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侨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1
作者 刘仁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57-261,共5页
华侨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目标出发,遵循育人目标精准化的原则,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课程组成,总结思政建设逻辑与内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内涵,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构建全... 华侨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目标出发,遵循育人目标精准化的原则,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课程组成,总结思政建设逻辑与内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内涵,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搭建全过程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专业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 人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的新校区校门设计——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剑艺 林翔 刘塨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9,共6页
文化传承是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借用"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3个层级要素,并与现代建筑三原则构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六角模式框架"图,建构起"建筑文化基因传... 文化传承是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借用"文化基因"概念,将抽象文化归纳为形制基因、形式基因和符号基因3个层级要素,并与现代建筑三原则构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六角模式框架"图,建构起"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文化环境,主校门选取泮池形制基因、环境形式基因、拱门符号基因三要素,包含了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具象、传统和现代3种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华府学文化、场地环境文化和华侨大学校园文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初步实现了建筑创作中将抽象文化建筑化的目的,体现了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理念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门 建筑文化基因 形制基因 形式基因 符号基因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宿舍异域建筑风格方案
3
作者 黄彬彬 刘塨 《南方建筑》 2006年第7期59-61,共3页
在本土建筑设计中借鉴外来建筑风格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学生宿舍方案借鉴异域建筑的造型手法和民俗文化,充分利用闽南建筑材料,构思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学生宿舍 异域建筑 借鉴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后厦门园林乔木损失与恢复情况调查研究——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志强 董靓 《风景园林》 2018年第6期41-46,共6页
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园林乔木受强台风"莫兰蒂"(2016年9月15日)侵袭为研究案例。通过灾后现场调研,统计出校园28种主要乔木在风灾中的受损情况,并分别在风灾过后4个月和9个月时调查树木的恢复进度。研究台风强度、树种差异、... 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园林乔木受强台风"莫兰蒂"(2016年9月15日)侵袭为研究案例。通过灾后现场调研,统计出校园28种主要乔木在风灾中的受损情况,并分别在风灾过后4个月和9个月时调查树木的恢复进度。研究台风强度、树种差异、种植环境、管理维护等因素对树木风灾损失和灾后恢复的影响。最后,从灾前预防、灾后恢复2方面探讨了应对台风侵袭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台风灾害 调查研究 园林树木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控制对湿热地区户外庭园空间热舒适性的影响——以华侨大学“世外·花缘”生活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志强 董靓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0-105,共6页
户外热舒适对城市景观空间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对户外热舒适的研究较少考虑感知控制(Perceived Control)的影响作用。通过在选定实验区域内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感知控制对庭园空间热舒适的影响。结果表明:1)感知控制对湿热... 户外热舒适对城市景观空间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对户外热舒适的研究较少考虑感知控制(Perceived Control)的影响作用。通过在选定实验区域内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感知控制对庭园空间热舒适的影响。结果表明:1)感知控制对湿热地区庭园空间的夏季中性温度具有一定影响,但对秋、冬季中性温度影响微弱;2)感知控制受限会导致热感觉的敏感程度增强,热舒适范围变窄;3)在中性温度范围附近,感知控制对热舒适感的影响十分微弱,而在热感觉为“冷”“凉”“暖”“热”的热环境中,感知控制对不适感具有一定缓解作用;4)感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对庭园热环境的可接受范围,当感知控制受限时,人们对热环境的接受度会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户外热舒适 感知控制 庭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使用后评估的校园景观空间研究——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建伟 董娇娇 《广东园林》 2018年第4期57-63,共7页
使用后评估(POE)作为设计环节的反馈机制,可以为设计方案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后期更新改造建议。通过使用后评估的问卷调查、认知地图、行为观察和使用者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校园建筑空间、校园街道空间、校园户外活... 使用后评估(POE)作为设计环节的反馈机制,可以为设计方案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后期更新改造建议。通过使用后评估的问卷调查、认知地图、行为观察和使用者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校园建筑空间、校园街道空间、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和校园公共设施等主要的校园景观空间进行分类评估因子的分析评估,从评估结果可以得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各类景观空间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四种校园景观空间的评估结果,对该校区提出可行的校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后评估 校园景观空间 现状评价分析 更新改造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色屋顶空间暴露对大学生压力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卓志雄 董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5,共7页
