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辅助工艺制备三维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邓爱华 陈爱政 +1 位作者 王士斌 王明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66,共6页
组织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构建类似细胞外基质的三维支架,用于诱导细胞粘附、生长、迁移和分化,从而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辅助工艺制备三维组织工程支架能克服传统制备工艺中支架有机溶剂残留量高... 组织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分子生物材料构建类似细胞外基质的三维支架,用于诱导细胞粘附、生长、迁移和分化,从而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辅助工艺制备三维组织工程支架能克服传统制备工艺中支架有机溶剂残留量高的问题,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SC-CO2辅助技术,如SC-CO2辅助发泡、SC-CO2辅助相分离、SC-CO2辅助干燥、SC-CO2辅助静电纺丝等在三维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支架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结构与组织工程丝素支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晴晴 刘源岗 +1 位作者 王士斌 何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0-965,共6页
丝素蛋白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卓越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为了促进丝素支架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促进新的细胞外基质生成、组织向内生长以及利于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运输等,丝素支架微观结构... 丝素蛋白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卓越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为了促进丝素支架更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促进新的细胞外基质生成、组织向内生长以及利于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运输等,丝素支架微观结构的构建仍是组织工程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着重围绕丝素支架的微观结构展开,介绍了多孔结构、纤维结构、多孔-纤维结构和水凝胶结构近年来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从不同支架结构制备方法及功能方面并结合作者实验相关工作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架结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细胞的影响,指出应从分子水平及原子水平上研究天然组织的结构来精准、有效地体外模拟构建组织工程丝素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支架 微观 结构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泡技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及其泡孔形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腾 陈爱政 王士斌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利用优越的传质性与环境友好性,已广泛用于制备各种三维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其中以超临界发泡技术最为经典。三维多孔支架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过程中,泡孔形貌受材料性质、致孔剂种类及工艺参数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就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多孔支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对该技术控制泡孔形貌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支架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发泡法 泡孔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转化技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丁柱 陈爱政 王士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6-702,709,共8页
组织工程支架是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存在操作条件复杂或有机溶剂残留量高等问题。本文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转化技术操作条件温和、可以将相分离与干燥过程合二为一、有效地去除有机溶剂等优点,简要介绍了超... 组织工程支架是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存在操作条件复杂或有机溶剂残留量高等问题。本文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转化技术操作条件温和、可以将相分离与干燥过程合二为一、有效地去除有机溶剂等优点,简要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转化技术中应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体阐述了制备出具有致密无孔结构、孔洞结构以及三维纳米纤维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随后对其目前存在的不足,如该项技术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部分制备出的支架不利于传质、负载生长因子和细胞粘附等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转化技术制备具有类似细胞外基质结构和功能、孔洞相互贯通、微观粗糙纳米纤维表面的组织工程支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相转化 组织工程支架 多孔结构 纳米纤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微构建与Bottom-up构建思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何鹏 刘源岗 叶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24-127,共4页
天然组织结构是由高度复杂化的组织微结构体组成,现今组织工程学的巨大挑战就是在体外重现这些微结构体的结构和功能。微构建技术为组织构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微工程化水凝胶技术作了相关的介绍,举例阐述了其中的微流体技术和微孔技... 天然组织结构是由高度复杂化的组织微结构体组成,现今组织工程学的巨大挑战就是在体外重现这些微结构体的结构和功能。微构建技术为组织构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微工程化水凝胶技术作了相关的介绍,举例阐述了其中的微流体技术和微孔技术在形成细胞集落、促进细胞-细胞与细胞-细胞外基质间作用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一种通过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制备水凝胶微结构的新技术,利用微囊化细胞与生物凝胶材料进行体外组织工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载细胞微凝胶 自下而上途径 微囊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止血材料现状及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叶世富 王士斌 +1 位作者 吴文果 刘源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71,共5页
