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减施下有机肥部分替代提高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1
作者 李亚楠 孙世媛 +4 位作者 吕旭东 王艳群 付鑫 宁鹏 彭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2-893,共12页
【目的】华北地区大面积中低产田存在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低、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本研究在农民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氮肥,同时配施等氮量的不同有机肥,以探究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2024年开展... 【目的】华北地区大面积中低产田存在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低、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本研究在农民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氮肥,同时配施等氮量的不同有机肥,以探究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2024年开展两季冬小麦田间大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N1)、减氮20%(N2)以及减氮20%基础上配施腐植酸复合肥(N3)、功能性生物有机肥(N4)、微藻肥(N5)、风化煤生物菌肥(N6)。在小麦开花期测定了叶片光合特征,在主要生育期取样调查阶段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转运,在成熟期分析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结果】与N2处理相比,4个配施不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增量未达显著水平;蒸腾速率显著提高18.6%~33.5%,N6的蒸腾速率还显著高于N5;N3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N3和N4处理增加了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N5和N6增加了挑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增幅在8.9%~18.2%;N3、N4、N5、N6处理提高了返青至开花期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只有N4提高了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增幅达到15.8%。相比于N1,N2处理花前氮素运转量降低或者持平,而N3、N4、N5、N6处理提升了花前氮素运转量。与N1相比,N2降低了千粒重(2022年)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023年),而N3、N4、N5、N6处理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以及氮肥农学效率,N3、N4显著提高了产量;N2、N5、N6处理降低了籽粒蛋白含量,而N3、N4对籽粒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施肥直接影响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路径系数分别为0.86、0.90),氮素积累进而影响叶片光合特征(0.52),干物质积累直接影响籽粒产量(0.77),两年试验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表现为:N4>N3>N6>N5>N1>N2>N0。【结论】在农民习惯施氮基础上减氮20%,对小麦光合效率、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及运转无显著影响。在减氮20%基础上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或腐植酸复合肥,可进一步提高各生育期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转移,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氮20%基础上配施风化煤生物菌肥可提升开花前的氮素积累量,但挑旗期和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明显低于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鉴于华北平原中低产麦田面积大,建议减氮20%基础上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以实现节肥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减施 有机肥 光合特性 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结构对大理古生片区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
2
作者 张梓涵 张旭琳 +4 位作者 娄飏 尹高飞 冯培培 汪昊 李文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游以水稻种植为主区(SFQ片区)。通过分区定位加密监测,分析不同作物结构分区内沟渠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作物结构对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上,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沟渠中总氮浓度呈现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区(21.11 mg·L^(-1))最大,水稻种植区(17.43 mg·L^(-1))次之,籽粒玉米为主种植区(13.88 mg·L^(-1))最低;总磷平均浓度自上游到下游不断增加,下游(0.59 mg·L^(-1))、中游(0.58 mg·L^(-1))均明显高于上游(0.41 mg·L^(-1))。时间上,总氮输出呈现8月(20.42 mg·L^(-1))>6月(15.54 mg·L^(-1))>7月(12.79 mg·L^(-1)),总磷输出呈现8月(0.66 mg·L^(-1))>7月(0.62 mg·L^(-1))>6月(0.30 mg·L^(-1))。就不同作物结构分区而言,中上游总氮输出集中在8月,下游总氮输出则多集中在6月;上游总磷输出集中在7月,中下游则多集中在8月。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氮磷时空输出变化均存在差异。鲜食玉米和蔬菜组成的作物结构对总氮、硝态氮的输出影响最大,种植水稻对氨态氮、总磷以及溶解性磷的输出影响较明显。研究表明,可根据研究区空间地形差异、作物结构以及农业沟渠特征采取适宜的氮、磷流失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集水区 氮磷输出 种植结构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调控华北平原北部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玉龙 赵景山 +3 位作者 王正 高震 杜雄 党红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86,共10页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于2019—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调控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首个生长季设置4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0日(CT1)、1月26日(CT2)、2月1日(C...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于2019—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调控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首个生长季设置4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0日(CT1)、1月26日(CT2)、2月1日(CT3)、2月7日(CT4)增温,3月20日结束增温;第2个生长季设置3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5日(CT1)、2月1日(CT2)、2月8日(CT3)增温,3月15日结束增温;2个生长季均以常规生产为对照(CK)。