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
王爱平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6
|
|
2
|
“全球视野下的闽粤客方言流布史”多人谈 |
陈晓锦
徐杰
庄初升
李嵬
周明朗
朱媞媞
严修鸿
|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东西会通中汉语“语法”术语的生成与流变 |
张娜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书写与身份认同建构 |
卢鹏
王馨熳
|
《南洋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
黄丹青
黄文虎
曹顺庆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6
|
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
陈庆妃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7 |
28
|
|
7
|
流动的文学性 |
蔡志诚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8
|
从历史叙事走向文学叙事——从史料的运用看《吴越春秋》的叙事特征 |
林小云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9
|
元宇宙作为方法: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困惑与突破 |
田文兵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0
|
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 |
庄伟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1
|
汉大赋名物书写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学价值 |
蒋晓光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2
|
20世纪90年代文学审美伦理的失据与抗争 |
刘文辉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双乡之间与双语写作——日本新华侨田原诗论 |
林祁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4
|
式微与转向——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意识形态叙事考察 |
刘文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5
|
由古典文学看历史上的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 |
蒋寅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6
|
文学与精英意识形态的“异趣呈现”——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的新关系 |
刘文辉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7
|
社会、心理与传统的文化整合——论宋代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 |
许总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8
|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经济性 |
刘文辉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策划性 |
刘文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0
|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
李诠林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