢志祥 肖连刚 李寒冰 吉佳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222-8229,共8页
对土地利用碳风险进行科学界定并构建研究框架,对于探索面向气候韧性和碳减排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国土空间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碳风险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土地... 对土地利用碳风险进行科学界定并构建研究框架,对于探索面向气候韧性和碳减排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国土空间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碳风险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土地利用碳风险的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碳风险是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碳循环系统整体或局部环节发生显著变化,引发区域碳收支突破临界阈值,从而对气候、生态或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潜在威胁的现象。(2)研究核心在于结合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效应的理念,揭示土地利用对碳风险的影响机理,分析其成因、类型、传导路径与驱动机制的区域差异,并提出土地利用碳风险缓解对策与优化调控路径。(3)未来应基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的土地利用碳风险量化评估、动态模拟、驱动机制、监测预警及优化调控研究,为增强土地系统韧性、实现土地利用与碳风险协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风险 内涵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与BDS-3融合非组合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性能评估
17
作者 翟燕 谢瑞 杨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本文对比分析了GPS、BDS-3及GPS+BDS-3双系统融合非组合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性能。结果表明,GPS+BDS-3双系统融合增加了可观测卫星数,优化了空间几何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首次模糊度固定时间,提高了模糊度固定率,改善了定位精度。GP... 本文对比分析了GPS、BDS-3及GPS+BDS-3双系统融合非组合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性能。结果表明,GPS+BDS-3双系统融合增加了可观测卫星数,优化了空间几何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首次模糊度固定时间,提高了模糊度固定率,改善了定位精度。GPS平均首次模糊度固定时间与固定率分别为28.7 min和98.6%,收敛后水平、高程和三维方向定位精度分别为0.9、1.7和1.9 cm;BDS-3平均首次模糊度固定时间与固定率分别为47.2 min和96.9%,收敛后水平、高程和三维方向定位精度分别为1.4、2.5和2.7 cm;GPS+BDS-3双系统融合平均首次模糊度固定时间与固定率分别达13.2 min和99.5%,收敛后水平、高程和三维方向定位精度分别为0.8、1.6和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BDS-3融合 非组合PPP 模糊度固定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干旱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8
作者 滕文华 魏义长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0期67-74,共8页
基于1991—2020年黄淮海平原15个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法、空间插值技术(IDW)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平原近30年干旱的变化趋势、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SPEI与植被净初... 基于1991—2020年黄淮海平原15个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法、空间插值技术(IDW)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平原近30年干旱的变化趋势、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SPEI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时间变化方面,SPEI整体呈下降态势,反映出研究区干旱化趋势持续加剧;空间分布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干旱程度显著高于东部沿海,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年尺度上SPEI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强度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弱;在季节尺度上,生长季内SPEI与NPP均呈现正相关,NPP对干旱的响应强度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综上所述,黄淮海平原干旱化程度加剧,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干旱对NPP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季节与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分布 干旱频率 相关性分析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曾今朵 王志勇 魏义长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99-103,共5页
镉是生物毒性最强的痕量重金属元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矿业、化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镉在农田土壤中不断富集。农田土壤镉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还会通过食物链等方式在人体中积累,... 镉是生物毒性最强的痕量重金属元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矿业、化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镉在农田土壤中不断富集。农田土壤镉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还会通过食物链等方式在人体中积累,威胁人体健康。由于镉迁移性强、隐蔽性强、难分解且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镉污染治理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土壤环境修复的重难点。为此,在分析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及来源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及联合修复技术)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综述了不同修复技术应用优劣情况、研究趋势、成本效益及其潜在修复机理等,以期为我国农田安全生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农田土壤 修复技术 安全利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焦士兴 王安周 +4 位作者 林璐霜 李中轩 赵荣钦 尹义星 丁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26,共7页
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VAR模型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山西两省,四川、山东、... 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VAR模型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山西两省,四川、山东、河南、陕西、青海五省,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2)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四省(区),青海、甘肃两省,河南、四川、山东三省分别处于较低、中等、较高水平;3)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果,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效率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高质量发展 SBM模型 熵值法 VAR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