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增温阶段积温增加138.1~405.1℃,第二生长季CT1拔节—开花日均温降低2.50℃,第一生长季开花—成熟日均温降低2.31℃,第一生长季提前小麦返青25 d,且延长返青—成熟总天数21 d。第二生长季CT1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可显著提高17.6%,旗叶面积可显著提高33.7%。2020—2021生长季花后5 d净光合速率可显著提高11.7%,第一生长季花后CT1旗叶丙二醛含量可显著下降28.0%。在第二生长季中,CT1穗长可显著提高15.7%,粒长显著提高2.3%,花后15 d籽粒灌浆速率则可显著提高41.0%,CT1穗粒数可显著提高8.8粒,千粒质量显著提高2.0 g,产量可显著提高35.8%。由此表明,增温处理提前了小麦返青,小麦源库物质积累的开始时间提前,结束增温措施之后的相对降温,既延长了源库物质积累的总时间,同时又为源库活性的提高准备了条件,且存在增温处理实施时间越早,小麦源库性能提高越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增温 旗叶 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肖雅寅 蒲子天 +3 位作者 张瑞芳 王灿 侯振军 王鑫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影响较大的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对农业生产有着耕作困难、作物减产的影响,而有机物料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副作用较小的资源,是应用于改良盐碱地的较为有效的修复方法。汇总了不同的有机物料(粪肥、植物残体、社会生活副...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影响较大的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对农业生产有着耕作困难、作物减产的影响,而有机物料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副作用较小的资源,是应用于改良盐碱地的较为有效的修复方法。汇总了不同的有机物料(粪肥、植物残体、社会生活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等)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渗透性、孔隙等)、化学性质(土壤养分、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和生物性质(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微生物丰度等)方面的具体响应。为了进一步改善盐碱地的状况,防止土壤退化,综述了不同有机物料对盐碱地的具体改良效果并总结了物料的使用方法,以期为后续盐碱地改良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土壤改良 盐碱地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EMF2调控小麦抽穗期的功能分析
5
作者 武丽芬 夏川 +3 位作者 张立超 孔秀英 陈景堂 刘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0-2949,共10页
适宜的抽穗期(开花时间)是作物获得高产和稳产的重要育种目标,EMF2是参与成花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基因之一,但该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克隆了水稻OsEMF2b的直系同源基因TaEMF2,TaEMF2-2D是一个细胞核和细胞质定... 适宜的抽穗期(开花时间)是作物获得高产和稳产的重要育种目标,EMF2是参与成花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基因之一,但该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克隆了水稻OsEMF2b的直系同源基因TaEMF2,TaEMF2-2D是一个细胞核和细胞质定位蛋白。敲除TaEMF2会推迟小麦的抽穗期,过表达TaEMF2-2D会使小麦抽穗期提前。利用RT-qPCR检测小麦开花相关基因在TaEMF2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VRN1和VRN3在敲除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在过表达株系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表明TaEMF2可能通过调控VRN1和VRN3的表达来影响小麦的抽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抽穗期 TaEMF2 CRISPR/Cas9基因编辑 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马云 王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叶酸是四氢叶酸及其一碳单位取代衍生物的统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本身不具备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取。利用生物强化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是一种有效解决全球性叶酸缺乏的方法。介绍了叶酸... 叶酸是四氢叶酸及其一碳单位取代衍生物的统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本身不具备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取。利用生物强化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是一种有效解决全球性叶酸缺乏的方法。介绍了叶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叶酸的提取与检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不同作物中叶酸生物强化的现状,对全球叶酸强化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叶酸 生物合成 生物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短日照诱导下小豆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7
作者 董伟欣 殷丛培 +3 位作者 李东晓 石昭瑾 张淑莲 张月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代谢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8 h光/16 h暗和10 h光/14 h暗两种短日照诱导并处理14 d(简称:8 h14 d和10 h14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8 h14 d vs 10 ... 为研究不同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代谢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晚熟品种‘冀红16’为材料,设置8 h光/16 h暗和10 h光/14 h暗两种短日照诱导并处理14 d(简称:8 h14 d和10 h14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8 h14 d vs 10 h14 d比较组进行代谢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差异代谢物质不断增多,8 h14 d vs 10 h14 d比较组共获得10大类58种代谢物质。10大类代谢物质分别是黄酮、酚酸类、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萜类、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醌类。58种代谢物质中48种上调代谢物质,10种下调代谢物质。差异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表明,10种上调代谢物质属于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类,10种下调代谢物质属于酚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萜类、有机酸类。KEGG富集结果显示,代谢物质较多,占比较高的前5条代谢通路分别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黄酮、异黄酮、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差异代谢物数量(占比)分别为10(76.92%)、9(69.23%)、3(23.08%)、3(23.08%)、3(23.08%),其中,富集差异显著(P<0.5)的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黄酮、异黄酮代谢通路,上调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6、3、3,下调代谢物的数量分别为3、0、0,次生代谢物途径中上调代谢物质多为酮类,下调代谢物质多为酸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豆叶片通过上调酮类代谢物质数量和下调酸类代谢物质数量来响应短日照诱导,而8 h14 d严重影响小豆植株的碳氮代谢,诱导植株酸化,抑制植株生长,认为10 h14 d是合理的短日照诱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不同短日照诱导 叶片 代谢组 KEGG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豆模式下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分析
