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爱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身份认同 国家认同 印尼华裔青少年 华人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的闽粤客方言流布史”多人谈
2
作者 陈晓锦 徐杰 +4 位作者 庄初升 李嵬 周明朗 朱媞媞 严修鸿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0,共5页
海外汉语方言是汉语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陈晓锦(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并非只在中国版图内流行。缺少了海外汉语方言,对汉语方言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华人社区流行着粤、闽、客、吴、官话五大汉语方言。闽方言主... 海外汉语方言是汉语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陈晓锦(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并非只在中国版图内流行。缺少了海外汉语方言,对汉语方言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华人社区流行着粤、闽、客、吴、官话五大汉语方言。闽方言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欧洲法国巴黎有潮州话,北美洲美国纽约有闽东话;客家方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都有,欧洲英国等也有。吴方言主要流行于欧洲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官话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东亚、中亚与中国邻近的国家。粤方言则散布于五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研究 客家方言 闽方言 闽东话 吴方言 粤方言 暨南大学 全球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会通中汉语“语法”术语的生成与流变
3
作者 张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6,179,共14页
汉语“语法”术语的生成与流变不仅是语言学术语的演变过程,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本土知识体系互动的复杂机制。文章采用历史语言学与概念史视角,考察了“语法”术语从汉译佛典的初始萌芽,到西方传教士、汉学家的中介作用,再到日本... 汉语“语法”术语的生成与流变不仅是语言学术语的演变过程,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本土知识体系互动的复杂机制。文章采用历史语言学与概念史视角,考察了“语法”术语从汉译佛典的初始萌芽,到西方传教士、汉学家的中介作用,再到日本学术界的二次加工与传播,直至最终在20世纪中国本土语言学中确立现代意义的历史过程。研究发现,“语法”术语的确立经历了从修辞规范到语言结构规则的跨文化转型;同时,日本汉学作为桥梁加速了术语的流变,并显著影响了中国本土语言学的发展方向。文章首次完整勾勒了这一术语的演变路径,为语言学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全面地把握术语演变背后的知识谱系、理解文化交流如何塑造了现代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个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术语 生成 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书写与身份认同建构
4
作者 卢鹏 王馨熳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2,共16页
在马来西亚“单一源流”教育政策压力下,华文独立中学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东亚史框架替代“中国中心”叙事,实现文化抵抗与身份调适。1991年版《中国历史》塑造的“文化中国”形象,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性、汉文化圈的辐射力及多元一... 在马来西亚“单一源流”教育政策压力下,华文独立中学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东亚史框架替代“中国中心”叙事,实现文化抵抗与身份调适。1991年版《中国历史》塑造的“文化中国”形象,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性、汉文化圈的辐射力及多元一体格局,强化华人族群的文化根源认同;2020年版《世界史1之东亚史》转向“命运共同体”叙事,将中国纳入东亚区域互动框架,以“根文化”凝聚血缘认同,以反殖民抗争和经济合作构建区域共生关系。教科书通过在地化隐性策略平衡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为华人族群建构兼具马来西亚公民意识与华族文化特质的多重认同提供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文独立中学 历史教科书 中国形象 族群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被引量:5
5
作者 黄丹青 黄文虎 曹顺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5,共5页
新时期以来,"重写中国文学史"成为学界焦点之一,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盲点。文言文学如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几乎"缺席",这体现出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断裂。由此产生了白话文学话语霸权,并导致传统文学表现形式... 新时期以来,"重写中国文学史"成为学界焦点之一,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盲点。文言文学如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几乎"缺席",这体现出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的断裂。由此产生了白话文学话语霸权,并导致传统文学表现形式如旧体诗词被遮蔽在"现代性"之外的消极后果。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重新审视旧体诗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并倡导一种多元、包容的新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旧体诗词 现代性 话语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被引量:28
6
作者 陈庆妃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3期28-29,共2页
网络语境下,作为大学生人文教育课的大学语文应找准“市场”定位,改变教育观念,探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重新定义经典、诠释经典。
关键词 网络语境 “市场”定位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文学性 被引量:6
7