【目的】绿色屋顶有益于人群健康,是促进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所。【方法】为了确定绿色屋顶对健康的恢复作用,选取3种特定场景探索绿色屋顶空间的恢复性潜力。借助生物反馈和心境状态测量方法,分析绿色屋顶空间暴露对生理和... 【目的】绿色屋顶有益于人群健康,是促进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所。【方法】为了确定绿色屋顶对健康的恢复作用,选取3种特定场景探索绿色屋顶空间的恢复性潜力。借助生物反馈和心境状态测量方法,分析绿色屋顶空间暴露对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与非绿色屋顶空间相比,心理和生理指标在绿色屋顶空间均显示出积极的改善作用。尽管心理和生理指标变化略有差异,但都证实了绿色屋顶空间具有恢复作用;2)3种绿色屋顶空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健康恢复效益,其中以水体空间恢复效果最佳;3)部分心理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值存在显著的关联性。【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绿色屋顶空间恢复性价值的认知,进一步支持了绿色屋顶空间促进身心健康的论点,为基于健康理念的绿色屋顶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屋顶 自然暴露 大学生 心理 生理 恢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评价
8
作者 刘晓芳 王怡然 +1 位作者 肖琛宸 杨思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8,共9页
【目的】推进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评价城市综合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为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推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方法】从人群活动、物质空间2个维度切入... 【目的】推进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评价城市综合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为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推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有效落实。【方法】从人群活动、物质空间2个维度切入,构建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的量化评价体系:1)构建包括活动人群年龄结构友好度、人群活动类型友好度、人群活动空间分布友好度、人群活动质量友好度指标在内的人群活动全龄友好度评价体系;2)建立包括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4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物质空间全龄友好度评价体系,并以厦门市4个类型的综合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公园的全龄友好度不同:海湾公园全龄友好度最高但老年友好度不足;中山公园对老年、儿童群体友好,但中青年群体友好度欠佳;南湖公园活动比例失衡影响空间使用;金榜公园因地形复杂全龄友好度最低。不同公园对各年龄层群体的友好度也存在差异:对老年群体友好度最高,对儿童、中年、青年群体的友好度依次降低。【结论】综合人群活动评价及物质空间评价的研究方法为城市综合公园全龄友好度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以从功能布局、通行系统、空间布局、多元景感、评价机制方面优化城市综合公园规划,以建设高质量的全龄友好城市综合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公园 全龄友好 人群活动 物质空间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生产及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以厦门市高浦村为例
9
作者 肖铭 尹晨玉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杨思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8-1249,共12页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深入剖析高浦村的发展动力与外部政策、市场及在地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浦村的发展与转变在受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的同时,“城/村同体”所具有的特殊文化起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当外部市场发挥强大推动力时,在地文化起隐形稳定作用,减少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内耗,促进形成共识;当外部市场动力减退时,在地文化成为支撑高浦村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引导城中村继续前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实现城中村良性自主发展的路径必须依赖其自有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 空间生产 新内生发展 动力机制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与跨模态学习融合的中国古典园林认知教学探索——以园林绘画复原为例
10
作者 张恒 袁梓皓 +1 位作者 李俐 陈志宏 《园林》 2025年第10期64-74,共1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跨模态学习技术的出现,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提升中国古典园林认知教学效果,探索并构建了一种AI赋能下的园林认知教学新模式。以园林绘画复原为媒介,设计“五阶递进式”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跨模态学习技术的出现,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提升中国古典园林认知教学效果,探索并构建了一种AI赋能下的园林认知教学新模式。以园林绘画复原为媒介,设计“五阶递进式”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视觉解读到AI实践与批判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通过分阶段AI技术流程,实现引导式园林场景复原。此技术路径旨在将抽象园林知识、园林绘画图像与前沿AI技术有机融合,构建从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到成果生成的完整技术支撑。教学实施层面,该框架与技术流程围绕代表性的园林绘画复原任务,通过理论授课与技术实操结合,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从文献研究到AI复原的全过程。教学成果表明,该模式初步实现对园林绘画的AI复原。学生不仅生成较高写实度和历史氛围的园林图像,更深化了对古典园林设计法则、空间意境与文化内涵的理解。相较传统方法,融合AI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探究性、实现认知方式动态化与体验感、提升知识获取多模态性与高效率,以及系统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有效缩短了认知周期,为风景园林教育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导向、探究学习型”的范式转型提供实践依据与方法论参考,对推动AI时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跨模态学习 园林绘画复原 认知教学 风景园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海地区特色慢行廊道节点规划设计研究
