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油脂氧化过程及机理、检测技术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春焕 王晓琴 曾秋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7-284,共8页
植物油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植物油氧化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受到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植物油脂氧化过程有别于脂肪酸简单氧化过程,全面了解其氧化过程及机理对于开展抗氧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归纳了植物油氧化过... 植物油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植物油氧化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受到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植物油脂氧化过程有别于脂肪酸简单氧化过程,全面了解其氧化过程及机理对于开展抗氧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归纳了植物油氧化过程以及宏观氧化机理,并对各阶段氧化产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最后系统综述了植物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脂 氧化 过程及机理 检测技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俐娟 曾秋梅 王晓琴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5-171,共7页
山茶属油用植物在我国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珍贵的木本油用植物,其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油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在关于这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综述了山茶属植物油脂目前的研发现状,主要包括3组山茶属植物生... 山茶属油用植物在我国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珍贵的木本油用植物,其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油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在关于这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综述了山茶属植物油脂目前的研发现状,主要包括3组山茶属植物生物学分类及分布,油脂脂肪酸、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市场应用比较分析,并讨论了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山茶属油用植物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油用植物 脂肪酸 生物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研究茶叶籽中的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4
3
作者 赖国银 王俐娟 +6 位作者 卢鹤 曾秋梅 徐敦明 王晓琴 林立毅 张志刚 吕美玲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2-508,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技术定性分析茶叶籽中的酚类化合物。茶叶籽样品经乙醇水溶液提取后经反相色谱分离,通过Q-TOF/MS进行化合物的鉴定。基于山茶属及相关植物化学组成的文献,建立了一个含有106种...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技术定性分析茶叶籽中的酚类化合物。茶叶籽样品经乙醇水溶液提取后经反相色谱分离,通过Q-TOF/MS进行化合物的鉴定。基于山茶属及相关植物化学组成的文献,建立了一个含有106种酚类化合物的数据库。对UHPLC-Q-TOF/MS采集得到的一级质谱数据进行数据库检索,然后对检索到的化合物色谱峰进行二级质谱扫描,根据得到的碎片离子推断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推断出茶叶籽提取物中的24种酚类化合物,包括13种酚酸类、4种儿茶素类和7种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与标准品比对,进一步确证了这些化合物。结果表明UHPLC-Q-TOF/MS技术可以用于对茶叶籽中酚类化合物进行快速、准确、可靠的定性分析,促进新化合物的发现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酚类化合物 茶叶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属油用植物种质资源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春焕 王晓琴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46,共9页
在关于芍药属油用植物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的已有研究成果,综述了芍药属油用植物种质资源及牡丹组的研究现状,同时为了全面汇总芍药属油用植物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目前研究较为有限的芍药组。主要包括芍药属油用植物... 在关于芍药属油用植物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的已有研究成果,综述了芍药属油用植物种质资源及牡丹组的研究现状,同时为了全面汇总芍药属油用植物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目前研究较为有限的芍药组。主要包括芍药属油用植物种质资源简介及分布,芍药属油用植物种籽结实特性、生化成分、活性物质以及含油率,籽油主要理化指标、油脂提取工艺、脂肪酸组成、营养保健功能及所提油脂的加工利用、籽粕化学成分及功能特性。最后总结芍药属油用植物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属油用植物 种质资源 种籽 籽油 籽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合成油酸甲酯的两类聚环糊精固相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珺 闵书学 +1 位作者 陈国 王晓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7,共7页
以环氧氯丙烷交联β-环糊精,制备了CroCD-H和CroCD-Cu两类固相催化剂,并分别用于油酸甲酯的合成。对CroCD-H催化油酸的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考察,表明此反应符合油酸浓度的准一级反应,催化剂中磺酸基含量直接影响酯化反应速率,其中CroCD-H... 以环氧氯丙烷交联β-环糊精,制备了CroCD-H和CroCD-Cu两类固相催化剂,并分别用于油酸甲酯的合成。对CroCD-H催化油酸的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考察,表明此反应符合油酸浓度的准一级反应,催化剂中磺酸基含量直接影响酯化反应速率,其中CroCD-H5磺酸基含量可达5.82%,催化反应8 h,油酸转化率大于90%,且多次重复使用稳定性良好。而在三油酸甘油酯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中,CroCD-Cu表现出较强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机理可能与双核铜复合物的Cu桥键四元环结构有关,通过其OH-/O_2-碱性中心作用和Cu—O键可逆断裂实现酯交换。采用XRD谱对CroCD-Cu催化酯交换反应前后的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失活过程可能与Cu桥键被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环氧氯丙烷 油酸甲酯 磺酸 双核铜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食用植物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邢晨 王俐娟 王晓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6-275,共10页
酚类化合物可预防与氧化应激有关的慢性疾病,植物是人类摄取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深入研究酚类化合物对于功能性食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酚类化合物以游离态和结合态存在于植物基质中,存在形态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代... 酚类化合物可预防与氧化应激有关的慢性疾病,植物是人类摄取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深入研究酚类化合物对于功能性食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酚类化合物以游离态和结合态存在于植物基质中,存在形态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活性。本文综述了植物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在植物组织及器官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体内外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科学开发富含酚类化合物的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存在形态 游离酚 结合酚 功能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α-环糊精准聚轮烷水凝胶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林集端 赵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90-3594,共5页