作者 蔡志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本文追溯了西方近、现代文论中文学性的流变,梳理了从泛文学到现代“文学”观念确立的内在理路,并对文学性的两个维度——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进行考察。文学性从形式结构到历史语境的转换,从审美自律到意识形态幻... 本文追溯了西方近、现代文论中文学性的流变,梳理了从泛文学到现代“文学”观念确立的内在理路,并对文学性的两个维度——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历史、意识形态进行考察。文学性从形式结构到历史语境的转换,从审美自律到意识形态幻象的变迁,范式的衍化与语境的变迁形成文学性的历史振幅。这启示我们必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文学性进行意识形态的深描测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形式 结构 历史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叙事走向文学叙事——从史料的运用看《吴越春秋》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小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吴越春秋》作者运用史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其方法有四种:1.传闻异辞,择善而从;2.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点染生发,踵事增华。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 《吴越春秋》作者运用史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其方法有四种:1.传闻异辞,择善而从;2.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点染生发,踵事增华。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的审美把握,用审美理想之虚驾驭史籍材料之实,经过艺术的想象和概括去创作。这种叙事手法,已经从历史领域跨入了文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学 叙事 想象 艺术构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作为方法: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困惑与突破 被引量:2
9
作者 田文兵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0,共8页
毫无疑问,元宇宙是当下热门的概念之一,不仅是社会关注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热点。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纷纷参与到元宇宙的讨论中。各类会议、论坛接连不断,相关论文、研究报告大量发表。众所周知,元宇宙源自科幻小说,在... 毫无疑问,元宇宙是当下热门的概念之一,不仅是社会关注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热点。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学者纷纷参与到元宇宙的讨论中。各类会议、论坛接连不断,相关论文、研究报告大量发表。众所周知,元宇宙源自科幻小说,在万物皆可元宇宙的当下,科幻小说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自现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一直居于文坛边缘,直到21世纪初,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获得雨果奖,给中国科幻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三体》 雨果奖 刘慈欣 中国科幻 《北京折叠》 人文社会科学 关注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庄伟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3,128,共6页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从共时态的横向关联上,就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特质或因素加以对照探析,从中可以寻找出带有启示性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新移民文学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大赋名物书写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学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晓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168,共7页
汉大赋以铺写名物见长,而名物依托土地产生,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汉大赋对域内名物的书写,真实与想象共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物在赋中汇聚于一地,传达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标志着郡国臣民臣服于天子;对域外名物的书写,以中外交通为前... 汉大赋以铺写名物见长,而名物依托土地产生,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汉大赋对域内名物的书写,真实与想象共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物在赋中汇聚于一地,传达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标志着郡国臣民臣服于天子;对域外名物的书写,以中外交通为前提,名物由域外输送至中土,寓意万邦来朝,是“天下”内涵的丰富与“大一统”观念的延伸。赋家有意识地呈现具有地理标识的名物,而名物因其固有的地理特征则增强了赋体文学的表现力。研究汉赋名物的地理特征,能够发掘名物的叙事功能和修辞效应,并进一步认识赋体文学的“巨丽”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名物 地理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文学审美伦理的失据与抗争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文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8,76,共7页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于颓废的叙事症候。在文学审美伦理失据的"人文精神"溃败时代,文学审美精神不仅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大讨论中以及一些传统作家坚贞的文学写作中继续传递,而且还在作家与大众文化"合作"的"触电"写作中,以迂回的"曲线"姿态进行审美的精神表达与价值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审美伦理 唯审美 泛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乡之间与双语写作——日本新华侨田原诗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活跃于双乡之间的田原,在两种语言之间锤炼独特的诗歌语言,是母语的,又是超越母语的,其意义并不仅是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是中国新诗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由于他和他的诗成长在日本,在这块让中国人情感极其纠结... 活跃于双乡之间的田原,在两种语言之间锤炼独特的诗歌语言,是母语的,又是超越母语的,其意义并不仅是华文文学在海外的拓展,而是中国新诗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长"。由于他和他的诗成长在日本,在这块让中国人情感极其纠结,让中国诗人的痛永远新鲜的地方,纠结之痛,使其诗具有独特的异质审美价值。笔者把这些旅日诗人定位于"之间":在中日两国之间,在两种文化之间,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在昼夜之间,在男女之间……"之间"是一种不安定的变化状态。