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凤岩 苑翠玲 +5 位作者 刘玉龙 王奇 李春娟 单世华 杨鑫雷 孙全喜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共12页
为探讨花生苗期抗旱性特点,建立抗旱评价体系,筛选抗旱材料,本研究以129份花生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的方法,用PEG6000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测定花生苗期叶绿素、株高、地上部鲜/干质量、根部鲜/干质量等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隶属... 为探讨花生苗期抗旱性特点,建立抗旱评价体系,筛选抗旱材料,本研究以129份花生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的方法,用PEG6000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测定花生苗期叶绿素、株高、地上部鲜/干质量、根部鲜/干质量等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种质进行抗旱评价和分级。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的根干质量和叶绿素值均高于对照组。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降维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8.6%),确定了叶绿素、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可作为花生抗旱的评价指标。对D值进行排序分析,初步筛选出新实四粒红和忻域扯花生2份强抗旱花生种质,为进一步开展花生抗旱育种和挖掘抗旱基因提供了供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苗期指标 抗旱评价 种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酚棉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函利 王省芬 +6 位作者 王国宁 李志坤 吴立强 张艳 吴金华 张桂寅 马峙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9-1105,共7页
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矛盾,棉花向更加盐碱干旱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进行耐盐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培养室条件下,利用发芽盒和石英砂对179份来源不同的低酚棉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79份低酚棉资源材料中... 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矛盾,棉花向更加盐碱干旱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进行耐盐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培养室条件下,利用发芽盒和石英砂对179份来源不同的低酚棉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79份低酚棉资源材料中,没有高抗材料;抗盐材料4份,占所鉴定材料的2.2%;耐盐材料54份,占30.2%;盐敏感材料121份,占67.6%。筛选出8份耐盐性突出的材料,其耐盐性达到了耐盐或抗盐的水平,包括豫无424、衡无87-306、中无1651、中无3385、多毛101、中无374-G、中无1038和中无642,这些材料在盐胁迫下的相对成活苗率均在70%以上。国内材料耐盐性好于国外材料,国内材料中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的材料耐盐性明显好于其他省份。本研究筛选出了耐盐性好的低酚棉材料,为低酚棉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酚棉 种质资源 苗期 耐盐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抗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凤岩 苑翠玲 +5 位作者 苗昊翠 王奇 牟艺菲 单世华 杨鑫雷 孙全喜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6,共7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加强对花生抗旱资源的挖掘、评价和利用,结合常规育种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抗旱品种,对提高花生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干旱对花生...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加强对花生抗旱资源的挖掘、评价和利用,结合常规育种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抗旱品种,对提高花生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干旱对花生的危害、抗旱种质资源鉴定技术、抗旱基因挖掘及抗旱品种培育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花生抗旱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抗旱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iaaM基因高衣分棉花新种质材料创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国宁 张桂寅 +7 位作者 吴立强 王省芬 李志坤 张艳 吴金华 柯会锋 孟成生 马峙英 《中国棉花》 2014年第7期27-31,共5页
通过配制9个杂交组合,将iaaM基因转育到综合性状较优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系中.对F1与F2的分析,证实iaaM基因能够显著改良衣分和马克隆值,同时对子指、铃重、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性状和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纤维品质未造成负... 通过配制9个杂交组合,将iaaM基因转育到综合性状较优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系中.对F1与F2的分析,证实iaaM基因能够显著改良衣分和马克隆值,同时对子指、铃重、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性状和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纤维品质未造成负面影响.通过系谱法选育获得6个衣分高、马克隆值优良的新品系,其衣分和马克隆值分别在43.23%~47.93%和3.76~4.20.试验为棉花育种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iaaM 高衣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酚棉品种资源产量、纤维品质性状鉴定和SSR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坤 吴立强 +2 位作者 张桂寅 王省芬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本研究调查了55份低酚棉品种资源的10个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并利用SSR技术分析了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共92.762%的表型变异;基于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聚类,供试材料被划分为4类,第一类材料整体表现性... 