8
作者 孙华 安晓玲 +4 位作者 常佳迎 郭宁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10^(5)个·mL^(-1)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人工接种到苗期大豆上,随后对大豆叶片上是否可以产生病斑以及病斑颜色、形状等进行调查,然后将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而明确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大豆离体叶片,并在菌饼处形成从内到外依次为黑褐色、褐色、黄色的病斑;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苗期大豆,玉米生平脐蠕孢侵染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新月弯孢则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的圆形或连片病斑,玉蜀黍平脐蠕孢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黑褐色病斑;玉米生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还能够侵染大豆茎秆,分别形成黑褐色和褐色病斑;进一步对叶片和茎秆上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为同一病原菌。由此可见,引起玉米叶斑病的3种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均有引起大豆叶斑病的潜在风险,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需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新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人工接种 叶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 玉米生平脐蠕孢 新月弯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利 刘广周 +7 位作者 张华 卢庭启 卿春燕 杨云山 郭晓霞 胡单 李少昆 侯鹏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2-1004,共13页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 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循环,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西南地区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传统水肥(F)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H)2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研究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F相比,H处理的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30.92%与56.03%。对2022年土壤中细菌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H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时期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且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对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可知,H处理提高了部分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分类水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F处理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与产量相关,H处理中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相关;成熟期H处理的3门(粘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2属(Ellin6067、芽单胞菌属)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相关,而F处理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与生物量及产量无关。利用PICRUSt2对细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可知,H处理提高了多种细菌的代谢能力,如氨基酸代谢、外来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与代谢、糖类生物合成与代谢等。综上,与传统水肥管理相比,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代谢能力,还提高了3门(髌骨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和4属(黄单胞杆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Jatrophihabitans和黄杆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并通过降低有害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提高有益菌属(鞘氨醇单细胞菌属)的群落相对丰度来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植 滴灌水肥一体化 夏玉米 产量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与小麦生理响应相关的耐盐基因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伟伟 赵振杰 +6 位作者 王志 邹景伟 罗政辉 张玉杰 钮力亚 于亮 杨学举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盐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且小麦耐盐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协同控制的,这些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离子积累和排斥、氧化还原反应和特定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了解小麦耐盐基因的研究现状,有利... 盐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生长发育,而且小麦耐盐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是由多基因协同控制的,这些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离子积累和排斥、氧化还原反应和特定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了解小麦耐盐基因的研究现状,有利于科学、高效地选育耐盐品种。本文从盐胁迫下耐盐基因调控渗透调节、离子平衡、ROS稳态、激素调节4个方面阐述作物的耐盐性,综述了耐盐基因在小麦适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为小麦复杂的耐受盐胁迫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耐盐基因资源并将其导入小麦,是获得高产优质耐盐小麦品种的有效途径。研究与耐盐胁迫相关的基因,对阐明应对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和途径具有重要作用,对培育具有耐盐胁迫能力的优异种质和研发小麦耐盐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基因 渗透调节 离子平衡 ROS稳态 激素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售面粉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11