可吸收止血材料是当前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以及战争中应用广泛。其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尽管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国家标准和上市指导原则,但是可以从止血效果、降解吸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抗菌促愈合等几个方面对其有效... 可吸收止血材料是当前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以及战争中应用广泛。其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尽管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国家标准和上市指导原则,但是可以从止血效果、降解吸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抗菌促愈合等几个方面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对可吸收材料现状及其评价工作的进展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其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材料 效果评价 可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宗香 龙瑞敏 +1 位作者 刘源岗 王士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83-87,共5页
根据海藻酸钠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改性方法不同,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海藻酸钠的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及各自的载药性能,分析了改性材料在药物载体领域的应用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展望了海藻酸钠的改性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药物载体 混合改性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用于铁死亡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沛瑶 陈标奇 +2 位作者 KANKALA Ranjith Kumar 王士斌 陈爱政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84-3694,共11页
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已成为新型的肿瘤治疗策略,然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及肿瘤部位特殊的病理微环境严重限制了铁死亡的治疗效果。将铁死亡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方式结合,能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毒副作用。为实现药物在... 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已成为新型的肿瘤治疗策略,然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及肿瘤部位特殊的病理微环境严重限制了铁死亡的治疗效果。将铁死亡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方式结合,能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毒副作用。为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效果并发挥协同治疗效果,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递送体系在抗肿瘤领域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发展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纳米材料(铁基纳米材料及非铁基纳米材料)用于铁死亡协同肿瘤治疗的相关进展,归纳了铁死亡与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光热治疗、光/声动力治疗、其他治疗方式等)协同治疗的相关研究;最后阐明了铁死亡协同肿瘤治疗的挑战,并指出确认铁死亡的具体抗癌机制、开发多功能纳米材料并探索高效协同治疗手段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药物 铁死亡 自由基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爱政 杨月梅 +2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岗 党婷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09-1413,共5页
基于超临界CO2技术制备的甲氨蝶呤纳米粒为小分子模型药物,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该载药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研究其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释放曲线。实验结果表... 基于超临界CO2技术制备的甲氨蝶呤纳米粒为小分子模型药物,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该载药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研究其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释放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在10~50μm之间;FT-IR表明,在高压静电抗溶剂过程中聚乳酸化学结构无变化,有利于其作为药物载体;随着理论载药量增加(2.5%、5%和10%),包封率减少(18.0%、7.1%和2.3%);甲氨蝶呤从聚乳酸微球中释放具有长效缓释的性能,无突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抗溶剂 甲氨喋呤 聚乳酸 长效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微球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党婷婷 陈爱政 王士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87-1591,1596,共6页
丝素蛋白稳定无毒、廉价易得,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材料。本文基于丝素蛋白独特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和自组装形成稳定的-折叠构象等特点,综述了丝素蛋白微球/粒的制备方法,即酶法、喷雾干燥法、乳化-溶剂... 丝素蛋白稳定无毒、廉价易得,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材料。本文基于丝素蛋白独特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和自组装形成稳定的-折叠构象等特点,综述了丝素蛋白微球/粒的制备方法,即酶法、喷雾干燥法、乳化-溶剂挥发法、相分离法、电喷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强制分散法等一些新型技术,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缓释特性的应用研究。由于丝素蛋白来源物种间的差异和脱胶过程中不一致性等问题,丝素蛋白改性、复合或基因工程加工处理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丝素蛋白 微球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载药微包纳胶囊的释放性能研究
11
作者 汤晓琳 刘源岗 +1 位作者 王士斌 孙学战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63-66,76,共5页
以微包纳胶囊共载两种药物,考察它们之间的联合释放性能。结果显示,共载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和贝伐单抗/木瓜蛋白酶时,微包纳胶囊的多腔室结构显示出了延缓CAP释放的效果,大分子的累积释放速率更快;在释放的中后期,微包纳胶囊对... 以微包纳胶囊共载两种药物,考察它们之间的联合释放性能。结果显示,共载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和贝伐单抗/木瓜蛋白酶时,微包纳胶囊的多腔室结构显示出了延缓CAP释放的效果,大分子的累积释放速率更快;在释放的中后期,微包纳胶囊对两种药物有很好的顺序释放效果。而共载CAP和甲氨蝶呤时,微包纳胶囊的多腔室结构对药物的释放抑制有限,两种药物的释放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包纳胶囊 共载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原理的造粒技术及其装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永强 陈爱政 +1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34-1742,共9页