本研究调查了55份低酚棉品种资源的10个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并利用SSR技术分析了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共92.762%的表型变异;基于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聚类,供试材料被划分为4类,第一类材料整体表现性状优良;基于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供试材料被划分为5类,第二、四、五类材料整体表现优良。结合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SSR聚类分析结果和田间表现,鉴定出可供改良的低酚棉育种资源6个:‘中无151’、‘洛克特22’、‘皖无1号’、‘豫无1309’、‘中无831’和‘湘C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酚棉 产量性状 纤维品质性状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叶花青素生物合成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
6
作者 张敏 王梅 +2 位作者 王红霞 王俊玲 穆国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8,共12页
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了翠绿色和粉红色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叶片中花青素的合成机制,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差异代谢物(Differential accumulate... 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了翠绿色和粉红色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叶片中花青素的合成机制,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差异代谢物(Differential accumulated metabolites,DAMs)。通过对藜麦叶片的DEGs进行分析发现:与花青素生物合成密切相的DEGs有11个分别为4CL、C3’H、HCT、CHS、CHI、ANR、CYP75B1、UGT79B1、FG3、FG2、CYP73A;转录因子有4个分别为:MYC2、BHLH14、HY5和TGA。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有7条GO Terms(GO:0009812(类黄酮代谢过程,flavonoid metabolic process)、GO:0010468(基因表达调控,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GO:0051553(黄酮生物合成过程,flavone biosynthetic process)、GO:0009813(类黄酮生物合成过程,flavonoid biosynthetic process)、GO:0009411(应对紫外线,response to UV)、GO:0043169(阳离子绑定,cation binding)和GO:0016703(氧化还原酶活动,oxidoreductase activity))与花青素生物合成密切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6条(苯丙氨酸代谢(Phenylalanine metabolism,ko00360)、苯丙素的生物合成(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ko00940)、类黄酮生物合成(Flavonoid biosynthesis,ko00941)、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ko04075)、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Flavone andflavonolbiosynthesis,ko00944)和昼夜节律-植物(Circadianrhythm-plant,ko04712))与花青素生物合成显著相关的代谢途径。代谢组学分析确定了矢车菊素3-O-3",6"-O-二丙二基葡萄糖苷(Cyanidin 3-O-3",6"-O-dimalonylglucoside)和柚皮素(Naringenin)可能是粉红色藜麦叶片形成的关键DAMs;转录组-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表明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是藜麦叶片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富集途径;通过qRTPCR对10个DEG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qRT-PCR的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花青素 转录组 代谢组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红色种皮花青素生物合成转录-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利苹 王俊玲 +5 位作者 李振华 李新畅 王梅 王红霞 杨鑫雷 穆国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67-1780,共14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出口农产品,在农业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红珍珠(H)和白珍珠(B)两个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在开花后第30天和第45天,红珍珠种皮和白珍珠种皮色差值(L值、a值、b值)及其...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出口农产品,在农业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红珍珠(H)和白珍珠(B)两个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在开花后第30天和第45天,红珍珠种皮和白珍珠种皮色差值(L值、a值、b值)及其花青素含量在品种间均表现极显著差异。FPKM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后第30天红珍珠相对于开花后第30天白珍珠和开花后第45天红珍珠相对于开花后第45天白珍珠独有基因分别为1847和1843个。GO分析注释结果表明,8条GO通路与花青素合成密切相关,其中GO:0055114和GO:0016207两个条目分别富集到8个和7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6条代谢途径与花青素生物合成显著相关。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定位到了矢车菊素、原花青素、矮牵牛素、翠雀花素、锦葵素、牡丹素及其衍生物。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是种皮颜色形成的关键途径,翠雀花素和矢车菊素为关键差异代谢物。11个差异表达基因qRT-PCR表达趋势基本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对揭示花生种皮花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花青素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高油酸大果花生新品种冀农花18号的选育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禹桐 崔顺立 +4 位作者 陈焕英 侯名语 刘盈茹 李秀坤 刘立峰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期145-147,共3页