作者 李鼎豪 陈苗苗 +4 位作者 高培培 华桂丽 耿丽平 刘文菊 薛培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5-665,共11页
本研究以保定市售面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石墨消解仪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面粉中重金属铅(Pb)、镉(Cd)和砷(As)的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筋力水平和加工精度小麦面粉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 本研究以保定市售面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石墨消解仪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面粉中重金属铅(Pb)、镉(Cd)和砷(As)的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筋力水平和加工精度小麦面粉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物模型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集的100份市售面粉中重金属Pb含量范围为ND—0.098 mg·kg^(-1),Cd含量范围为0.0043—0.043 mg·kg^(-1),As含量范围为ND—0.032 mg·kg^(-1),均未超过我国食品安全限量标准(GB 2762-2022),食用该面粉对人体造成的致癌风险在人体可接受水平之内,且不会造成非致癌风险;不同筋力面粉中Pb、Cd和As平均含量均表现为低筋面粉显著低于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分别为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的0.81—0.94倍、0.26—0.28倍和0.40—0.46倍,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中Pb、Cd和As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随着加工精度增加,面粉中Cd和Pb含量呈降低趋势,全麦面粉中Cd和Pb含量最高,分别为特制一等粉的1.95倍和1.90倍(P<0.05),不同加工精度面粉中As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面粉加工精度和筋力水平影响重金属分布,高筋面粉和低加工精度面粉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但是食用市售面粉均不会造成健康风险,该结果可为小麦安全加工和食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粉 重金属 筋力 加工精度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化学杀菌剂对小麦根腐病的协同防治作用
12
作者 卞寅博 赵净怡 +3 位作者 韩胜芳 侯春燕 乔妹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本研究探讨了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方法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JY214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52.50%。同时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本研究探讨了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方法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JY214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52.50%。同时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酷拉斯的EC50为0.3309μg/mL,抑菌效果较好,而且与JY214的相容性最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利用JY214芽孢制剂及使用浓度为0.176μg/mL的酷拉斯混合拌种,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强于单独使用JY214芽孢制剂和单独使用1.35μg/mL酷拉斯的处理,二者联合使用对小麦的根长、株高、茎粗还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枯草芽孢杆菌JY214中分离了两种具有抑制假禾谷镰刀菌活性的抗菌脂肽,经过ESI-MS鉴定为芬芥素。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酷拉斯混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达到了减药增效、绿色防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腐病 枯草芽孢杆菌 化学杀菌剂 协同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综合评价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品种
13
作者 李超 付小琼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共14页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重、单株铃数、霜前花率、衣分、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生育期、株高、子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整齐度、枯萎病指数、黄萎病指数等性状的组合水平,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所有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大部分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比总变异平方和比例大于基因型效应。筛选出中棉所9B07等产量-性状组合优良的品种,比对照品种中棉所9711适应性更广、丰产性更好,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GYT双标图比GT双标图具有解释的变异比例更高、拟合度更好、分析结果可信度更高等优点,可以更加直观展示参试品种特点,为我国作物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产量-性状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GS技术在棉花全生长周期中的应用拓展研究
14
作者 丁若羲 豆硕 +6 位作者 安叶芝 孔文慧 郭文静 张冬梅 王省芬 马峙英 吴立柱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目的】突破棉花VIGS技术仅应用于棉花子叶期的时间限制瓶颈,弥补棉花生殖生长时期VIGS技术的应用缺陷。【方法】以农大棉8号为材料,以GhCLA1为验证基因,对4日龄棉苗(子叶未展开)进行茎注射,对7日龄棉苗(子叶完全展开)进行子叶注射,对... 【目的】突破棉花VIGS技术仅应用于棉花子叶期的时间限制瓶颈,弥补棉花生殖生长时期VIGS技术的应用缺陷。【方法】以农大棉8号为材料,以GhCLA1为验证基因,对4日龄棉苗(子叶未展开)进行茎注射,对7日龄棉苗(子叶完全展开)进行子叶注射,对开花期和结铃期的棉花植株分别在茎节间、新生果枝基部、新生叶片等组织部位进行VIGS注射,利用表型观察和RT-PCR技术验证目的基因的沉默效率和持续时间。【结果】4日龄棉花幼苗经茎VIGS注射后叶片白化率为80%,7日龄棉花幼苗经子叶VIGS注射后叶片白化率为100%,开花期和结铃期的棉花植株经新生果枝基部VIGS注射后白化率分别为90%和68.75%。【结论】获得了稳定的棉花全生长周期的VIGS应用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沉默 棉花 子叶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皮颜色花生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尚艳侠 侯名语 +3 位作者 崔顺立 刘盈茹 刘立峰 李秀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9-1136,共8页