11
作者 闫丛笑 高悦尔 高江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特色慢行廊道作为能有效整合景观与交通资源的特色慢行交通空间形式,在山海地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色慢行廊道节点可以提高廊道的影响力与标识性,对提升山海地区的景观品质与游览体验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海地区特色慢行廊道节点为主... 特色慢行廊道作为能有效整合景观与交通资源的特色慢行交通空间形式,在山海地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色慢行廊道节点可以提高廊道的影响力与标识性,对提升山海地区的景观品质与游览体验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海地区特色慢行廊道节点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山海地区空间特色,提出山海地区特色慢行廊道的规划设计流程。同时,通过对国内外40个典型景观节点设计案例的梳理,将特色慢行节点归纳为台式、桥梁式、步道式、广场式四种基本形式,总结其在城市和郊野中的形式选取因素、营造重点及设计方法。并以厦门海沧区沿海片区为例,探讨该设计方法在山海地区中的应用,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特色慢行廊道 景观节点 山海地区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的湿地生态网络构建——以杭州市为例
12
作者 李俞锦 郑志 刘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6,共8页
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真实地表温度数据,识别分析热岛网络的关键要素,并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热岛廊道与夹点,展现热岛网络形态;其次,基... 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真实地表温度数据,识别分析热岛网络的关键要素,并以高效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关键热岛廊道与夹点,展现热岛网络形态;其次,基于ArcGIS水文分析与功能湿地理论,构建湿地生态网络,并结合实际建设情况,针对性地布置小微湿地,抑制热岛网络的关键廊道与夹点;最后,探讨湿地生态网络对热岛网络的消解作用。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网络越健全,热岛网络越趋于破碎化;完善的湿地生态网络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电路理论 功能湿地 热岛网络 湿地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侨园林到城市公园——闽南近代园林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志宏 王剑平 《中国园林》 2006年第5期53-59,共7页
随着近代西方园林的不断引入,闽南各地修建了一批优秀的华侨园林和城市公园,这些新园林类型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并借鉴了西方园林的材料技术与形式美学,对近代中西园林文化交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别从选址营构、园林布局、... 随着近代西方园林的不断引入,闽南各地修建了一批优秀的华侨园林和城市公园,这些新园林类型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并借鉴了西方园林的材料技术与形式美学,对近代中西园林文化交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别从选址营构、园林布局、假山植物等方面对闽南近代两种新园林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中西不同造园要素的多元融合方式,其中的某些创作思路和艺术技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闽南近代园林 综述 华侨园林 中西合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多功能“人居-湿地”网络识别
14
作者 陈墅香 陈溢晨 刘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92-6511,共20页
湿地为人居环境提供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降低区域雨洪风险,并通过与周围文化设施的互动来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居环境“生活-生产-生态”需求。然而,目前缺乏有效识别湿地网络中各廊道功能差异的方法,盲目的湿地保... 湿地为人居环境提供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降低区域雨洪风险,并通过与周围文化设施的互动来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居环境“生活-生产-生态”需求。然而,目前缺乏有效识别湿地网络中各廊道功能差异的方法,盲目的湿地保护与利用都将破坏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共生理论,以莆田主城木兰溪流域为例,将生活防洪、文旅产业和生态保护3项基本人居环境需求整合到湿地廊道的发展框架中,提出了多功能“人居-湿地”共生网络的识别方法。该方法涉及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最大熵模型(MaxEnt)、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水文径流分析等,同时,将雨洪淹没风险、人文景观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转化为各功能性阻力因子,提取潜在湿地廊道,优化湿地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占比高达86.9%,其次是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2)在莆田主城流域识别出32块湿地生态源,提取了39条潜在雨洪调节廊道、54条人文滨水廊道和40条生态湿地廊道,其中三种功能复合廊道占56%,两种功能复合廊道占15%。(3)在研究区域内构建了三级湿地网络结构,其中一级湿地网络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空间格局。为城市湿地及滨水区域的多用途空间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网络 人居环境 共生理论 多功能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介空间”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思声 关瑞明 《南方建筑》 2002年第2期85-87,共3页
本文把结构主义相对层级间转换介入的“中介空间”概念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同结构层级中的“中介空间”所呈现的形态及其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中介空间" 结构主义层级 中国传统建筑 模糊 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兴趣点)数据的厦门市零售商业空间与地铁站点耦合性研究
16
作者 苏礼协 杨思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30,共8页