冀农花18号是由河北农业大学以濮花33号作为母本、冀农花6号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海南三亚南繁加代和后代衍生系统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高油酸的大果花生新品种,具有株型直立和连续开花的特点。冀农花18号生长周期为120d,叶片中椭... 冀农花18号是由河北农业大学以濮花33号作为母本、冀农花6号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海南三亚南繁加代和后代衍生系统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高油酸的大果花生新品种,具有株型直立和连续开花的特点。冀农花18号生长周期为120d,叶片中椭圆形、绿色,荚果形状普通,具有中等抗锈病能力。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2)130056,适合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江苏、山西和安徽等地花生产区春季种植。详细描述了冀农花18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旨在为冀农花18号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冀农花18号 高产 高油酸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国宁 赵贵元 +6 位作者 岳晓伟 李志坤 张艳 张桂寅 吴立强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8-357,共10页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性状 致病力 ISSR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金超 杨鑫雷 +4 位作者 崔顺立 侯名语 陈焕英 穆国俊 刘立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97-1204,共8页
以农家品种四粒红和冀农黑3号构建的包含有25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河北保定市和邯郸大名县两地进行表型鉴定,利用Pearson’S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了花生农艺性状之间及其与标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 以农家品种四粒红和冀农黑3号构建的包含有251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河北保定市和邯郸大名县两地进行表型鉴定,利用Pearson’S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了花生农艺性状之间及其与标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最高的为单株生产力和单株仁重(r=0.970),其次是主茎高和第一侧枝长(r=0.918);77个SSR标记与18个农艺性状显著相关,每个性状相关标记数在2~16之间;14个SSR标记与13个农艺性状关联,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2%~11.5%。以上结果为花生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重组自交系 农艺性状 SSR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冬小麦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瑞奇 杨鑫雷 +2 位作者 张艳 马峙英 李雁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6-533,共8页
利用79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对河北省1997-2007年间审定的冬小麦品种及国家小麦区试抗旱对照品种晋麦47和洛旱2号,共计8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7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5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可产生1~6条等位变异位点,平... 利用79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对河北省1997-2007年间审定的冬小麦品种及国家小麦区试抗旱对照品种晋麦47和洛旱2号,共计8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7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5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可产生1~6条等位变异位点,平均2.215条。标记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824~0.998,平均为0.94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幅为1.644~20.333,平均4.708;香农指数(H’)变幅为0.148~1.102,平均为0.544,说明河北省冬小麦品种SSR遗传多样性较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184~0.899,平均为0.418,其中河农826与石家庄8号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GS高达0.899,71-3与藁优9618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GS为0.184。不同育种单位培育的小麦品种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存在较大差异。UPGMA遗传相似性聚类表明,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培育的小麦品种与其他单位品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冬小麦 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的生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侯名语 崔顺立 +2 位作者 穆国俊 杨鑫雷 刘立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5-160,共6页
为探讨生态环境是否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产生影响,及两者变化与初生代谢物脂肪和总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选用全国广泛栽培的、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的花生品种16个,在多个试验点进行2年种植,鉴定种子总黄酮、总多酚、脂肪... 为探讨生态环境是否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产生影响,及两者变化与初生代谢物脂肪和总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选用全国广泛栽培的、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的花生品种16个,在多个试验点进行2年种植,鉴定种子总黄酮、总多酚、脂肪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显著影响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濮花23号为高TFC品种,豫花9327为高TPC品种。生态环境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效应,合肥试验点为适于黄酮和多酚形成的种植区。此外,黄酮及多酚二次生代谢物与脂肪、可溶性蛋白和总糖等初生代谢物在地域间变化趋势年纪间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黄酮 多酚 生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性品种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桂寅 吴立强 +2 位作者 李志坤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9-534,共6页