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是重要的品质性状,探索无损、高效的含量检测方法是花生育种及生产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样品外观颜色分别构建近红外模型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利用市场常见的黑色、红色、粉色共282个花生种质,采用考... 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是重要的品质性状,探索无损、高效的含量检测方法是花生育种及生产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样品外观颜色分别构建近红外模型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利用市场常见的黑色、红色、粉色共282个花生种质,采用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检测蛋白含量,与近红外光谱值拟合,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构建近红外预测模型。共构建黑色种皮粗蛋白、黑色种皮清蛋白、黑色种皮球蛋白、黑色种皮伴球蛋白、红色种皮粗蛋白、红色种皮清蛋白、红色种皮球蛋白、红色种皮伴球蛋白、粉色种皮清蛋白、粉色种皮球蛋白、粉色种皮伴球蛋白等共11个近红外预测模型,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多种复合处理法,黑色种皮粗蛋白、黑色种皮清蛋白、黑色种皮球蛋白、黑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Baseline+Detrend、Detrend+MSC、2^(nd)-der+Detrend+1^(st)-der、Baseline+SNV,红色种皮粗蛋白、红色种皮清蛋白、红色种皮球蛋白、红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Baseline+SNV、Baseline+SNV+MSC、SNV+MSC+Baseline、SNV+MSC+Baseline,粉色种皮清蛋白、粉色种皮球蛋白、粉色种皮伴球蛋白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2^(nd)-der+1^(st)-der、2^(nd)-der+Detrend+1^(st)-der、2^(nd)-der+Baseline+1^(st)-der,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Rc为0.825~0.925,均方根误差RMSEC为0.110~1.383。对所建模型进行外部验证,11个模型的外部验证集相关系数Rp在0.822~0.971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P在0.102~0.954之间。将不同种皮颜色花生利用其他颜色模型检测并与其化学值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在0.002~0.877范围内,标准误差在0.257~9.464范围内,相关系数均低于外部验证集相关系数,最佳检测模型为对应种皮颜色的模型。构建的不同种皮颜色的花生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模型,可快速无损的检测其含量,为花生蛋白加工原料的选择和花生专用型种质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近红外光谱分析 种皮颜色 蛋白质 蛋白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籽仁含油量检测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刘雨 侯名语 +4 位作者 崔顺立 刘盈茹 李秀坤 刘怡诺 刘立峰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116,共9页
含油量是花生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效无损检测花生含油量是花生种质鉴定及品种选育的重要研究内容。粉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模型的构建及育种应用较少。本研究选用98份黑... 含油量是花生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效无损检测花生含油量是花生种质鉴定及品种选育的重要研究内容。粉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模型的构建及育种应用较少。本研究选用98份黑色种皮花生和92份红色种皮花生为材料构建特色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98份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为40.05%~53.6%,92份红色种皮花生含油量为36.09%~51.37%。黑色种皮花生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平滑滤波导数(Savitzky-Golay Derivative)、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及去趋势(De-trending)的组合,红色种皮花生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平滑滤波导数(Savitzky-Golay Derivative)与去趋势(De-trending)的组合。采用最小二乘偏回归检验方法构建定标模型,黑色种皮花生定标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91,RMSEC为0.712,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3;用粉色种皮花生、红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2335、0.0156。红色种皮花生定标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39,RMSEC为1.437,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805;用粉色种皮花生、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241、0.079。验证结果表明红色、黑色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检测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特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种皮花生 红色种皮花生 含油量 近红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伴大豆球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7
作者 钱周泽 李妍 +4 位作者 夏琳枝 梁子仪 安晓敏 郭云霞 郝庆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9-55,共7页
本研究通过碱溶酸沉法、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flowfiltration,TFF)系统对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β-CG)进行分离纯化,并制备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印迹检测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采用棋盘滴定法明确... 本研究通过碱溶酸沉法、切向流过滤(tangentialflowfiltration,TFF)系统对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β-CG)进行分离纯化,并制备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印迹检测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采用棋盘滴定法明确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稀释度。结果显示,经TFF纯化后,β-CG(α’、α和β亚基)占比96.70%,酸性亚基占比3.30%,2S白蛋白和抑制蛋白被去除。自制兔抗β-CG多克隆抗体可有效结合纯化后的β-CG,抗体特异性良好。最终确定的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1μg/mL,最佳抗体稀释度为1∶9000(V/V)。