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短期教育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中华文化大乐园”为研究对象 |
沈玲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2 |
5
|
|
2
|
关于高校汉语方言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华侨大学为例 |
吕晓玲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0 |
0 |
|
3
|
缅甸籍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及应用——以华侨大学缅甸籍学生为例 |
顾珺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5 |
2
|
|
4
|
“全球视野下的闽粤客方言流布史”多人谈 |
陈晓锦
徐杰
庄初升
李嵬
周明朗
朱媞媞
严修鸿
|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视角 |
林小云
张志坚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4 |
9
|
|
6
|
元宇宙作为方法: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困惑与突破 |
田文兵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7
|
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 |
庄伟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8
|
式微与转向——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意识形态叙事考察 |
刘文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20世纪90年代传媒建构下的消费文学 |
刘文辉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策划性 |
刘文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1
|
小课堂里的大外交——谈孔子学院“社会班”汉语教学的系统化 |
高惠敏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2 |
2
|
|
12
|
评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 |
许总
姜秀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3
|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学整体观——以现代汉诗研究为中心 |
苏文健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4
|
20世纪90年代文学“改造”的转移 |
刘文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5
|
由异文校改角度论《聊斋志异》早期版本系统 |
张祐睿
|
《蒲松龄研究》
|
2025 |
0 |
|
16
|
唐文治教育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
黄立一
|
《安康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7
|
网络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思考 |
郑亚捷
|
《昌吉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8
|
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经验回避和羞耻的链式中介作用 |
陈君楣
吕勇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9
|
“中心”与“世界”互动——试论东方海洋文学史的整体性 |
谭艳红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21 |
3
|
|
20
|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旗意象 |
李运芳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