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生物炭低量(C1)施加对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就有明显提高,最高分别达到12.1×103cfu/g、10.2×104cfu/g。较高生物炭的施加量(C2、C3)显著提高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最高分别达到8.8×106cfu/g、4.5×103cfu/g、17.0×105cfu/g。BIOLOG-ECO分析表明,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度。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香蕉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在同一时期,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C3处理组最高,CK较低。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提高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改善微生物群落构成和代谢具有显著作用。展开更多
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属下分类标准,但属下分类系统和种间界限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类较易混淆。变豆菜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Sanicora DC.组及夏威夷Sandwicensis Shan and Constance组的类群,缺少对中国特有种的研究,因此该属的系统位置、起源地、迁移、扩散模式和种间进化关系均不清楚。本文对变豆菜属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更多
比较国际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的研究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8—2017年发表的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科...比较国际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的研究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8—2017年发表的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科研机构、被引频次、研究方向、期刊及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 a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共有植物菌根信号文献3 927篇,美国、德国、中国位列发文量前三甲,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科学、农学、生态环境科学,植物科学期刊是该领域发文的首选期刊。植物菌根信号在世界菌根研究范围内属于研究热点,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研究动态活跃,发文数量不断增加,但文章质量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盆栽培养香蕉小苗,以生物炭与土壤的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质。3个月后采集香蕉苗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微生物数量;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生物炭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生物炭低量(C1)施加对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就有明显提高,最高分别达到12.1×103cfu/g、10.2×104cfu/g。较高生物炭的施加量(C2、C3)显著提高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最高分别达到8.8×106cfu/g、4.5×103cfu/g、17.0×105cfu/g。BIOLOG-ECO分析表明,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度。生物炭的施加提高了香蕉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在同一时期,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C3处理组最高,CK较低。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提高香蕉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改善微生物群落构成和代谢具有显著作用。
文摘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属下分类标准,但属下分类系统和种间界限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类较易混淆。变豆菜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Sanicora DC.组及夏威夷Sandwicensis Shan and Constance组的类群,缺少对中国特有种的研究,因此该属的系统位置、起源地、迁移、扩散模式和种间进化关系均不清楚。本文对变豆菜属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文摘比较国际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的研究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8—2017年发表的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科研机构、被引频次、研究方向、期刊及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 a植物菌根信号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共有植物菌根信号文献3 927篇,美国、德国、中国位列发文量前三甲,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科学、农学、生态环境科学,植物科学期刊是该领域发文的首选期刊。植物菌根信号在世界菌根研究范围内属于研究热点,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研究动态活跃,发文数量不断增加,但文章质量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