以1个海岛棉品种和15个陆地棉品种为分离寄主,采取单孢分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抗性差异较大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品种冀棉20、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采用苗期营养钵定量注菌液法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 以1个海岛棉品种和15个陆地棉品种为分离寄主,采取单孢分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抗性差异较大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品种冀棉20、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采用苗期营养钵定量注菌液法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同一地块田间不同品种所分离菌系的致病力类型并非单一类型,而是由致病力连续变化的多种致病力菌系类型组成;由不同品种分离出的菌系致病力存在差异,寄主品种的抗性与分离的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无关,但不同基因型品种可能会影响不同致病力菌落的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力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LP标记与棉花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鑫雷 周晓栋 +6 位作者 刘恒蔚 王省芬 吴立强 李志坤 张艳 张桂寅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Pima 90-53杂交产生的包含91个单株的BC1F2群体及其衍生BC1F2:3群体为材料,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分子标记与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分子标...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Pima 90-53杂交产生的包含91个单株的BC1F2群体及其衍生BC1F2:3群体为材料,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分子标记与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保定市郊和沧州青县两个点,每个株行考察衣分、子指、铃重、皮棉重、子棉重5个产量性状和2.5%纤维跨距长度、马克隆值、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纤维比强度5个品质性状。以20对AFLP引物组合产生的125个位点对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中4对引物组合产生的15个位点与10个性状有着显著相关性(P≤0.05,P≤0.01),而后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获得6个位点,对9个农艺性状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2%~30%。结果表明,与9个农艺性状显著相关的6个AFLP位点可以用于未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AFLP 关联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背景的Pima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创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云鹏 王省芬 +6 位作者 李志坤 杨鑫雷 张艳 吴立强 吴金华 张桂寅 马峙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基因组内只有1个或少数几个纯合的供体亲本染色体片段,而其余部分与受体亲本相同,是进行QTL分析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陆地棉中棉所8号(CCRI8)为受体亲本,海岛棉Piam9...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基因组内只有1个或少数几个纯合的供体亲本染色体片段,而其余部分与受体亲本相同,是进行QTL分析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陆地棉中棉所8号(CCRI8)为受体亲本,海岛棉Piam90-53为供体亲本在BC3F1-3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套182个株系构成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这套置换系置换片段平均长度21.0 c M,总长度19957.8 c M,是棉花基因组总长度4168.7 c M的4.7倍。每个株系内置换片段长度不一,最短为0.7 c M,最长是83.2 c M,导入片段数量为1-11个。CSSLs在纤维品质性状上的分布表现为相对连续的正态分布,部分株系较CCRI8有了明显提高。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棉花纤维品质QTL定位以及陆地棉纤维品质育种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Pima棉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纤维品质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反应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桂寅 马峙英 +2 位作者 吴立强 王省芬 李志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8-962,共5页
对我国自育的108个陆地棉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研究。在黄萎病发病期内,对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连续调查,测定产量、考查产量因素并检测纤维品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黄萎病病指主要与前后3... 对我国自育的108个陆地棉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研究。在黄萎病发病期内,对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连续调查,测定产量、考查产量因素并检测纤维品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黄萎病病指主要与前后3~5个阶段抗病性有关。病情发展主要由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1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7月26日至8月9日的黄萎病病指有关,第2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8月20日至9月4日的黄萎病病指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较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均低于其他3类;纤维品质均较差,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较其他3类差。前期和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则小区产量最高,纤维品质处于平均水平。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具有较高的小区产量,单铃重最高;纤维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好于其他3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为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单株产量、单株结铃数和衣分较高;其他性状处于中等水平。但研究表明,某一阶段具有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病规律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QTL的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鑫雷 周晓栋 +6 位作者 王省芬 李志坤 张艳 刘恒蔚 吴立强 张桂寅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3-509,共7页
