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理 李建福 +1 位作者 刘建福 王明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01-2105,共5页
以红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罗伯逊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Robertson)为试验材料,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为接种剂,研究自然条件下接种Gv对2种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v显著提高了... 以红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罗伯逊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Robertson)为试验材料,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为接种剂,研究自然条件下接种Gv对2种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v显著提高了红橘和罗伯逊脐橙果实的单果重、横纵径;降低了红橘和罗伯逊脐橙的果皮厚度,但与未接种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接种Gv后,红橘和罗伯逊脐橙糖酸比、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均有提高,表明自然条件下,接种Gv促进了柑橘果实组织发育,通过改善柑橘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增加"库"的积累,从而提高了柑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红橘 罗伯逊脐橙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航 董涛 王明元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2-48,共7页
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 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生物炭低量(C1)施加对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就有明显提高,最高分别达到12.1×103cfu/g、10.2×104cfu/g。较高生物炭的施加量(C2、C3)显著提高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最高分别达到8.8×106cfu/g、4.5×103cfu/g、17.0×105cfu/g。BIOLOG-ECO分析表明,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度。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香蕉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在同一时期,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C3处理组最高,CK较低。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提高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改善微生物群落构成和代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香蕉苗 微生物 群落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对药用植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9
3
作者 曾理 王明元 +1 位作者 李建福 郑文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4期4231-4233,4255,共4页
近年来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生理生态特性、生物多样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已有了深入研究,其中AM真菌对药用植物的作用是目前菌根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阐述了AM真菌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抗性等... 近年来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生理生态特性、生物多样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已有了深入研究,其中AM真菌对药用植物的作用是目前菌根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阐述了AM真菌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抗性等方面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讨论并展望了药用植物AM真菌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AM真菌在药用植物绿色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药用植物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4种棕榈植物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阮志平 唐源江 曾美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14-1919,共6页
以4种棕榈植物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剧,4种棕榈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在不同种及不同胁迫处... 以4种棕榈植物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剧,4种棕榈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在不同种及不同胁迫处理之间存在差异。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皇后葵和砂糖椰子Pn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东澳棕和圆叶蒲葵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4种棕榈植物Pn下降的主要原因均为非气孔限制因素。4种棕榈植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UE)依次为皇后葵>东澳棕>砂磄椰子>圆叶蒲葵。轻度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均低于对照。复水后各处理均可恢复达对照水平。4种棕榈植物以皇后葵抗干旱能力最好,其次为东澳棕和砂糖椰子,圆叶蒲葵最差,对干旱环境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植物 干旱胁迫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奇志 刘育梅 李书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2-448,共7页
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生物活性。分别使用植株选择着落法、Y形嗅觉仪和改良熏蒸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并且采用气... 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生物活性。分别使用植株选择着落法、Y形嗅觉仪和改良熏蒸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并且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胜红蓟精油的化学成分,初步探讨了化学成分与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忌避和熏蒸活性,浓度越高,效果越佳。精油含量为200μL·mL^(-1),忌避率达到100.00%;精油含量为100μL·mL^(-1)和50μL·mL^(-1)时,处理小贯小绿叶蝉5 min,忌避率分别为91.67%±1.67%和76.67%±1.67%;精油含量为5μL·mL^(-1)时熏蒸小贯小绿叶蝉12 h,死亡率为100%。并且胜红蓟精油中检测出24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61.53%)、早熟素I(11.09%)和早熟素II(7.79%)。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可能与其主要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证明,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具有开发成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红蓟 小贯小绿叶蝉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不同种质生物学特性及品质成分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钦 高俊杰 +4 位作者 刘建福 陈育才 庄卫东 林金秀 张平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本研究以不同产地的8个姜黄种质为试验材料,比较姜黄种质在福建泉州地区的生长特征、根状茎特征、产量和姜黄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不同姜黄种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成分。结果表明,GY01的姜黄根状茎产量达最大值为35 kg/m2,总姜黄素含量为1.... 本研究以不同产地的8个姜黄种质为试验材料,比较姜黄种质在福建泉州地区的生长特征、根状茎特征、产量和姜黄素含量的变化,评价不同姜黄种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成分。结果表明,GY01的姜黄根状茎产量达最大值为35 kg/m2,总姜黄素含量为1.996 mg/g;GJHX的姜黄根状茎产量为32.7 kg/m2,姜黄素含量达最大值为3.838 mg/g。GY02、GJHP和GY04综合表现一般,仅适用于某些地区试种。GY01和GJHX综合表现较好,根状茎产量和总姜黄素含量均较高,可以在福建泉州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姜黄素 生长特性 种质评价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建福 高俊杰 +3 位作者 田奥磊 黄寿生 张斌 徐茂兴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287,共5页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分析大红袍、水仙、肉桂、雀舌、金毛猴和矮脚乌龙等6个品种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6个品种武夷岩茶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为75.82~107.12 mg/g;其...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分析大红袍、水仙、肉桂、雀舌、金毛猴和矮脚乌龙等6个品种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6个品种武夷岩茶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为75.82~107.12 mg/g;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亮氨酸。武夷岩茶的氨基酸中含有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均衡;必需氨基酸总量占30.47%~40.46%,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61.29%~63.90%;呈鲜味的氨基酸含量也占氨基酸总量的23.80%~28.63%,因此,武夷岩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乌龙茶 氨基酸 营养价值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地区碗莲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丹丹 刘韫璐 +3 位作者 田奥磊 刘建福 陈荣顺 林少锋 《现代园艺》 2017年第17期80-81,共2页