聚乙二醇(PEG)与环糊精(CD)自组装形成的准聚轮烷水凝胶可作为蛋白缓释载体。在此三元体系中,PEG、CD和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本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NO... 聚乙二醇(PEG)与环糊精(CD)自组装形成的准聚轮烷水凝胶可作为蛋白缓释载体。在此三元体系中,PEG、CD和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本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NOESY谱分析等技术,研究BSA在PEG/α-CD准聚轮烷水凝胶中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BSA对水凝胶的生成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可知,BSA在水凝胶中其三级结构发生轻微变化,致使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而Trp和Tyr残基在水凝胶中其微环境发生了微小变化。这些变化随着BSA浓度的提高而趋于显著。对比XRD谱图发现,水凝胶在加入BSA前后,2θ=6.56°、11.54°、12.06°、20.56°、22.04°、26.04°这些衍射角位置的谱峰发生明显变化,说明BSA对PEG/α-CD准聚轮烷的晶型有一定的改变,反映了BSA与水凝胶不只是单纯的混合,而且存在形成复合物而改变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2D NOESY谱图也表明BSA与PEG/α-CD准聚轮烷之间存在氢原子的相互耦合作用,证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聚轮烷水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 环糊精 聚乙二醇 光谱 X射线粉末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DAD法测定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3
8
作者 曾秋梅 梁杏秋 +1 位作者 王晓琴 卢鹤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146,共6页
建立同时分离、检测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乙酸加入量,建立最优梯度洗脱条件。结果表明,14种酚类物质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各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建立同时分离、检测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乙酸加入量,建立最优梯度洗脱条件。结果表明,14种酚类物质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各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运用该方法从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3种酚类化合物,包括5种酚酸、3种黄酮类和5种儿茶素类,含量分别为46.8、21.72、40.16μg/g;其酚酸类主要为肉桂酸和咖啡酸,黄酮类主要为山奈酚、槲皮素和芦丁,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酚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组分分析及HepG2细胞增殖活性抑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俐娟 梁杏秋 王晓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01-106,共6页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溶液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的组分。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溶液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的组分。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茶叶籽油中具有抑制癌细胞活性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Sephadex LH-20柱分离的3个组分中,Fr1组分所含5种化合物主要为儿茶素类或黄酮类,其中儿茶素类占62.60%;Fr2组分主要含酚酸类及黄酮类;Fr3组分中黄酮类占78.70%。Fr1、Fr2、Fr3组分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1.76%、16.24%及12.35%。对Fr1、Fr2、Fr3组分中酚类化合物及各组分IC50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叶籽油中儿茶素、芦丁为主要HepG2细胞增殖活性抑制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酚类化合物 分离纯化 HepG2 抗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聚氨酯磁性吸附剂制备、表征及对柯里拉京的吸附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珺 闵书学 +2 位作者 林集端 陈国 王晓琴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46-4254,共9页
以环糊精聚氨酯β-CDPU包覆Fe_3O_4磁核及Si O2/Fe_3O_4复合粒子,制备出两种磁性吸附剂β-CDPU@Fe_3O_4和β-CDPU@(Si O2/Fe_3O_4)。考察了吸附剂对多酚类天然产物柯里拉京的吸附,并结合磁分离技术,从珠子草粗提液中直接富集柯里拉京。... 以环糊精聚氨酯β-CDPU包覆Fe_3O_4磁核及Si O2/Fe_3O_4复合粒子,制备出两种磁性吸附剂β-CDPU@Fe_3O_4和β-CDPU@(Si O2/Fe_3O_4)。考察了吸附剂对多酚类天然产物柯里拉京的吸附,并结合磁分离技术,从珠子草粗提液中直接富集柯里拉京。采用FTIR、XRD、SEM及热重分析法对两种磁性吸附剂进行了结构表征,表明两种吸附剂中聚合物含量分别为41.5%和36.5%,β-CDPU的包覆未改变Fe_3O_4的晶型。吸附机理研究表明,二者对柯里拉京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型等温线,但Fe_3O_4磁核对柯里拉京具有特殊的相互作用,造成柯里拉京洗脱困难,总洗脱率和回收率仅17.0%和10.5%。而磁核经Si O2修饰后,可以阻碍Fe_3O_4对柯里拉京的接触,提高柯里拉京的洗脱率(41.0%)和回收率(22.8%),实现珠子草中柯里拉京的初步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聚氨酯 磁性 吸附剂 柯里拉京 珠子草 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甾醇存在形态及其在精炼和贮藏过程中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贾文聪 方恩华 +2 位作者 吴易峰 徐敦明 王晓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9-45,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我国主要油茶籽油产品甾醇及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其在精炼和贮藏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产品中共检测到9种甾醇,均以结合和游离形态存在,总含量为3072.87~5713.48 mg/kg,其中以结合态甾醇为...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我国主要油茶籽油产品甾醇及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其在精炼和贮藏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产品中共检测到9种甾醇,均以结合和游离形态存在,总含量为3072.87~5713.48 mg/kg,其中以结合态甾醇为主,占97.4%~99.4%,主要甾醇化合物包括羊毛甾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游离态甾醇受精炼工艺影响较大,精炼后含量降低了94.1%,结合态降低了25.1%,其中脱酸工艺对2种甾醇影响均最大;在贮藏过程中,结合态和游离态甾醇含量分别下降12.0%和40.9%,结合态甾醇表现出更强的氧化稳定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各性状荷载分析发现,结合态羊毛甾醇和游离态β-谷甾醇是油茶籽油的最主要特征成分,在油茶籽油中存在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游离态甾醇 结合态甾醇 精炼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