通过整合本试验室由陆地棉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Pima90-53组配的BC1和BC1F2两个群体的92个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s,构建了1张包含BC1和BC1F2群体63个纤维品质相关性状QTL的整合图谱。整合图谱包含599个标记位点,覆盖全基因组3571.9 cM,标... 通过整合本试验室由陆地棉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Pima90-53组配的BC1和BC1F2两个群体的92个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s,构建了1张包含BC1和BC1F2群体63个纤维品质相关性状QTL的整合图谱。整合图谱包含599个标记位点,覆盖全基因组3571.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6 cM,包含26条染色体。采用元分析Bio-Mercator 2.1软件的Meta-analysis功能,在12条染色体上共获得15个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一致性QTLs,其中染色体9、16和24上呈现QTL成簇聚集现象。染色体9上整合来源于2个群体的5个QTLs,获得1个Meta-QTL9-1,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7.16%;染色体16上整合来源于两个群体的10个QTLs,获得1个Meta-QTL16-1,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2.28%;染色体24上整合来源于2个群体的9个QTLs,获得3个Meta-QTL,分别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6.12%、16.69%和18.27%;其他染色体均整合来源于2个QTLs,分别获得1个Meta-QTL。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一致性QTL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QTL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品质性状 QTL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机收花生新品种冀农花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顺立 穆国俊 +6 位作者 杨鑫雷 侯名语 刘传斌 陈焕英 孟庆荣 何美敬 刘立峰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冀农花2号是利用60 Co对平度08进行辐射处理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介绍了冀农花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品质性状、抗性鉴定及产量表现,并提出了该品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花生 适宜机收 冀农花2号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培养基定量接种鉴定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书玲 王省芬 +1 位作者 张艳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5,共4页
定量接种和避免污染是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的技术关键。本研究以海岛棉抗病品种‘Pima 90-53’、陆地棉感病品种‘中棉所8号’(CRI8),以及MS培养基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接种无污染黄萎病鉴定方法——"培养基定量接种鉴定法&q... 定量接种和避免污染是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的技术关键。本研究以海岛棉抗病品种‘Pima 90-53’、陆地棉感病品种‘中棉所8号’(CRI8),以及MS培养基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接种无污染黄萎病鉴定方法——"培养基定量接种鉴定法"。结果表明:不含蔗糖、附加头孢霉素的MS培养基是适合培育棉花无菌苗的培养基。无菌苗蘸根接种黄萎病菌后再转移至MS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可以实现无杂菌污染定量接种。该方法的特点是排除了杂菌污染、发病条件一致、根部全程可视、抗性鉴定准确,适用于棉花种质资源抗性鉴定、黄萎病菌致病性测定和棉花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无菌苗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叶半夏开花特性及繁育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庚 张笑玲 +3 位作者 孟义江 靳小莎 李会 葛淑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2,共6页
为明确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本研究文以散粉后不同时间的掌叶半夏花粉为材料进行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筛选,并以此测定花粉活力的变化规律;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散粉前后不同时间内柱头可授... 为明确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本研究文以散粉后不同时间的掌叶半夏花粉为材料进行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筛选,并以此测定花粉活力的变化规律;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散粉前后不同时间内柱头可授性的变化;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人工授粉试验对掌叶半夏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建立了适合掌叶半夏花粉活力测定的离体萌发法,其中硼酸浓度为100 mg/L,蔗糖浓度为10%,花粉萌发达到最大值73.56%;掌叶半夏在散粉第2天花粉量最多,花粉活力最高(73.87%);附属器顶端刚露出佛焰苞时柱头具有可授性,从佛焰苞部分打开到散粉当天,柱头可授性较强;结合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人工授粉试验判断,掌叶半夏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掌叶半夏为常异花授粉植物。为掌叶半夏杂交育种和种子繁育体系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半夏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