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由于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制得的微粒有机溶剂残留少、微粒粒径和形态可控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运输体系的研究当中。本文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的基本原理、装置组成和基本分类;从技术发展、喷嘴改进... 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由于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制得的微粒有机溶剂残留少、微粒粒径和形态可控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运输体系的研究当中。本文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的基本原理、装置组成和基本分类;从技术发展、喷嘴改进、技术结合、产品收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GAS、ASES、SEDS、SEDS-PA、SpEDS、SAS-EM、SAS-IJ、连续式RESS以及RESAS等基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原理的造粒技术及其装置的改进过程;然后对目前其中存在的颗粒团聚、产品收集难和装置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规模化两方面,对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基础理论的完善及其装置的改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抗溶剂 造粒装置 喷嘴改进 技术结合 产品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用于磁性纳米颗粒载药及联合载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慎剑 刘源岗 王士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89-92,111,共5页
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在药物负载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EI具有载药高效、易于修饰粒子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成为了研究热点。综述了目前PEI的研究现状,介绍了PEI修饰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载药治疗癌症的相关... 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在药物负载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EI具有载药高效、易于修饰粒子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成为了研究热点。综述了目前PEI的研究现状,介绍了PEI修饰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载药治疗癌症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讨论,重点阐述了PEI在联合载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了PEI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仍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药物负载 肿瘤治疗 联合载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给药用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利会 陈爱政 王士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32-1838,共7页
肺部给药作为一种非入侵式的给药方式,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给药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分子多孔微球是最适合肺部给药的药物载体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几种传统制备方法,分析了这些制备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 肺部给药作为一种非入侵式的给药方式,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给药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分子多孔微球是最适合肺部给药的药物载体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几种传统制备方法,分析了这些制备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的优点及缺点。随后本文针对传统的高分子多孔微球制备条件难以单独控制,药物不能有效包封等问题,对近年来研究者们为了提高多孔微球的性能对其进行的物理化学改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观点。最后对肺部给药用高分子多孔微球不同的制备方法的相互结合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给药 高分子多孔微球 缓控释载体 制备和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泽朕 刘昊 +3 位作者 徐沛瑶 陈洲江 王士斌 陈爱政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具有纳米尺寸的金属氧化物因其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在电化学、生物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目前,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水热法、溶剂热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因成本偏高、... 具有纳米尺寸的金属氧化物因其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在电化学、生物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目前,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水热法、溶剂热法、沉淀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因成本偏高、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新型技术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促进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发展。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处在物质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之上的一种处于特殊状态的流体,其兼具气体和液体的某些性质,具有独特的溶剂化特征、近乎于零的表面张力、低粘度、易调变,具有接近液体的密度与溶解度和类似气体的扩散性质。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技术由于其温和的操作条件和独特的性质而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制药等领域。其中,超临界抗溶剂法造粒因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制备颗粒大小可控、颗粒无有机溶剂残留等优点而备受瞩目。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因其本身的尺寸效应,在催化、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制备流程及应用,并着重探讨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对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粒径大小以及形貌的影响,最后对该方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抗溶剂法 金属氧化物 纳米颗粒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高分子基复合骨支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鑫灵 王士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31,共3页
