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中人民主体的责任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许斗斗 宁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强调了人向主体转变的道德意志和独立见解,强调主体行为的责任价值。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强调了主体的历史性和总体性存在。责任是主体对自身行为... 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强调了人向主体转变的道德意志和独立见解,强调主体行为的责任价值。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强调了主体的历史性和总体性存在。责任是主体对自身行为之过程和后果的负责、追问、质疑乃至处罚,国家治理中人民主体性应该体现在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层面上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主体 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及其困难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忠伟 《哲学分析》 2015年第6期66-81,共16页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解体:不同意识形态的解读及其影响
3
作者 卢坤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148,共9页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围绕苏联解体的理论解释路线多元纷呈,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全球观念政治秩序重构中的种种不同的势力图谋。依循认识论逻辑,形形色色针对于"解体"的认知观念可分别划归到客观主义路线、主观主义路线、道德主...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围绕苏联解体的理论解释路线多元纷呈,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全球观念政治秩序重构中的种种不同的势力图谋。依循认识论逻辑,形形色色针对于"解体"的认知观念可分别划归到客观主义路线、主观主义路线、道德主义路线和历史主义路线之中。从意识形态类型上看,"解体"阐释成为马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俄罗斯共产党以及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支持者等彼此殊异的意识形态的目的性表达。苏联解体的中国解读表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重振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认同和意识形态合法性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力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 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性接纳——论《物理学》卷1章1中的一个“普遍”疑难
4
作者 王大帅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7,共7页
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卷1章1中提出了他著名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即从对我们而言清晰明白的事物出发逐渐进入到就其自身而言清晰明白的事物。在阐发这一研究进路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探索原因的科学研究都从某种“普遍之物”出... 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卷1章1中提出了他著名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即从对我们而言清晰明白的事物出发逐渐进入到就其自身而言清晰明白的事物。在阐发这一研究进路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探索原因的科学研究都从某种“普遍之物”出发逐渐进入到个别的事物。这种观念将读者带入某种“普遍”疑难,因为它既不符合我们对科学研究以“普遍”为旨归的常识性认知,也无法与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其他文本中对“普遍”的相关论述相调和。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读者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此处对“普遍”的不寻常运用也许有其柏拉图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意义上分离的、作为某种普遍之物的理念理解为是对事物实存的某种确认,并把它作为不可分离的属■或者本质属性■接纳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并视其为某种科学研究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科学 “普遍” 研究进路 对理念论的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