[目的]地铁站点周边的商业发展与地铁线路的联系日益紧密,研究二者的耦合性,对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和交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了厦门地铁3条线路共计77个车站,确定了参与研究的地铁站分布及站域影响范围。建立了零售商业空间与地... [目的]地铁站点周边的商业发展与地铁线路的联系日益紧密,研究二者的耦合性,对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和交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了厦门地铁3条线路共计77个车站,确定了参与研究的地铁站分布及站域影响范围。建立了零售商业空间与地铁站点耦合性研究的技术路线,阐述了核密度分析法、熵权法的计算式,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算式。基于厦门市零售商业POI(兴趣点)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对获取到的便利店、餐饮店、超市、家居建材店、专卖店(体育用品)、购物中心等6个类别商业POI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商业活力较高的4个地铁站点。选取这4个地铁站点的数据,对耦合协调度模型算法进行修正,构建了零售商业设施与地铁站点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零售商业空间与地铁站点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及结论]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能有效评估地铁站点与商业空间的耦合程度。4个地铁站点中,莲坂站与周边商业设施高度协调,表明其商业布局与地铁客流已形成良性互动;其他3个站点则属于轻度失调,表明这些站点的商业配套或空间规划仍有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兴趣点数据 零售商业空间 耦合性 核密度分析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巨构建筑与当代教育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云倩 钟祺 郑志 《南方建筑》 2006年第10期49-51,共3页
中国高校教育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很多新高校对校园进行整体化设计。出现一种巨构建筑,体量巨大,不按系设馆,主体是交流交往的长周期空间,各种标准化的通用房间联系在主体上以利于灵活使用、资源共享。这种建筑的出现有许多... 中国高校教育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很多新高校对校园进行整体化设计。出现一种巨构建筑,体量巨大,不按系设馆,主体是交流交往的长周期空间,各种标准化的通用房间联系在主体上以利于灵活使用、资源共享。这种建筑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其中当代教育的资源共享、学科交叉、校园快速建设和网络化校园是促成其出现的部分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巨构建筑 资源共享 学科交叉 校园快速建设 网络化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的形式表征及其深层意义──对“文化决定论”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关瑞明 陈力 《南方建筑》 1995年第1期10-13,共4页
对建筑的审视,产生了环境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等种种思想。作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综合地评价了环境、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同时,提出人类的主体创造力不仅是一个更为重要的... 对建筑的审视,产生了环境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等种种思想。作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综合地评价了环境、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同时,提出人类的主体创造力不仅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推动人类的认识从存在到意识,又从意识到存在周而复始的过程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环境 建筑文化 经济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其改进生态浮岛技术对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19
作者 焦冉 周志强 董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37,共6页
生物炭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常用于土壤改良及废水处理,但在城市景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充分。首先通过对照实验,比较木质生物炭、杏核生物炭、椰壳生物炭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浊度、色度、悬浮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椰... 生物炭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常用于土壤改良及废水处理,但在城市景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充分。首先通过对照实验,比较木质生物炭、杏核生物炭、椰壳生物炭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浊度、色度、悬浮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椰壳生物炭因其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净化能力优于其他2种。随后选取椰壳生物炭与植物浮岛组合,对比单独生物炭浮岛与单独植物浮岛,发现“生物炭+植物”浮岛可在多项水质指标上实现更大幅度的下降,有效抑制富营养化并改善水体视觉品质。研究表明,生物炭材料可显著提升景观水体质量,并作为基质应用于生态浮岛以进一步放大净化效益,为景观可持续技术的优化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景观水体 生物炭 水体改善 生态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建筑的原点——建筑策划学教学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龙元 《南方建筑》 2017年第5期49-51,共3页
建筑策划学是建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使用后调查为主要方法和手段,旨在把握生活与空间的关系,让人为的建筑更好的为人服务。建筑策划学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对建成并使用的建筑做出客观的评估,更可以强化对建筑本质——建筑功能与使用——... 建筑策划学是建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使用后调查为主要方法和手段,旨在把握生活与空间的关系,让人为的建筑更好的为人服务。建筑策划学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对建成并使用的建筑做出客观的评估,更可以强化对建筑本质——建筑功能与使用——的认识,进而促进人本的建筑理论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帮助构建科学的设计方法论。在此方面日本长期的教育及设计实践,尤其是90年代后公共参与型设计方法论的探索,颇值得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策划 使用后评估 功能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