综上,本研究不仅可为β-CG的提取与纯化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为今后研究低致敏性β-CG的作用机制、开发低致敏性大豆蛋白产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伴大豆球蛋白 提取纯化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张斯佳 张建恒 +4 位作者 赵帅 杨杰 赵霡 由福英 王贵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SP-WM)3种轮作模式,2022年小麦成熟期采集各轮作模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团聚体各粒级对有机碳和全氮累积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10 cm和20~30 cm大团聚体(R_(>0.25))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2 mm和0.5~2 mm为优势粒级;SW-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0.5 mm(0~10 cm)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SP-WM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0~10 cm,20~30 cm)和1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SS-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各轮作模式均以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碳氮积累的贡献为主。华北平原花生、甘薯和大豆多样化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量,对改善土壤碳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花生与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的轮作效应大于甘薯和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作物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碳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m^(6)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9
作者 朱蒙芳 刘志航 +4 位作者 李依纯 薛启鑫 巩校东 谷守芹 刘玉卫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9,共8页
本研究针对前期筛选到的玉米大斑病菌中m^(6)A甲基转移酶METTL4的同源基因StMETTL4,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以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该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结构特征及病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利用qRT... 本研究针对前期筛选到的玉米大斑病菌中m^(6)A甲基转移酶METTL4的同源基因StMETTL4,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初步解析。以野生型菌株01-23的cDNA为模版克隆该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结构特征及病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其在病菌侵染玉米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变化;构建StMETTL4的融合表达载体pET28a-StMETTL4,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通过IPTG诱导目标蛋白的表达,采用SDS-PAGE技术验证其表达情况;通过Ni柱亲和层析技术纯化StMETTL4蛋白,并测定其是否具有m^(6)A甲基转移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StMETTL4的CDS序列由1518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个包含50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MT-A70结构域的蛋白质;对StMETTL4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病菌的芽管与侵入钉发育时期表达量显著上升,且侵染玉米过程中表达量显著提高,其中24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由此推测其可能在病菌侵染结构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大小为72.85 kD;成功获得其纯化蛋白,且该蛋白具有m^(6)A甲基转移酶活性。该研究不仅明确了StMETTL4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在病菌生长发育及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也证实了StMETTL4蛋白具有m^(6)A甲基转移酶催化活性,为深入揭示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m^(6)A甲基转移酶 StMETTL4 原核表达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甘蓝易位系重要叶片性状遗传模式分析
20
作者 任晓静 张明月 +5 位作者 刘远铭 崔菲菲 宋玥 李丹丹 王彦华 申书兴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大白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叶片是大白菜重要的产量和品质器官。为探明叶片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叶片相关性状差异明显的大白菜-甘蓝易位系qdh-225(35-10)(P_(1))和油用型小白菜Yellow sarson(16-67)(P_(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 大白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叶片是大白菜重要的产量和品质器官。为探明叶片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叶片相关性状差异明显的大白菜-甘蓝易位系qdh-225(35-10)(P_(1))和油用型小白菜Yellow sarson(16-67)(P_(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并构建B_(1)、B_(2)、F_(2)群体,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大白菜的叶长、叶宽、中肋长、中肋宽和中肋厚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关性状(叶长、宽,中肋长、宽、厚)在分离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数量性状特征。除叶宽的最优遗传模型为PG-ADI(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外,大白菜叶长、中肋长、中肋宽、中肋厚均受1~2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即叶长、中肋长、中肋宽和中肋厚的最优模型是MX1-AD-ADI、MX2-ADI-ADI,MX2-ADI-AD、MX2-A-AD。其中,控制叶长的1对主基因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在B_(2)和F_(2)群体中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叶宽在B_(2)群体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其多基因遗传率高达76.7655%。叶片中肋长、中肋宽和中肋厚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要表现为主基因效应,但也受一定的环境影响。由此可见,从遗传效应信息分析,大白菜叶片宽的主基因遗传较低,应在晚代进行性状改良,叶片长、中肋长及中肋宽均在特定的世代群体(B_(2)和F_(2))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低(<38%),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宜考虑在F_(2)、B_(2)及其自交后代中开展,选择特定基因型的理想植株。本研究旨在为大白菜叶片相关性状的进一步基因改良、基因克隆及高产优质大白菜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易位系 叶片性状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