在"之间"碰撞,彷徨,焦虑。但"之间"促使思与诗成长,生命的陌生化带来了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乡之间 双语写作 “乡愁” 陌生化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式微与转向——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意识形态叙事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文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文学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表达,在中国历史语境里,一直是文学宏大叙事的主体语态。然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叙事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发生了历史反动,即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走向式微。其深层动因机制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表达,在中国历史语境里,一直是文学宏大叙事的主体语态。然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叙事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发生了历史反动,即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走向式微。其深层动因机制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策略的调整、市场经济的策动以及传媒语境的推动。同时,在市场与传媒的共同合谋下,文学写作开始向新意识形态转移,并且呈现出传媒化、消费化和日常化的文本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传媒语境 式微 转移 新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31,157,共13页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苏武 王昭君蔡文姬 庾信 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精英意识形态的“异趣呈现”——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新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文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8-183,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传媒语境 精英意识形态 “异趣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与传统的文化整合——论宋代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总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6,共7页
理学与文学各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但是,在理学发生的宋代,统治者以“崇文抑武”为国策,笼络知识分子,广开科举,大倡尊孔读经,使儒学复兴成为宋代文化繁荣的核心体现。作为宋学核心的理学,其基本精神自然渗透于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各个... 理学与文学各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但是,在理学发生的宋代,统治者以“崇文抑武”为国策,笼络知识分子,广开科举,大倡尊孔读经,使儒学复兴成为宋代文化繁荣的核心体现。作为宋学核心的理学,其基本精神自然渗透于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各个领域。而时代性的人文文化氛围和理性思辨精神对宋代文人心理的浸润,进而铸就宋代文学的根本的文化性格。同时,传统儒家思想的表达,无不借助于文学的形式,儒家是先秦诸子中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作为新儒学形态的宋代理学,在表达方式上也难以割断与传统儒学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学 理学 沟通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经济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文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8-175,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作为隐形之手使社会生活无一例外地遭遇"经济殖民",由此文学的经济性必将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事实。文学的经济性不仅促动文学由一元巨型叙事走向多元共生的微观叙事,而且还使体制外写作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作为隐形之手使社会生活无一例外地遭遇"经济殖民",由此文学的经济性必将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事实。文学的经济性不仅促动文学由一元巨型叙事走向多元共生的微观叙事,而且还使体制外写作成为可能。毋庸讳言,文学的经济性所导致的文学叙事对新兴中产阶级生活趣味的归附与展示以及过分对市场的精神沉溺,的确损害了文学"精神性"与"超越性"的审美诉求。不过,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叙事策略或是意识形态长期压抑后的叙事狂欢,又不能不是文学反拨传统的正常文化反应。文学的"经济附庸性"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存在,就像文学的"政治附庸性"依然不会完全消失并将继续存在一样,灵性的文学也将不会消亡,并将永远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文学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策划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文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3,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处处张扬着商业策划的气息。畅销书"布老虎"丛书的文学策划理念以及成功的市场运作,使"策划"的观念深入人心,继后"文丛"、"书系"、"文库"等各种各样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处处张扬着商业策划的气息。畅销书"布老虎"丛书的文学策划理念以及成功的市场运作,使"策划"的观念深入人心,继后"文丛"、"书系"、"文库"等各种各样形式的文学丛书纷纷出炉。文学策划率先在出版领域的成功,导致文学策划越过纯粹"出版策划"的视野,文学进入了"策划时代",不仅策划的内容和手法不断翻新,就是策划的本身也已逐渐理论化和产业化。不过,文学策划过分迎合大众的阅读趣味,导致文学艺术个性匮乏、文学文本审美趣味的异化以及"伪大众化"的流行。文学策划是文学清醒的一种表征,但是从其上演的剧目看,也是文学迷失和焦虑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文学 策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诠林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7-62,共6页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川满 台湾 民俗文学 “文化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