在生物医用材料中,天然高分子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识别性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天然高分子与羟基磷灰石(HA)、生物活性玻璃(BG)、双相磷酸钙(BCP)等陶瓷材料复合形成的骨支架成为了骨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天然高... 在生物医用材料中,天然高分子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识别性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天然高分子与羟基磷灰石(HA)、生物活性玻璃(BG)、双相磷酸钙(BCP)等陶瓷材料复合形成的骨支架成为了骨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天然高分子基复合骨支架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并详细介绍了胶原、明胶、壳聚糖与不同陶瓷材料复合形成的骨支架在骨组织再生中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损伤 生物复合材料 天然高分子 骨支架 骨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促细胞成软骨分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洪雅真 杨丁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239-3243,3265,共6页
以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多孔纳米纤维支架为材料,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使用小鼠成纤维母细胞(L929)为实验细胞模型,利用Alamar Blue比色法检测支架的细胞毒性;以健康系昆明小鼠为对象,使用支架浸提液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小鼠的急... 以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多孔纳米纤维支架为材料,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使用小鼠成纤维母细胞(L929)为实验细胞模型,利用Alamar Blue比色法检测支架的细胞毒性;以健康系昆明小鼠为对象,使用支架浸提液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小鼠的急性全身毒性反应;采用抗凝新鲜兔血作为实验血液模型,考察支架浸提液对兔血的溶血程度,判断支架的毒性。对支架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支架的细胞毒性属合格水平,为无毒性材料,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选择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三组支架浸提液进行细胞培养,考察含地塞米松(DEX)的成软骨诱导液对大鼠前成软骨细胞系(RJC3.1C5.18,简称C5.18)的成软骨分化情况。含地塞米松浓度为10-6 mol/L的成软骨诱导液更有利于细胞的成软骨分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成软骨分化程度增加,细胞分泌糖胺聚糖(GAG)和Ⅱ型胶原蛋白(COIⅡ)的含量增大。纳米纤维结构支架具有促进细胞成软骨分化的独特优势,这为软骨组织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LA纳米纤维支架 生物相容性 成软骨分化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微球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爱政 杨月梅 +3 位作者 王士斌 孙晴晴 刘源岗 党婷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24-2030,共7页
以无水乙醇为非溶剂,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微球。通过24全因子试验设计对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考察最显著因素对微球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推进速度是影响微球粒径的最显著因素,最优条... 以无水乙醇为非溶剂,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微球。通过24全因子试验设计对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考察最显著因素对微球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推进速度是影响微球粒径的最显著因素,最优条件下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好,粒径分布窄。浓度为3%,相对分子质量为5万~10万的聚乳酸制备的微球,球形度较好。经过高压静电处理后,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表明聚乳酸无明显结构摄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聚乳酸晶体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体系 抗溶剂 聚乳酸 因子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技术构建壳聚糖纳米粒/PLLA-PEG-PLLA复合微粒及其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爱政 康永强 +2 位作者 王士斌 唐娜 赵晖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65-1576,共12页
利用离子凝胶法和超临界强制分散悬浮液(Sp EDS)技术制备具有核壳型结构的壳聚糖纳米粒(CS NPs)/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LLA-PEG-PLLA)复合微粒,考察和优化了壳聚糖纳米粒和复合微粒的制备条件,并对二者的理化性质和细胞... 利用离子凝胶法和超临界强制分散悬浮液(Sp EDS)技术制备具有核壳型结构的壳聚糖纳米粒(CS NPs)/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LLA-PEG-PLLA)复合微粒,考察和优化了壳聚糖纳米粒和复合微粒的制备条件,并对二者的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优化条件为壳聚糖浓度2mg·ml-1、p H 5.0、三聚磷酸钠浓度1 mg·ml-1。溶剂/非溶剂比为复合微粒粒径的显著影响因素,复合微粒的制备优化条件为油相浓度5 mg·ml-1、水油比0.75:10.00、溶液流速2 ml·min-1、溶剂/非溶剂比0.5:1.0。优化条件制得的复合微粒粒径为323.7 nm,透射电镜(TEM)显示其具有核壳型结构。理化表征结果显示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发生作用,但制备工艺前后材料官能团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复合微粒中PLLA-PEG-PLLA晶型更加均匀;不同浓度组的CS NPs/PLLA-PEG-PLLA复合微粒(0.25、0.50和1.00-g·ml-1)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105.3%、101.9%和100.9%,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CS NPs/PLLA-PEG-PLLA复合微粒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共载基因和抗癌药物的抗癌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共载载体 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 壳聚糖 复合材料 造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型新型微包纳药物控释载体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源岗 毛鸿浩 +1 位作者 王士斌 孙学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74-2580,共7页
为了抑制药物的突释效应,减缓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不同药物的空间分配及顺序释放,采用乳化法结合高压静电液滴法,制备了内部包埋有几丁聚糖/海藻酸钙纳米囊的聚精氨酸/几丁聚糖/海藻酸盐微包纳体系(Nano-in-micro drug delivery system,... 为了抑制药物的突释效应,减缓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不同药物的空间分配及顺序释放,采用乳化法结合高压静电液滴法,制备了内部包埋有几丁聚糖/海藻酸钙纳米囊的聚精氨酸/几丁聚糖/海藻酸盐微包纳体系(Nano-in-micro drug delivery system,NiM).通过荧光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微包纳"结构并考察了NiM的理化性能.以牛血清白蛋白及氟尿嘧啶作为药物模型,考察了聚精氨酸/几丁聚糖/海藻酸盐微包纳体系对单一蛋白类药物和负载两种药物的缓释性能并进行了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Ritger-Peppa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该溶胀控释系统的药物释放过程,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同时也证明了该新型载体体系具有无突释、释放速率减缓及顺序释放的功能,为新型药物载体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包纳药物释放体系 聚精氨酸 海藻酸钠 几丁聚糖 顺序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