介绍南方地区碗莲规模化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种苗繁殖、盆器选择、土壤配制、翻缸方式、温度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和杂草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并介绍碗莲的花期控制措施。
关键词 碗莲 规模化 栽培管理 花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共生信号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杨红玉 王明元 +1 位作者 游晓朝 刘建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913-4918,共6页
利用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数据库检索2006—2015年间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文献,分别从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国家、机构的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年来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发... 利用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数据库检索2006—2015年间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文献,分别从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国家、机构的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年来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06—2015年间共有植物共生信号文献3724篇,近10年来文献量逐渐增多,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内影响力大,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也比较活跃,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植物共生信号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提高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和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共生信号 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离体培养类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奥磊 高俊杰 +4 位作者 李丹丹 杨晓芳 刘建福 黄寿生 张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茶树离体培养在茶树育种、种质创新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茶树腋芽、茎段、茶籽、花药、叶片和愈伤组织等离体培养类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茶树离体培养在离体快繁、胚状体诱导、种质离体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 茶树离体培养在茶树育种、种质创新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茶树腋芽、茎段、茶籽、花药、叶片和愈伤组织等离体培养类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茶树离体培养在离体快繁、胚状体诱导、种质离体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成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茶树离体培养未来的发展前景,为茶树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离体培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豆菜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雪莹 陈志祥 王奇志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3-691,共9页
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变豆菜属植物中的系统及分类学意义,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变豆菜属11个种(13个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较稳定,上表皮细胞轮廓大多不清晰,初级蜡质纹饰均... 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变豆菜属植物中的系统及分类学意义,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变豆菜属11个种(13个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较稳定,上表皮细胞轮廓大多不清晰,初级蜡质纹饰均存在条状纹饰,表皮上均粘附着颗粒物;下表皮均存在气孔,气孔周围存在均匀分布的纹饰,气孔外拱盖表面大多有颗粒状纹饰,并且其二级纹饰类型、气孔周围纹饰、气孔外拱盖内缘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变豆菜属类群界定及种间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豆菜属 叶表皮 系统分类 微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果实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志祥 姚雪莹 +1 位作者 Stephen R.Downie 王奇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扫描电镜对来自北美和东亚的变豆菜属植物(美国7个种,中国8个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前人对伞形科其他类群果实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及近年来分子系统学证据,对变豆菜属的种间分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变豆菜属植物果实的形态... 采用扫描电镜对来自北美和东亚的变豆菜属植物(美国7个种,中国8个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前人对伞形科其他类群果实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及近年来分子系统学证据,对变豆菜属的种间分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变豆菜属植物果实的形态大小、皮刺弯曲程度和果柄蜡质纹饰丰富多样。研究表明变豆菜属是一个自然类群,果实表面钩刺结构有利于该属植物的传播及扩散,果实微形态特征具有分类学价值,可作为种间分类的依据。根据变豆菜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编制了该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豆菜属 果实 微形态 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豆菜属分类、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志祥 Stephen R Downie 王奇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3,共8页
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 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属下分类标准,但属下分类系统和种间界限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类较易混淆。变豆菜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Sanicora DC.组及夏威夷Sandwicensis Shan and Constance组的类群,缺少对中国特有种的研究,因此该属的系统位置、起源地、迁移、扩散模式和种间进化关系均不清楚。本文对变豆菜属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豆菜属 分类系统 分类方法 起源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保健乌龙茶品质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娴 吴河川 +1 位作者 何琳瑛 刘建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0期237-239,共3页
本试验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通过分析复方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结合感官审评,研制出保健乌龙茶。结果表明,乌龙茶中添加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后,复方乌龙茶组合的茶多... 本试验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通过分析复方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结合感官审评,研制出保健乌龙茶。结果表明,乌龙茶中添加杭白菊、山楂、荷叶和决明子后,复方乌龙茶组合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均显著增加,结合产品感官品质审评,复方保健乌龙茶最佳组合为乌龙茶3.0 g、杭白菊1.0 g、山楂1.0 g、荷叶1.0 g、决明子0.6 g;该保健茶具备口感柔和、营养复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保健茶 感官审评 袋泡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I收录的植物菌根信号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志周 王茂丽 +2 位作者 张敏瑜 侯式贞 王明元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167-171,共5页
比较国际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的研究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8—2017年发表的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科... 比较国际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的研究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8—2017年发表的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科研机构、被引频次、研究方向、期刊及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 a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共有植物菌根信号文献3 927篇,美国、德国、中国位列发文量前三甲,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科学、农学、生态环境科学,植物科学期刊是该领域发文的首选期刊。植物菌根信号在世界菌根研究范围内属于研究热点,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研究动态活跃,发文数量不断增加,但文章质量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信号 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学 H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